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元年春,拓跋浚正式登基为帝,北魏迎来了新的时代。新帝深知民生是社稷根基,登基后第一道诏书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公益体系,将京郊的粮仓、学堂、医馆模式复制到各州郡,并划拨国库银两对公益事业予以扶持。冰沁作为公益体系的创始人,被新帝任命为“普惠总领”,全权负责全国公益事业的统筹与推广。
然而,冰沁心中清楚,她的使命是完成李常茹的祈愿,而非长期掌控公益事业。如今皇权稳固,改革顺利,正是她逐步放权、培养接班人的最佳时机。这日,她在普惠总领府召集了公益体系的核心骨干,包括各地粮仓、学堂、医馆的负责人,以及从普惠学堂选拔出的优秀毕业生。
“各位,如今公益体系已在全国铺开,民生改革初见成效。”冰沁坐在主位上,目光温和却坚定,“但公益事业并非一人之功,也不能依赖一人而存。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商议接班人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确保公益事业能够长久发展。”
众人闻言,纷纷面露惊讶。跟随冰沁多年的医馆负责人张郎中起身说道:“长公主殿下,您是公益事业的灵魂人物,若您放权,我们恐难担此重任。”
“张郎中此言差矣。”冰沁微微一笑,“公益事业的灵魂是‘普惠初心’,而非某个人。这些年,我已将公益运营的全部经验整理成册,各位跟随我一同推进公益事业,早已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学子,他们是公益事业的未来。”
说着,冰沁指向站在后排的几位年轻学子:“他们都是普惠学堂的顶尖毕业生,不仅学识渊博,更心怀百姓,我已安排他们在各地公益机构历练半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今日起,我将逐步把权力移交出去,由各位与年轻学子组成‘普惠理事会’,共同管理全国公益事业。”
为了让传承机制更加完善,冰沁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其一,实行“师徒制”,由资深负责人一对一指导年轻学子,传授运营管理经验;其二,每季度举办一次公益事业交流会,让各地负责人与学子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其三,设立“普惠人才库”,从全国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公益体系,确保人才源源不断。
在冰沁的悉心安排下,公益事业的交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每日抽出时间,为年轻学子讲解公益运营的核心要点,解答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她还利用“跨世公益传承”能力,将多世积累的公益管理经验倾囊相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随着接班人逐渐成熟,冰沁开始逐步放权,将全国公益机构的管理权分批移交至“普惠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们不负所望,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公益事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地公益粮仓储备充足,公益学堂入学率持续提升,公益医馆救治的病患越来越多,北魏的民生状况日益改善,百姓们对公益事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处理完公益事业的交接事宜后,冰沁将重心转向李府。这些年,李府因公益事业声名显赫,但也因此树敌不少。如今拓跋余残余势力与守旧派已被彻底清除,朝堂局势稳定,正是为李府铺好后路的时机。
她首先梳理了李府的产业。李府的产业主要包括京城的商铺、城外的田庄以及皇帝赏赐的土地。冰沁将部分商铺与田庄变卖,所得钱财全部用于资助公益事业,只留下少量产业维持李府日常开销。她对李老爷说道:“父亲,李府如今已声名在外,无需再依赖产业积累财富。将多余产业变卖资助公益,既能进一步提升李府的声望,也能让李府彻底摆脱与商业利益的纠葛,避免日后被人抓住把柄。”
李老爷深以为然,当即同意了冰沁的提议。
随后,冰沁又为李府子弟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她鼓励有学识的子弟进入仕途,但要求他们必须坚守初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于不擅长仕途的子弟,则安排他们加入公益体系,为百姓谋福利。同时,她还制定了严格的家风家训,要求李府子弟务必低调行事、心怀百姓,不得利用李府的声望谋取私利。
为了确保李府日后平安,冰沁还特意拜访了新帝拓跋浚。她对拓跋浚说道:“陛下,李府这些年承蒙陛下关照,才有今日之成就。如今公益事业已交接完毕,我恳请陛下日后多照拂李府,若李府子弟有犯错之处,还请陛下依法处置,不必留情。”
拓跋浚闻言,心中感动:“长公主殿下为北魏百姓操劳一生,李府更是北魏的楷模。朕向你保证,只要李府子弟坚守初心,朕定会护李府一世平安。”
处理完李府的所有事宜后,冰沁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站在李府的庭院中,看着庭院里盛开的海棠花,心中感慨万千。原主李常茹一生执念于拓跋余,为权力算计,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而她,不仅帮李常茹摆脱了执念,守护了李府平安,还践行公益初心,为北魏百姓谋福祉,让李常茹的人生彻底改写。
此时,系统的声音在冰沁脑海中响起:【宿主,李常茹的三大祈愿已全部完成:李府平安无事,您凭借自身能力立足,活出了独立自由的人生,同时为北魏百姓做了大量实事,积累了深厚善缘。】
冰沁转身看向窗外。窗外,阳光明媚,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她知道,她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完成。
然而,冰沁心中清楚,她的使命是完成李常茹的祈愿,而非长期掌控公益事业。如今皇权稳固,改革顺利,正是她逐步放权、培养接班人的最佳时机。这日,她在普惠总领府召集了公益体系的核心骨干,包括各地粮仓、学堂、医馆的负责人,以及从普惠学堂选拔出的优秀毕业生。
“各位,如今公益体系已在全国铺开,民生改革初见成效。”冰沁坐在主位上,目光温和却坚定,“但公益事业并非一人之功,也不能依赖一人而存。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商议接班人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确保公益事业能够长久发展。”
众人闻言,纷纷面露惊讶。跟随冰沁多年的医馆负责人张郎中起身说道:“长公主殿下,您是公益事业的灵魂人物,若您放权,我们恐难担此重任。”
“张郎中此言差矣。”冰沁微微一笑,“公益事业的灵魂是‘普惠初心’,而非某个人。这些年,我已将公益运营的全部经验整理成册,各位跟随我一同推进公益事业,早已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学子,他们是公益事业的未来。”
说着,冰沁指向站在后排的几位年轻学子:“他们都是普惠学堂的顶尖毕业生,不仅学识渊博,更心怀百姓,我已安排他们在各地公益机构历练半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今日起,我将逐步把权力移交出去,由各位与年轻学子组成‘普惠理事会’,共同管理全国公益事业。”
为了让传承机制更加完善,冰沁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其一,实行“师徒制”,由资深负责人一对一指导年轻学子,传授运营管理经验;其二,每季度举办一次公益事业交流会,让各地负责人与学子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其三,设立“普惠人才库”,从全国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公益体系,确保人才源源不断。
在冰沁的悉心安排下,公益事业的交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每日抽出时间,为年轻学子讲解公益运营的核心要点,解答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她还利用“跨世公益传承”能力,将多世积累的公益管理经验倾囊相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随着接班人逐渐成熟,冰沁开始逐步放权,将全国公益机构的管理权分批移交至“普惠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们不负所望,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公益事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地公益粮仓储备充足,公益学堂入学率持续提升,公益医馆救治的病患越来越多,北魏的民生状况日益改善,百姓们对公益事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处理完公益事业的交接事宜后,冰沁将重心转向李府。这些年,李府因公益事业声名显赫,但也因此树敌不少。如今拓跋余残余势力与守旧派已被彻底清除,朝堂局势稳定,正是为李府铺好后路的时机。
她首先梳理了李府的产业。李府的产业主要包括京城的商铺、城外的田庄以及皇帝赏赐的土地。冰沁将部分商铺与田庄变卖,所得钱财全部用于资助公益事业,只留下少量产业维持李府日常开销。她对李老爷说道:“父亲,李府如今已声名在外,无需再依赖产业积累财富。将多余产业变卖资助公益,既能进一步提升李府的声望,也能让李府彻底摆脱与商业利益的纠葛,避免日后被人抓住把柄。”
李老爷深以为然,当即同意了冰沁的提议。
随后,冰沁又为李府子弟规划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她鼓励有学识的子弟进入仕途,但要求他们必须坚守初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于不擅长仕途的子弟,则安排他们加入公益体系,为百姓谋福利。同时,她还制定了严格的家风家训,要求李府子弟务必低调行事、心怀百姓,不得利用李府的声望谋取私利。
为了确保李府日后平安,冰沁还特意拜访了新帝拓跋浚。她对拓跋浚说道:“陛下,李府这些年承蒙陛下关照,才有今日之成就。如今公益事业已交接完毕,我恳请陛下日后多照拂李府,若李府子弟有犯错之处,还请陛下依法处置,不必留情。”
拓跋浚闻言,心中感动:“长公主殿下为北魏百姓操劳一生,李府更是北魏的楷模。朕向你保证,只要李府子弟坚守初心,朕定会护李府一世平安。”
处理完李府的所有事宜后,冰沁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站在李府的庭院中,看着庭院里盛开的海棠花,心中感慨万千。原主李常茹一生执念于拓跋余,为权力算计,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而她,不仅帮李常茹摆脱了执念,守护了李府平安,还践行公益初心,为北魏百姓谋福祉,让李常茹的人生彻底改写。
此时,系统的声音在冰沁脑海中响起:【宿主,李常茹的三大祈愿已全部完成:李府平安无事,您凭借自身能力立足,活出了独立自由的人生,同时为北魏百姓做了大量实事,积累了深厚善缘。】
冰沁转身看向窗外。窗外,阳光明媚,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她知道,她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