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古言文里的竹马56-《嘘!他可是漂亮的菟丝花哦》

  昭平元年的第一道圣旨,以八百里加急传遍大燕疆域。

  改元“昭平”,大赦天下。

  除十恶不赦之徒外,其余罪囚尽数减免刑罚,流民归乡者免三年赋税。

  旨意一下,民间欢呼雀跃,街头巷尾皆是对新帝的称颂。

  朝堂之上,这道圣旨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重启先太子巫蛊旧案,着安丞相牵头,三司协同彻查,务必揪出当年栽赃陷害之真凶,还先太子清白!”

  当内侍尖细的声音念到此处,殿内百官无不屏息。

  先太子巫蛊案是先帝年间的一桩悬案,当年证据确凿,先太子被废圈禁,没多久东宫大火一切都烧没了。

  “……追封先太子为‘孝康太子’,入太庙享祭,追封温秉初为‘忠烈公’,温忱、安垣等从龙有功之臣,各晋爵位,赏食邑,赐黄金千两……”

  温忱站在队列中,听着自己的名字被念到,神色依旧清冷,目光却不自觉抬起看向了上面的少年。

  他垂眸看着手中的奏折,仿佛这满朝的封赏与他无关。

  圣旨宣读完毕,安丞相上前一步,“陛下圣明!臣定当竭尽全力,彻查巫蛊旧案,不负陛下所托!”

  其余官员也纷纷跪倒在地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温酌抬眸,目光扫过殿内,声音平静无波,“平身,彻查旧案之事,务必公正严明,不得徇私舞弊。若有包庇者,以同罪论处。”

  “臣等遵旨!”

  ……

  退朝后,温忱踏入御书房,却见平宁公主也在殿内。

  太傅手持典籍,为温酌讲解着帝王权术,字字句句皆是制衡朝堂、掌控民心的要诀。

  而平宁公主端坐在侧,垂眸静听,神色专注,竟也在旁听。

  温忱眉头瞬间皱起,帝王权术乃国之根本,怎可让她随意听闻?

  平宁公主察觉到他的目光,抬头望来,见他神色沉郁,便知是自己在此碍了眼。

  她自觉起身,对着温酌行礼。

  “陛下,平宁去看看给您煮的羹汤是否好了。”

  “嗯。”温酌淡淡应了一声,又看向太傅,“太傅今日也累了,先去休息吧。”

  太傅告退,殿门被轻轻合上,御书房内只剩温忱与温酌二人。

  “陛下,”温忱上前一步,眉宇间俱是担心,“帝王权术何等重要,怎可让平宁公主也在此旁听?她身份敏感,万一……”

  温酌没有接话,只是合上书籍,慢慢走到了窗边,望着庭院中初发的柳芽,有些失神。

  几息后,忽然轻轻问道:“江南真的很漂亮吗?”

  什么?

  温忱张了张嘴。

  他忽然想起几日前在丞相府的偶遇。

  沈瑶坐在庭院的石椅上,一身素衣。

  她已知道温酌登基的消息,脸上却没有半分为他高兴的愉悦。

  这个时候,她已经猜到了,这场皇权更迭的背后,是温秉初用性命设下的死局,是逼着温酌不得不踏上争权之路的绝境。

  听见声音,沈瑶抬眸看向他,目光里带上了几分厌恶,喃喃道:“……温酌哥哥还没去过江南,还没去看过这大好的河山,他不应该被困住的……”

  说到此处,她眼眶泛红,声音带上了哭腔。

  “慕容尚锁住他,慕容瑾也关住他,而你们,用温伯父的死,将他永远锁在皇宫里……”

  温忱沉默。

  “我看得出来,平宁有野心。”温酌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在温忱心上。

  他猛地抬头,什么意思?

  是想培养平宁,等时机成熟,便退位让她登基吗?

  这个念头太过惊世骇俗,温忱几乎要脱口而出反驳。

  且不说女子登基在大燕乃至整个天下都是闻所未闻的荒唐事,平宁公主虽在出生时就被调换,在宫外长大,可她终究是宁芙蕖的亲生女儿!

  何况宁芙蕖还活着,被囚禁在皇陵,焉知她不会暗中联络旧部,利用帝王天然的忌惮,找机会杀了他?

  “陛下!”

  温忱的声音轻颤,“女子登基,于礼不合,天下必乱!且平宁公主身份敏感,她是宁芙蕖的女儿,留她在身边已是隐患,若再将江山托付于她,无异于养虎为患!”

  温酌转过身,桃花眸里一片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

  “于礼不合?于的是哪个礼?”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平宁的野心,是我亲手喂大的,她也会是一个为天下忧的君王,至于宁芙蕖……”

  温酌垂眸,“一个被剥夺了所有权力,困在皇陵里的女人,翻不起什么大浪,若她真敢有异动,那便让她和慕容尚在地下作伴。”

  “可是陛下……”温忱还想再说,却被温酌打断。

  “温忱……”温酌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也不想余生都耗在这无休止的算计和猜忌里。”

  “但在历史上合格的帝王也寥寥无几。”温忱不理解。

  “你和安丞相,还有那些从龙有功的人,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山,一个听话的帝王,平宁,就是那个听话的帝王,她的野心,需要权力来支撑,而你们,正好可以给她。”

  “……陛下,您这是在赌。”

  “赌吗?”温酌眉眼弯弯,“我倒觉得不是。”

  他轻声道:“我只是……可以自由了。”

  不是终于,而是可以。

  ……

  昭平五年·禅位记

  昭平五年春,新帝下禅位诏,传位于平宁公主慕容华,改元“永熙”。

  诏文一出,天下震动。

  大燕开国三百余载,从未有女子登帝位之事,朝堂之上更是吵翻了天。

  御史台官员联名上书,直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主政违天和、乱祖制”,请陛下收回成命,甚至有老将陈兵宫门,以“清君侧、护祖制”相逼。

  然,平宁公主慕容华却端坐于太和殿上,神色未变。

  她自昭平元年入宫廷,便随太傅习帝王之术,随安丞相理朝堂政务,更曾亲赴灾区赈灾,开仓放粮解百姓之困。

  北境匈奴来犯时,她力排众议,举荐老将挂帅,又亲自督办粮草,助大军大胜归来,拓土百里。

  巫蛊旧案彻查后,她牵头修订律法,严惩贪腐,让吏治为之一清。

  数年之间,她积下的功绩早已刻在百姓心中,这些事迹一一细数出来,也让朝堂上的反对者哑口无言。

  同年夏,平宁公主慕容华登基,成为大燕首位女帝。

  史官在《大燕昭平实录》中写道:“昭平帝在位五年,拨乱反正,还先太子清白,安百姓之心;禅位于平宁,不拘于祖制,唯以天下为重,实乃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