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黄龙府,向西南方向行约半月,就到下一个重镇辽阳府。
暮色如一层昏黄的薄纱,缓缓笼罩了无垠的荒原。
此刻,使团正穿行于一片沼泽遍布的平原地带,距离下一站辽阳府尚有数日路程。连日来的颠簸与对沼泽泥潭的警惕,已让所有人马脸上都染上了浓浓的倦意。
驿馆简陋的客房内,油灯如豆。
虞允文眉头微锁,凝视着案上摊开的一卷舆图——这是离开会宁府前,寒衣阁少阁主冷铁衣特意赠他的北地详图,其上标注了许多官制舆图未曾收录的险要细节。他的手指缓缓划过一条代表驿道的细线,在线旁一片用墨点密集标注的区域轻轻敲了敲。
侍立一旁的副使张崇华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只见图旁小注二字:“洿泽”。
“崇华,你看此处,”虞允文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此地名为‘洿泽’,在信州以北。舆图所载,此地遍布‘草墩甸子’(沼泽),凶险异常。”
张崇华凑近细观,神色也随之凝重起来。他久历地方,深知这种地形的可怕。
虞允文继续道:“表面看似草皮覆盖的冻土,与寻常荒地无异,实则下方是深不见底的泥潭,人马一旦误陷,顷刻间便灭顶无踪。最要命的是,舆图显示,贯穿此地的驿道在此处骤然收窄,变为仅容一车通过的狭窄土埂,两侧皆是绝地。”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已穿透驿馆的土墙,落在了那片危机四伏的沼泽上。
“尤其黄昏时分,如同此刻,天色将暗未暗,视线最为模糊。经过一整日跋涉,人困马乏,警惕之心最是松懈……若我是对方,绝不会放过这等天时地利。”
他指尖重重地点在“洿泽”二字之上,语气斩钉截铁:“此地,便是最理想的伏击之所。传令下去,明日清晨拔营,务必在申时正(下午四点)前全力穿过这片区域。另选十名精锐斥候,配双马,明日由你亲自率领,前出五里探路,每一步都需用长槊探明虚实。所有车辆用绳索首尾相连,以防不测时相互援手。告诉弟兄们,过了这片洿泽,前方便是坦途,但在此地,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张崇华凛然领命:“下官明白!这就去安排,定保万全!”
窗外,北风呼啸,预示着明日又将是一场与无形之敌的凶险较量。虞允文知道,在这敌国腹地,最大的危险,往往就隐藏在这看似平静的荒野之中。
翌日,使团众人过洿泽时均小心翼翼。
看到使团探路轻骑顺利通过窄窄的驿道,后面驾驶辎重车辆的车夫也准备上前。但沉重的辎重车队经过时,最前面的两辆马车突然车轮陷落,车轴断裂,堵塞了本就狭窄的道路,队伍顿时大乱。
与此同时,两侧沼泽芦苇荡中射出冷箭,目标并非人员,而是专射马匹!数匹驮马中箭受惊,嘶鸣狂奔,将车队阵型彻底搅乱。
虞允文临危不乱,命护卫举盾成墙,护住车辆与马匹,同时令仆从迅速砍伐树木垫路。
几十名匪徒见一时难以得手,便以口哨为号,趁沼泽地利迅速消散。
等过了洿泽,张崇华令人清点人员和物资,发现除少部分粮草陷入泥淖,一辆辎重车被匪徒趁乱劫走,其余大部物资并未折损,人员除数人轻伤,其余皆安。即便如此,整个使团士气也显见受挫。
虞允文事后观察车辆陷落之地发现,匪徒提前在驿道几个关键转弯处做了手脚,用树枝和浮土掩盖了被刨松的路基。
经过那片洿泽之后,众人继续前行,一路上都颇为顺利,并未再遭遇盗匪骚扰。道路两旁的景色也渐渐从荒芜变得有些许生机,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村庄和农田。
这让使团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原本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众人有说有笑,谈论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气氛逐渐轻松愉快。
就这样,他们一路畅行无阻,直到抵达辽阳府。
作为金国东京,辽阳府繁华远胜黄龙府。金国东京留守设宴款待使团,席间言语机锋,多方试探大宋对完颜亮篡位的态度。虞允文不卑不亢,应对得体。但夜宴结束后,手下斥候密报,似乎有不明身份的人在驿馆周围窥探。
离开辽阳府,向西南行进约五百里,进入辽西走廊。此地渐近中原,人烟渐密,但虞允文反而下令众人提高警惕。
行至榆关鹰嘴峡,使团的紧张感骤然攀升。此地驿道穿行于险要丘陵间,山形酷肖鹰嘴,故而得名。三里长的路途,一侧是刀削般的陡峭石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涧谷,这般地势,恰是伏击者眼中的绝佳之地,人人皆屏息凝神,不敢有半分松懈。
驿道在鹰嘴峡的岩壁间愈发逼仄,使团的马蹄声被两侧山壁反复折射,敲得人心头发紧。此前弥漫的匪患之忧尚未散去,前方峡谷最窄处的景象却让整支队伍骤然停步——横在路中的并非惯常的树木乱石,而是几名身着玄色劲装、肩披猩红披风的金军巡边士卒,手中长枪斜指地面,枪尖寒芒在山风中微微颤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站住!”为首的金军百户往前踏出一步,腰间弯刀的铜环相撞,发出清脆却刺耳的声响。他目光扫过使团的车辆与随行人员,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接到密报,尔等南朝使团中混入细作,欲携密信入关,即刻开箱,接受全面搜查!”
话音刚落,使团的护卫们立刻手按刀柄,往前半步将车辆护在身后。虞允文从马车中走出,绯色官袍在风里纹丝不动。他目光落在百户手中那张泛黄的手令上,眉头微蹙,却未露半分怯色:“我乃大宋送亲正使虞允文,所携国书与外交文书,皆属两国邦交之重器,依例不可侵犯。”
他抬手挡住欲上前争执的护卫,声音愈发沉朗:“你手中仅有当地军将手令,并无金国朝廷诏令,凭何搜查使团?此举既不合邦交礼节,更无律法依据。”
那百户显然没料到南朝使者如此强硬,脸色一沉,挥手便让身后士卒举起弓弩,箭镞齐刷刷对准使团众人:“休要狡辩!在这鹰嘴峡,便是我等说了算!今日若不搜查,尔等休想前进一步!”
箭尖的寒光近在咫尺,山风卷着深涧的湿气扑面而来,不少随行人员的额头已渗出冷汗。虞允文却依旧挺立如松,他缓缓抽出腰间佩剑,剑刃出鞘的瞬间,划破了峡口的死寂:“国书若有半分闪失,便是你我两国开战的导火索。今日你方若敢动箭,或是强行开箱,我虞允文即刻便率使团在此殉节,届时这鹰嘴峡的血,自会有人去向金国皇帝讨个说法!”
他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钉,砸在每个金军士卒心上。
那百户握着刀柄的手微微收紧,目光在虞允文决绝的神色与身后弓弩手之间来回游移——他不过是奉了上司之命前来盘查,若真逼死南朝使团,引发两国战火,这罪责绝非他一个小小百户能承担。
双方就这般在峡口对峙,时间一点点流逝。
山壁上的阴影逐渐拉长,深涧里的水声仿佛也变得愈发湍急。使团众人手心的汗浸透了衣袖,金军士卒举着弓弩的手臂也开始微微发颤,谁都不敢先动一步,生怕打破这紧绷到极致的平衡。
近两个时辰过去,当夕阳的余晖终于穿过峡口,落在虞允文的官袍上时,那金军百户终于松了口气,猛地挥手让士卒收起弓弩:“罢了!念在两国邦交,今日便放行!但若后续查出细作,定要尔等好看!”
虞允文收剑入鞘,指尖因方才的紧握而泛白,却依旧保持着从容:“多谢百户通融,我大宋使团行得正坐得端,无惧任何核查。”
随着路障被搬开,使团的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地面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而每个人的后背都已被冷汗浸透,贴在衣衫上冰凉刺骨。直到走出鹰嘴峡,看到前方开阔的驿道,众人才敢悄悄松一口气,回头望去,那道狭长的峡谷仍笼罩在暮色中,仿佛还残留着方才剑拔弩张的寒意。
暮色如一层昏黄的薄纱,缓缓笼罩了无垠的荒原。
此刻,使团正穿行于一片沼泽遍布的平原地带,距离下一站辽阳府尚有数日路程。连日来的颠簸与对沼泽泥潭的警惕,已让所有人马脸上都染上了浓浓的倦意。
驿馆简陋的客房内,油灯如豆。
虞允文眉头微锁,凝视着案上摊开的一卷舆图——这是离开会宁府前,寒衣阁少阁主冷铁衣特意赠他的北地详图,其上标注了许多官制舆图未曾收录的险要细节。他的手指缓缓划过一条代表驿道的细线,在线旁一片用墨点密集标注的区域轻轻敲了敲。
侍立一旁的副使张崇华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只见图旁小注二字:“洿泽”。
“崇华,你看此处,”虞允文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此地名为‘洿泽’,在信州以北。舆图所载,此地遍布‘草墩甸子’(沼泽),凶险异常。”
张崇华凑近细观,神色也随之凝重起来。他久历地方,深知这种地形的可怕。
虞允文继续道:“表面看似草皮覆盖的冻土,与寻常荒地无异,实则下方是深不见底的泥潭,人马一旦误陷,顷刻间便灭顶无踪。最要命的是,舆图显示,贯穿此地的驿道在此处骤然收窄,变为仅容一车通过的狭窄土埂,两侧皆是绝地。”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已穿透驿馆的土墙,落在了那片危机四伏的沼泽上。
“尤其黄昏时分,如同此刻,天色将暗未暗,视线最为模糊。经过一整日跋涉,人困马乏,警惕之心最是松懈……若我是对方,绝不会放过这等天时地利。”
他指尖重重地点在“洿泽”二字之上,语气斩钉截铁:“此地,便是最理想的伏击之所。传令下去,明日清晨拔营,务必在申时正(下午四点)前全力穿过这片区域。另选十名精锐斥候,配双马,明日由你亲自率领,前出五里探路,每一步都需用长槊探明虚实。所有车辆用绳索首尾相连,以防不测时相互援手。告诉弟兄们,过了这片洿泽,前方便是坦途,但在此地,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张崇华凛然领命:“下官明白!这就去安排,定保万全!”
窗外,北风呼啸,预示着明日又将是一场与无形之敌的凶险较量。虞允文知道,在这敌国腹地,最大的危险,往往就隐藏在这看似平静的荒野之中。
翌日,使团众人过洿泽时均小心翼翼。
看到使团探路轻骑顺利通过窄窄的驿道,后面驾驶辎重车辆的车夫也准备上前。但沉重的辎重车队经过时,最前面的两辆马车突然车轮陷落,车轴断裂,堵塞了本就狭窄的道路,队伍顿时大乱。
与此同时,两侧沼泽芦苇荡中射出冷箭,目标并非人员,而是专射马匹!数匹驮马中箭受惊,嘶鸣狂奔,将车队阵型彻底搅乱。
虞允文临危不乱,命护卫举盾成墙,护住车辆与马匹,同时令仆从迅速砍伐树木垫路。
几十名匪徒见一时难以得手,便以口哨为号,趁沼泽地利迅速消散。
等过了洿泽,张崇华令人清点人员和物资,发现除少部分粮草陷入泥淖,一辆辎重车被匪徒趁乱劫走,其余大部物资并未折损,人员除数人轻伤,其余皆安。即便如此,整个使团士气也显见受挫。
虞允文事后观察车辆陷落之地发现,匪徒提前在驿道几个关键转弯处做了手脚,用树枝和浮土掩盖了被刨松的路基。
经过那片洿泽之后,众人继续前行,一路上都颇为顺利,并未再遭遇盗匪骚扰。道路两旁的景色也渐渐从荒芜变得有些许生机,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村庄和农田。
这让使团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原本紧绷的神经也逐渐放松下来。众人有说有笑,谈论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气氛逐渐轻松愉快。
就这样,他们一路畅行无阻,直到抵达辽阳府。
作为金国东京,辽阳府繁华远胜黄龙府。金国东京留守设宴款待使团,席间言语机锋,多方试探大宋对完颜亮篡位的态度。虞允文不卑不亢,应对得体。但夜宴结束后,手下斥候密报,似乎有不明身份的人在驿馆周围窥探。
离开辽阳府,向西南行进约五百里,进入辽西走廊。此地渐近中原,人烟渐密,但虞允文反而下令众人提高警惕。
行至榆关鹰嘴峡,使团的紧张感骤然攀升。此地驿道穿行于险要丘陵间,山形酷肖鹰嘴,故而得名。三里长的路途,一侧是刀削般的陡峭石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涧谷,这般地势,恰是伏击者眼中的绝佳之地,人人皆屏息凝神,不敢有半分松懈。
驿道在鹰嘴峡的岩壁间愈发逼仄,使团的马蹄声被两侧山壁反复折射,敲得人心头发紧。此前弥漫的匪患之忧尚未散去,前方峡谷最窄处的景象却让整支队伍骤然停步——横在路中的并非惯常的树木乱石,而是几名身着玄色劲装、肩披猩红披风的金军巡边士卒,手中长枪斜指地面,枪尖寒芒在山风中微微颤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站住!”为首的金军百户往前踏出一步,腰间弯刀的铜环相撞,发出清脆却刺耳的声响。他目光扫过使团的车辆与随行人员,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接到密报,尔等南朝使团中混入细作,欲携密信入关,即刻开箱,接受全面搜查!”
话音刚落,使团的护卫们立刻手按刀柄,往前半步将车辆护在身后。虞允文从马车中走出,绯色官袍在风里纹丝不动。他目光落在百户手中那张泛黄的手令上,眉头微蹙,却未露半分怯色:“我乃大宋送亲正使虞允文,所携国书与外交文书,皆属两国邦交之重器,依例不可侵犯。”
他抬手挡住欲上前争执的护卫,声音愈发沉朗:“你手中仅有当地军将手令,并无金国朝廷诏令,凭何搜查使团?此举既不合邦交礼节,更无律法依据。”
那百户显然没料到南朝使者如此强硬,脸色一沉,挥手便让身后士卒举起弓弩,箭镞齐刷刷对准使团众人:“休要狡辩!在这鹰嘴峡,便是我等说了算!今日若不搜查,尔等休想前进一步!”
箭尖的寒光近在咫尺,山风卷着深涧的湿气扑面而来,不少随行人员的额头已渗出冷汗。虞允文却依旧挺立如松,他缓缓抽出腰间佩剑,剑刃出鞘的瞬间,划破了峡口的死寂:“国书若有半分闪失,便是你我两国开战的导火索。今日你方若敢动箭,或是强行开箱,我虞允文即刻便率使团在此殉节,届时这鹰嘴峡的血,自会有人去向金国皇帝讨个说法!”
他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钉,砸在每个金军士卒心上。
那百户握着刀柄的手微微收紧,目光在虞允文决绝的神色与身后弓弩手之间来回游移——他不过是奉了上司之命前来盘查,若真逼死南朝使团,引发两国战火,这罪责绝非他一个小小百户能承担。
双方就这般在峡口对峙,时间一点点流逝。
山壁上的阴影逐渐拉长,深涧里的水声仿佛也变得愈发湍急。使团众人手心的汗浸透了衣袖,金军士卒举着弓弩的手臂也开始微微发颤,谁都不敢先动一步,生怕打破这紧绷到极致的平衡。
近两个时辰过去,当夕阳的余晖终于穿过峡口,落在虞允文的官袍上时,那金军百户终于松了口气,猛地挥手让士卒收起弓弩:“罢了!念在两国邦交,今日便放行!但若后续查出细作,定要尔等好看!”
虞允文收剑入鞘,指尖因方才的紧握而泛白,却依旧保持着从容:“多谢百户通融,我大宋使团行得正坐得端,无惧任何核查。”
随着路障被搬开,使团的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地面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而每个人的后背都已被冷汗浸透,贴在衣衫上冰凉刺骨。直到走出鹰嘴峡,看到前方开阔的驿道,众人才敢悄悄松一口气,回头望去,那道狭长的峡谷仍笼罩在暮色中,仿佛还残留着方才剑拔弩张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