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冰窖名册-《大胤夜巡司》

  ---

  十月十七日,夜。

  林不觉携琵琶谱残页,至芸窗书坊。

  沈知微已候多时。

  “《十面埋伏》第三段,共四十八音。”她铺开印谱,“我父曾言,律武监以音代字,宫商角徵羽,对应东、南、中、西、北。”

  她以朱砂点谱:

  -“宫音密集处,为入口;

  -羽音断续处,为岔道;

  -角音三连,为藏物点。”

  林不觉对照醉月楼地形,忽道:“密道不在楼内,在皇城西北旧冰窖!”

  ——冰窖景元四年废弃,恰在律武监覆灭后。

  沈知微点头:“冰窖深三十丈,冬储冰,夏藏尸。若藏名册,无人敢查。”

  ---

  十月十八日,子时。

  林不觉、阿骨朵潜至皇城西北。

  旧冰窖铁门锈蚀,锁已断。

  入内,寒气刺骨。

  窖分三层,冰槽纵横。

  依琵琶谱,行至底层西角,掀冰板,见暗格。

  格中藏一铁匣。

  开匣,得二物:

  -《律武监景元四年在册文吏名册》(三百零七人,皆押指印);

  -黄绫手札一纸,墨迹犹新,写:

  >“律武监勾结边将,图谋不轨。着内侍省、兵部围之,勿救,勿留活口。——御笔”

  ——天子亲令屠监!

  林不觉手颤。

  他父亲林正言,名在册首。

  三百人,非死于乱兵,

  而死于天子一道手札。

  阿骨朵低声道:“此札若出,夜巡司明日即废。”

  ---

  十月十九日,晨。

  林不觉将名册、手札呈赵铁山。

  赵铁山阅毕,面色如铁。

  “烧了。”他道。

  “为何?”林不觉问。

  “因天子可认陈公公罪,可斩赵崇头,

  但不会认自己屠忠臣。”赵铁山冷笑,“你若上奏,圣上会说:‘此札伪造,林不觉构陷君父。’

  然后,夜巡司解散,你下狱,小禾被收为宫婢。”

  他盯林不觉:“你查案,为证清白。

  但在这宫里,清白,是活不长的。”

  林不觉沉默。

  他知道赵铁山对。

  可若不报,

  林正言等三百人,

  永为“叛逆”。

  ---

  同日,林不觉去慈幼堂接小禾。

  堂中女师温婉,教《孝经》,赏糖如常。

  但林不觉留意到:

  -女师袖口绣赵字暗纹;

  -书案压《凉州风物志》,页角折“黑山盐矿”;

  -见小禾,目光过久,似辨容貌。

  他佯问:“先生何处人?”

  “凉州。”女师笑,“赵尚书旧乡。”

  林不觉心警。

  回夜巡司,查赵崇家眷录——

  其侄女赵婉,曾任凉州女塾师,

  赵崇伏法后失踪。

  ——此人是赵婉!

  她入慈幼堂,非为教书,

  为寻刘公公遗孤!

  若小禾身份暴露,

  赵家余党必挟其为质,

  或灭口以绝后患。

  当晚,林不觉密告赵铁山。

  赵铁山即调夜巡司暗卒,

  换慈幼堂守卫,

  并令小禾暂居夜巡司后院。

  小禾不解:“为何不住学堂?”

  林不觉只道:“秋寒,怕你咳。”

  ——护她,不必让她知险。

  ---

  十月十九日夜。

  林不觉未烧名册。

  他将三百零七人姓名,

  抄入夜巡司冷案库《无名卷》末页。

  又在手札背面添一行:

  >“景元四年九月十七,律武监三百零七人,死于皇命。

  >非叛,非逆,

  >因查丹、硝、兵械,触权贵之利。

  >今名册存,非为翻案,

  >为让后来者知:

  >查案者,亦可有名。”

  他知道,此札永不能见光。

  但名册,必须留下。

  沈知微送来特制印泥:“此泥遇火不焚,遇水不化。你若藏档,可用。”

  阿骨朵赠骨哨:“北境有俗:名在,魂不散。”

  ---

  十月二十日,晨。

  林不觉送小禾回慈幼堂——赵婉已被调离,新师乃官派稳重妇人。

  小禾识“正”字,得糖。

  “哥哥,‘正’是什么意思?”

  “是不歪,不斜。”林不觉道,“是你爹的名字里,也有这个字。”

  小禾认真点头。

  午后,林不觉练擒拿。

  阿骨朵制他腕,他反手锁肘——初成。

  赵铁山远远看着,未语。

  他知道,林不觉没交出手札,

  但也没上报。

  ——在真相与存续之间,选了第三条路:藏证。

  这路难走,

  但走得久。

  ---

  林不觉他知道,天子不会认错,

  权贵不会退场,

  但只要名册还在,

  只要小禾还在识字,

  律武监,就还没死。

  霜降了。

  冰窖的寒气,

  却未冻住那一点未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