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之水,自西岐奔涌而下,进入有莘国境,便被称为泾水,统称渭水。同一条江水,滋养着两岸不同的国度,也承载着迥异的风情。江面开阔,水流平缓了许多,两岸不再是险峻的山崖,而是逐渐舒展为肥沃的冲积平原和葱郁的丘陵。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城邑星罗棋布,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舟楫往来,渔歌互答,商船满载着西岐的粟米、有莘的丝帛,穿梭如织,无声地诉说着两国之间剪不断的经济命脉与民间情谊。
船行泾江,两岸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我与两位弟弟立于船头,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泥土的芬芳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姬仲沉稳地欣赏着这两岸如画卷展开的山水田园风光,而三弟活泼的性子则早已按捺不住,在甲板上小范围地踱步,目光灼灼地盯着岸上驰骋而过的零星马匹。
我的目光看似平静地掠过两岸的村落、田野、渔舟,内心却远非表面那般波澜不惊。 此行肩负着结盟求亲的重任,深知此乃西岐存续的关键一步。商帝文丁失德,朝堂昏暗,诸侯离心,天下已有山雨欲来之势。西岐偏居西陲,虽暂时能避开中原纷争的旋涡,得以喘息,但朝歌的猜忌如同悬顶之剑,从未远离。与有莘的联姻,便是祖父寻求的破局之机。这一路行来,我要细细考察民风民情,既是为了知己知彼,更想从这最朴实的生民生活中,汲取一份面对未来的力量与慰藉。看着两岸百姓或耕或渔,或商或猎,一派安然,我心中那份“愿风调雨顺,四海升平”的祈愿便愈发强烈了。
“长兄!”姬叔终于忍不住抱怨出了声,清亮的嗓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耐,“这船行得也太慢了!若是纵马驰骋,凭小弟的脚力,此刻怕早已到了有莘王都城外,说不定还能猎上几头野味给兄长打打牙祭!”他挺起胸膛,带着几分炫耀。论及马术,他在西岐年轻一辈中确属翘楚,那份风驰电掣的自由与快意,才是他的心头所好。如今被拘在这方寸之船上,估计他的筋骨都僵了吧!
“你懂什么!”二弟姬仲习惯性地屈指敲了敲弟弟的后脑勺,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兄长如此安排,正是为了体察民情,洞悉世态。若像你这般纵马狂奔,呼啸而过,除了烟尘,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瞥了一眼我,眼中满是敬服。他对我总是如此毕恭毕敬,倒让我觉得生分。
“仲弟说得是。”我收回望向岸边的目光,转向姬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声音如同缓缓流淌的泾江水,平和而亲切。“叔弟,你看这泾江两岸。西岐子民邻水而耕,春种秋收,粟麦盈仓;有莘百姓临水而狩,或渔或猎,山林为家。人与鸟兽,皆逐水草而居。这水道,便是生民繁衍的命脉,是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情最直接的窗口。”我顿了顿,目光更加悠远。“带你二人同行,亦是希望你们能多看看这广土众民,体会民生之艰,感悟众生之辛苦、仁德之根本。”其实,我特意选择了水路,的确有约束姬叔跳脱性子,让他沉心静气的考量。
“兄长心怀仁德,时刻以生民为念,弟甚是敬佩!”姬仲闻言,恭敬地拱手一礼,随即又板起脸对姬叔道,“哪像你,满脑子只想着纵马玩乐!”
姬叔被我和二弟说得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他的少年心性,不过片刻,那点尴尬便被岸上热闹的景象冲散了。他指着前方江岸一处聚集着许多人的地方,又兴奋起来:“长兄,二哥,你们看!那边好热闹!有勾栏瓦舍,酒旗招展,还有田野里劳作的农人,江边收网的渔夫!听,还有人在高歌!”一阵嘹亮而质朴的歌声随风飘来,带着水乡特有的悠扬韵味。姬叔听得心痒难耐,可惜他五音不全,只能遗憾地咂咂嘴:“可惜我不会唱,不然真想加入他们!”
“依山傍水,聚而成邑,自然就有勾栏酒肆,供人歇脚交易;散处田野牧野,便自有一番耕牧渔猎的景象。”我的目光也追随着那歌声,看着岸上劳作的农人、撒网的渔夫、嬉戏的孩童,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我心中涌动。这不仅是欣慰于这眼前的安宁,也是忧心于这安宁的脆弱,更是对自己能否守护这份安宁的……一丝不确定。我心情沉重,不由得轻声感慨:“人间至美,莫过于此般安然自足。能见此景,此行已足慰我心。”
“可惜就是太慢了点……”姬叔小声嘀咕,活动了一下有些酸麻的肩膀,“而且困在船上,手脚都舒展不开,实在憋闷!”
“正好磨磨你这野马般性子!”姬仲立刻接口,“若走山间林道,以你的性子,怕是早撒开蹄子跑得没影了,让我们上哪里寻你去?”
“山间野路,天地广阔,无拘无束,那才叫快活!”姬叔伸了个大大的懒腰,仿佛要驱散全身的滞涩感,随即又垮下肩膀,“这水路……唉,只能看,不能动,实在不适合我强健的筋骨。”
我看着姬叔孩子气的模样,不禁莞尔:“能借此机会,让你这野马驹收收心性,养养耐性,为兄自然是乐见其成。”
只要我以笃定的语气发话,哪怕口气温和,对这个小弟来说都带有不容置疑的分量。姬叔立刻像被捏住了后颈的小兽,缩了缩脖子,不敢再抱怨。小家伙挠了挠头,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凑近我,甚至像小时候一样,轻轻拉住我的衣袖一角。
“嘿嘿,只要能跟着长兄,陪着长兄,弟弟我就开心!多久都行!”
“哎!你呀!”
自从我开始参与核心政务,姬叔这个曾经的“小尾巴”已经很久没能像幼时那样时刻粘着我了。这次能同船而行,日夜相伴,估摸着他别提多高兴了,也就不奇怪他各种搞怪了。记忆中,幼时这小子受了委屈,总是哭唧唧地找到我要“抱……抱……”
那时,我尚显稚嫩单薄。他却不依不饶,直到我耐着性子将他哄睡着。那面颊上挂着的泪痕,至今还能给我亲情的温暖。那年……母亲离世时,他比我哭得还厉害。一问才知道他是觉得我伤心才难过的。
此刻,姬仲看着弟弟又拉着兄长的衣袖,心中微动,既有对这份亲昵的些许羡慕,又带着兄长的责任,他拍了拍姬叔的肩膀:“既知兄长好,就更该学着点兄长的沉稳仁厚,别总想着玩乐。”
“嗯!”姬叔用力点头,望向我的眼神充满真挚的崇拜,“长兄仁德无双,谦谦如玉。真不知哪家的姑娘能有天大的福气,配得上我家长兄这样的君子!”我知道他说这话是发自肺腑,所以说得无比认真。
但我闻言,脸上的笑容却是一滞。姬叔这无心而真挚的夸赞,像一颗石子投入我看似平静的心湖,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讨兄长欢心的话,叔弟倒是越说越顺溜了。” 我收回沉思,勉强笑了笑,试图用轻松的语气掩饰内心的波澜,“只是…为兄自己,倒未必有这份自信。”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浩渺的江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温润的青玉环佩——那是临行前,祖父亲手为他佩戴上的聘礼之一。求亲……这两个字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诚然,他是西岐世子,贤名在外,肩负重任。可说到底,在男女情事上,我完全是一片空白。哪怕我熟读典籍,通晓治国安邦之道,懂得如何安抚民心、应对强敌,却唯独不知道……该如何去赢得一位女子的芳心,尤其是像太姒那样身份尊贵、才华横溢、估计又是个极有主见的公主。
那份属于年轻男子面对心仪(或者说目标)姑娘时的忐忑与无措,如同江底悄然滋生的水草,缠绕上了我一直保持理智的心房。 我从未见过太姒,只听闻她的才名与事迹。她会如何看待我这个背负着家族利益、又带着明显政治目的而来求亲的西岐世子呢?她会接受我吗?而我那些治国安民的道理,在儿女情长面前,是否苍白无力,无足轻重呢?祖父的托付、西岐的重担是明确的方向,但通向太姒内心的路,却是一片未知的迷雾。这估计是我第一次感到,有些事,并非靠仁德与智慧就能轻易达成。
姬叔并未察觉我细微的情绪变化,反而一脸认真地回想着他母亲的教导:“娘亲说过……对女子嘛,就是要多哄着点,多让着点,多花心思讨好!这样准没错!”他觉得自己提供了宝贵的“锦囊妙计”,乐呵呵咧开那雪白的牙齿。
我听了弟弟这“天真”的建议,整个人都愣住了。哄?让?讨好?这些词汇,在我将近三十年的生命里,几乎从未与他处理过的事务产生过关联。我习惯的是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以礼晓人。面对朝堂博弈、民生疾苦,我心中自有章法。可若是面对一个需要他来“哄”和“讨好”的姑娘……我只觉得一片茫然无措,仿佛突然被抛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姬仲敏锐地捕捉到了我那一瞬间的怔忡和眼底闪过的困惑。估他心中了然,他这长兄一心扑在国事上,于男女情爱之事,恐怕真是一片懵懂。他无奈地摇摇头,低声道:“长兄乃端方君子,平日所思所想皆是国计民生,黎民社稷……这如何讨女子欢心之事……怕是……” 他也不知该如何措辞了。
姬叔这时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问题的关键,他猛地一拍脑门,懊恼地叫道:“哎呀!我……我怎么忘了问娘亲具体该怎么‘哄’、怎么‘讨好’了啊!” 他急得抓耳挠腮,仿佛弄丢了至关重要的兵符。
“噗嗤……哈哈哈哈哈!” 姬仲看着弟弟那副又着急又懵懂的样子,再也忍不住,率先大笑起来。他爽朗的笑声在江面上回荡。紧接着,周围随行的几名亲信侍卫,也憋不住发出了低低的笑声。船上的气氛瞬间被这憨直的弟弟搅得轻松了不少。
然而,这笑声却让姬叔更愁了。他看着忍俊不禁的二哥和憋笑的侍卫们,再看看眉宇间带着一丝无奈和茫然的我,一股巨大的无力感涌上心头。追求姑娘?这可比纵马打仗、弯弓射雕难多了!他苦恼地抱着头,发出一声拖长的哀叹,声音里充满了对未知挑战的恐慌和对祖父托付的忧心:
“完了完了!咱们兄弟三个……两个木头,一个半吊子!这……这怎么去求娶人家金枝玉叶的公主啊?!”
江风依旧,吹拂着我的衣袂。我望着弟弟愁眉苦脸的样子,听着那声夸张的哀叹,嘴角也不由得浮起一丝无奈的苦笑。那份深藏于仁德面具下的、属于年轻男子的忐忑与迷茫,在姬叔这声哀叹中,被无限放大,清晰地映照在泾江粼粼的水波之上。前路,除了政治的荆棘,似乎还多了一道名为“女儿心,海底针”的迷障。
船行泾江,两岸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我与两位弟弟立于船头,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泥土的芬芳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姬仲沉稳地欣赏着这两岸如画卷展开的山水田园风光,而三弟活泼的性子则早已按捺不住,在甲板上小范围地踱步,目光灼灼地盯着岸上驰骋而过的零星马匹。
我的目光看似平静地掠过两岸的村落、田野、渔舟,内心却远非表面那般波澜不惊。 此行肩负着结盟求亲的重任,深知此乃西岐存续的关键一步。商帝文丁失德,朝堂昏暗,诸侯离心,天下已有山雨欲来之势。西岐偏居西陲,虽暂时能避开中原纷争的旋涡,得以喘息,但朝歌的猜忌如同悬顶之剑,从未远离。与有莘的联姻,便是祖父寻求的破局之机。这一路行来,我要细细考察民风民情,既是为了知己知彼,更想从这最朴实的生民生活中,汲取一份面对未来的力量与慰藉。看着两岸百姓或耕或渔,或商或猎,一派安然,我心中那份“愿风调雨顺,四海升平”的祈愿便愈发强烈了。
“长兄!”姬叔终于忍不住抱怨出了声,清亮的嗓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耐,“这船行得也太慢了!若是纵马驰骋,凭小弟的脚力,此刻怕早已到了有莘王都城外,说不定还能猎上几头野味给兄长打打牙祭!”他挺起胸膛,带着几分炫耀。论及马术,他在西岐年轻一辈中确属翘楚,那份风驰电掣的自由与快意,才是他的心头所好。如今被拘在这方寸之船上,估计他的筋骨都僵了吧!
“你懂什么!”二弟姬仲习惯性地屈指敲了敲弟弟的后脑勺,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兄长如此安排,正是为了体察民情,洞悉世态。若像你这般纵马狂奔,呼啸而过,除了烟尘,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瞥了一眼我,眼中满是敬服。他对我总是如此毕恭毕敬,倒让我觉得生分。
“仲弟说得是。”我收回望向岸边的目光,转向姬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声音如同缓缓流淌的泾江水,平和而亲切。“叔弟,你看这泾江两岸。西岐子民邻水而耕,春种秋收,粟麦盈仓;有莘百姓临水而狩,或渔或猎,山林为家。人与鸟兽,皆逐水草而居。这水道,便是生民繁衍的命脉,是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情最直接的窗口。”我顿了顿,目光更加悠远。“带你二人同行,亦是希望你们能多看看这广土众民,体会民生之艰,感悟众生之辛苦、仁德之根本。”其实,我特意选择了水路,的确有约束姬叔跳脱性子,让他沉心静气的考量。
“兄长心怀仁德,时刻以生民为念,弟甚是敬佩!”姬仲闻言,恭敬地拱手一礼,随即又板起脸对姬叔道,“哪像你,满脑子只想着纵马玩乐!”
姬叔被我和二弟说得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但他的少年心性,不过片刻,那点尴尬便被岸上热闹的景象冲散了。他指着前方江岸一处聚集着许多人的地方,又兴奋起来:“长兄,二哥,你们看!那边好热闹!有勾栏瓦舍,酒旗招展,还有田野里劳作的农人,江边收网的渔夫!听,还有人在高歌!”一阵嘹亮而质朴的歌声随风飘来,带着水乡特有的悠扬韵味。姬叔听得心痒难耐,可惜他五音不全,只能遗憾地咂咂嘴:“可惜我不会唱,不然真想加入他们!”
“依山傍水,聚而成邑,自然就有勾栏酒肆,供人歇脚交易;散处田野牧野,便自有一番耕牧渔猎的景象。”我的目光也追随着那歌声,看着岸上劳作的农人、撒网的渔夫、嬉戏的孩童,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我心中涌动。这不仅是欣慰于这眼前的安宁,也是忧心于这安宁的脆弱,更是对自己能否守护这份安宁的……一丝不确定。我心情沉重,不由得轻声感慨:“人间至美,莫过于此般安然自足。能见此景,此行已足慰我心。”
“可惜就是太慢了点……”姬叔小声嘀咕,活动了一下有些酸麻的肩膀,“而且困在船上,手脚都舒展不开,实在憋闷!”
“正好磨磨你这野马般性子!”姬仲立刻接口,“若走山间林道,以你的性子,怕是早撒开蹄子跑得没影了,让我们上哪里寻你去?”
“山间野路,天地广阔,无拘无束,那才叫快活!”姬叔伸了个大大的懒腰,仿佛要驱散全身的滞涩感,随即又垮下肩膀,“这水路……唉,只能看,不能动,实在不适合我强健的筋骨。”
我看着姬叔孩子气的模样,不禁莞尔:“能借此机会,让你这野马驹收收心性,养养耐性,为兄自然是乐见其成。”
只要我以笃定的语气发话,哪怕口气温和,对这个小弟来说都带有不容置疑的分量。姬叔立刻像被捏住了后颈的小兽,缩了缩脖子,不敢再抱怨。小家伙挠了挠头,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凑近我,甚至像小时候一样,轻轻拉住我的衣袖一角。
“嘿嘿,只要能跟着长兄,陪着长兄,弟弟我就开心!多久都行!”
“哎!你呀!”
自从我开始参与核心政务,姬叔这个曾经的“小尾巴”已经很久没能像幼时那样时刻粘着我了。这次能同船而行,日夜相伴,估摸着他别提多高兴了,也就不奇怪他各种搞怪了。记忆中,幼时这小子受了委屈,总是哭唧唧地找到我要“抱……抱……”
那时,我尚显稚嫩单薄。他却不依不饶,直到我耐着性子将他哄睡着。那面颊上挂着的泪痕,至今还能给我亲情的温暖。那年……母亲离世时,他比我哭得还厉害。一问才知道他是觉得我伤心才难过的。
此刻,姬仲看着弟弟又拉着兄长的衣袖,心中微动,既有对这份亲昵的些许羡慕,又带着兄长的责任,他拍了拍姬叔的肩膀:“既知兄长好,就更该学着点兄长的沉稳仁厚,别总想着玩乐。”
“嗯!”姬叔用力点头,望向我的眼神充满真挚的崇拜,“长兄仁德无双,谦谦如玉。真不知哪家的姑娘能有天大的福气,配得上我家长兄这样的君子!”我知道他说这话是发自肺腑,所以说得无比认真。
但我闻言,脸上的笑容却是一滞。姬叔这无心而真挚的夸赞,像一颗石子投入我看似平静的心湖,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讨兄长欢心的话,叔弟倒是越说越顺溜了。” 我收回沉思,勉强笑了笑,试图用轻松的语气掩饰内心的波澜,“只是…为兄自己,倒未必有这份自信。”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浩渺的江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温润的青玉环佩——那是临行前,祖父亲手为他佩戴上的聘礼之一。求亲……这两个字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诚然,他是西岐世子,贤名在外,肩负重任。可说到底,在男女情事上,我完全是一片空白。哪怕我熟读典籍,通晓治国安邦之道,懂得如何安抚民心、应对强敌,却唯独不知道……该如何去赢得一位女子的芳心,尤其是像太姒那样身份尊贵、才华横溢、估计又是个极有主见的公主。
那份属于年轻男子面对心仪(或者说目标)姑娘时的忐忑与无措,如同江底悄然滋生的水草,缠绕上了我一直保持理智的心房。 我从未见过太姒,只听闻她的才名与事迹。她会如何看待我这个背负着家族利益、又带着明显政治目的而来求亲的西岐世子呢?她会接受我吗?而我那些治国安民的道理,在儿女情长面前,是否苍白无力,无足轻重呢?祖父的托付、西岐的重担是明确的方向,但通向太姒内心的路,却是一片未知的迷雾。这估计是我第一次感到,有些事,并非靠仁德与智慧就能轻易达成。
姬叔并未察觉我细微的情绪变化,反而一脸认真地回想着他母亲的教导:“娘亲说过……对女子嘛,就是要多哄着点,多让着点,多花心思讨好!这样准没错!”他觉得自己提供了宝贵的“锦囊妙计”,乐呵呵咧开那雪白的牙齿。
我听了弟弟这“天真”的建议,整个人都愣住了。哄?让?讨好?这些词汇,在我将近三十年的生命里,几乎从未与他处理过的事务产生过关联。我习惯的是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以礼晓人。面对朝堂博弈、民生疾苦,我心中自有章法。可若是面对一个需要他来“哄”和“讨好”的姑娘……我只觉得一片茫然无措,仿佛突然被抛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姬仲敏锐地捕捉到了我那一瞬间的怔忡和眼底闪过的困惑。估他心中了然,他这长兄一心扑在国事上,于男女情爱之事,恐怕真是一片懵懂。他无奈地摇摇头,低声道:“长兄乃端方君子,平日所思所想皆是国计民生,黎民社稷……这如何讨女子欢心之事……怕是……” 他也不知该如何措辞了。
姬叔这时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问题的关键,他猛地一拍脑门,懊恼地叫道:“哎呀!我……我怎么忘了问娘亲具体该怎么‘哄’、怎么‘讨好’了啊!” 他急得抓耳挠腮,仿佛弄丢了至关重要的兵符。
“噗嗤……哈哈哈哈哈!” 姬仲看着弟弟那副又着急又懵懂的样子,再也忍不住,率先大笑起来。他爽朗的笑声在江面上回荡。紧接着,周围随行的几名亲信侍卫,也憋不住发出了低低的笑声。船上的气氛瞬间被这憨直的弟弟搅得轻松了不少。
然而,这笑声却让姬叔更愁了。他看着忍俊不禁的二哥和憋笑的侍卫们,再看看眉宇间带着一丝无奈和茫然的我,一股巨大的无力感涌上心头。追求姑娘?这可比纵马打仗、弯弓射雕难多了!他苦恼地抱着头,发出一声拖长的哀叹,声音里充满了对未知挑战的恐慌和对祖父托付的忧心:
“完了完了!咱们兄弟三个……两个木头,一个半吊子!这……这怎么去求娶人家金枝玉叶的公主啊?!”
江风依旧,吹拂着我的衣袂。我望着弟弟愁眉苦脸的样子,听着那声夸张的哀叹,嘴角也不由得浮起一丝无奈的苦笑。那份深藏于仁德面具下的、属于年轻男子的忐忑与迷茫,在姬叔这声哀叹中,被无限放大,清晰地映照在泾江粼粼的水波之上。前路,除了政治的荆棘,似乎还多了一道名为“女儿心,海底针”的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