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玄观的挫败与乔家内部的迅速切割,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远在许都的曹操。连续的阴谋失败,尤其是针对林越子嗣的毒计未能奏效,反而折损了一批精心培养的死士,这让他不得不暂时按下那颗急于求成的心,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战略反思。
一、 许都定策,固本缓图
丞相府内,气氛沉闷。曹操看着程昱呈上的、关于死士几乎全军覆没的详细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林越小儿……其内卫竟如此严密?乔家亦能断臂求生?”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沙哑,“莫非真是天命眷顾?”
郭嘉裹着厚厚的裘衣,蜷在火盆旁,咳嗽着分析道:“丞相,非是天命,实乃其‘势’已成。林越以格物之利富国强兵,以新政之策收拢寒门民心,以严刑峻法掌控内部。其势如滚石下山,已非小谋可阻。我等先前之计,或失之于急,或失之于偏。”
“奉孝有何高见?”曹操强压烦躁,虚心求教。他知道,眼下或许只有郭嘉能看透迷局。
郭嘉喘息片刻,缓缓道:“当此之时,强攻不如固本,急图不如缓谋。其一,内政为先。仿华国‘科举’之形,于我控制州郡,更大力度推行‘唯才是举’,尤其要挖掘工匠、算学之才,充实匠作大监。即便一时造不出‘震天雷’,亦需在强弩、铠甲、攻城器械上精益求精,缩小差距。”
“其二,经济抗衡。华国海贸之利,令人眼红。我北方虽无海港,然可深耕中原,鼓励农桑,开发矿冶,同时严控与华国之边境贸易,尤其铜铁、马匹等战略物资,绝不可使其轻易获得。”
“其三,外交斡旋。孙权新败,其心必惧,然亦必不甘。我可稍作让步,给予其名义上之尊荣(如吴王),换取其至少在表面上与我维持联盟,共抗林越。同时,可秘密联络汉中张鲁,或西凉韩遂马超,许以利益,使其牵制刘备,令刘备无法全力与林越交好或有暇东顾。”
“其四,耐心等待。林越扩张太快,其内部新旧矛盾、文武之争、乃至后嗣之虑,绝非一次清洗所能根除。我等需如猎豹,潜伏爪牙,静待其出现真正的、内部生乱之机。”
曹操听罢,沉思良久。郭嘉的策略,核心在于“时间”——用时间巩固自身,用时间等待对手犯错。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似乎是目前最稳妥的选择。
“便依奉孝!”曹操最终下定决心,“传令:加大匠作大监投入;颁布《求贤令》,明言‘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举荐’;遣使再赴江东,册封孙权为吴王;密使前往汉中……我等,便与他林越,比比谁更能熬!”
二、 零陵深耕,格物惠民
就在曹操调整战略,转向内固与外联之时,华国境内,一派欣欣向荣。短暂的和平被充分利用,林越推行的各项政策进入了深化和收获期。
农业上,占城稻在交广地区的推广取得了显着成效,一年两熟成为现实,粮食储备日益充盈。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荆南、交州不断扩大,格物院改良的轧棉机和纺车开始量产,棉布以其柔软、保暖、价廉的优势,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御寒首选,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格物院更是捷报频传。在解决了“震天雷”的初步定型和投射问题后,墨衡带领弟子们将精力转向了更基础的领域。基于林越提出的“标准化”概念,他们开始制定一系列关于度量衡、兵器部件、建筑构件的“格物标准”,这虽然看似不起眼,却为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石。
同时,对“雷炮”的研制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他们成功铸造出了口径更大、管壁更厚的青铜炮身,虽然射程、精度和安全性仍存在巨大问题,但至少指明了火器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文教方面,随着“蔡侯纸”和活字印刷的普及,知识的传播速度空前。零陵书院编纂的《华国律疏》、《基础几何》、《农政全书》等书籍被大量刊印,下发各级官府和学堂。一种务实、求知、进取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渐形成。
三、 海军远航,商路初拓
南海,华国水师在甘宁的统领下,并未因内陆的和平而懈怠。在确保主要航线安全后,甘宁开始执行林越赋予的更深层次使命——探索。
他派遣数支由“乘风级”和“破浪级”组成的精干分队,携带足量补给和贸易商品,沿着扶南海岸线继续向西、向南探索。他们越过扶南,抵达了被称为“林邑”(占婆)的国度,并继续向西,隐约听闻了更遥远的“狼牙修”(马来半岛古国)和“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巨港)的传闻。
虽然受限于航程和技术,未能建立稳定的联系,但带回来的关于更多异域物产、风土人情的信息,以及粗略的海图,极大地开阔了华国的视野。甘宁甚至在一次探索中,用瓷器换回了几头被称为“大象”的庞然巨兽,运回零陵时引起了全城轰动。
这些探索,不仅为未来的贸易扩张埋下了伏笔,更让林越确信,世界的广阔远超想象,华国的未来,注定与海洋紧密相连。
四、 王府温情,暗疾忽生
外部事业蓬勃发展,王府内部却并非全然顺遂。蔡文姬的孕期已过半,在林越的精心呵护下,一切看似平稳。然而,这一日,她忽感腹痛,虽经太医及时诊治得以缓解,却诊断出有胎气不稳、气血略有亏虚之象,需绝对静养,万不可再劳神或受惊。
此事给沉浸在喜悦中的林越敲响了警钟。即便防卫如铁桶,怀孕本身对母体亦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蔡文姬此前身体底子并不算特别强健。
他更加细致地安排蔡文姬的起居,几乎暂停了她所有协助处理文书的工作,令其专心养胎。大乔和祝融也时常前来陪伴,说些闲话,缓解其压力。
然而,林越心中那份因牵挂而生的隐忧,却也更深了一层。他深知,随着产期临近,来自各方的目光会愈发聚焦,潜在的风险也可能随之增加。
尾声
秋去冬来,零陵落下了一场小雪。格物院的工坊内炉火熊熊,海军港口船只往来如织,学堂里书声琅琅,田间地头虽已休耕,却也在为来年的丰收积蓄力量。
林越站在暖阁窗前,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手中拿着一份关于曹操颁布《求贤令》的简报。
“比拼内功吗?”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也好。那就看看,在这乱世之中,是谁能真正抓住未来的人心与方向。”
他转身,目光温柔地望向内室的方向。那里,有他必须守护的现在,而窗外,则是他立志要开创的未来。雏凤在积蓄力量,其目光已然超越了眼前的疆土,投向了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一、 许都定策,固本缓图
丞相府内,气氛沉闷。曹操看着程昱呈上的、关于死士几乎全军覆没的详细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林越小儿……其内卫竟如此严密?乔家亦能断臂求生?”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沙哑,“莫非真是天命眷顾?”
郭嘉裹着厚厚的裘衣,蜷在火盆旁,咳嗽着分析道:“丞相,非是天命,实乃其‘势’已成。林越以格物之利富国强兵,以新政之策收拢寒门民心,以严刑峻法掌控内部。其势如滚石下山,已非小谋可阻。我等先前之计,或失之于急,或失之于偏。”
“奉孝有何高见?”曹操强压烦躁,虚心求教。他知道,眼下或许只有郭嘉能看透迷局。
郭嘉喘息片刻,缓缓道:“当此之时,强攻不如固本,急图不如缓谋。其一,内政为先。仿华国‘科举’之形,于我控制州郡,更大力度推行‘唯才是举’,尤其要挖掘工匠、算学之才,充实匠作大监。即便一时造不出‘震天雷’,亦需在强弩、铠甲、攻城器械上精益求精,缩小差距。”
“其二,经济抗衡。华国海贸之利,令人眼红。我北方虽无海港,然可深耕中原,鼓励农桑,开发矿冶,同时严控与华国之边境贸易,尤其铜铁、马匹等战略物资,绝不可使其轻易获得。”
“其三,外交斡旋。孙权新败,其心必惧,然亦必不甘。我可稍作让步,给予其名义上之尊荣(如吴王),换取其至少在表面上与我维持联盟,共抗林越。同时,可秘密联络汉中张鲁,或西凉韩遂马超,许以利益,使其牵制刘备,令刘备无法全力与林越交好或有暇东顾。”
“其四,耐心等待。林越扩张太快,其内部新旧矛盾、文武之争、乃至后嗣之虑,绝非一次清洗所能根除。我等需如猎豹,潜伏爪牙,静待其出现真正的、内部生乱之机。”
曹操听罢,沉思良久。郭嘉的策略,核心在于“时间”——用时间巩固自身,用时间等待对手犯错。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似乎是目前最稳妥的选择。
“便依奉孝!”曹操最终下定决心,“传令:加大匠作大监投入;颁布《求贤令》,明言‘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举荐’;遣使再赴江东,册封孙权为吴王;密使前往汉中……我等,便与他林越,比比谁更能熬!”
二、 零陵深耕,格物惠民
就在曹操调整战略,转向内固与外联之时,华国境内,一派欣欣向荣。短暂的和平被充分利用,林越推行的各项政策进入了深化和收获期。
农业上,占城稻在交广地区的推广取得了显着成效,一年两熟成为现实,粮食储备日益充盈。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荆南、交州不断扩大,格物院改良的轧棉机和纺车开始量产,棉布以其柔软、保暖、价廉的优势,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御寒首选,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格物院更是捷报频传。在解决了“震天雷”的初步定型和投射问题后,墨衡带领弟子们将精力转向了更基础的领域。基于林越提出的“标准化”概念,他们开始制定一系列关于度量衡、兵器部件、建筑构件的“格物标准”,这虽然看似不起眼,却为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石。
同时,对“雷炮”的研制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他们成功铸造出了口径更大、管壁更厚的青铜炮身,虽然射程、精度和安全性仍存在巨大问题,但至少指明了火器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文教方面,随着“蔡侯纸”和活字印刷的普及,知识的传播速度空前。零陵书院编纂的《华国律疏》、《基础几何》、《农政全书》等书籍被大量刊印,下发各级官府和学堂。一种务实、求知、进取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渐形成。
三、 海军远航,商路初拓
南海,华国水师在甘宁的统领下,并未因内陆的和平而懈怠。在确保主要航线安全后,甘宁开始执行林越赋予的更深层次使命——探索。
他派遣数支由“乘风级”和“破浪级”组成的精干分队,携带足量补给和贸易商品,沿着扶南海岸线继续向西、向南探索。他们越过扶南,抵达了被称为“林邑”(占婆)的国度,并继续向西,隐约听闻了更遥远的“狼牙修”(马来半岛古国)和“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巨港)的传闻。
虽然受限于航程和技术,未能建立稳定的联系,但带回来的关于更多异域物产、风土人情的信息,以及粗略的海图,极大地开阔了华国的视野。甘宁甚至在一次探索中,用瓷器换回了几头被称为“大象”的庞然巨兽,运回零陵时引起了全城轰动。
这些探索,不仅为未来的贸易扩张埋下了伏笔,更让林越确信,世界的广阔远超想象,华国的未来,注定与海洋紧密相连。
四、 王府温情,暗疾忽生
外部事业蓬勃发展,王府内部却并非全然顺遂。蔡文姬的孕期已过半,在林越的精心呵护下,一切看似平稳。然而,这一日,她忽感腹痛,虽经太医及时诊治得以缓解,却诊断出有胎气不稳、气血略有亏虚之象,需绝对静养,万不可再劳神或受惊。
此事给沉浸在喜悦中的林越敲响了警钟。即便防卫如铁桶,怀孕本身对母体亦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蔡文姬此前身体底子并不算特别强健。
他更加细致地安排蔡文姬的起居,几乎暂停了她所有协助处理文书的工作,令其专心养胎。大乔和祝融也时常前来陪伴,说些闲话,缓解其压力。
然而,林越心中那份因牵挂而生的隐忧,却也更深了一层。他深知,随着产期临近,来自各方的目光会愈发聚焦,潜在的风险也可能随之增加。
尾声
秋去冬来,零陵落下了一场小雪。格物院的工坊内炉火熊熊,海军港口船只往来如织,学堂里书声琅琅,田间地头虽已休耕,却也在为来年的丰收积蓄力量。
林越站在暖阁窗前,看着窗外银装素裹的世界,手中拿着一份关于曹操颁布《求贤令》的简报。
“比拼内功吗?”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也好。那就看看,在这乱世之中,是谁能真正抓住未来的人心与方向。”
他转身,目光温柔地望向内室的方向。那里,有他必须守护的现在,而窗外,则是他立志要开创的未来。雏凤在积蓄力量,其目光已然超越了眼前的疆土,投向了更遥远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