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盖子合上的声音很轻,几乎被殿内翻纸的窸窣盖过。李文指尖在铜面划了一道,将青禾里的异常压在了心底。他抬眼时,目光扫过议台下一张张紧绷的脸。
战功、防御、人口——三方争执不下,话越说越重,像是要把过去积压的怨气全倒在今日桌上。
“按战功分,我们西线将士死得才有价值。”赵元朗一掌拍在案上,甲片震得作响。
“那你们把边关让出来,让我们也去拼一次命?”柳昭冷笑,“守土之责日日都在,岂是打完就走的买卖?”
韩胥没说话,只盯着玉屏上尚未熄灭的星图光痕。他知道,再吵下去,只会让原本松动的联盟重新裂开。
李文站起身,走到台前,双手撑在案沿。
“诸位说得都对。”他声音不高,却让全场静了下来,“前线流血,边地担险,内陆养民——缺哪一块,这盟约都立不住。”
他顿了顿,从袖中抽出一份简册,放在案头展开。
“我提一个办法:三阶分配。”
众人目光聚来。
“第一层,基础份额,按耕地与人口核定,保每国百姓有饭吃;第二层,激励份额,奖励试点成效突出者,做得好就多拿;第三层,留一成浮动额度,由监察团动态调配,应对天灾战乱。”
他说完,又补了一句:“仲裁席轮值,三个月换一次主持方,谁都不能长久把持。”
殿内一时无人开口。
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交换眼神。那股剑拔弩张的劲儿,终于松了些。
柳昭抬起头:“听起来公道。可谁来监?怎么信?你手握浑天仪,通着外域,若哪天说不通就不通,我们连问都不敢问?”
这话戳中了最深的忌惮。
李文没反驳,反而转身从袖中取出另一册文书,当众翻开。
“《通行章程》草案,昨夜已拟好。”他逐条念出:
“日常农产运输,走绿色通道,系统自动备案;军事调动,需本地主官与监察使双签许可;特殊人才流动,报备制,信息全联盟公开可查。”
他合上册子,抬头看着众人:“通道不是谁的私路,是共业之脉。节点在我手中,规则却归大家定。”
他停顿片刻,缓缓解下腰间那柄无刃木剑,轻轻搁在案首。
“此剑不伤人,只为明理。”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今日我在此立誓:凡违共治之约,滥用权限、篡改份额、私闭诸天之路者——不必等天罚降临,自有万民执剑讨之。”
殿内彻底安静。
柱影斜移,照在几位年长诸侯脸上。他们互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摇后的权衡。
李守诚拄杖起身,一步步走向案前。他看了一眼那份简册,又看了看那柄木剑,最终提起笔,在初步意向书上签下名字。
墨迹未干,已有两名元老低声商议后跟进签字。
其余诸侯开始交头接耳。有人命随从取笔墨誊录条款,也有人仍紧锁眉头,迟迟不动。
李文没有催促。他回到高台,亲自监督文书抄录。两名吏官执笔记录,每一句都当众宣读,反复核对。
赤奴站在殿柱旁,目光如钉,扫视着每一位执笔之人。他的视线落在右列第三位抄录官身上——那人手腕微颤,笔尖压得极重,仿佛在克制什么。
就在其中一名吏官捧起副本准备离殿时,袍角拂过门槛,一张折叠的纸条自袖中滑落,无声坠地。
李文眼角微动,却没有出声。
他只微微侧头,向赤奴低语一句:“盯住那个抄录右列第三位。”
赤奴点头,脚步轻移,悄然退出大殿。
李文伸手抚平稿本边缘,确认无误。他看着最后一行字被誊写完毕,心中却始终悬着一根线。
青禾里的气运波动未消,殿内的纸条来得蹊跷。这两件事未必有关,但都不该出现在此刻。
他不动声色地将罗盘收回袖中,指尖触到一处细微凹痕——那是昨日激战后留下的裂纹,尚未修复。
一名吏官正要跨出门槛,忽然脚下一顿。
他低头,看见自己鞋底沾了点湿泥,不知何时蹭上的。他皱眉抖了抖,继续前行。
李文的目光落在那抹泥痕上,瞳孔微缩。
那不是长安城内的土。颜色偏褐,夹杂细沙,更像是……西部戈壁边缘的风化层。
而那个抄录官,据报来自中原腹地。
他缓缓收回视线,手指在案面轻轻敲了一下。
三阶机制已立,通行制度落地,表面看,盟约雏形已成。可真正的劫,从来不在明处。
有人想用一张纸条,改写整份契约。
有人借着混乱,往制度根基里埋钉子。
李文端坐高台,面上平静如初。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揭破的时候。
必须让这份草案完整流转出去,才能看清,它会在哪一环被人动手脚。
他也知道,那个右列第三位抄录官,不会是最后一个异动之人。
阳光移到殿心,照在那柄无刃木剑上,映出一道笔直的影。
李文抬起手,轻轻摩挲剑鞘。这把剑从未出鞘,却比任何利器都更让人忌惮。
因为它代表的不是杀伐,而是清算。
殿外传来脚步声,是赤奴派去查青禾里的亲卫回来了。他在门口停下,没有立刻进来,而是低头整理了下衣襟,似乎在掩饰什么。
李文看着他,缓缓点了点头。
亲卫会意,转身去了偏廊。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核对数据的书记官突然咳嗽起来,手中的竹简差点掉落。他慌忙扶住,指尖却在简侧留下一道模糊指印。
李文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
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信息。
而他,正在一张一张,把线索拼成完整的图。
草案已经誊录完成,铜匣加封,即将送往各邦备案。
李文站起身,走到案前,亲手将那份原始稿卷起,用丝带缠好。
他抬头看向殿门方向,声音清晰。
“从今天起,任何改动,都必须经三方共审,公示七日。”
他说完,将卷册放入青铜匣中,扣上锁扣。
咔哒一声。
殿内所有人屏息。
李文转过身,面对群臣。
“谁若想偷偷改一笔,”他语气平淡,“我会让他知道,什么叫万民执剑。”
战功、防御、人口——三方争执不下,话越说越重,像是要把过去积压的怨气全倒在今日桌上。
“按战功分,我们西线将士死得才有价值。”赵元朗一掌拍在案上,甲片震得作响。
“那你们把边关让出来,让我们也去拼一次命?”柳昭冷笑,“守土之责日日都在,岂是打完就走的买卖?”
韩胥没说话,只盯着玉屏上尚未熄灭的星图光痕。他知道,再吵下去,只会让原本松动的联盟重新裂开。
李文站起身,走到台前,双手撑在案沿。
“诸位说得都对。”他声音不高,却让全场静了下来,“前线流血,边地担险,内陆养民——缺哪一块,这盟约都立不住。”
他顿了顿,从袖中抽出一份简册,放在案头展开。
“我提一个办法:三阶分配。”
众人目光聚来。
“第一层,基础份额,按耕地与人口核定,保每国百姓有饭吃;第二层,激励份额,奖励试点成效突出者,做得好就多拿;第三层,留一成浮动额度,由监察团动态调配,应对天灾战乱。”
他说完,又补了一句:“仲裁席轮值,三个月换一次主持方,谁都不能长久把持。”
殿内一时无人开口。
有人低头沉思,有人交换眼神。那股剑拔弩张的劲儿,终于松了些。
柳昭抬起头:“听起来公道。可谁来监?怎么信?你手握浑天仪,通着外域,若哪天说不通就不通,我们连问都不敢问?”
这话戳中了最深的忌惮。
李文没反驳,反而转身从袖中取出另一册文书,当众翻开。
“《通行章程》草案,昨夜已拟好。”他逐条念出:
“日常农产运输,走绿色通道,系统自动备案;军事调动,需本地主官与监察使双签许可;特殊人才流动,报备制,信息全联盟公开可查。”
他合上册子,抬头看着众人:“通道不是谁的私路,是共业之脉。节点在我手中,规则却归大家定。”
他停顿片刻,缓缓解下腰间那柄无刃木剑,轻轻搁在案首。
“此剑不伤人,只为明理。”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今日我在此立誓:凡违共治之约,滥用权限、篡改份额、私闭诸天之路者——不必等天罚降临,自有万民执剑讨之。”
殿内彻底安静。
柱影斜移,照在几位年长诸侯脸上。他们互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动摇后的权衡。
李守诚拄杖起身,一步步走向案前。他看了一眼那份简册,又看了看那柄木剑,最终提起笔,在初步意向书上签下名字。
墨迹未干,已有两名元老低声商议后跟进签字。
其余诸侯开始交头接耳。有人命随从取笔墨誊录条款,也有人仍紧锁眉头,迟迟不动。
李文没有催促。他回到高台,亲自监督文书抄录。两名吏官执笔记录,每一句都当众宣读,反复核对。
赤奴站在殿柱旁,目光如钉,扫视着每一位执笔之人。他的视线落在右列第三位抄录官身上——那人手腕微颤,笔尖压得极重,仿佛在克制什么。
就在其中一名吏官捧起副本准备离殿时,袍角拂过门槛,一张折叠的纸条自袖中滑落,无声坠地。
李文眼角微动,却没有出声。
他只微微侧头,向赤奴低语一句:“盯住那个抄录右列第三位。”
赤奴点头,脚步轻移,悄然退出大殿。
李文伸手抚平稿本边缘,确认无误。他看着最后一行字被誊写完毕,心中却始终悬着一根线。
青禾里的气运波动未消,殿内的纸条来得蹊跷。这两件事未必有关,但都不该出现在此刻。
他不动声色地将罗盘收回袖中,指尖触到一处细微凹痕——那是昨日激战后留下的裂纹,尚未修复。
一名吏官正要跨出门槛,忽然脚下一顿。
他低头,看见自己鞋底沾了点湿泥,不知何时蹭上的。他皱眉抖了抖,继续前行。
李文的目光落在那抹泥痕上,瞳孔微缩。
那不是长安城内的土。颜色偏褐,夹杂细沙,更像是……西部戈壁边缘的风化层。
而那个抄录官,据报来自中原腹地。
他缓缓收回视线,手指在案面轻轻敲了一下。
三阶机制已立,通行制度落地,表面看,盟约雏形已成。可真正的劫,从来不在明处。
有人想用一张纸条,改写整份契约。
有人借着混乱,往制度根基里埋钉子。
李文端坐高台,面上平静如初。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揭破的时候。
必须让这份草案完整流转出去,才能看清,它会在哪一环被人动手脚。
他也知道,那个右列第三位抄录官,不会是最后一个异动之人。
阳光移到殿心,照在那柄无刃木剑上,映出一道笔直的影。
李文抬起手,轻轻摩挲剑鞘。这把剑从未出鞘,却比任何利器都更让人忌惮。
因为它代表的不是杀伐,而是清算。
殿外传来脚步声,是赤奴派去查青禾里的亲卫回来了。他在门口停下,没有立刻进来,而是低头整理了下衣襟,似乎在掩饰什么。
李文看着他,缓缓点了点头。
亲卫会意,转身去了偏廊。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核对数据的书记官突然咳嗽起来,手中的竹简差点掉落。他慌忙扶住,指尖却在简侧留下一道模糊指印。
李文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
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信息。
而他,正在一张一张,把线索拼成完整的图。
草案已经誊录完成,铜匣加封,即将送往各邦备案。
李文站起身,走到案前,亲手将那份原始稿卷起,用丝带缠好。
他抬头看向殿门方向,声音清晰。
“从今天起,任何改动,都必须经三方共审,公示七日。”
他说完,将卷册放入青铜匣中,扣上锁扣。
咔哒一声。
殿内所有人屏息。
李文转过身,面对群臣。
“谁若想偷偷改一笔,”他语气平淡,“我会让他知道,什么叫万民执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