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蝗灾再临验农策-《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敦煌急报送到时,李文正站在星门石台旁,指尖还残留着青铜齿轮的凉意。沙狐颈间的传信环刚熄灭蓝光,驿骑便已冲进关内,马蹄在夯土道上溅起黄尘,缰绳勒得指节发白。

  “蝗群过境,三万亩棉田一夜成枯。”

  他没说话,只将罗盘收回袖中,转身走向马车。呼衍铁想调骑兵随行,被他摆手拦下。

  “带兵没用,去粮仓取一枚棉铃虫卵核,快。”

  马车西行,一路颠簸。李文靠在木厢内壁,闭眼养神。蝗灾不是意外,是信号。贵霜刚退,天灾就来, ting 太准。他不怀疑这是自然现象,但也不信它毫无来由。

  抵达敦煌东郊时,天已昏黄。田埂上百姓仍在敲锣打鼓,有人挥舞扫帚,有人烧艾草驱虫,可蝗群如黑云压顶,密密麻麻扑向青穗,啃噬声连成一片沙沙响。

  李文下车,站上高坡。风从西面吹来,带着干草与虫翅摩擦的腥气。他取出卵核,轻轻按进泥土。

  刹那间,大地微震。

  百亩棉田同时颤动,土层下泛起细碎银光。一只、两只、上百只棉铃虫精灵破土而出,通体晶莹,尾部拖着丝线般的光带。它们不飞不散,而是顺风升空,彼此丝线交缠,迅速织成一张横跨三里、近乎透明的网。

  蝗群撞入,如同撞上无形泥沼。前排的虫子瞬间被丝线缠住翅膀,挣扎中拉扯出更多粘丝,连锁反应扩散,整片蝗云开始坠落。地面很快铺了一层焦黑残骸,像被火燎过。

  有人愣住,锣声停了。

  “网还在。”李文对随行农官说,“每两个时辰补一次丝,直到田里再没活蝗。”

  农官点头记下。他知道这是新法子,也是李文从不开口解释的“耕战一体”——种田的精灵,也能打仗。

  可李文眉头没松。他沿田埂走了一圈,发现几块地非但没被毁,反而穗粒饱满,叶色油绿。更奇怪的是,这些田的垄沟走向与别处不同,深浅有序,像是按某种古法翻耕。

  “谁种的?”他问。

  一个老农颤巍巍上前,从怀里掏出半卷竹简,双手奉上。

  竹简残破,但字迹清晰。李文一眼认出——《汜胜之书》残篇。中原早已禁传此书,因其中记载的轮作、粪肥、深耕之术,若被敌国掌握,可大幅提升粮产,动摇中原农政垄断。

  “谁给你的?”

  老农低头:“李老族长……前月来村巡查,亲自教的。”

  李文没再问。他把竹简收进袖中,转身回帐。

  夜半,幕帐外传来脚步声。不急不缓,是熟人。

  李守诚拄着拐杖走进来,身后没跟仆从。他年过六旬,背已微驼,但站姿依旧挺直。进门后,不等李文开口,便双膝跪地,额头触席。

  “我知违令。”他说,“可这法子真能多打三成粮。我不敢张扬,只悄悄教了几个老把式,让他们带回去试。”

  李文坐在案后,没让他起身。

  “你从哪拿的原本?”

  “家藏。”

  “抄了几份?”

  “七份。分给了七个村的老农。”

  “有没有记名?有没有立契?有没有报备农司?”

  “没有。”

  “若匈奴细作混入,学了这法子,回去仿种,推算我西域三年内可产多少粮,能养多少兵,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做?”

  李守诚沉默。

  “你怕百姓饿死。”李文声音不高,“我怕百姓吃饱了,却被人一口口吃掉。”

  帐内烛火跳了一下。风从帘缝钻入,吹动竹简一角。

  李守诚抬起头:“那你打算怎么处置我?”

  “你说呢?”

  “按律,当削籍流放。”

  “可你是我叔祖。”

  “规矩不是为亲族设的。”李守诚盯着地面,“若因我是族老就轻饶,那以后谁还守令?”

  李文起身,走到他面前,伸手扶他起来。

  “我不罚你。”他说,“我用你。”

  李守诚一怔。

  “明天起,你牵头成立农策司。把这七份抄本收回,统一编号,登记授者、受者、试种地块、收成数据。所有农法改进,一律先报司备案,再小范围试推。不准私授,不准瞒报。”

  “你……要公开这书?”

  “不是公开,是制度化。”李文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农策司”三字,“过去十六年,我们靠种田活下来,靠精灵打出地盘。可现在,光有田不够,还得有策。谁种、怎么种、种多少、存多少,都得有数。不能靠谁一时心善,也不能靠谁偷偷摸摸。”

  李守诚看着那三个字,手微微发抖。

  “你不怕这法子传出去?”

  “怕。但我更怕自己捂着不放,等别人用更好的法子打上门。”李文将纸推过去,“你比我懂农事,比我懂百姓。但你缺一样东西——系统。”

  “系统?”

  “就是规矩链条。一个人教十个人,十个人再教一百个,中间漏一句、错一步,整片田就废了。农策司要做的,是把每一粒种子、每一次施肥、每一场收成都记下来,变成可复制、可验证、可追责的流程。”

  李守诚低头看着那张纸,许久没动。

  “你早想好了。”他终于说。

  “从去年就开始了。”李文坐下,“只是缺个契机。今天这场蝗灾,让我看清两件事——一是植物精灵能协同作战,二是我们的农政还在靠人情运转。前者是武器,后者是漏洞。”

  “所以你借我的事,推制度?”

  “不是借。”李文摇头,“是你撞上了节点。若你不说,我也会查。这几块高产田太扎眼,不可能没人注意到。与其等别人揭发,不如你主动认下,反倒能保全声名。”

  帐外,风渐止。天网仍在空中,银丝微光闪烁。

  李守诚缓缓跪下,这次不是请罪,是行礼。

  “我愿领命。”

  “明天就开工。”李文递过一支刻笔,“第一件事,把七位受法农夫的名字写下来。第二,列一份《农策试行条例》,我过目后下发。”

  李守诚接过笔,手指粗粝,却稳。

  他低头开始写。烛光映在纸上,墨迹缓缓延展。

  李文起身走到帐口,掀开帘子。远处田地里,棉铃虫精灵仍在巡网,偶尔有漏网的小股蝗虫扑来,立刻被丝线绞杀。几块高产田静立其间,像荒漠中的绿洲。

  他没回头,只说了一句:“叔祖。”

  “嗯。”

  “以后这种事,别等出事再认。”

  李守诚笔尖一顿,没抬头。

  “我知道了。”

  李文没再说什么,走出幕帐。

  夜风拂面,带着泥土与枯虫的气息。他抬头看天,银网横贯田野,像一张悬在大地之上的命脉。

  远处,一只沙狐从田埂跃下,嘴里叼着一片枯叶,轻轻放在他脚边。

  他弯腰拾起,叶脉上刻着极细的符号——是某种耕作记号,与《汜胜之书》中的标记一致。

  但他没烧它。他将叶子夹进袖中竹简,转身走向下一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