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驾的车轮碾过宫道青石板,最后一声沉稳的颠簸后,殿门处的鎏金铜铃轻轻晃动。
几人刚踏入太和殿的丹墀,便见暗卫已单膝跪在龙椅之下,玄色劲装沾着未干的夜露,显然是刚将宫外的事原原本本禀明。
皇上斜倚在铺着明黄锦缎的龙椅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扶手上的盘龙纹。
目光扫过下方几个略带疲惫却眼神清亮的孩子时,紧绷的下颌线渐渐柔和,嘴角浮起一丝难以掩饰的骄傲:
“此番宫外之事,你们处置得利落,没给皇家丢脸。”
话音刚落,他的视线便定格在秦舒菡身上,语气里添了几分暖意:
“菡儿,你在此次事中的筹谋,连暗卫都赞不绝口。
立了这么大的功,可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跟父皇说。”
秦舒菡垂着眼,纤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声音清亮却带着几分恭谨:
“儿臣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邀功。”
“朕的女儿,有功劳就要赏。”
皇上坐直了些,龙袍下摆随动作铺开,金线绣的流云仿佛活了过来,
“你说,只要是朕能给的,无论爵位、珍宝,都依你。”
殿内瞬间静了下来,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秦舒菡抬眸,眼底没有丝毫犹豫:
“儿臣斗胆,请父皇为儿臣换一位暗卫。”
“哦?”
皇上挑了挑眉,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
“鱼一的身手在潜鱼卫中属顶好的,做事也稳妥,他哪里不好了?”
“回父皇,鱼一办事极好,从无差错。”
秦舒菡微微欠身,语气却异常坚定,
“只是儿臣与他脾性不合,相处多有不便,实在不喜。”
皇上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低笑一声,指尖在龙椅扶手上敲了敲:
“朕还当是什么难事。既如此,便依你。”
他抬眼看向殿外,朗声道,
“传朕旨意,鱼一即刻回潜鱼卫复命,调鱼十三过来,日后专职护卫兴宜公主秦舒菡。”
“儿臣谢父皇!”
秦舒菡屈膝行礼,眼底终于露出一丝轻快。
“那你还有别的想要的吗?”
皇上看着她,眼神愈发温和。
“有父皇此诺,儿臣已心满意足,不敢再求其他。”
“好!好!好!”
皇上连说三个“好”字,龙颜大悦,大手一挥,
“这才是朕有风骨的好女儿!赏!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再拨两名巧手宫人入兴宜宫伺候!”
“儿臣谢父皇恩典!”
秦舒菡再次行礼,袖口的银线绣纹在宫灯映照下闪着细碎的光。
【天呐!居然是黄金千两!这也太惊喜了吧!】
【本来以为把鱼一换掉就够了,没想到皇上还额外给了这么重的赏!】
【果然是一言不合就“爆金币”的父皇,也太大气了!有这样的父皇,谁能不心动啊!】
“菡儿,快去找你母后吧,她从你离宫那日起,就没睡过安稳觉,方才还遣人来问了三回。”
皇上的声音从身后追来,裹着龙涎香的暖意,落在殿外的晨光里。
秦舒菡脚步一顿,转身时还保持着躬身的姿态,鬓边的珍珠步摇轻轻晃了晃:
“是,儿臣这就去坤宁宫给母后请安。”
说着,她刚要抬步跨下殿阶,脑子里的念头已先一步蹦了出来:
【诶嘿嘿嘿,父皇这“爆金币”的手笔也太实在了,千两黄金够堆半个妆奁了!】
【那母后呢?母后最疼我,往常我受点小伤都要赏我翡翠镯子,这次立了功,会不会直接“爆”出一匣子的东珠,或是比黄金还贵的赤金镶红宝的首饰?】
坐在龙椅上的皇上本还望着女儿的背影,想叮嘱她路上别跑太快,可那串雀跃的心声偏生钻入耳中,让他忍不住低笑出声。
指尖叩了叩御案上的玉镇纸,笑骂道:“真是个小财迷,刚得了黄金就惦记起皇后了的私库了。”
大皇子攥着锦袍下摆,语气里藏不住急切:
“父皇,您前几日才将暗卫统领鱼一拨去舒菡公主身边护驾,如今要查安原国的事,她那边……”
皇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玉扳指,目光落在案上摊开的舆图上,声音听不出喜怒:
“舒菡身边有护卫即可,鱼一另有要务。”
他抬眼扫过皇子紧绷的神色,补充道,
“鱼十三也可以,他跟鱼一的水平不相上下,当年暗卫营选拔,不过是棋差一招才没当上首领。”
“可儿臣记得,鱼十三当年落败后曾说,‘不是老大,是头是尾都一样’,这般心性……”
大皇子仍有顾虑,话未说完便被皇上打断。
“他说这话,是懂暗卫的本分——无论身居何位,只需办妥差事。”
皇上指尖在舆图上“安原国”的标记处重重一点,眸色骤然变冷,
“至于鱼一,让他即刻动身,潜入安原查探粮草军备与布防。”
大皇子心头一震,猛地抬头:“父皇的意思是……”
“等年后开春,冻土消融,粮草齐备,你们兄弟几个便点齐兵马。”
帝王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安原国此次如此不安分,杀我百姓,明着抢夺,这笔账不能就这么算了。
向安原讨回公道,便是要踏平他们的都城,让他们知道盛国绝不是软弱之辈! ”
“儿臣遵旨!”
大皇子再无半分犹豫,躬身行礼时,腰间玉带碰撞发出清脆声响,眼底已燃起征战的火光。
皇上挥了挥手,大皇子三人便退出了太和殿。
御书房的门被内侍轻轻推开,太和殿外的寒气裹挟着廊下宫灯的光晕涌入。
皇上放下手中朱笔,指节在奏折上轻轻一叩,起身时明黄色龙袍下摆扫过铺着白虎皮的脚踏,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弧线。
“来人,摆驾坤宁宫。”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与生俱来的威严,字句落在金砖地面上,掷地有声。
守在门外的总管太监早已躬身候着,闻言立刻膝行半步,尖细的嗓音陡然拔高,却又拿捏着恰到好处的恭敬,顺着敞开的宫门向外传去:
“摆驾——坤宁宫——”
尾音拖得绵长,穿透了御书房外的静谧,惊得廊下悬着的宫灯轻轻晃动,光晕在青砖上洒下细碎的涟漪。
片刻间,殿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
八个身着藏青宫装的宫女捧着香炉、拂尘等物快步上前,紧随其后的是十二名腰佩弯刀的侍卫,他们身姿挺拔如松,无声地在前方开路。
皇上缓步踏出殿门,夜风吹起他龙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金线在灯火下泛着冷光,总管太监则躬着身子紧随其后,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手肘。
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坤宁宫的方向走去,宫灯的光轨在夜色中拉出长长的一串,宛如流动的星河。
几人刚踏入太和殿的丹墀,便见暗卫已单膝跪在龙椅之下,玄色劲装沾着未干的夜露,显然是刚将宫外的事原原本本禀明。
皇上斜倚在铺着明黄锦缎的龙椅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扶手上的盘龙纹。
目光扫过下方几个略带疲惫却眼神清亮的孩子时,紧绷的下颌线渐渐柔和,嘴角浮起一丝难以掩饰的骄傲:
“此番宫外之事,你们处置得利落,没给皇家丢脸。”
话音刚落,他的视线便定格在秦舒菡身上,语气里添了几分暖意:
“菡儿,你在此次事中的筹谋,连暗卫都赞不绝口。
立了这么大的功,可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跟父皇说。”
秦舒菡垂着眼,纤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声音清亮却带着几分恭谨:
“儿臣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邀功。”
“朕的女儿,有功劳就要赏。”
皇上坐直了些,龙袍下摆随动作铺开,金线绣的流云仿佛活了过来,
“你说,只要是朕能给的,无论爵位、珍宝,都依你。”
殿内瞬间静了下来,连呼吸声都轻了几分。
秦舒菡抬眸,眼底没有丝毫犹豫:
“儿臣斗胆,请父皇为儿臣换一位暗卫。”
“哦?”
皇上挑了挑眉,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
“鱼一的身手在潜鱼卫中属顶好的,做事也稳妥,他哪里不好了?”
“回父皇,鱼一办事极好,从无差错。”
秦舒菡微微欠身,语气却异常坚定,
“只是儿臣与他脾性不合,相处多有不便,实在不喜。”
皇上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低笑一声,指尖在龙椅扶手上敲了敲:
“朕还当是什么难事。既如此,便依你。”
他抬眼看向殿外,朗声道,
“传朕旨意,鱼一即刻回潜鱼卫复命,调鱼十三过来,日后专职护卫兴宜公主秦舒菡。”
“儿臣谢父皇!”
秦舒菡屈膝行礼,眼底终于露出一丝轻快。
“那你还有别的想要的吗?”
皇上看着她,眼神愈发温和。
“有父皇此诺,儿臣已心满意足,不敢再求其他。”
“好!好!好!”
皇上连说三个“好”字,龙颜大悦,大手一挥,
“这才是朕有风骨的好女儿!赏!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再拨两名巧手宫人入兴宜宫伺候!”
“儿臣谢父皇恩典!”
秦舒菡再次行礼,袖口的银线绣纹在宫灯映照下闪着细碎的光。
【天呐!居然是黄金千两!这也太惊喜了吧!】
【本来以为把鱼一换掉就够了,没想到皇上还额外给了这么重的赏!】
【果然是一言不合就“爆金币”的父皇,也太大气了!有这样的父皇,谁能不心动啊!】
“菡儿,快去找你母后吧,她从你离宫那日起,就没睡过安稳觉,方才还遣人来问了三回。”
皇上的声音从身后追来,裹着龙涎香的暖意,落在殿外的晨光里。
秦舒菡脚步一顿,转身时还保持着躬身的姿态,鬓边的珍珠步摇轻轻晃了晃:
“是,儿臣这就去坤宁宫给母后请安。”
说着,她刚要抬步跨下殿阶,脑子里的念头已先一步蹦了出来:
【诶嘿嘿嘿,父皇这“爆金币”的手笔也太实在了,千两黄金够堆半个妆奁了!】
【那母后呢?母后最疼我,往常我受点小伤都要赏我翡翠镯子,这次立了功,会不会直接“爆”出一匣子的东珠,或是比黄金还贵的赤金镶红宝的首饰?】
坐在龙椅上的皇上本还望着女儿的背影,想叮嘱她路上别跑太快,可那串雀跃的心声偏生钻入耳中,让他忍不住低笑出声。
指尖叩了叩御案上的玉镇纸,笑骂道:“真是个小财迷,刚得了黄金就惦记起皇后了的私库了。”
大皇子攥着锦袍下摆,语气里藏不住急切:
“父皇,您前几日才将暗卫统领鱼一拨去舒菡公主身边护驾,如今要查安原国的事,她那边……”
皇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玉扳指,目光落在案上摊开的舆图上,声音听不出喜怒:
“舒菡身边有护卫即可,鱼一另有要务。”
他抬眼扫过皇子紧绷的神色,补充道,
“鱼十三也可以,他跟鱼一的水平不相上下,当年暗卫营选拔,不过是棋差一招才没当上首领。”
“可儿臣记得,鱼十三当年落败后曾说,‘不是老大,是头是尾都一样’,这般心性……”
大皇子仍有顾虑,话未说完便被皇上打断。
“他说这话,是懂暗卫的本分——无论身居何位,只需办妥差事。”
皇上指尖在舆图上“安原国”的标记处重重一点,眸色骤然变冷,
“至于鱼一,让他即刻动身,潜入安原查探粮草军备与布防。”
大皇子心头一震,猛地抬头:“父皇的意思是……”
“等年后开春,冻土消融,粮草齐备,你们兄弟几个便点齐兵马。”
帝王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安原国此次如此不安分,杀我百姓,明着抢夺,这笔账不能就这么算了。
向安原讨回公道,便是要踏平他们的都城,让他们知道盛国绝不是软弱之辈! ”
“儿臣遵旨!”
大皇子再无半分犹豫,躬身行礼时,腰间玉带碰撞发出清脆声响,眼底已燃起征战的火光。
皇上挥了挥手,大皇子三人便退出了太和殿。
御书房的门被内侍轻轻推开,太和殿外的寒气裹挟着廊下宫灯的光晕涌入。
皇上放下手中朱笔,指节在奏折上轻轻一叩,起身时明黄色龙袍下摆扫过铺着白虎皮的脚踏,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弧线。
“来人,摆驾坤宁宫。”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与生俱来的威严,字句落在金砖地面上,掷地有声。
守在门外的总管太监早已躬身候着,闻言立刻膝行半步,尖细的嗓音陡然拔高,却又拿捏着恰到好处的恭敬,顺着敞开的宫门向外传去:
“摆驾——坤宁宫——”
尾音拖得绵长,穿透了御书房外的静谧,惊得廊下悬着的宫灯轻轻晃动,光晕在青砖上洒下细碎的涟漪。
片刻间,殿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
八个身着藏青宫装的宫女捧着香炉、拂尘等物快步上前,紧随其后的是十二名腰佩弯刀的侍卫,他们身姿挺拔如松,无声地在前方开路。
皇上缓步踏出殿门,夜风吹起他龙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金线在灯火下泛着冷光,总管太监则躬着身子紧随其后,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手肘。
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坤宁宫的方向走去,宫灯的光轨在夜色中拉出长长的一串,宛如流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