第214章 旧账疑云-《重生之问道官途》

  常委会结束后没几天,一股暗流开始在省委大院悄然涌动。

  李鸣风刚批阅完关于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秘书赵成就拿着一份材料,神色凝重地走了进来。

  “书记,最近有些关于您的不利传闻。”赵成将材料放在桌上,声音压低,“有人在私下传播,说您大学期间曾参与非法学生组织,还受过处分。”

  李鸣风眉头微皱,接过材料快速浏览。这是一份匿名举报信的复印件,内容指控他在帝京大学经济学院就读期间,因参与“自由论坛”组织而被学校警告处分。

  “二十多年前的旧事,翻出来还真是费心了。”李鸣风轻笑一声,眼神却渐冷。

  “书记,这事可大可小。”赵成担忧道,“虽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如果被不断炒作,恐怕会影响您的形象。”

  李鸣风站起身,踱步到窗前。省委大院里的银杏树叶子已经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挺立。

  “你知道《大明王朝》里吕芳对冯保说过什么吗?”李鸣风突然问道。

  赵成愣了一下:“书记指的是?”

  “‘思危、思退、思变’。”李鸣风转过身,目光深邃,“知道可能发生的危险,就避开危险,这叫思危;避开危险后,退到人家不注意的地方,静观其变,这叫思退;退到暗处后,慢慢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做,等待时机,这叫思变。”

  赵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我们现在...”

  “既然有人想翻旧账,那我们就陪他们玩玩。”李鸣风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不过,玩什么游戏,规则得由我们来定。”

  三天后,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主题是“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历史担当与政治忠诚”。按照惯例,这样的会议通常由省委党校教授做辅导报告,然后几位领导发言即可。但这次,李鸣风却提出了一个创新建议——邀请几位在不同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代表参会,并请省委领导当年的导师或老领导以视频方式寄语。

  “这个想法很好。”刘建国在书记办公会上表示赞同,“既体现了省委对青年干部的重视,也能展现领导同志的成长历程。”

  李鸣风微笑着点头致意,心中却明镜似的——刘建国这么痛快地同意,恐怕与那封匿名举报信不无关系。想必他也很想看看,李鸣风会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会议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李鸣风亲自给自己的大学导师周维民教授打了电话。周老现已八十高龄,是经济学界的泰斗,门下弟子遍布全国,其中不乏省部级高官。

  “鸣风啊,听说你在苏北干得不错。”周老在电话那头声音洪亮,“稀土改革那篇文章我看了,有魄力,也有智慧。”

  “都是老师教导有方。”李鸣风谦逊回应,“学生一直记得您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的赠言——‘经世致用,不忘初心’。”

  周老哈哈大笑:“你还记得啊!好,好!这个视频寄语我录定了!”

  一切准备就绪,会议如期举行。在全省各级干部的注视下,会议进行到第二个环节——老领导寄语。

  大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刘建国的老领导,前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老的视频。吴老简要回顾了与刘建国共事的经历,称赞他“作风扎实,心系群众”。

  接下来,周维民教授的视频开始播放。令人意外的是,周老并没有局限于一般性的勉励,而是回忆起李鸣风大学时期的具体经历。

  “鸣风是我在帝京大学带的最后一届学生。”视频中,周老精神矍铄,声音清晰,“我记得他大二时就组织了一个‘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小组’,带着同学们利用暑假跑遍了七个省份的贫困地区,撰写的研究报告还获得了国务院研究室的批示表扬。”

  会场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叹声。李鸣风面带微笑,平静地注视着屏幕。这些经历在他的档案中都有记载,但由于时间久远,很少被人提及。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鸣风在面对错误思潮时的坚定立场。”周老话锋一转,神情严肃起来,“当时确实有一些非法组织在高校活动,打着‘学术交流’的旗号传播错误言论。鸣风不仅坚决抵制,还主动向学校反映了情况,协助维护了校园稳定。为此,学校党委特别通报表扬了他所在的学生党支部。”

  会场内一片寂静。这段历史显然与匿名信中的指控截然相反。

  李鸣风依然保持着从容的微笑,但内心却感慨万千。重生以来,他一直专注于把握大势、推动改革,几乎忘记了这段小插曲。若不是有人刻意翻旧账,他也不会想起借助周老之口澄清事实。

  视频播放完毕,会场响起热烈掌声。李鸣风注意到,刘建国的脸色略显不自然,但很快也跟着鼓起掌来。

  会议进入下一环节,李鸣风做主旨发言。他稳步走上讲台,目光扫视全场。

  “刚才周老提到了学生时代的一些往事,让我感触良多。”李鸣风的开场白出乎所有人意料,“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的检察院是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

  会场内一阵轻微的骚动,大家都不明白李鸣风为何突然提及这句话。

  有的人把‘人民’二字挂在嘴边,”李鸣风继续道,声音沉稳有力,“却从未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他说得越多,越暴露其虚伪本质。”

  会场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我们今天谈青年干部的担当与忠诚,不是要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不是看他一时一事的表现,而是看他二十多年如一的坚持。”李鸣风的声音逐渐提高,真相往往需要拨开层层表象才能看到。”

  这番话意有所指,在场不少人都联想到最近的传闻,纷纷若有所思。

  “我李鸣风从政二十余年,历经多个岗位,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视全场,“宁可丢官,不可丢人;宁可失利,不可失节。”

  掌声雷动。李鸣风知道,这一局,他已经扭转了局势。

  会议结束后,刘建国主动走过来,笑着拍拍李鸣风的肩膀:“鸣风啊,周老真是桃李满天下,令人羡慕。看来帝京大学那几年,对你的成长帮助很大。”

  “是啊,母校的教育让我受益终身。”李鸣风淡然一笑,“特别是懂得了什么是底线,什么是原则。”

  两人相视而笑,但眼神中都带着只有彼此才懂的深意。

  回到办公室,赵成难掩兴奋:“书记,今天的会议效果很好,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了。”

  李鸣风却没有丝毫轻松,反而神色凝重:“事情还没完。对手第一招失利,必然会有第二招。你去查一下,最近有哪些媒体记者在省委大院活动,特别是关注我过去经历的。”

  赵成领命而去。李鸣风站在窗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思绪回到了重生之初。那时的他只有一个简单想法——利用先知先觉,避免前世的遗憾,实现未竟的理想。但随着地位越来越高,他越发感到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三天后的下午,赵成带来了调查结果。

  “确实有两位记者在打听您的情况,一位是《经济观察》的刘晓慧,另一位是《深度新闻周刊》的王志。”赵成汇报说,“据了解,他们已经采访了您大学时期的一些同学和老师。”

  李鸣风若有所思:“《深度新闻周刊》...如果我没记错,这家媒体以挖掘政治人物‘秘辛’着称,几年前曾经曝光过某省长的学历造假事件。”

  “是的,他们的报道风格很大胆,有时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赵成担忧地说,“要不要我通过宣传部打个招呼?”

  李鸣风摇摇头:“那样反而显得我们心虚。你安排一下,我接受他们的采访。”

  赵成大吃一惊:“书记,这太冒险了吧?万一他们断章取义...”

  “有时候,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李鸣风目光坚定,“按照我说的去做吧。”

  采访安排在周五下午,地点在省委接待室。李鸣风特意换上一身深色西装,显得庄重而沉稳。

  《经济观察》的刘晓慧问题较为温和,主要围绕李鸣风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未来规划。李鸣风对答如流,展现出一个经济专家型官员的素养。

  轮到《深度新闻周刊》的王志时,气氛明显变得紧张。这位四十岁左右的记者眼神锐利,提问直截了当。

  “李书记,据了解,您在帝京大学期间曾经因为参加某些敏感活动而受到关注,您能谈谈这段经历吗?”

  李鸣风微微一笑:“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敏感活动’具体指什么。如果是指导师周老提到的农村经济研究,那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是指协助学校维护校园稳定的行为,那我至今仍感自豪。”

  王志略显尴尬,但很快调整过来:“有消息称,您当时实际上受到了学校的处分,这是真的吗?”

  “你可以去学校档案馆查阅相关记录。”李鸣风坦然道,“帝京大学对学生的奖励和处分都有完整档案。我个人更建议你关注我现在的工作,比如稀土改革和数字经济推进,这些对全省经济发展更有实际意义。”

  “但我们收到举报,称您隐瞒了真实情况。”王志不甘示弱。

  李鸣风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直视对方:“王记者,你知道现实中最可怕的是什么吗?不是已经暴露的罪行,而是那些表面光明、内里黑暗的伪装。”

  王志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李鸣风会有这样的回答。

  “我李鸣风行事光明磊落,从不怕人调查。”李鸣风声音沉稳有力,“但我必须提醒你,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而不是被匿名信牵着鼻子走。我记得《深度新闻周刊》曾经因为不实报道吃过官司,希望你们吸取教训。”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警告了对方不要轻举妄动。

  采访结束后,李鸣风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李书记,手段高明啊。”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冷笑,“不过游戏才刚刚开始。”

  “我随时奉陪。”李鸣风平静回应,“不过提醒你一句,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是万劫不复’。”

  挂断电话,李鸣风沉思片刻,然后拨通了王强的电话。

  “准备启动B计划,是时候反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