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万籁俱寂。清微观偏殿内,油灯的光芒将杨帆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很长,微微晃动。陈雪已然安睡,老周也早已下山去打探消息,整个道观乃至整座山,仿佛只剩下他一人还清醒着。
白日的纷扰——王金富的挑衅、李国安的审视、老周带来的关于幽冥会借势商业风水的警讯——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沙滩般澄澈的内心,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的审视目光。
这目光,并非看向外界,而是投向了他自己,投向了他过去二十多年的修行之路。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推开窗户,让清冷的夜风和如水月华涌入。山风带着凉意,吹动他额前的发丝,也吹动了他沉寂的心湖。
他开始系统地、近乎苛刻地反思。
自幼被师父收养,传入《道德经》心法,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感应气感,运转周天,突破一层又一层关隘…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力量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望气、布阵、驱邪、破煞…这些超凡的手段,让他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凡俗之上,也让他赢得了“杨大师”的尊崇。
他精通风水典籍,熟稔相术命理,能引经据典,剖析格局。以往,他以为这便是“精通”了。
可现在,当他失去了内力这个强大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却陡然发现了一层以往被忽略的“隔阂”。
这种“隔阂”在于,他过去的“精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拥有力量的基础之上的。
就好比一个拥有望远镜的人,他能清晰地描述出十里外山峰的形态、树木的种类,甚至飞鸟的轨迹。旁人惊叹于他的“博学”和“眼力”。但若有一天,望远镜突然被拿走,他还能仅凭肉眼和已有的知识,准确地推断出那里的情况吗?
他发现自己过去运用风水相术,更多是依赖“望气术”直接获取信息,再以理论知识进行辅助验证和解释。失去了“望气”这个最直观的手段,他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只最重要的眼睛。
面对王金富时,他依靠的是纯粹的“察形”与“推理”。这个过程,远比以往依赖“望气”要艰难、繁琐得多,需要调动更多的细节观察、更缜密的逻辑链条、更深厚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揣摩。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对风水、命理这些“术”的掌握,更像是一个拥有了高级工具的熟练工匠,而非真正理解了工具背后原理、即使没有工具也能解决问题的创造者。
“《道德经》是‘道’,是根本,是源泉。”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明悟,“而风水、相术、符箓这些,是‘术’,是方法,是运用‘道’的具体途径。”
“我过去,过于沉醉于‘道’所赋予的力量,却忽略了将‘道’的精髓,真正融会贯通到每一项‘术’的根基之中。我可以用力量强行扭转气场,却未必完全理解了那个气场为何会形成那样的格局;我可以一眼看穿他人气运的衰败,却未必能从最细微的言行举止中,推演出其必然的走向。”
“力量,让我走了捷径,却也让我错过了沿途许多需要细细品味的风景,忽略了打下最坚实根基的机会。”
这番反思,如同醍醐灌顶,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终于有些明白,为何师父玄诚子一生修为不算绝顶,却总能在谈笑间点拨迷津,于平凡处见真章。那是因为师父将“道”理,真正融入了骨血,化入了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与理解之中,而不完全依赖于某种超凡的力量。
他也隐隐触摸到了青松道人那句“重意非重气”的一丝真意。“意”,或许并不仅仅指修炼时的意念,更是指一种对大道法则深刻理解后所形成的、超越具体形式的洞察力与智慧。这种“意”,才是驱动一切“术”的真正核心。
“若我能将《道德经》的至理,彻底融入对风水、相术乃至命理的认知底层,即使不依赖内力,是否也能达到,甚至超越以往凭借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性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这不是简单的重修,而是从根本上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是将“道”与“术”进行一场彻底的融炼!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甚至冲淡了失去力量的遗憾。
他转身走回桌前,目光落在那些陪伴他多年的风水典籍、相术图谱之上。这些书籍,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施展术法的说明书,而是等待他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重新验证的智慧宝库。
窗外,遥远的城市方向,似乎有隐隐的雷声滚过,预示着山雨将至。
杨帆的心却异常平静。
他知道了自己缺失了什么,也看到了未来需要补全的方向。
外在的危机(幽冥会的阴谋)与内在的觉悟(对修行根基的反思),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等待力量恢复的伤者,更是一个即将踏上全新探索之路的求道者。
返观内照,方见本真。
这次对自身修行之路的深刻反思,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不仅照亮了过去的不足,更为他指明了一条更加坚实、也更加广阔的未来道路——一条将“道”与“术”彻底融合,以智慧驾驭万法的通天之途。
夜还很长,但他的内心,一片通明。
白日的纷扰——王金富的挑衅、李国安的审视、老周带来的关于幽冥会借势商业风水的警讯——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沙滩般澄澈的内心,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冷静的审视目光。
这目光,并非看向外界,而是投向了他自己,投向了他过去二十多年的修行之路。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推开窗户,让清冷的夜风和如水月华涌入。山风带着凉意,吹动他额前的发丝,也吹动了他沉寂的心湖。
他开始系统地、近乎苛刻地反思。
自幼被师父收养,传入《道德经》心法,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感应气感,运转周天,突破一层又一层关隘…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力量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望气、布阵、驱邪、破煞…这些超凡的手段,让他自然而然地站在了凡俗之上,也让他赢得了“杨大师”的尊崇。
他精通风水典籍,熟稔相术命理,能引经据典,剖析格局。以往,他以为这便是“精通”了。
可现在,当他失去了内力这个强大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却陡然发现了一层以往被忽略的“隔阂”。
这种“隔阂”在于,他过去的“精通”,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拥有力量的基础之上的。
就好比一个拥有望远镜的人,他能清晰地描述出十里外山峰的形态、树木的种类,甚至飞鸟的轨迹。旁人惊叹于他的“博学”和“眼力”。但若有一天,望远镜突然被拿走,他还能仅凭肉眼和已有的知识,准确地推断出那里的情况吗?
他发现自己过去运用风水相术,更多是依赖“望气术”直接获取信息,再以理论知识进行辅助验证和解释。失去了“望气”这个最直观的手段,他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只最重要的眼睛。
面对王金富时,他依靠的是纯粹的“察形”与“推理”。这个过程,远比以往依赖“望气”要艰难、繁琐得多,需要调动更多的细节观察、更缜密的逻辑链条、更深厚的社会阅历和心理揣摩。
这让他意识到,自己过去对风水、命理这些“术”的掌握,更像是一个拥有了高级工具的熟练工匠,而非真正理解了工具背后原理、即使没有工具也能解决问题的创造者。
“《道德经》是‘道’,是根本,是源泉。”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明悟,“而风水、相术、符箓这些,是‘术’,是方法,是运用‘道’的具体途径。”
“我过去,过于沉醉于‘道’所赋予的力量,却忽略了将‘道’的精髓,真正融会贯通到每一项‘术’的根基之中。我可以用力量强行扭转气场,却未必完全理解了那个气场为何会形成那样的格局;我可以一眼看穿他人气运的衰败,却未必能从最细微的言行举止中,推演出其必然的走向。”
“力量,让我走了捷径,却也让我错过了沿途许多需要细细品味的风景,忽略了打下最坚实根基的机会。”
这番反思,如同醍醐灌顶,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终于有些明白,为何师父玄诚子一生修为不算绝顶,却总能在谈笑间点拨迷津,于平凡处见真章。那是因为师父将“道”理,真正融入了骨血,化入了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与理解之中,而不完全依赖于某种超凡的力量。
他也隐隐触摸到了青松道人那句“重意非重气”的一丝真意。“意”,或许并不仅仅指修炼时的意念,更是指一种对大道法则深刻理解后所形成的、超越具体形式的洞察力与智慧。这种“意”,才是驱动一切“术”的真正核心。
“若我能将《道德经》的至理,彻底融入对风水、相术乃至命理的认知底层,即使不依赖内力,是否也能达到,甚至超越以往凭借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性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这不是简单的重修,而是从根本上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是将“道”与“术”进行一场彻底的融炼!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甚至冲淡了失去力量的遗憾。
他转身走回桌前,目光落在那些陪伴他多年的风水典籍、相术图谱之上。这些书籍,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施展术法的说明书,而是等待他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重新验证的智慧宝库。
窗外,遥远的城市方向,似乎有隐隐的雷声滚过,预示着山雨将至。
杨帆的心却异常平静。
他知道了自己缺失了什么,也看到了未来需要补全的方向。
外在的危机(幽冥会的阴谋)与内在的觉悟(对修行根基的反思),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
他不再仅仅是那个等待力量恢复的伤者,更是一个即将踏上全新探索之路的求道者。
返观内照,方见本真。
这次对自身修行之路的深刻反思,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不仅照亮了过去的不足,更为他指明了一条更加坚实、也更加广阔的未来道路——一条将“道”与“术”彻底融合,以智慧驾驭万法的通天之途。
夜还很长,但他的内心,一片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