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的小会议室里,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坐满了人。每周一次的组织工作例会即将开始,但今天的氛围明显不同于往常。
李鸣风提前五分钟步入会议室,发现刘建国已经坐在主位上,正与组织部长赵春来低声交谈。见他进来,两人的谈话戛然而止。
“鸣风来了,就等你了。”刘建国笑容可掬,但眼神里却没什么温度。
李鸣风在刘建国左手边的位置坐下,微笑着回应:“路上有点堵,让各位久等了。”
赵春来清了清嗓子:“既然人都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吧。今天主要研究几个重要岗位的人选问题。”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讨论到了千湖市常务副市长的人选。这个位置因为原任副市长突发心脏病住院而空缺,各方都在暗中角力。
赵春来翻开文件夹:“根据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我们提出了两个建议人选。一个是千湖市现任副市长王海同志,另一个是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周涛同志。”
刘建国立即接话:“王海同志在千湖工作多年,熟悉情况,我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几位副部长纷纷点头附和。
“王海同志确实经验丰富。”李鸣风不紧不慢地开口,“不过,我记得去年审计厅对千湖市的审计报告中,提到王海同志分管的城建领域存在一些问题?”
赵春来的表情略显尴尬:“这个...是有一些管理上的小瑕疵,但王海同志已经做了整改。”
“小瑕疵?”李鸣风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材料,“根据审计报告,王海同志违规批准减免某房地产企业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导致财政损失近三千万元。这恐怕不是小瑕疵吧?”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刘建国的脸色沉了下来:“鸣风同志,干部要看主流、看大局。王海同志在千湖市工作二十多年,政绩是主要的。”
“建国书记说得对,干部要看主流。”李鸣风话锋一转,“但更要看底线。连三千万的国有资产都敢随意减免,这样的干部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我担心会出大问题。”
一位刘建国派系的副部长插话:“李书记,这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王海同志也做了深刻检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一个干部的全部嘛。”
“如果一个错误涉及三千万国有资产,那么这个错误就不小。”李鸣风目光扫过全场,“在座的都是组工干部,应该最清楚用人导向的重要性。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
刘建国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那鸣风同志的意思是?”
“我建议考虑周涛同志。”李鸣风说,“周涛同志在发改委工作期间,主导制定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能力突出,作风正派。更重要的是,他具备推动千湖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素养。”
赵春来犹豫道:“周涛同志确实优秀,但他缺乏地方工作经验,直接从省直机关到地方任常务副市长,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李鸣风反驳,“当年我在榆林县任职时,也是从机关直接到基层。关键看干部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论资排辈。”
刘建国突然笑了:“鸣风同志对周涛同志很了解啊。”
这话中有话,暗示李鸣风在培植亲信。
李鸣风坦然应对:“作为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了解干部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连干部的情况都不清楚,那才是失职。”
他转向赵春来:“春来部长,我记得组织部去年做过专题调研,关于干部跨领域交流的成效。结论是什么?”
赵春来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李鸣风会问这个:“这个...调研显示,适度的跨领域交流有利于干部成长。”
“那么从经济部门交流到地方政府,不正是跨领域交流的最佳实践吗?”李鸣风顺势而为。
刘建国见状,知道在这个问题上难以取胜,便转移了话题:“这个事情再议吧。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的人选。”
接下来的几个职位,刘建国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但每次都被李鸣风以充分的理由质疑或否定。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当讨论到省国资委副主任人选时,刘建国推荐的是省属企业宏大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张宏。
“张宏同志在企业经营方面经验丰富,到国资委任职是专业对口。”刘建国说。
李鸣风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建国书记,张宏同志确实经验丰富。不过,我最近收到一些反映,宏大集团在澳洲的投资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张宏同志作为分管海外投资的副书记,恐怕难辞其咎。”
刘建国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什么问题?我怎么不知道?”
“因为问题刚刚暴露。”李鸣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澳洲分公司的最新审计报告,显示他们在墨尔本的一个地产项目亏损严重,而且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
刘建国接过文件快速浏览,越看脸色越沉。
李鸣风继续道:“在这种情况下,让张宏同志到国资委任职,恐怕不太合适。我建议等澳洲项目的问题查清后再议。”
一位支持刘建国的常委忍不住说:“李书记,您这些材料都是哪里来的?组织部的干部考察中可没有这些内容。”
李鸣风微微一笑:“作为省委副书记,了解干部情况是我的责任。如果等到组织考察时才发现问题,那我们就太被动了。”
刘建国突然站起身:“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吧。这些人选问题,下次再研究。”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
其他与会人员面面相觑,然后陆续起身离开。赵春来走到李鸣风身边,低声道:“李书记,今天是不是太激烈了点?”
李鸣风整理着文件,语气平静:“春来部长,组织工作就是要有棱有角。如果都做老好人,那还要我们组织部干什么?”
赵春来叹了口气:“理是这么个理,但是...”
“没有但是。”李鸣风站起身,“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办公室,王强已经等在门口。
“书记,听说刚才的会议很精彩?”王强跟着李鸣风走进办公室,难掩好奇。
李鸣风脱下外套挂在衣架上:“消息传得这么快?”
“组织部那边已经传开了,说您一个人就把所有提议都否了。”王强说,“现在大院里都在议论,说您这是要向刘书记公开叫板。”
李鸣风摇摇头:“不是叫板,是坚守原则。如果因为这些议论就不敢坚持对的,那才是最大的失职。”
他走到窗前,望着省委大院里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王强,你说为什么那么多干部热衷于跑官要官?”
王强想了想:“无非是为了权力和利益。”
“是啊,”李鸣风叹了口气,“但如果我们的用人导向明确,让踏实干事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跑官要官的人没市场、没出路,这种风气自然就会扭转。”
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王强接听后,对李鸣风说:“书记,千湖市的周涛同志想来拜访您,感谢您的推荐。”
李鸣风摆摆手:“告诉他,不必感谢我。推荐他是因为他确实优秀,希望他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不忘初心,扎实工作。”
王强打完电话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书记,今天您否了刘书记那么多人选,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李鸣风坐回办公桌前,翻开一份文件:“以静制动。你安排一下,下周开始我要到各地市调研组织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这个时候下去调研?”王强有些不解。
“越是风口浪尖,越要沉到基层。”李鸣风说,“组织工作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空谈,要到一线去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真正优秀的干部。”
王强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当天晚上,李鸣风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来电的是省委统战部长孙惠芳,她在电话里语气关切:
“鸣风书记,听说你今天在组织部会议上很强势啊。”
李鸣风笑了笑:“惠芳部长消息很灵通嘛。怎么,你也觉得我太强硬了?”
“那倒不是。”孙惠芳说,“只是提醒你,最近省里的氛围有些微妙,不少人都在观望。你这一出手,可是搅动了一池春水啊。”
“春水不搅不动,死水一潭才是问题。”李鸣风说。
孙惠芳在电话那头笑了:“说得对。不过你要小心,有些人可能会从其他方面找你的麻烦。”
“谢谢惠芳部长提醒。”李鸣风诚恳地说,“我相信,只要行得正、坐得直,就不怕任何挑战。”
挂掉电话,李鸣风走到书柜前,取下一本《资治通鉴》。翻开书页,他的目光停留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上:“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他轻轻合上书,眼神坚定。这场人事交锋,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李鸣风提前五分钟步入会议室,发现刘建国已经坐在主位上,正与组织部长赵春来低声交谈。见他进来,两人的谈话戛然而止。
“鸣风来了,就等你了。”刘建国笑容可掬,但眼神里却没什么温度。
李鸣风在刘建国左手边的位置坐下,微笑着回应:“路上有点堵,让各位久等了。”
赵春来清了清嗓子:“既然人都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吧。今天主要研究几个重要岗位的人选问题。”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讨论到了千湖市常务副市长的人选。这个位置因为原任副市长突发心脏病住院而空缺,各方都在暗中角力。
赵春来翻开文件夹:“根据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我们提出了两个建议人选。一个是千湖市现任副市长王海同志,另一个是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周涛同志。”
刘建国立即接话:“王海同志在千湖工作多年,熟悉情况,我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几位副部长纷纷点头附和。
“王海同志确实经验丰富。”李鸣风不紧不慢地开口,“不过,我记得去年审计厅对千湖市的审计报告中,提到王海同志分管的城建领域存在一些问题?”
赵春来的表情略显尴尬:“这个...是有一些管理上的小瑕疵,但王海同志已经做了整改。”
“小瑕疵?”李鸣风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材料,“根据审计报告,王海同志违规批准减免某房地产企业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导致财政损失近三千万元。这恐怕不是小瑕疵吧?”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刘建国的脸色沉了下来:“鸣风同志,干部要看主流、看大局。王海同志在千湖市工作二十多年,政绩是主要的。”
“建国书记说得对,干部要看主流。”李鸣风话锋一转,“但更要看底线。连三千万的国有资产都敢随意减免,这样的干部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我担心会出大问题。”
一位刘建国派系的副部长插话:“李书记,这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王海同志也做了深刻检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一个干部的全部嘛。”
“如果一个错误涉及三千万国有资产,那么这个错误就不小。”李鸣风目光扫过全场,“在座的都是组工干部,应该最清楚用人导向的重要性。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
刘建国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那鸣风同志的意思是?”
“我建议考虑周涛同志。”李鸣风说,“周涛同志在发改委工作期间,主导制定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能力突出,作风正派。更重要的是,他具备推动千湖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业素养。”
赵春来犹豫道:“周涛同志确实优秀,但他缺乏地方工作经验,直接从省直机关到地方任常务副市长,跨度是不是太大了?”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李鸣风反驳,“当年我在榆林县任职时,也是从机关直接到基层。关键看干部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论资排辈。”
刘建国突然笑了:“鸣风同志对周涛同志很了解啊。”
这话中有话,暗示李鸣风在培植亲信。
李鸣风坦然应对:“作为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了解干部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连干部的情况都不清楚,那才是失职。”
他转向赵春来:“春来部长,我记得组织部去年做过专题调研,关于干部跨领域交流的成效。结论是什么?”
赵春来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李鸣风会问这个:“这个...调研显示,适度的跨领域交流有利于干部成长。”
“那么从经济部门交流到地方政府,不正是跨领域交流的最佳实践吗?”李鸣风顺势而为。
刘建国见状,知道在这个问题上难以取胜,便转移了话题:“这个事情再议吧。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的人选。”
接下来的几个职位,刘建国都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但每次都被李鸣风以充分的理由质疑或否定。会议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当讨论到省国资委副主任人选时,刘建国推荐的是省属企业宏大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张宏。
“张宏同志在企业经营方面经验丰富,到国资委任职是专业对口。”刘建国说。
李鸣风轻轻放下手中的笔:“建国书记,张宏同志确实经验丰富。不过,我最近收到一些反映,宏大集团在澳洲的投资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张宏同志作为分管海外投资的副书记,恐怕难辞其咎。”
刘建国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什么问题?我怎么不知道?”
“因为问题刚刚暴露。”李鸣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澳洲分公司的最新审计报告,显示他们在墨尔本的一个地产项目亏损严重,而且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
刘建国接过文件快速浏览,越看脸色越沉。
李鸣风继续道:“在这种情况下,让张宏同志到国资委任职,恐怕不太合适。我建议等澳洲项目的问题查清后再议。”
一位支持刘建国的常委忍不住说:“李书记,您这些材料都是哪里来的?组织部的干部考察中可没有这些内容。”
李鸣风微微一笑:“作为省委副书记,了解干部情况是我的责任。如果等到组织考察时才发现问题,那我们就太被动了。”
刘建国突然站起身:“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吧。这些人选问题,下次再研究。”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
其他与会人员面面相觑,然后陆续起身离开。赵春来走到李鸣风身边,低声道:“李书记,今天是不是太激烈了点?”
李鸣风整理着文件,语气平静:“春来部长,组织工作就是要有棱有角。如果都做老好人,那还要我们组织部干什么?”
赵春来叹了口气:“理是这么个理,但是...”
“没有但是。”李鸣风站起身,“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办公室,王强已经等在门口。
“书记,听说刚才的会议很精彩?”王强跟着李鸣风走进办公室,难掩好奇。
李鸣风脱下外套挂在衣架上:“消息传得这么快?”
“组织部那边已经传开了,说您一个人就把所有提议都否了。”王强说,“现在大院里都在议论,说您这是要向刘书记公开叫板。”
李鸣风摇摇头:“不是叫板,是坚守原则。如果因为这些议论就不敢坚持对的,那才是最大的失职。”
他走到窗前,望着省委大院里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王强,你说为什么那么多干部热衷于跑官要官?”
王强想了想:“无非是为了权力和利益。”
“是啊,”李鸣风叹了口气,“但如果我们的用人导向明确,让踏实干事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跑官要官的人没市场、没出路,这种风气自然就会扭转。”
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王强接听后,对李鸣风说:“书记,千湖市的周涛同志想来拜访您,感谢您的推荐。”
李鸣风摆摆手:“告诉他,不必感谢我。推荐他是因为他确实优秀,希望他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不忘初心,扎实工作。”
王强打完电话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书记,今天您否了刘书记那么多人选,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李鸣风坐回办公桌前,翻开一份文件:“以静制动。你安排一下,下周开始我要到各地市调研组织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这个时候下去调研?”王强有些不解。
“越是风口浪尖,越要沉到基层。”李鸣风说,“组织工作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空谈,要到一线去了解真实情况,发现真正优秀的干部。”
王强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当天晚上,李鸣风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来电的是省委统战部长孙惠芳,她在电话里语气关切:
“鸣风书记,听说你今天在组织部会议上很强势啊。”
李鸣风笑了笑:“惠芳部长消息很灵通嘛。怎么,你也觉得我太强硬了?”
“那倒不是。”孙惠芳说,“只是提醒你,最近省里的氛围有些微妙,不少人都在观望。你这一出手,可是搅动了一池春水啊。”
“春水不搅不动,死水一潭才是问题。”李鸣风说。
孙惠芳在电话那头笑了:“说得对。不过你要小心,有些人可能会从其他方面找你的麻烦。”
“谢谢惠芳部长提醒。”李鸣风诚恳地说,“我相信,只要行得正、坐得直,就不怕任何挑战。”
挂掉电话,李鸣风走到书柜前,取下一本《资治通鉴》。翻开书页,他的目光停留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上:“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他轻轻合上书,眼神坚定。这场人事交锋,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