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点穴安魂-《风水道尊》

  熔脉之痛如同跗骨之蛆,日夜折磨着杨帆的身心。然而,修行并非只有闭关苦熬一途,融入红尘,于寻常事中印证所学,亦是重要的修炼。就在他刚刚结束一次几乎令他虚脱的引导循环,正靠坐在静室墙边缓缓恢复时,道观外传来了一阵拘谨而带着忧色的交谈声。

  来的是山下赵家村的赵老汉。他家的祖坟因官府规划修路,不得不迁址。迁坟事关家族气运,是乡间头等大事,赵老汉不敢怠慢,听闻山上这位年轻道长虽不常显山露水,但确有真才实学,便提着香烛供品,忐忑前来相求。

  杨帆强忍着经脉中残留的、如同余烬般的灼痛感,整理了一下被冷汗浸透的衣衫,走出静室。他的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沉静,自有一股让人心安的气度。

  听明赵老汉的来意,杨帆没有推辞。他如今虽无法动用神通“望气寻龙”,但凭借对《葬经》、《雪心赋》、《撼龙经》等典籍的深刻理解,以及那增强了一丝的、对地脉生机模糊感知的“神识”,为人择一安稳吉地,倒也并非难事。

  他随赵老汉来到需要迁坟的旧址以及官府划定的几个备选区域。旧坟地势低洼,临近水沟,阴湿之气较重,确实非长久安居之所。而那几个备选地块,或过于暴露,受八风吹拂;或土质贫瘠,了无生机;或形如僵卧,毫无灵动之意。

  杨帆手持罗盘,脚步沉稳地踏勘着每一寸土地。他不再仅仅依赖罗盘指针的颤动,而是将那份增强的“神识”缓缓铺开,细细体会着脚下地气的沉浮、周围山形的抱合、以及风中水汽的润燥。

  最终,他的脚步在一片背靠缓坡、前有曲水环抱、左右有矮丘如扶手般拱卫的平缓地带停了下来。此地藏风聚气,明堂开阔,土壤虽不肥沃,却隐隐透着一股中正平和之意。在他的感知中,此地地气虽不炽盛,却如涓涓细流,绵长而稳定,正是安魂纳福、福荫后人的佳穴。

  “此地甚好。”杨帆指着脚下,对赵老汉道,“后靠如山,前绕玉带,左右扶翼,藏风得水。虽非大富大贵之局,却主家宅平安,人丁兴旺,子孙勤勉踏实。”

  赵老汉虽不懂其中深奥,但见杨帆说得笃定,且此地环境看着也确实比其它地方舒服顺眼,心中便信了七八分,连连道谢。

  择定吉地后,便是迁葬。杨帆选了一个天清气朗、风和日丽的吉日,主持了简单的迁葬仪式。他没有动用任何法力,只是依照古礼,净手焚香,诵读《度人经》中安魂定魄的章节,引导赵家后人进行起棺、移灵、安葬等步骤。

  整个过程庄重而简洁。当棺椁稳稳落入新掘的墓穴,覆上第一捧黄土时,一阵温和的清风恰好拂过山岗,带来草木清香。赵老汉及其家人顿感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仿佛连日的焦虑都被这清风涤荡而去,只剩下对先人的追思与对新址的安心。

  事后,赵老汉一家千恩万谢,奉上了一份不算丰厚却情意真挚的谢礼。杨帆依旧只取了些许山野干货,算是了结因果。

  站在新坟前,看着赵家人虔诚祭拜的背影,杨帆心中若有所思。

  这择穴安魂之事,与他体内正在进行的“引导修复”,何其相似?

  寻找吉地,需观山形水势,察地气流转,如同他内视自身,寻找那些尚可温养修复的细微经脉。引导炁丝,需无比耐心小心,顺应其性,如同他点选此地,需顺应地脉自然之理。安葬先人,是给予亡魂一个新的、安宁的归宿,期望福荫后人;而他引导炁丝修复经脉,则是为自身这具“残躯”寻找新的生机,期望重登道途。

  二者皆是“安置”与“新生”的过程。只不过一个作用于外,一个作用于内;一个关乎家族气运,一个关乎自身道途。

  “万物一理,道在其中。”他再次于心中默念这句感悟。

  这次支线,不仅帮助赵家解决了实际困难,也让杨帆在自身痛苦的修行之外,找到了另一种印证大道、锤炼心性的方式。那份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宁静与满足,仿佛也化作了无形的力量,稍稍抚慰了他经脉中那如同烈焰灼烧般的痛苦。

  他转身,望向道观的方向,目光坚定。

  无论是外部的点穴安魂,还是内部的引导炁丝,都需要极致的耐心、精准的判断与对“道”的深刻理解。他正在这条路上稳步前行。

  道在寻常,亦在至微。当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之时,或许便是他彻底摆脱这熔脉之痛,迎来真正新生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