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有啥不愿意的,他早就到了年龄,长松长平都有人问了,这几年年景不好,他自己也不大想找,你奶和你大娘才没催。
咱家男丁多,能干活,尤其是食堂解散了之后,去年刚收完地,就有人上门要跟长林过日子了,村里没有这么大还没结婚的,过了年他都21了,也实在不能再拖,现在都有风言风语了。
这老大媳妇儿,总要好好看看的。”
光占了一个辈分,实际比长林还小四岁的许永泽,说起这个话题,老气横秋的,许知桃笑得不行,
“小叔,你这话说的,可真像个长辈。”
两个人出来的早,又没走远,回到家也才上午九点左右,为了今天的相看,毕竟是许家小辈第一个,是件大事,上了早工回来,全家都请假了。
他们到家的时候,媒人带着女方也刚进来,媒人,女方三个长辈,一个姐姐,六个人,加上许家这二十来口人,本来很宽敞的堂屋,顿时就有些拥挤。
老太太皱皱眉头,
“行了行了,小辈的都出去,大人的事,你们别在这捣乱了,去,都出去玩儿去。”
说是出去玩,实际上一出门,长松长青长生长山,都不约而同的往窗户下面一猫,长顺长明有样学样,几个小崽子以为在玩游戏,也蹦跶着去凑热闹。
结果,立马就被人发现了,这次出声的是老爷子,
“老七!”
许永泽不像长山几个嘻嘻哈哈哈的爱玩闹,小崽子们都怕他,他一出声,瞬间就跑没影儿了。
~~~~~~~~
有媒人在中间,气氛还算不错。
虽然不是一个村的,但是都在一个公社,而且农村嘛,东村的嫁了西村,南村娶了北村的,看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其实七拐八拐的都是亲戚。
许家的人丁兴旺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长林的情况在这儿摆着,上过学,身体壮,能干活,家里兄弟多,唯一能称得上是短处的,可能就是年龄了,这两年也不是没有人暗戳戳的猜测他是不是有啥毛病,才不着急张罗结婚。
但是眼见为实嘛。
相看的两个人都顶着一张猴屁股脸,头也不敢抬,媒人打趣,
“看看,看看,这不就是缘分到了吗?”
女方的名字很常见,王红梅,十七岁,梳着一条大辫子,发尾系着鲜红的发绳,皮肤白皙,大眼睛,整个儿一小家碧玉,据说也上到小学毕业,就许知桃来看,这个长相,这个条件,放在县城,也是很出挑的。
她还挺高兴,甚至美滋滋的开始憧憬新媳妇儿进门的事了,娶媳妇儿,咋也得摆几桌吧?
这事没想到,不光长相出挑,性格也是出挑。
没一会儿,躲在柴房跟几个小崽子藏猫猫的许知桃,居然很意外的听到了人家母女俩的交谈,
“这也没有说的那么好啊,你看看,屋里黢黑,到处都是土,衣服都补成啥样了,我看着还不如咱们家呢,就这,让媒人说的我还以为是青砖大瓦房呢。
妈,你舍得我嫁到这样的人家?”
“你傻啊,住啥样不行?
你看他家多少个男丁,底下那些半大孩子也都起来了,那可都是劳动力,你想想,这么多满工分,你还怕吃不饱饭吗?
再说他家还有两个当兵的,以后这都是人脉,你是不是傻?”
“可是,妈,你看看,”
她指着墙角的厕所,墙边的鸡窝,柴房,脸上都是嫌弃,
“你看看啊,哪哪儿都那么埋汰,家里就是这样,嫁人了还是这样,那我结婚还有啥意思啊?”
“你这孩子,妈给你找的,那都是挑的条件好的,你说说你到底想找个啥样的啊?”
“妈,”
王红梅的声音突然扭捏,
“我觉得,建军哥就很好。”
“闭嘴,胡说啥呢,那是你姐夫,你想让人戳你脊梁骨吗?”
“哎呀妈,建军哥本来也不喜欢我姐,都是你们父母定的,你看我姐那样子,建军哥喜欢她才怪。
既然你说这家多好多好,那就干脆给我姐好了,我就要嫁建军哥。
哼!”
许知桃一个激灵,最后这一声哼,就感觉,浑身都麻了。
做陪衬的那个姐姐,长什么样来着?
哦,也是长头发,厚刘海,低着头不说话,脸色好像还有些暗黄。
像不像倒是没看出来,但是相差这么多,这是亲姐妹?
游戏结束,慢吞吞的回到前院,女方已经匆匆离开,不过看着老太太和大娘的脸色,还算正常。
现在只是相看,还没相处,也没定下来,她想了想,还是先不要多嘴,只是暗戳戳的跟许永泽提了一嘴。
过了两天,是河东公社的大集,上次的大集,她没去成,这次特意早早的就起来了,先每日例行公事的去跟张招娣打招呼,混个脸熟。
还有大半个月秋收,地里的活计也没有什么,实际是庄稼都到了成熟期,就是浇水,现阶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正逢集,村里干脆就放了一天假,很多村民家都面临断粮,都准备拿着自家不用的东西,或者攒的鸡蛋,或者是自己编的笤帚,筐子之类的,去换点儿粮食呢。
这一路,人还不少。
公社没有县城远,但是也要大半个小时,许家几个媳妇儿跟村民们说说笑笑的,男丁就去了长山和许永泽。
许永泽是要看有没有合适的东西能往空间里添,长山是跟着凑热闹的。
村里人和许家媳妇儿们一到了就自己找地方占了位置,把自己要换的东西摆了出来。
长林好事将近,大房是想换两个新的搪瓷脸盆,如果运气好,再换点儿棉花,做两床新被褥,这些东西在供销社都是需要票的。
这些就没有必要跟孩子说了,一到这儿,冯翠莲就把许知桃赶走了,
“别跟我们在这杵着,去里边玩去,”
说着还塞给她五毛钱,
“去玩吧,看见啥想吃的就买,跟着他们,别走散了就行。”
这种大集,许知桃是第一次来,其实就在公社小学的操场上,地方不是特别大,但是真的是人不少,东西也不算少,村民自己动手编的笤帚,筐,簸箕,笸箩,席子,这都是常见的。
锅碗瓢盆,勺子筷子,陶罐,平日用到的小农具,木匠做的小玩意儿,脸盆,木桶,柜子,桌椅板凳。
有的摆了几块整齐的布,做好的布鞋,褂子。
许知桃甚至还看到了一个筐里挤了几只小狗崽,一看就是刚出生没多久的。
再往里,鸡,鸡蛋,野鸡,切割好的野猪肉,还有一些自家种的青菜,山上摘的野果子,野菜,土豆,辣椒,豆角,西红柿倒是不少,稀罕的还有几个西瓜,不过看得出来,都是挑的品相好的拿出来的。
有个摊子还摆了一小堆花生,一个满脸皱纹的老爷子,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见他们停下来,赶紧的就问,
“要花生吗,两分钱一斤,这都是好花生,生吃都是香的,都是孩儿他姥姥从山东给邮过来的。”
那孩子眼巴巴的看着花生,很明显的想吃,长山不理解就问了,
“叔,这咋不给孩子吃呢?”
老爷子也没瞒着,
“嗨,这玩意儿好是好,不顶饿啊,咱这还是粮食实在,我就寻思着给孩儿多换点儿粮食,孩子小,不吃花生行,不吃粮食不行啊。”
“咕噜~”
咱家男丁多,能干活,尤其是食堂解散了之后,去年刚收完地,就有人上门要跟长林过日子了,村里没有这么大还没结婚的,过了年他都21了,也实在不能再拖,现在都有风言风语了。
这老大媳妇儿,总要好好看看的。”
光占了一个辈分,实际比长林还小四岁的许永泽,说起这个话题,老气横秋的,许知桃笑得不行,
“小叔,你这话说的,可真像个长辈。”
两个人出来的早,又没走远,回到家也才上午九点左右,为了今天的相看,毕竟是许家小辈第一个,是件大事,上了早工回来,全家都请假了。
他们到家的时候,媒人带着女方也刚进来,媒人,女方三个长辈,一个姐姐,六个人,加上许家这二十来口人,本来很宽敞的堂屋,顿时就有些拥挤。
老太太皱皱眉头,
“行了行了,小辈的都出去,大人的事,你们别在这捣乱了,去,都出去玩儿去。”
说是出去玩,实际上一出门,长松长青长生长山,都不约而同的往窗户下面一猫,长顺长明有样学样,几个小崽子以为在玩游戏,也蹦跶着去凑热闹。
结果,立马就被人发现了,这次出声的是老爷子,
“老七!”
许永泽不像长山几个嘻嘻哈哈哈的爱玩闹,小崽子们都怕他,他一出声,瞬间就跑没影儿了。
~~~~~~~~
有媒人在中间,气氛还算不错。
虽然不是一个村的,但是都在一个公社,而且农村嘛,东村的嫁了西村,南村娶了北村的,看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其实七拐八拐的都是亲戚。
许家的人丁兴旺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长林的情况在这儿摆着,上过学,身体壮,能干活,家里兄弟多,唯一能称得上是短处的,可能就是年龄了,这两年也不是没有人暗戳戳的猜测他是不是有啥毛病,才不着急张罗结婚。
但是眼见为实嘛。
相看的两个人都顶着一张猴屁股脸,头也不敢抬,媒人打趣,
“看看,看看,这不就是缘分到了吗?”
女方的名字很常见,王红梅,十七岁,梳着一条大辫子,发尾系着鲜红的发绳,皮肤白皙,大眼睛,整个儿一小家碧玉,据说也上到小学毕业,就许知桃来看,这个长相,这个条件,放在县城,也是很出挑的。
她还挺高兴,甚至美滋滋的开始憧憬新媳妇儿进门的事了,娶媳妇儿,咋也得摆几桌吧?
这事没想到,不光长相出挑,性格也是出挑。
没一会儿,躲在柴房跟几个小崽子藏猫猫的许知桃,居然很意外的听到了人家母女俩的交谈,
“这也没有说的那么好啊,你看看,屋里黢黑,到处都是土,衣服都补成啥样了,我看着还不如咱们家呢,就这,让媒人说的我还以为是青砖大瓦房呢。
妈,你舍得我嫁到这样的人家?”
“你傻啊,住啥样不行?
你看他家多少个男丁,底下那些半大孩子也都起来了,那可都是劳动力,你想想,这么多满工分,你还怕吃不饱饭吗?
再说他家还有两个当兵的,以后这都是人脉,你是不是傻?”
“可是,妈,你看看,”
她指着墙角的厕所,墙边的鸡窝,柴房,脸上都是嫌弃,
“你看看啊,哪哪儿都那么埋汰,家里就是这样,嫁人了还是这样,那我结婚还有啥意思啊?”
“你这孩子,妈给你找的,那都是挑的条件好的,你说说你到底想找个啥样的啊?”
“妈,”
王红梅的声音突然扭捏,
“我觉得,建军哥就很好。”
“闭嘴,胡说啥呢,那是你姐夫,你想让人戳你脊梁骨吗?”
“哎呀妈,建军哥本来也不喜欢我姐,都是你们父母定的,你看我姐那样子,建军哥喜欢她才怪。
既然你说这家多好多好,那就干脆给我姐好了,我就要嫁建军哥。
哼!”
许知桃一个激灵,最后这一声哼,就感觉,浑身都麻了。
做陪衬的那个姐姐,长什么样来着?
哦,也是长头发,厚刘海,低着头不说话,脸色好像还有些暗黄。
像不像倒是没看出来,但是相差这么多,这是亲姐妹?
游戏结束,慢吞吞的回到前院,女方已经匆匆离开,不过看着老太太和大娘的脸色,还算正常。
现在只是相看,还没相处,也没定下来,她想了想,还是先不要多嘴,只是暗戳戳的跟许永泽提了一嘴。
过了两天,是河东公社的大集,上次的大集,她没去成,这次特意早早的就起来了,先每日例行公事的去跟张招娣打招呼,混个脸熟。
还有大半个月秋收,地里的活计也没有什么,实际是庄稼都到了成熟期,就是浇水,现阶段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正逢集,村里干脆就放了一天假,很多村民家都面临断粮,都准备拿着自家不用的东西,或者攒的鸡蛋,或者是自己编的笤帚,筐子之类的,去换点儿粮食呢。
这一路,人还不少。
公社没有县城远,但是也要大半个小时,许家几个媳妇儿跟村民们说说笑笑的,男丁就去了长山和许永泽。
许永泽是要看有没有合适的东西能往空间里添,长山是跟着凑热闹的。
村里人和许家媳妇儿们一到了就自己找地方占了位置,把自己要换的东西摆了出来。
长林好事将近,大房是想换两个新的搪瓷脸盆,如果运气好,再换点儿棉花,做两床新被褥,这些东西在供销社都是需要票的。
这些就没有必要跟孩子说了,一到这儿,冯翠莲就把许知桃赶走了,
“别跟我们在这杵着,去里边玩去,”
说着还塞给她五毛钱,
“去玩吧,看见啥想吃的就买,跟着他们,别走散了就行。”
这种大集,许知桃是第一次来,其实就在公社小学的操场上,地方不是特别大,但是真的是人不少,东西也不算少,村民自己动手编的笤帚,筐,簸箕,笸箩,席子,这都是常见的。
锅碗瓢盆,勺子筷子,陶罐,平日用到的小农具,木匠做的小玩意儿,脸盆,木桶,柜子,桌椅板凳。
有的摆了几块整齐的布,做好的布鞋,褂子。
许知桃甚至还看到了一个筐里挤了几只小狗崽,一看就是刚出生没多久的。
再往里,鸡,鸡蛋,野鸡,切割好的野猪肉,还有一些自家种的青菜,山上摘的野果子,野菜,土豆,辣椒,豆角,西红柿倒是不少,稀罕的还有几个西瓜,不过看得出来,都是挑的品相好的拿出来的。
有个摊子还摆了一小堆花生,一个满脸皱纹的老爷子,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见他们停下来,赶紧的就问,
“要花生吗,两分钱一斤,这都是好花生,生吃都是香的,都是孩儿他姥姥从山东给邮过来的。”
那孩子眼巴巴的看着花生,很明显的想吃,长山不理解就问了,
“叔,这咋不给孩子吃呢?”
老爷子也没瞒着,
“嗨,这玩意儿好是好,不顶饿啊,咱这还是粮食实在,我就寻思着给孩儿多换点儿粮食,孩子小,不吃花生行,不吃粮食不行啊。”
“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