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全国项目邀约:更大的机遇-《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

  绿源农场的晨光刚漫过晒谷场的麦秆拱门,老陈就攥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冲进办公室,帆布包上沾的露水还没干:“晚星丫头!知衍!国家级的!乡村振兴局发的合作邀约!” 文件袋上 “全国乡村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项目” 的字样格外醒目,阳光落在上面,映得字迹泛着微光。

  苏晚星正整理文化节的照片,闻言立刻放下手里的相册,指尖蹭过照片里农户们的笑脸,心跳不由自主加快。陆知衍刚调试完模型数据终端,起身时带起的风拂过桌上的文化节成果册 —— 册子里 “绿源农场亩产提升 18%”“3 个村落非遗复燃” 的红色标注还透着油墨香。他接过文件袋,指尖划过封口的火漆印,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打开看看,具体是怎么规划的。”

  文件里的邀约函写得清晰:邀请苏晚星与陆知衍以 “核心合作方” 身份,将绿源农场的 “文化 科技” 模式推广至全国 10 个省份的乡村,提供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还将在首都举办项目启动仪式。附件里的规划表标注着 “首批试点 30 个村落”“半年内完成模式复制”,每一项都与两人多年的愿景不谋而合。

  “我们得好好规划下。” 苏晚星拉过椅子坐在陆知衍身边,拿出笔记本快速画起思维导图,“文化方面,要先培训各地的乡村文化志愿者,把‘田野故事课堂’的模式标准化;科技这边,你得优化模型的地域适配功能,不同省份的土壤、气候差异太大。” 她笔尖顿在 “农户参与度” 的节点上,突然想起文化节上张婶织的麦秆布,“对了,还要把农户的经验融入推广方案,比如李伯的竹编防护、张婶的艾草染,这些都是最接地气的融合案例。”

  陆知衍点头,手指在平板上调出全国土壤数据地图:“我已经在整理不同区域的参数阈值了,比如南方多雨地区要加强排水预警,北方干旱地区得优化节水算法。” 他点开一个标着 “待优化” 的文件夹,里面是文化节期间收集的农户建议,“上次王婶说‘模型操作太复杂’,这次要加个语音导航功能,让老人也能轻松用。”

  正讨论着,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首批试点省份的合作方 —— 山东某乡村合作社的刘社长打来的,语气带着犹豫:“知衍啊,昨天有人给俺发了些‘材料’,说你们的模型在坡地村落出过错,还说文化节的成果有水分…… 俺们合作社的老人们有点犯嘀咕,要不启动仪式前,你们来山东一趟,当面聊聊?”

  苏晚星手里的笔 “啪” 地落在笔记本上,抬头时正好对上陆知衍的目光 —— 两人都清楚,这肯定是王总监搞的鬼。陆知衍握着手机的指节微微发白,却还是沉声道:“刘社长,我们明天就过去,带齐模型的实验数据、农户的签字证词,还有文化节的现场视频,保证让大家放心。”

  挂了电话,办公室里短暂安静下来。窗外传来李伯编竹条的沙沙声,偶尔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与室内的凝重形成奇妙对比。苏晚星起身倒了两杯热可可,递一杯给陆知衍:“别担心,我们有真凭实据。上次文化节那么多游客、记者看着,王总监造不了假。” 她翻开笔记本里夹的一张照片,是文化节上农户们举着 “感谢模型增收” 的牌子合影,“你看,这些笑脸就是最好的证据。”

  陆知衍接过热可可,指尖传来的温度让他紧绷的神经放松些。他点开顾言泽发来的消息,里面是王总监给合作方发的 “负面材料” 截图 —— 伪造的 “坡地小麦减产报告” 上,连农户的签名都是复印的。“顾言泽已经在查王总监的动向了,” 陆知衍把截图给苏晚星看,“他最近频繁接触各地合作社,应该是想抢在我们前面搅黄合作。”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装满材料的行李箱赶往山东。高铁上,苏晚星把农户证词按省份分类整理,每一份都贴着对应的麦田对比照片;陆知衍则对着笔记本电脑调试模型的 “山东适配版”,屏幕上的土壤湿度曲线随着参数调整慢慢变得平滑。“等下见面,你先讲文化部分的成果,” 陆知衍合上电脑,帮苏晚星理了理额前碎发,“我补充科技数据,咱们分工配合,肯定能打消他们的顾虑。”

  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十几位农户代表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攥着王总监发来的 “负面材料”,脸上满是犹豫。刘社长刚要开口,苏晚星就拿出文化节的相册,翻到张婶教游客染布的照片:“刘社长,您看,这是我们农场的张婶,以前她的艾草染布没人要,现在通过‘田野故事课堂’,不仅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