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基金的 “第一个项目”-《闪婚三个月,前夫竟是我顶头上司》

  155 基金的 “第一个项目”

  第一节:清晨的山区启程 —— 从繁华都市到山野校园的温度跨越

  腊月的清晨,北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还覆着一层薄霜。林浅穿着厚厚的驼色羽绒服,领口围着陆沉亲手织的灰色围巾,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山区学校地图 —— 这是昨晚她和小苏熬夜标注的,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了 6 所小学的位置,还写着每个学校的学生人数、家庭情况备注。

  “浅姐,物资都装车了!画笔、画纸、多媒体设备,还有给孩子们的书包,一件都没落下。” 小苏背着双肩包跑过来,脸颊冻得通红,手里还拿着两个热乎的肉包子,“快吃点东西,一会儿飞机上就没热乎的了。”

  林浅接过包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肉汁在嘴里散开。陆沉从后面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装着他凌晨起来煮的姜茶:“先喝点姜茶,山区比北京冷,别感冒了。” 他把保温桶递给林浅,又帮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地图我看了,云南昭通那所小学路况不太好,下了飞机还要坐三个小时的山路车,你晕车药带了吗?”

  “带了带了,陆总你比浅姐还细心!” 小苏笑着打趣,老陈也跟着点头,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正在检查基金线上平台的最后测试数据:“平台已经调试好了,一会儿到了学校,就能给孩子们注册账号,让他们能在线上看教学视频。”

  团队一行 12 人,分成三批前往云南、贵州、四川的 6 所小学。林浅和陆沉带队去云南昭通的两所小学,这是基金第一个项目的 “试点”,也是他们最关注的地方 —— 校长在前期沟通时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家庭条件艰苦,但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渴望。

  飞机起飞时,林浅看着窗外渐渐缩小的城市轮廓,心里满是期待。陆沉坐在她身边,拿出手机,翻出之前实地调研时拍的照片:“你看,这是昭通那所小学的操场,虽然简陋,但孩子们在上面踢足球、跳绳,特别开心。还有这个教室,之前只有破旧的桌椅,我们这次带的多媒体设备,能让他们看非遗教学视频,还能和非遗大师线上交流。”

  林浅凑过去看照片,照片里的操场是泥土铺的,下雨后满是泥泞,但孩子们的脸上却带着灿烂的笑容;教室的墙壁有些斑驳,黑板是用墨汁刷的,上面还留着上节课的数学题。“真好,” 林浅轻声说,“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设计,接触非遗,就算只是一点点,也可能改变他们的未来。”

  经过三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云南昭通的机场。下了飞机,一股寒气扑面而来,比北京更湿冷。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已经在机场外等候,开着三辆越野车来接他们 —— 因为去学校的路是盘山公路,只有越野车能走。

  “林小姐,陆先生,欢迎来到昭通!” 教育局的王科长热情地迎上来,手里拿着厚厚的棉手套,“这山路不好走,你们戴上手套,一会儿抓着扶手也方便。”

  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窗外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蜿蜒的小河,偶尔能看到几间散落的土坯房。林浅看着窗外的景色,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乡下写生的日子,那时候她也像这里的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快到了,前面就是新华小学。” 王科长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所学校,林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所白色的教学楼矗立在山脚下,虽然不新,但很干净;操场的泥土已经被平整过,还插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校门口站着一群人,有校长、老师,还有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好奇地往这边看。

  越野车停在门口,林浅和陆沉刚下车,就被孩子们围了上来。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有的手里拿着自制的小风车,有的手里攥着几颗野山楂,怯生生地不敢说话。

  “林老师,陆老师,欢迎你们!” 校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手里握着一个搪瓷杯,“我们盼了你们好久,孩子们昨天就问了好几遍,设计师老师什么时候来。”

  林浅蹲下身,笑着对身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说:“你好呀,我是林浅,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抿了抿嘴,小声说:“我叫小花。”

  “小花,很好听的名字。” 林浅摸了摸她的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