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林那句“去老镇区看看”,声音不高,却如同在徐海峰、刘洋、郑朝阳等人紧绷的神经上猛抽了一鞭!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脊椎蔓延开来。
老镇区!那是青山镇即将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另一面!破败的房屋,泥泞的小巷,尚未搬离的居民眼中或茫然或期盼或怨怼的目光……与精心准备的安置区样板房相比,那里才是未经修饰、甚至带着疮疤的真实!张书记不去看光鲜的“面子”,却要直插这最可能隐藏问题的“里子”!这突如其来的转向,无异于一场毫无预警的实战大考!
车队猛地调转方向,没有警笛开道,无声地驶离平整的规划道路,拐进了通往老镇区的狭窄旧路。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车身微微颠簸。车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凝固。李鸣风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他清楚,此刻任何解释和引导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真实,并展现出掌控真实、解决问题的决心!
“张书记,青山镇整体搬迁采取的是分批、滚动推进的模式。”李鸣风的声音平稳响起,没有任何回避,“目前核心区涉及中矿开采面和安置区建设的住户已基本签约搬迁,安置区正在加紧建设。老镇区这边,主要是外围区域和部分需要更复杂产权梳理、或对搬迁后生计有特殊顾虑的住户,属于第二批搬迁范围。我们正在逐户做工作,同步完善后续保障方案。”
他的解释简明扼要,既说明了现状,也点明了原因和县委正在做的工作,没有试图掩盖。
张春林没有回应,目光透过车窗,静静审视着窗外掠过的景象。低矮破旧的砖瓦房,斑驳脱落的墙皮,狭窄得仅容一车通过的泥泞巷道。路边堆积的煤球、散养的鸡鸭,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淡淡的煤烟气息。一些尚未搬离的居民,或蹲在门口择菜,或好奇地张望着这支突兀的车队,眼神中交织着麻木、警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车队在镇中心一片相对开阔、但同样破败的空地停下。这里以前或许是个小集市,如今只剩下几处摇摇欲坠的棚户和坑洼的地面。张春林推门下车,没有等任何人引路,径直走向路边几个聚在一起、正用警惕目光打量他们的老人。
李鸣风、徐海峰等人紧随其后,心弦绷到了极致。郑朝阳的目光如同雷达般扫视着周围每一个角落和面孔,神经高度戒备。
“老人家,在这住了多少年了?”张春林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穿着洗得发白旧军装的老汉面前,语气平和,如同拉家常。
老汉显然认出了这位“大官”,有些局促,搓着布满老茧的手:“回……回领导,俺打小就住这,快七十年喽。”
“听说镇里要搬迁,住新楼房,愿意搬吗?”
老汉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新楼房好啊,干净亮堂……可俺这老胳膊老腿,怕爬不动楼喽。再说,住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在,舍不得啊……”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张春林点点头,目光又投向旁边一个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你呢?愿意搬吗?”
妇女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又看了看周围破败的环境,咬了咬牙:“搬!咋不想搬!这破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娃连个写作业的亮堂地方都没有!就是……就是怕搬过去,找不到活干,吃啥喝啥?”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针一样扎在李鸣风和徐海峰心上。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搬迁户最朴素的担忧:故土难离是情结,生计无着才是硬伤!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有些蹒跚地从旁边一条小巷里走出来——正是大病初愈、刚从市医院做完支架手术回来休养的孙有田老汉!他儿子孙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孙有田显然也看到了张春林和李鸣风等人,脚步顿住了,眼神复杂。
张春林目光敏锐,立刻注意到了这个被家人搀扶、脸色尚显苍白的老人,主动走了过去:“老人家,身体不舒服?”
孙有田看着张春林,又看了看紧跟在后的李鸣风,嘴唇动了动。王大力和徐海峰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孙老汉可是对搬迁抵触情绪最大的重点户之一!前些天还突发心梗命悬一线!他会说什么?
李鸣风屏住了呼吸,没有上前阻拦,也没有任何暗示。他选择了信任——信任徐海峰前期扎实的工作,信任自己对孙老汉的承诺,也信任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心中的那杆秤。
孙有田的目光在李鸣风脸上停留了几秒,那眼神里有过往的怨气,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最终,在想起病床前县委书记掷地有声的承诺、想起县医院专家星夜驰援、想起那笔解了燃眉之急的救命钱时,这些情绪慢慢沉淀下去,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
“张书记……”孙有田的声音沙哑而缓慢,带着大病后的虚弱,却异常清晰,“俺这身子骨,不争气,差点就去见阎王爷了……是县里的领导,是李书记……”他指了指李鸣风,“把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住院的钱,政府都给兜底了!俺这条老命,是政府给的!”
他喘了口气,在儿子担忧的目光中继续说道:“搬新家……俺以前是怕,怕没地种,怕活不下去……但徐县长跟俺保证了,地有合作社管,有车接送,镇上还给安排学手艺、找活路……李书记也拍了胸脯,说政府管到底!”
孙有田浑浊的目光扫过这片养育了他一辈子、也困了他一辈子的破败老街,最后定格在张春林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坦诚:“领导,俺是个老农民,不懂啥大道理。俺就知道,以前这矿挖得乌烟瘴气,留下烂摊子没人管!现在,李书记他们,是真想带着俺们换个活法!俺信他们一次!这把老骨头,搬!”
“搬”字出口,掷地有声!没有华丽的赞美,只有最朴素的信任和最沉重的托付!这来自一个曾对搬迁最为抵触、又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老人的话语,其分量,远胜千言万语的汇报!
徐海峰的眼眶瞬间红了,用力抿紧了嘴唇。王大力更是激动得身体微微发颤。李鸣风心中巨浪翻涌,面上却依旧沉稳,只是看向孙老汉的目光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沉甸甸的责任。
张春林静静地听着,看着孙有田苍老而坦诚的面容,又看了看周围那些默默注视、眼神各异的居民。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孙有田粗糙的手背。这个动作,无声胜有声。
他转过身,目光投向这片破败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投向远处依稀可见的安置区建设工地的塔吊轮廓,最后,落在了李鸣风的脸上。那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一切表象,直抵核心。
“鸣风同志,”张春林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响彻在这片寂静的空地上,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你对这片老街区,对这些还没搬走的乡亲们,有什么承诺?”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鸣风身上!徐海峰、刘洋、郑朝阳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省委书记在代表这里的百姓,向他要一个答案!一个不能回避、必须兑现的答案!
李鸣风迎着张春林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他向前一步,站定,声音沉稳、清晰、坚定,如同磐石,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张书记,各位父老乡亲!”
“我的承诺,只有三条!”
“第一,安全!老镇区所有尚未搬迁的房屋,三天内,由住建局牵头,联合专业机构,逐户进行安全排查!鉴定为危房的,立刻组织人员撤离,临时安置费用由县政府承担!确保在搬迁完成前,不出现任何因房屋安全问题导致的人员伤亡!”
“第二,公平!搬迁补偿政策,公开透明,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先搬后搬,标准不变!产权复杂的,由县自然资源局、司法局、青山镇组成联合工作组,依法依规,一户一策,全力攻坚!确保该补的一分不少,该解决的困难一个不落!”
“第三,活路!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县人社局牵头,依托即将建成的产业园和安置区配套商业,针对搬迁群众,免费提供至少三轮精准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确保每户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新技能、获得新岗位!长湖的绿色转型,绝不以牺牲任何一位乡亲的未来为代价!”
李鸣风的目光扫过孙有田,扫过那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扫过每一个在场的、尚未搬离的老镇区居民,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我李鸣风,代表长湖县委县政府,向青山镇全体乡亲,向省委张书记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老镇区所有符合搬迁条件的住户,签约清零!半年内,所有乡亲,必须在新家过上安稳、有奔头的新生活!做不到,我李鸣风第一个向省委请辞!”
掷地有声!没有虚词,没有套路,只有具体到时间节点的硬指标和沉甸甸的责任担当!现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只有风吹过破旧棚户的呜咽声。
孙有田老汉的嘴唇颤抖着,眼中似乎有浑浊的泪光闪动。抱着孩子的妇女紧紧搂住了孩子,眼中燃起了希望。周围那些原本麻木或警惕的目光,此刻也多了几分复杂的动容。
张春林静静地听着,看着李鸣风那坚毅如铁、敢于在省委书记面前立下“军令状”的面容,深邃的眼底深处,终于掠过一丝极其微小的、难以察觉的涟漪。那涟漪,似乎是赞许,是期许,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托付。
他没有评价,没有赞许,只是再次伸出手,这一次,是重重地拍了拍李鸣风的肩膀。力度很大,传递着无声的信任与压力。
“去安置区看看吧。”张春林收回手,声音恢复了平静,转身走向车队。
李鸣风站在原地,肩膀上传来的重量感无比清晰。他望着张书记的背影,又回头深深看了一眼这片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却又孕育着希望的老街,眼神如磐石般坚定。这场无声的检阅,他交出了一份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的答卷。而真正的考验,兑现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才刚刚开始。
车队再次启动,驶向那片象征着未来的、塔吊林立的安置区。老镇区的景象在车窗外迅速后退,如同一个正在被翻过的、沉重而充满希望的篇章。
老镇区!那是青山镇即将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另一面!破败的房屋,泥泞的小巷,尚未搬离的居民眼中或茫然或期盼或怨怼的目光……与精心准备的安置区样板房相比,那里才是未经修饰、甚至带着疮疤的真实!张书记不去看光鲜的“面子”,却要直插这最可能隐藏问题的“里子”!这突如其来的转向,无异于一场毫无预警的实战大考!
车队猛地调转方向,没有警笛开道,无声地驶离平整的规划道路,拐进了通往老镇区的狭窄旧路。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车身微微颠簸。车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凝固。李鸣风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他清楚,此刻任何解释和引导都是多余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真实,并展现出掌控真实、解决问题的决心!
“张书记,青山镇整体搬迁采取的是分批、滚动推进的模式。”李鸣风的声音平稳响起,没有任何回避,“目前核心区涉及中矿开采面和安置区建设的住户已基本签约搬迁,安置区正在加紧建设。老镇区这边,主要是外围区域和部分需要更复杂产权梳理、或对搬迁后生计有特殊顾虑的住户,属于第二批搬迁范围。我们正在逐户做工作,同步完善后续保障方案。”
他的解释简明扼要,既说明了现状,也点明了原因和县委正在做的工作,没有试图掩盖。
张春林没有回应,目光透过车窗,静静审视着窗外掠过的景象。低矮破旧的砖瓦房,斑驳脱落的墙皮,狭窄得仅容一车通过的泥泞巷道。路边堆积的煤球、散养的鸡鸭,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淡淡的煤烟气息。一些尚未搬离的居民,或蹲在门口择菜,或好奇地张望着这支突兀的车队,眼神中交织着麻木、警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车队在镇中心一片相对开阔、但同样破败的空地停下。这里以前或许是个小集市,如今只剩下几处摇摇欲坠的棚户和坑洼的地面。张春林推门下车,没有等任何人引路,径直走向路边几个聚在一起、正用警惕目光打量他们的老人。
李鸣风、徐海峰等人紧随其后,心弦绷到了极致。郑朝阳的目光如同雷达般扫视着周围每一个角落和面孔,神经高度戒备。
“老人家,在这住了多少年了?”张春林走到一位拄着拐杖、穿着洗得发白旧军装的老汉面前,语气平和,如同拉家常。
老汉显然认出了这位“大官”,有些局促,搓着布满老茧的手:“回……回领导,俺打小就住这,快七十年喽。”
“听说镇里要搬迁,住新楼房,愿意搬吗?”
老汉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新楼房好啊,干净亮堂……可俺这老胳膊老腿,怕爬不动楼喽。再说,住了几十年,街坊邻居都在,舍不得啊……”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
张春林点点头,目光又投向旁边一个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你呢?愿意搬吗?”
妇女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又看了看周围破败的环境,咬了咬牙:“搬!咋不想搬!这破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娃连个写作业的亮堂地方都没有!就是……就是怕搬过去,找不到活干,吃啥喝啥?”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针一样扎在李鸣风和徐海峰心上。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搬迁户最朴素的担忧:故土难离是情结,生计无着才是硬伤!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有些蹒跚地从旁边一条小巷里走出来——正是大病初愈、刚从市医院做完支架手术回来休养的孙有田老汉!他儿子孙强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孙有田显然也看到了张春林和李鸣风等人,脚步顿住了,眼神复杂。
张春林目光敏锐,立刻注意到了这个被家人搀扶、脸色尚显苍白的老人,主动走了过去:“老人家,身体不舒服?”
孙有田看着张春林,又看了看紧跟在后的李鸣风,嘴唇动了动。王大力和徐海峰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孙老汉可是对搬迁抵触情绪最大的重点户之一!前些天还突发心梗命悬一线!他会说什么?
李鸣风屏住了呼吸,没有上前阻拦,也没有任何暗示。他选择了信任——信任徐海峰前期扎实的工作,信任自己对孙老汉的承诺,也信任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心中的那杆秤。
孙有田的目光在李鸣风脸上停留了几秒,那眼神里有过往的怨气,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最终,在想起病床前县委书记掷地有声的承诺、想起县医院专家星夜驰援、想起那笔解了燃眉之急的救命钱时,这些情绪慢慢沉淀下去,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
“张书记……”孙有田的声音沙哑而缓慢,带着大病后的虚弱,却异常清晰,“俺这身子骨,不争气,差点就去见阎王爷了……是县里的领导,是李书记……”他指了指李鸣风,“把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住院的钱,政府都给兜底了!俺这条老命,是政府给的!”
他喘了口气,在儿子担忧的目光中继续说道:“搬新家……俺以前是怕,怕没地种,怕活不下去……但徐县长跟俺保证了,地有合作社管,有车接送,镇上还给安排学手艺、找活路……李书记也拍了胸脯,说政府管到底!”
孙有田浑浊的目光扫过这片养育了他一辈子、也困了他一辈子的破败老街,最后定格在张春林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坦诚:“领导,俺是个老农民,不懂啥大道理。俺就知道,以前这矿挖得乌烟瘴气,留下烂摊子没人管!现在,李书记他们,是真想带着俺们换个活法!俺信他们一次!这把老骨头,搬!”
“搬”字出口,掷地有声!没有华丽的赞美,只有最朴素的信任和最沉重的托付!这来自一个曾对搬迁最为抵触、又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老人的话语,其分量,远胜千言万语的汇报!
徐海峰的眼眶瞬间红了,用力抿紧了嘴唇。王大力更是激动得身体微微发颤。李鸣风心中巨浪翻涌,面上却依旧沉稳,只是看向孙老汉的目光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沉甸甸的责任。
张春林静静地听着,看着孙有田苍老而坦诚的面容,又看了看周围那些默默注视、眼神各异的居民。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孙有田粗糙的手背。这个动作,无声胜有声。
他转过身,目光投向这片破败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投向远处依稀可见的安置区建设工地的塔吊轮廓,最后,落在了李鸣风的脸上。那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一切表象,直抵核心。
“鸣风同志,”张春林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响彻在这片寂静的空地上,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你对这片老街区,对这些还没搬走的乡亲们,有什么承诺?”
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鸣风身上!徐海峰、刘洋、郑朝阳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省委书记在代表这里的百姓,向他要一个答案!一个不能回避、必须兑现的答案!
李鸣风迎着张春林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他向前一步,站定,声音沉稳、清晰、坚定,如同磐石,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张书记,各位父老乡亲!”
“我的承诺,只有三条!”
“第一,安全!老镇区所有尚未搬迁的房屋,三天内,由住建局牵头,联合专业机构,逐户进行安全排查!鉴定为危房的,立刻组织人员撤离,临时安置费用由县政府承担!确保在搬迁完成前,不出现任何因房屋安全问题导致的人员伤亡!”
“第二,公平!搬迁补偿政策,公开透明,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先搬后搬,标准不变!产权复杂的,由县自然资源局、司法局、青山镇组成联合工作组,依法依规,一户一策,全力攻坚!确保该补的一分不少,该解决的困难一个不落!”
“第三,活路!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县人社局牵头,依托即将建成的产业园和安置区配套商业,针对搬迁群众,免费提供至少三轮精准就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托底!确保每户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新技能、获得新岗位!长湖的绿色转型,绝不以牺牲任何一位乡亲的未来为代价!”
李鸣风的目光扫过孙有田,扫过那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扫过每一个在场的、尚未搬离的老镇区居民,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我李鸣风,代表长湖县委县政府,向青山镇全体乡亲,向省委张书记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老镇区所有符合搬迁条件的住户,签约清零!半年内,所有乡亲,必须在新家过上安稳、有奔头的新生活!做不到,我李鸣风第一个向省委请辞!”
掷地有声!没有虚词,没有套路,只有具体到时间节点的硬指标和沉甸甸的责任担当!现场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只有风吹过破旧棚户的呜咽声。
孙有田老汉的嘴唇颤抖着,眼中似乎有浑浊的泪光闪动。抱着孩子的妇女紧紧搂住了孩子,眼中燃起了希望。周围那些原本麻木或警惕的目光,此刻也多了几分复杂的动容。
张春林静静地听着,看着李鸣风那坚毅如铁、敢于在省委书记面前立下“军令状”的面容,深邃的眼底深处,终于掠过一丝极其微小的、难以察觉的涟漪。那涟漪,似乎是赞许,是期许,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托付。
他没有评价,没有赞许,只是再次伸出手,这一次,是重重地拍了拍李鸣风的肩膀。力度很大,传递着无声的信任与压力。
“去安置区看看吧。”张春林收回手,声音恢复了平静,转身走向车队。
李鸣风站在原地,肩膀上传来的重量感无比清晰。他望着张书记的背影,又回头深深看了一眼这片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却又孕育着希望的老街,眼神如磐石般坚定。这场无声的检阅,他交出了一份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的答卷。而真正的考验,兑现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才刚刚开始。
车队再次启动,驶向那片象征着未来的、塔吊林立的安置区。老镇区的景象在车窗外迅速后退,如同一个正在被翻过的、沉重而充满希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