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晚站在“旗得胜”旗袍设计大赛的领奖台上时,指尖还沾着最后一道盘扣的金线。聚光灯落在她设计的“云蒸霞蔚”旗袍上,孔雀蓝的真丝面料随着模特转身,晕开层层叠叠的渐变,领口和斜襟处用苏绣绣出的流云纹,在灯光下像是真的要飘出衣料,缠上模特的肩颈。台下掌声雷动,她握着奖杯的手微微发颤,脑子里却还在想,要是能再给袖口加半寸水绿的滚边,会不会更显灵动。
颁奖礼结束后,她抱着奖杯和设计稿往工作室走。秋夜的风带着桂花香,吹得她身上的素色棉旗袍下摆轻轻晃。刚拐进工作室所在的老巷,就看见巷口那棵大槐树下站着个人。那人穿着一身深灰色的对襟盘扣衫,头发用一支乌木簪挽着,手里拎着个半旧的蓝布包袱,身形清瘦,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挺拔。
顾星晚以为是来定制旗袍的客人,笑着走上前:“您好,请问是来做旗袍的吗?工作室还没关门,里面请。”
那人转过身,是位约莫六十岁的女士,眼角有细密的皱纹,眼神却亮得像浸在水里的墨玉。她没有立刻动,目光先落在顾星晚身上的棉旗袍上,从领口的一字扣扫到下摆的暗线,又移到她怀里的设计稿上,声音带着点江南口音,温和却有分量:“你就是顾星晚?‘云蒸霞蔚’的设计师?”
“是我。”顾星晚愣了愣,“您认识我?”
“我叫苏曼卿。”女士伸出手,指尖带着薄茧,握上去很有力,“做了四十年旗袍,算是个老匠人了。今天看了你的设计,特意来寻你。”
顾星晚心里“咯噔”一下。苏曼卿这个名字,她在入行前就听过。圈子里都知道,苏曼卿是苏派旗袍的第三代传承人,年轻时在苏州巷子里开了家“曼卿阁”,一手苏绣和盘扣功夫出神入化,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停了店,隐退了好些年。她没想到,这位传说中的匠人,会亲自来找自己。
“苏老师,您太客气了。”顾星晚赶紧把人往工作室请,“快进来坐,我给您泡杯茶。”
工作室不大,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各色面料,真丝、乔其纱、云锦堆得满满当当,桌上还摊着没完成的设计图,针盒里插着几十根不同颜色的绣线。苏曼卿走进来,没有先坐,而是绕着架子转了一圈,手指轻轻拂过一匹宝蓝色的云锦,眼神里满是爱惜:“这是南京老厂出的云锦吧?现在能找到这么好的料,不容易。”
“是我去年托朋友找的,就剩这一匹了。”顾星晚端来茶杯,“您尝尝,是碧螺春,今年的新茶。”
苏曼卿接过茶杯,却没喝,目光又落回桌上的设计稿。那是顾星晚为下一个系列画的草图,想把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元素融进去,线条画得流畅,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苏曼卿指着其中一张,手指点在飞天飘带的位置:“这里的线条太硬了。飞天的飘带要像流水,要软,要能看出风的方向。你用直线画,就成了硬邦邦的带子,没有灵气。”
顾星晚脸一红。她自己也觉得这张图不对劲,却没找到问题所在。苏曼卿一句话,就点透了关键。
“还有这个颜色。”苏曼卿又指向另一张,图上用马克笔涂了大面积的朱砂红,“你想表现敦煌的厚重,用朱砂没问题,但红得太满了。旗袍讲究‘留白’,就像水墨画,要给人留想象的空间。你试试在朱砂红里掺一点赭石,再在领口留一块米白,会不会好一些?”
顾星晚赶紧拿起笔,按照苏曼卿说的改。笔尖划过纸页,朱砂红里加了赭石,果然少了几分艳俗,多了几分沉韵,领口的米白一留,整幅图瞬间透气起来。她抬头看向苏曼卿,眼里满是敬佩:“苏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之前总觉得哪里堵得慌,现在改了,一下子就通了。”
苏曼卿笑了笑,终于喝了口茶:“你有灵气,也敢创新,这是好事。现在做旗袍的年轻人,要么死守着老规矩不敢动,要么瞎改一通,把旗袍的魂都丢了。你不一样,你知道在老底子上找新东西,这很难得。”
顾星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改着改着,就怕把老手艺的东西丢了。比如盘扣,我总觉得传统的一字扣、琵琶扣好看,但又想加点新花样,结果上次做了个几何形状的扣,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盘扣是旗袍的魂,不能瞎改。”苏曼卿放下茶杯,打开带来的蓝布包袱。里面是几个用油纸包着的盒子,她打开最上面的一个,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枚盘扣。有常见的一字扣、菊花扣,还有少见的蝴蝶扣、葡萄扣,甚至有一枚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盘成的凤凰扣,凤凰的羽毛层层叠叠,连眼睛都用黑玛瑙嵌着,精致得像件艺术品。
顾星晚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枚凤凰扣:“苏老师,这是您做的?”
“是我年轻时给一位老夫人做的,后来她去世了,家人又把这枚扣子还给了我,说让它留个念想。”苏曼卿的眼神软下来,“盘扣看着小,讲究却多。线要选桑蚕丝的,软而韧;扣芯要用浆过的棉布,挺括不塌;盘的时候手劲要匀,每一圈的间距都要一样,差一丝一毫,样子就变了。你想加新花样,可以,但不能丢了这些老规矩。比如你想做几何扣,不如试试用传统的盘法,把线条盘得更利落,再用两种颜色的线拼,既新,又有老底子的味道。”
顾星晚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苏老师,您能教我盘扣吗?我学了好久,总觉得差了点火候。”
苏曼卿看着她,眼神里带着考量,过了一会儿才点头:“可以。不过我教徒弟,有个规矩,得耐得住性子。盘扣最磨人,一枚简单的菊花扣,要盘好,至少得练上百遍。你要是急着出成果,那我教不了你。”
“我耐得住!”顾星晚立刻说,“我不怕慢,就怕学不好。”
从那天起,苏曼卿就成了顾星晚工作室里的常客。每天早上,顾星晚还没开门,就看见苏曼卿拎着蓝布包袱站在巷口,手里有时还会带一笼刚蒸好的蟹粉小笼包。两人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天,苏曼卿教她盘扣,教她苏绣,教她怎么看面料的纹路,怎么根据人的身形调整旗袍的剪裁。
顾星晚才知道,原来一件好的旗袍,从选料到成衣,要经过几十道工序。选面料时,要对着光看纹路,顺着纹路裁,衣服才会服帖;做衬里时,要用细棉线手缝,针脚要细得几乎看不见;钉盘扣时,扣子的位置要正好在腰节上,高一分显局促,低一分显拖沓。苏曼卿教她这些的时候,总说:“旗袍是贴身穿的衣服,要像第二层皮肤,得让人穿着舒服,看着好看,这才是好旗袍。”
有一次,顾星晚接了个订单,客人是位怀孕五个月的准妈妈,想做一件孕期能穿的旗袍。顾星晚犯了难,传统旗袍收腰显身材,孕期穿肯定不舒服,宽松的款式又怕显臃肿。她跟苏曼卿说了自己的顾虑,苏曼卿想了想,说:“你试试把腰线放低,放在胯骨下面,这样既能显出曲线,又不勒肚子。面料用软一点的乔其纱,透气性好,夏天穿也不热。领口做个小立领,加一枚小小的珍珠扣,既精致,又不会硌到脖子。”
顾星晚按照苏曼卿说的做,成衣做好后,准妈妈来试穿,站在镜子前,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还以为怀孕了就穿不了旗袍了,没想到这么好看,一点都不勒,还显气质。”
看着客人满意的样子,顾星晚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苏曼卿说的话,旗袍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穿的人对生活的热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顾星晚的手艺进步得飞快。她盘的盘扣,线条越来越流畅,花样也越来越多;她绣的苏绣,针脚越来越细密,花鸟鱼虫都像活过来一样。苏曼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时候会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绣片给她看,跟她讲过去的故事。
“我年轻时,在苏州巷子里开‘曼卿阁’,那时候来做旗袍的人,什么样的都有。”苏曼卿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民国时期的老绣片,“有大家闺秀,来做出嫁的旗袍,要绣上百子图,一针一线都要讲究;有普通的女工,攒了几个月的钱,来做一件体面的旗袍,想在过年时穿;还有一位老太太,每年都来做一件新旗袍,说要等着她在台湾的儿子回来,穿给他看。”
“后来呢?她儿子回来了吗?”顾星晚问。
“回来了。”苏曼卿笑了笑,“老太太八十岁那年,她儿子终于回来了,老太太就穿着我给她做的红底绣牡丹的旗袍,去机场接他。母子俩抱在一起哭,那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
顾星晚听得鼻子发酸。她以前做旗袍,只想着怎么设计得好看,怎么赢得比赛,却没意识到,每一件旗袍背后,都藏着一个人的故事,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这天,苏曼卿没来工作室。顾星晚有些担心,想着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便买了些水果,按照苏曼卿之前给的地址找了过去。
苏曼卿住的地方是个老小区,楼道里铺着水泥地,墙面上有些斑驳。顾星晚找到她家,敲了敲门,门很快开了,苏曼卿站在门后,脸色有些苍白,却还是笑着:“星晚,你怎么来了?”
“您今天没去工作室,我担心您不舒服,就过来看看。”顾星晚走进屋,屋里陈设简单,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苏绣的《百鸟朝凤》,绣得栩栩如生。
“老毛病了,有点咳嗽,不碍事。”苏曼卿让她坐下,给她倒了杯热水,“你坐,我给你看个东西。”
她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红绸布包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曼卿阁旗袍图谱”。
“这是我母亲传给我的,里面记着苏派旗袍的各种样式、针法,还有我自己这些年的心得。”苏曼卿把笔记本递给顾星晚,“我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做不了几年旗袍了。你是个好苗子,这笔记本,我想传给你。”
顾星晚愣住了,手里的笔记本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份传承了几十年的责任。她看着苏曼卿,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苏老师,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你能要。”苏曼卿按住她的手,眼神坚定,“我看了你这么久,知道你不是个只想着名利的孩子。你爱旗袍,懂旗袍,也愿意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笔记本在你手里,比在我手里强。你要记住,做旗袍,不只是做衣服,是做手艺,是做人。要守住老底子,也要敢创新,这样,旗袍才能一直活下去。”
顾星晚用力点头,眼泪掉在笔记本的封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设计,还要把苏派旗袍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旗袍的美,知道老手艺的珍贵。
从苏曼卿家回来后,顾星晚把那本笔记本放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天开工前,她都会翻开看几页,看看上面的针法,看看苏曼卿写下的心得。有时候遇到难题,她就对着笔记本发呆,好像能从那些泛黄的字迹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久后,顾星晚接到了一个邀请,去参加一场国际时装周,展示中国传统旗袍。她既兴奋又紧张,赶紧跟苏曼卿商量。
“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外国人看到咱们中国旗袍的美。”苏曼卿很支持,“你不用紧张,就按照你平时的想法来设计,记住,不管加多少新元素,旗袍的魂不能丢。”
顾星晚点点头,开始着手设计。她想起苏曼卿教她的“留白”,想起那些老绣片的故事,想起每一位穿旗袍的客人的笑容。她决定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旗袍,既有传统的苏绣、盘扣,又加入现代的剪裁和面料。
她选了一匹浅粉色的真丝,在上面用苏绣绣出淡雅的兰草,领口用乌木扣,袖口却做了不规则的剪裁,露出一小节手腕;她还选了一匹黑色的乔其纱,上面用金线绣出简约的几何图案,搭配银色的盘扣,既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
设计稿完成后,顾星晚开始动手制作。苏曼卿每天都来工作室帮她,帮她绣兰草,帮她盘扣子,有时候两人忙到深夜,工作室里的灯还亮着。
时装周那天,顾星晚带着她的旗袍来到秀场。当模特穿着她设计的旗袍走上T台时,台下一片惊叹。浅粉色的兰草旗袍,在灯光下温柔得像江南的春天;黑色的几何图案旗袍,又透着现代的利落。外国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嘴里不停地说着“beautiful”。
顾星晚站在后台,看着T台上的旗袍,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了苏曼卿,想起了那本泛黄的笔记本,想起了每一道工序里的坚持。她知道,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旗袍的美,展示了老手艺的生命力。
秀结束后,很多外国设计师来找顾星晚,想跟她合作,把旗袍元素融入他们的设计里。顾星晚笑着答应,心里却在想,回去一定要跟苏曼卿好好说说,让她也为自己骄傲。
回到工作室,顾星晚推开门,就看见苏曼卿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那本笔记本,正对着一页针法图发呆。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头发上,镀上一层温柔的金光。
“苏老师,我回来了!”顾星晚跑过去,兴奋地说,“秀很成功,很多外国人都
颁奖礼结束后,她抱着奖杯和设计稿往工作室走。秋夜的风带着桂花香,吹得她身上的素色棉旗袍下摆轻轻晃。刚拐进工作室所在的老巷,就看见巷口那棵大槐树下站着个人。那人穿着一身深灰色的对襟盘扣衫,头发用一支乌木簪挽着,手里拎着个半旧的蓝布包袱,身形清瘦,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挺拔。
顾星晚以为是来定制旗袍的客人,笑着走上前:“您好,请问是来做旗袍的吗?工作室还没关门,里面请。”
那人转过身,是位约莫六十岁的女士,眼角有细密的皱纹,眼神却亮得像浸在水里的墨玉。她没有立刻动,目光先落在顾星晚身上的棉旗袍上,从领口的一字扣扫到下摆的暗线,又移到她怀里的设计稿上,声音带着点江南口音,温和却有分量:“你就是顾星晚?‘云蒸霞蔚’的设计师?”
“是我。”顾星晚愣了愣,“您认识我?”
“我叫苏曼卿。”女士伸出手,指尖带着薄茧,握上去很有力,“做了四十年旗袍,算是个老匠人了。今天看了你的设计,特意来寻你。”
顾星晚心里“咯噔”一下。苏曼卿这个名字,她在入行前就听过。圈子里都知道,苏曼卿是苏派旗袍的第三代传承人,年轻时在苏州巷子里开了家“曼卿阁”,一手苏绣和盘扣功夫出神入化,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停了店,隐退了好些年。她没想到,这位传说中的匠人,会亲自来找自己。
“苏老师,您太客气了。”顾星晚赶紧把人往工作室请,“快进来坐,我给您泡杯茶。”
工作室不大,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各色面料,真丝、乔其纱、云锦堆得满满当当,桌上还摊着没完成的设计图,针盒里插着几十根不同颜色的绣线。苏曼卿走进来,没有先坐,而是绕着架子转了一圈,手指轻轻拂过一匹宝蓝色的云锦,眼神里满是爱惜:“这是南京老厂出的云锦吧?现在能找到这么好的料,不容易。”
“是我去年托朋友找的,就剩这一匹了。”顾星晚端来茶杯,“您尝尝,是碧螺春,今年的新茶。”
苏曼卿接过茶杯,却没喝,目光又落回桌上的设计稿。那是顾星晚为下一个系列画的草图,想把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元素融进去,线条画得流畅,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苏曼卿指着其中一张,手指点在飞天飘带的位置:“这里的线条太硬了。飞天的飘带要像流水,要软,要能看出风的方向。你用直线画,就成了硬邦邦的带子,没有灵气。”
顾星晚脸一红。她自己也觉得这张图不对劲,却没找到问题所在。苏曼卿一句话,就点透了关键。
“还有这个颜色。”苏曼卿又指向另一张,图上用马克笔涂了大面积的朱砂红,“你想表现敦煌的厚重,用朱砂没问题,但红得太满了。旗袍讲究‘留白’,就像水墨画,要给人留想象的空间。你试试在朱砂红里掺一点赭石,再在领口留一块米白,会不会好一些?”
顾星晚赶紧拿起笔,按照苏曼卿说的改。笔尖划过纸页,朱砂红里加了赭石,果然少了几分艳俗,多了几分沉韵,领口的米白一留,整幅图瞬间透气起来。她抬头看向苏曼卿,眼里满是敬佩:“苏老师,您说得太对了!我之前总觉得哪里堵得慌,现在改了,一下子就通了。”
苏曼卿笑了笑,终于喝了口茶:“你有灵气,也敢创新,这是好事。现在做旗袍的年轻人,要么死守着老规矩不敢动,要么瞎改一通,把旗袍的魂都丢了。你不一样,你知道在老底子上找新东西,这很难得。”
顾星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改着改着,就怕把老手艺的东西丢了。比如盘扣,我总觉得传统的一字扣、琵琶扣好看,但又想加点新花样,结果上次做了个几何形状的扣,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盘扣是旗袍的魂,不能瞎改。”苏曼卿放下茶杯,打开带来的蓝布包袱。里面是几个用油纸包着的盒子,她打开最上面的一个,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枚盘扣。有常见的一字扣、菊花扣,还有少见的蝴蝶扣、葡萄扣,甚至有一枚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盘成的凤凰扣,凤凰的羽毛层层叠叠,连眼睛都用黑玛瑙嵌着,精致得像件艺术品。
顾星晚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枚凤凰扣:“苏老师,这是您做的?”
“是我年轻时给一位老夫人做的,后来她去世了,家人又把这枚扣子还给了我,说让它留个念想。”苏曼卿的眼神软下来,“盘扣看着小,讲究却多。线要选桑蚕丝的,软而韧;扣芯要用浆过的棉布,挺括不塌;盘的时候手劲要匀,每一圈的间距都要一样,差一丝一毫,样子就变了。你想加新花样,可以,但不能丢了这些老规矩。比如你想做几何扣,不如试试用传统的盘法,把线条盘得更利落,再用两种颜色的线拼,既新,又有老底子的味道。”
顾星晚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苏老师,您能教我盘扣吗?我学了好久,总觉得差了点火候。”
苏曼卿看着她,眼神里带着考量,过了一会儿才点头:“可以。不过我教徒弟,有个规矩,得耐得住性子。盘扣最磨人,一枚简单的菊花扣,要盘好,至少得练上百遍。你要是急着出成果,那我教不了你。”
“我耐得住!”顾星晚立刻说,“我不怕慢,就怕学不好。”
从那天起,苏曼卿就成了顾星晚工作室里的常客。每天早上,顾星晚还没开门,就看见苏曼卿拎着蓝布包袱站在巷口,手里有时还会带一笼刚蒸好的蟹粉小笼包。两人在工作室里一待就是一天,苏曼卿教她盘扣,教她苏绣,教她怎么看面料的纹路,怎么根据人的身形调整旗袍的剪裁。
顾星晚才知道,原来一件好的旗袍,从选料到成衣,要经过几十道工序。选面料时,要对着光看纹路,顺着纹路裁,衣服才会服帖;做衬里时,要用细棉线手缝,针脚要细得几乎看不见;钉盘扣时,扣子的位置要正好在腰节上,高一分显局促,低一分显拖沓。苏曼卿教她这些的时候,总说:“旗袍是贴身穿的衣服,要像第二层皮肤,得让人穿着舒服,看着好看,这才是好旗袍。”
有一次,顾星晚接了个订单,客人是位怀孕五个月的准妈妈,想做一件孕期能穿的旗袍。顾星晚犯了难,传统旗袍收腰显身材,孕期穿肯定不舒服,宽松的款式又怕显臃肿。她跟苏曼卿说了自己的顾虑,苏曼卿想了想,说:“你试试把腰线放低,放在胯骨下面,这样既能显出曲线,又不勒肚子。面料用软一点的乔其纱,透气性好,夏天穿也不热。领口做个小立领,加一枚小小的珍珠扣,既精致,又不会硌到脖子。”
顾星晚按照苏曼卿说的做,成衣做好后,准妈妈来试穿,站在镜子前,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还以为怀孕了就穿不了旗袍了,没想到这么好看,一点都不勒,还显气质。”
看着客人满意的样子,顾星晚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苏曼卿说的话,旗袍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穿的人对生活的热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顾星晚的手艺进步得飞快。她盘的盘扣,线条越来越流畅,花样也越来越多;她绣的苏绣,针脚越来越细密,花鸟鱼虫都像活过来一样。苏曼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时候会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绣片给她看,跟她讲过去的故事。
“我年轻时,在苏州巷子里开‘曼卿阁’,那时候来做旗袍的人,什么样的都有。”苏曼卿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民国时期的老绣片,“有大家闺秀,来做出嫁的旗袍,要绣上百子图,一针一线都要讲究;有普通的女工,攒了几个月的钱,来做一件体面的旗袍,想在过年时穿;还有一位老太太,每年都来做一件新旗袍,说要等着她在台湾的儿子回来,穿给他看。”
“后来呢?她儿子回来了吗?”顾星晚问。
“回来了。”苏曼卿笑了笑,“老太太八十岁那年,她儿子终于回来了,老太太就穿着我给她做的红底绣牡丹的旗袍,去机场接他。母子俩抱在一起哭,那场面,我到现在都记得。”
顾星晚听得鼻子发酸。她以前做旗袍,只想着怎么设计得好看,怎么赢得比赛,却没意识到,每一件旗袍背后,都藏着一个人的故事,一份沉甸甸的情感。
这天,苏曼卿没来工作室。顾星晚有些担心,想着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便买了些水果,按照苏曼卿之前给的地址找了过去。
苏曼卿住的地方是个老小区,楼道里铺着水泥地,墙面上有些斑驳。顾星晚找到她家,敲了敲门,门很快开了,苏曼卿站在门后,脸色有些苍白,却还是笑着:“星晚,你怎么来了?”
“您今天没去工作室,我担心您不舒服,就过来看看。”顾星晚走进屋,屋里陈设简单,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苏绣的《百鸟朝凤》,绣得栩栩如生。
“老毛病了,有点咳嗽,不碍事。”苏曼卿让她坐下,给她倒了杯热水,“你坐,我给你看个东西。”
她走进里屋,过了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红绸布包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曼卿阁旗袍图谱”。
“这是我母亲传给我的,里面记着苏派旗袍的各种样式、针法,还有我自己这些年的心得。”苏曼卿把笔记本递给顾星晚,“我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做不了几年旗袍了。你是个好苗子,这笔记本,我想传给你。”
顾星晚愣住了,手里的笔记本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份传承了几十年的责任。她看着苏曼卿,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苏老师,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你能要。”苏曼卿按住她的手,眼神坚定,“我看了你这么久,知道你不是个只想着名利的孩子。你爱旗袍,懂旗袍,也愿意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笔记本在你手里,比在我手里强。你要记住,做旗袍,不只是做衣服,是做手艺,是做人。要守住老底子,也要敢创新,这样,旗袍才能一直活下去。”
顾星晚用力点头,眼泪掉在笔记本的封面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设计,还要把苏派旗袍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旗袍的美,知道老手艺的珍贵。
从苏曼卿家回来后,顾星晚把那本笔记本放在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每天开工前,她都会翻开看几页,看看上面的针法,看看苏曼卿写下的心得。有时候遇到难题,她就对着笔记本发呆,好像能从那些泛黄的字迹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久后,顾星晚接到了一个邀请,去参加一场国际时装周,展示中国传统旗袍。她既兴奋又紧张,赶紧跟苏曼卿商量。
“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外国人看到咱们中国旗袍的美。”苏曼卿很支持,“你不用紧张,就按照你平时的想法来设计,记住,不管加多少新元素,旗袍的魂不能丢。”
顾星晚点点头,开始着手设计。她想起苏曼卿教她的“留白”,想起那些老绣片的故事,想起每一位穿旗袍的客人的笑容。她决定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旗袍,既有传统的苏绣、盘扣,又加入现代的剪裁和面料。
她选了一匹浅粉色的真丝,在上面用苏绣绣出淡雅的兰草,领口用乌木扣,袖口却做了不规则的剪裁,露出一小节手腕;她还选了一匹黑色的乔其纱,上面用金线绣出简约的几何图案,搭配银色的盘扣,既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
设计稿完成后,顾星晚开始动手制作。苏曼卿每天都来工作室帮她,帮她绣兰草,帮她盘扣子,有时候两人忙到深夜,工作室里的灯还亮着。
时装周那天,顾星晚带着她的旗袍来到秀场。当模特穿着她设计的旗袍走上T台时,台下一片惊叹。浅粉色的兰草旗袍,在灯光下温柔得像江南的春天;黑色的几何图案旗袍,又透着现代的利落。外国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嘴里不停地说着“beautiful”。
顾星晚站在后台,看着T台上的旗袍,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了苏曼卿,想起了那本泛黄的笔记本,想起了每一道工序里的坚持。她知道,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旗袍的美,展示了老手艺的生命力。
秀结束后,很多外国设计师来找顾星晚,想跟她合作,把旗袍元素融入他们的设计里。顾星晚笑着答应,心里却在想,回去一定要跟苏曼卿好好说说,让她也为自己骄傲。
回到工作室,顾星晚推开门,就看见苏曼卿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那本笔记本,正对着一页针法图发呆。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头发上,镀上一层温柔的金光。
“苏老师,我回来了!”顾星晚跑过去,兴奋地说,“秀很成功,很多外国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