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窗棂,张氏已捧着一叠泛黄的经卷坐在紫檀木桌前。她腕上缠着新请的佛珠,指尖捻着狼毫,抄到“平安”二字时,笔尖在宣纸上顿了顿,墨晕开一小团。
“酒酒,过来。”张氏的声音比往日沉些。案上并排放着两卷《心经》,一卷是她连夜抄的,字迹里带着几分急切的虔诚;另一卷铺得平平整整,只等温酒酒动笔。
温酒酒刚让墨琴换了窗纱,听见唤声便走过去。檀香从铜炉里漫出来,混着墨香缠在鼻尖,让她想起被掳那日,车厢里也是这样密不透风的气味。
“径山寺的高僧说,亲手抄的经最是灵验。”张氏拉过她的手,按在笔杆上,“你遭的那些罪,都是晦气缠着。抄完这卷,让佛祖收了去,晦气也就跟着消散了。”她指尖有些凉,摩挲着温酒酒手背上那道浅淡的划伤——那是上次刺杀时被碎木片划的。
温酒酒低头看宣纸上的小楷,“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安安静静卧在那里。她忽然想起追影昨夜在院墙上刻的记号,也是这样简洁的线条,却带着刀的冷意。
“娘还求了签,”张氏的声音软下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盼,“高僧说你命里该有段好姻缘,能挡灾。”
笔尖落下去,墨在纸上洇开第一笔。温酒酒望着那团墨,忽然觉得好笑——佛祖若真有灵,该先看见流星袖中半露的刀鞘,还是追影藏在廊柱后那双眼?
但她没说话,只是慢慢往下写。檀香越来越浓,将那些藏在心底的惊惶,都裹进了一笔一划的虔诚里。
马车碾过临安城外的官道,一大队人马一路向西北迤逦而行。
温酒酒掀开窗帘一角,晨雾还未散,径山寺的飞檐在雾里若隐若现,像一幅淡水墨画。流星追影一左一右守在车旁,腰间弯刀随着马蹄轻晃,倒比车轴声更让人安心。
张氏捻着佛珠,闭目不停地循环念着六字真言。车箱里堆着供品,最上面是两卷抄好的经卷,用锦缎裹着,边角都压得平平整整。“到了寺里,要诚心些。”她忽然睁眼,指尖点了点温酒酒的手背,“高僧说你近来命犯孤星,得借些佛门清净气。”
温酒酒没应声,只望着窗外掠过的竹林。这一路护卫加起来有二十余人,连赶车的都是冷铁衣派来的老手,可她总觉得像被什么东西追着,直到看见径山寺那道朱红山门,心尖才松了半分。
安置妥当后,她借着透气的由头溜到后院。青石铺就的小径旁种着些山茶,开得正艳。转过月洞门时,似是看到一幅画——廊下坐着个穿月白僧衣的少女,正临着石阶浣衣,乌发松松挽着,发间别了支素银簪,阳光落在她侧脸,连绒毛都看得分明。
温酒酒一时看得有些呆了,迈步往前时脚步便不自然地交替,竟差点将自己绊倒。
“姑娘当心。”少女抬头时,眼里像盛着山涧的清泉,映得温酒酒一时忘了言语。这世间竟有这样干净的人,仿佛没沾过半点尘埃,连笑起来都带着草木的清气。
“我叫夏云姑,小字明月,随爹娘来此小住。”她起身时,僧衣下摆扫过石阶上的青苔,带起细碎的绿。温酒酒这才发现她手里拿着支竹笛,笛身上刻着极小的云纹。
“哦,我叫温兰醑,小字酒酒,随母亲来寺里进香祈福。”
两人沿着廊下慢慢走,云姑向酒酒说起自己祖籍袁州,父亲曾任职吉水县丞,因祖母病逝丁忧三载,如今全家客居寺中是为已逝祖母做法事。
温酒酒跟在夏云姑身后,听她如天籁般的嗓音絮絮而谈,她也不看酒酒,径自走在前面,边走边说山后的溪流清澈见底,清晨有小鹿去饮水,说寺里的素面比家里的好吃。她的话像山风一样轻,未曾有半句涉及尘俗纷争,更不问温酒酒来历。温酒酒听着,竟忘了那些刀光剑影,连流星追影远远跟着的身影,都显得不那么刺眼了。
“这笛子送你。”云姑忽然将竹笛塞进她手里,似是看出了酒酒的惊惶之色。“我娘说,笛声能驱邪。”竹笛带着她的体温,温温的。
晚课时分,钟声漫过整个寺院。温酒酒站在廊下,看着云姑跟着僧众诵念经文的背影,忽然觉得,或许母亲说的“清净气”,从来不是寺里的檀香,而是这样一颗不染尘埃的心。连带着那些纠缠不休的惊惧,都在这片刻的安宁里,淡了许多。
暮春的雨丝斜斜织着,温酒酒披着蓑衣在寺后的竹林里散心。流星追影远远守在路口,靴底碾过湿泥的轻响,反倒衬得这片林子更静了。她本想找云姑说话,却见禅房紧闭,想来是随僧众做晚课去了,便沿着竹间小径慢慢走。
转过一道弯,忽而听见人声,她忙躲至林间,目光穿越竹林,却见前方亭下立着两人。其中一人青衫束带,正是赵伯琮,另一人身形瘦小,裹件灰布斗篷,风帽压得极低。雨声淅沥,夹杂着风声,恰好将亭内的话语送了过来。
“飞燕那边如何了?”是赵伯琮的声音,比那日游湖邀约时沉了几分,带着不易察觉的锋锐。
“回郡王,秦府盘查甚严,原本属下埋了几条线,但秦府刺杀一事过后,秦桧对家中仆役丫鬟进行了一轮彻底清理,于今一些重要岗位都已换上新人,属下原先的安排都已作废,现今也只余飞燕这一条线。飞燕本是粗使丫头,此次清洗未遭波及,但她接近主院也很难得,更别提秦桧书房。秦桧书房四周空空如也,既没有种花草也没有树木遮挡。但秦桧书房周围把守甚严,轻易不许人靠近。”
灰衣人声音压得更低,“原本,去载秦府家宴,飞燕按计行事,引温家姑娘撞见那金人时,是扳倒秦桧的最佳时机,奈何恰好遇上刺杀,冲撞了此事。如今秦桧正疑府中出了内鬼,与金人联络的事也停了大半。”
“酒酒,过来。”张氏的声音比往日沉些。案上并排放着两卷《心经》,一卷是她连夜抄的,字迹里带着几分急切的虔诚;另一卷铺得平平整整,只等温酒酒动笔。
温酒酒刚让墨琴换了窗纱,听见唤声便走过去。檀香从铜炉里漫出来,混着墨香缠在鼻尖,让她想起被掳那日,车厢里也是这样密不透风的气味。
“径山寺的高僧说,亲手抄的经最是灵验。”张氏拉过她的手,按在笔杆上,“你遭的那些罪,都是晦气缠着。抄完这卷,让佛祖收了去,晦气也就跟着消散了。”她指尖有些凉,摩挲着温酒酒手背上那道浅淡的划伤——那是上次刺杀时被碎木片划的。
温酒酒低头看宣纸上的小楷,“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安安静静卧在那里。她忽然想起追影昨夜在院墙上刻的记号,也是这样简洁的线条,却带着刀的冷意。
“娘还求了签,”张氏的声音软下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期盼,“高僧说你命里该有段好姻缘,能挡灾。”
笔尖落下去,墨在纸上洇开第一笔。温酒酒望着那团墨,忽然觉得好笑——佛祖若真有灵,该先看见流星袖中半露的刀鞘,还是追影藏在廊柱后那双眼?
但她没说话,只是慢慢往下写。檀香越来越浓,将那些藏在心底的惊惶,都裹进了一笔一划的虔诚里。
马车碾过临安城外的官道,一大队人马一路向西北迤逦而行。
温酒酒掀开窗帘一角,晨雾还未散,径山寺的飞檐在雾里若隐若现,像一幅淡水墨画。流星追影一左一右守在车旁,腰间弯刀随着马蹄轻晃,倒比车轴声更让人安心。
张氏捻着佛珠,闭目不停地循环念着六字真言。车箱里堆着供品,最上面是两卷抄好的经卷,用锦缎裹着,边角都压得平平整整。“到了寺里,要诚心些。”她忽然睁眼,指尖点了点温酒酒的手背,“高僧说你近来命犯孤星,得借些佛门清净气。”
温酒酒没应声,只望着窗外掠过的竹林。这一路护卫加起来有二十余人,连赶车的都是冷铁衣派来的老手,可她总觉得像被什么东西追着,直到看见径山寺那道朱红山门,心尖才松了半分。
安置妥当后,她借着透气的由头溜到后院。青石铺就的小径旁种着些山茶,开得正艳。转过月洞门时,似是看到一幅画——廊下坐着个穿月白僧衣的少女,正临着石阶浣衣,乌发松松挽着,发间别了支素银簪,阳光落在她侧脸,连绒毛都看得分明。
温酒酒一时看得有些呆了,迈步往前时脚步便不自然地交替,竟差点将自己绊倒。
“姑娘当心。”少女抬头时,眼里像盛着山涧的清泉,映得温酒酒一时忘了言语。这世间竟有这样干净的人,仿佛没沾过半点尘埃,连笑起来都带着草木的清气。
“我叫夏云姑,小字明月,随爹娘来此小住。”她起身时,僧衣下摆扫过石阶上的青苔,带起细碎的绿。温酒酒这才发现她手里拿着支竹笛,笛身上刻着极小的云纹。
“哦,我叫温兰醑,小字酒酒,随母亲来寺里进香祈福。”
两人沿着廊下慢慢走,云姑向酒酒说起自己祖籍袁州,父亲曾任职吉水县丞,因祖母病逝丁忧三载,如今全家客居寺中是为已逝祖母做法事。
温酒酒跟在夏云姑身后,听她如天籁般的嗓音絮絮而谈,她也不看酒酒,径自走在前面,边走边说山后的溪流清澈见底,清晨有小鹿去饮水,说寺里的素面比家里的好吃。她的话像山风一样轻,未曾有半句涉及尘俗纷争,更不问温酒酒来历。温酒酒听着,竟忘了那些刀光剑影,连流星追影远远跟着的身影,都显得不那么刺眼了。
“这笛子送你。”云姑忽然将竹笛塞进她手里,似是看出了酒酒的惊惶之色。“我娘说,笛声能驱邪。”竹笛带着她的体温,温温的。
晚课时分,钟声漫过整个寺院。温酒酒站在廊下,看着云姑跟着僧众诵念经文的背影,忽然觉得,或许母亲说的“清净气”,从来不是寺里的檀香,而是这样一颗不染尘埃的心。连带着那些纠缠不休的惊惧,都在这片刻的安宁里,淡了许多。
暮春的雨丝斜斜织着,温酒酒披着蓑衣在寺后的竹林里散心。流星追影远远守在路口,靴底碾过湿泥的轻响,反倒衬得这片林子更静了。她本想找云姑说话,却见禅房紧闭,想来是随僧众做晚课去了,便沿着竹间小径慢慢走。
转过一道弯,忽而听见人声,她忙躲至林间,目光穿越竹林,却见前方亭下立着两人。其中一人青衫束带,正是赵伯琮,另一人身形瘦小,裹件灰布斗篷,风帽压得极低。雨声淅沥,夹杂着风声,恰好将亭内的话语送了过来。
“飞燕那边如何了?”是赵伯琮的声音,比那日游湖邀约时沉了几分,带着不易察觉的锋锐。
“回郡王,秦府盘查甚严,原本属下埋了几条线,但秦府刺杀一事过后,秦桧对家中仆役丫鬟进行了一轮彻底清理,于今一些重要岗位都已换上新人,属下原先的安排都已作废,现今也只余飞燕这一条线。飞燕本是粗使丫头,此次清洗未遭波及,但她接近主院也很难得,更别提秦桧书房。秦桧书房四周空空如也,既没有种花草也没有树木遮挡。但秦桧书房周围把守甚严,轻易不许人靠近。”
灰衣人声音压得更低,“原本,去载秦府家宴,飞燕按计行事,引温家姑娘撞见那金人时,是扳倒秦桧的最佳时机,奈何恰好遇上刺杀,冲撞了此事。如今秦桧正疑府中出了内鬼,与金人联络的事也停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