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泛黄的病历纸,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坐立难安。
“王仙姑……”我反复咀嚼着这个陌生的名字,它像是一把可能解开我身上诅咒的钥匙,又像是通往另一个更恐怖深渊的引路符。
我必须找到她。
父母年事已高,且一向对这类“迷信”往事讳莫如深,直接询问,恐怕只会打草惊蛇,让他们担心,甚至再次隐瞒。我只能靠自己。
互联网是第一个突破口。我在本地论坛、贴吧、甚至一些民俗研究的小众网站里,用“王仙姑”、“神婆”、“二十多年前”以及我家当年居住的老城区名称组合搜索。
信息寥寥。大多是些更久远的传闻,或者同名不同人的无关信息。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时,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关于老城区拆迁回忆的博客文章评论区,我看到一条不起眼的留言:
“以前我们那片有个王婆婆,看事儿挺准的,就住在槐花巷子尾,不知道现在还健在不?”
槐花巷!我家以前就住在槐花巷附近!
心脏狂跳起来。我试图联系那个留言的博主,但博客早已停止更新,注册邮箱也石沉大海。
不过,有了一条确切的线索。槐花巷尾。
第二天,我请了假,直接驱车前往那片早已物是人非的老城区。曾经的平房小巷大多已被高楼大厦取代,唯有槐花巷,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残存着一段破败的旧貌,等待着最后的拆迁。
巷子深长,光线昏暗,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紧闭的木门,空气中弥漫着陈旧和潮湿的气味。越往里走,那股莫名的寒意又从后腰泛起,甚至比之前更清晰了些。
巷子最深处,只有一扇歪斜的木门,门楣上还残留着一点点模糊的、类似符咒的朱砂痕迹。门旁没有门牌号。
我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等了许久,就在我以为没人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一个眼睛浑浊、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警惕地看着我。
“找谁?”她的声音干涩沙哑。
“请问……是王仙姑家吗?”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恭敬。
老太太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上下打量着我,那目光不像是在看一个活人,更像是在审视一件……物品。
“你找她做什么?”
“我……我家里二十多年前,请仙姑帮过忙,救过我的命。现在……现在遇到点怪事,想请教仙姑。”我斟酌着用词。
老太太沉默了半晌,才缓缓道:“她是我娘。早就不在了。”
我的心沉了下去。线索就这么断了?
“不过,”她话锋一转,那双浑浊的眼睛依旧盯着我的后腰,仿佛能穿透衣物看到那里的“手印”,“娘走之前留过话,说要是以后有个腰上‘带印’的年轻人找来,就让他去城南老河堰,找一个叫‘老泥鳅’的捞尸人。”
捞尸人?!我头皮一阵发麻。
“为……为什么找他?”
“娘没说。”老太太摇了摇头,“只说了,那人欠她一样东西,也是时候还了。找到他,你身上的‘债’,或许能有个了断。”
她不再多言,直接关上了门,留下我独自站在昏暗的巷子里,浑身冰冷。
王仙姑早就预料到我会来?她甚至留下了指引?那她当年究竟做了什么?“老泥鳅”,捞尸人,欠她东西……这一切,都指向了那条流经城南、曾经淹死过不少人的老河。
而梦里那个汉子,身上的腥臭,正是河底淤泥的味道!
我没有犹豫,立刻驱车前往城南老河堰。
那是一片荒凉的河滩,河水浑浊泛黄,流速缓慢,散发着淡淡的腥味。几艘破旧的铁皮船搁浅在岸边。我问了几个在附近钓鱼的人,是否认识一个叫“老泥鳅”的捞尸人。
他们脸色都变了,纷纷摇头,讳莫如深。最后,一个抽着旱烟的老头指了指河上游更荒僻的一段:“去那边看看,有个守闸口的孤老头子,在这河上待了几十年了。”
沿着河岸往上走,杂草渐深,人迹罕至。终于,在一个废弃的旧水闸旁,我看到了一间低矮的窝棚。窝棚外,一个穿着胶皮裤、浑身沾满干涸泥浆的老头,正坐在小马扎上,对着浑浊的河水发呆。
他干瘦,皮肤黝黑得发亮,眼神麻木,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条在泥里打滚多年的鳝鱼。
“请问……是‘老泥鳅’……大叔吗?”我试探着问。
老头缓缓转过头,看到我的瞬间,他那双死水般的眼睛里,骤然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惊讶,恐惧,还有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
他的目光,同样精准地落在了我的后腰。
“你……”他的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你姓陈?二十多年前,槐花巷那个发烧快死的娃?”
我浑身一震:“您怎么知道?”
“王婆子……到底还是把你引来了。”他苦笑一声,露出被烟熏黑的牙齿,“她算准了时辰……也算准了我逃不掉。”
他站起身,走向窝棚,示意我跟进去。
窝棚里又暗又潮,充斥着一股浓烈的、混合了河腥、淤泥和某种草药的味道。正中央的简陋木桌上,赫然放着一个用黑布盖着的东西,约莫西瓜大小,形状不规则。
“王婆子救你命那年,来找过我。”老泥鳅的声音在昏暗的棚子里回荡,带着说不出的诡异,“她说那娃的魂被河里的‘东西’勾住了,寻常法子救不回来,只能用‘典’的法子。”
“典?”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是典当!以物易物,向……‘那边’借命!”老泥鳅压低了声音,仿佛怕被什么听见,“她让我从河里,捞了一样‘东西’上来,作为‘信物’……”
他的手指向了那个被黑布覆盖的物体。
“就是那个。王婆子用它做了法,把你的魂换了回来。但‘典’就有‘赎’。她说好了,等娃长大,阳火旺了,再由我带着这‘信物’,去找‘那边’把魂赎回来……或者,彻底了断这桩交易。”
“可她后来……突然就死了。这‘信物’就烂在了我手里。‘那边’……怕是等不及了。”
我盯着那块黑布,心脏几乎停止跳动。浓烈的、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腥臭,正从黑布下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
那下面……到底是什么?
老泥鳅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枯瘦的手猛地伸向那块黑布。
“你自己看吧。这就是你当年……被‘典’出去的‘凭据’!”
黑布被掀开。
我看清了桌上的东西。
那是一个……
“王仙姑……”我反复咀嚼着这个陌生的名字,它像是一把可能解开我身上诅咒的钥匙,又像是通往另一个更恐怖深渊的引路符。
我必须找到她。
父母年事已高,且一向对这类“迷信”往事讳莫如深,直接询问,恐怕只会打草惊蛇,让他们担心,甚至再次隐瞒。我只能靠自己。
互联网是第一个突破口。我在本地论坛、贴吧、甚至一些民俗研究的小众网站里,用“王仙姑”、“神婆”、“二十多年前”以及我家当年居住的老城区名称组合搜索。
信息寥寥。大多是些更久远的传闻,或者同名不同人的无关信息。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时,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关于老城区拆迁回忆的博客文章评论区,我看到一条不起眼的留言:
“以前我们那片有个王婆婆,看事儿挺准的,就住在槐花巷子尾,不知道现在还健在不?”
槐花巷!我家以前就住在槐花巷附近!
心脏狂跳起来。我试图联系那个留言的博主,但博客早已停止更新,注册邮箱也石沉大海。
不过,有了一条确切的线索。槐花巷尾。
第二天,我请了假,直接驱车前往那片早已物是人非的老城区。曾经的平房小巷大多已被高楼大厦取代,唯有槐花巷,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残存着一段破败的旧貌,等待着最后的拆迁。
巷子深长,光线昏暗,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紧闭的木门,空气中弥漫着陈旧和潮湿的气味。越往里走,那股莫名的寒意又从后腰泛起,甚至比之前更清晰了些。
巷子最深处,只有一扇歪斜的木门,门楣上还残留着一点点模糊的、类似符咒的朱砂痕迹。门旁没有门牌号。
我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等了许久,就在我以为没人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一个眼睛浑浊、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警惕地看着我。
“找谁?”她的声音干涩沙哑。
“请问……是王仙姑家吗?”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恭敬。
老太太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上下打量着我,那目光不像是在看一个活人,更像是在审视一件……物品。
“你找她做什么?”
“我……我家里二十多年前,请仙姑帮过忙,救过我的命。现在……现在遇到点怪事,想请教仙姑。”我斟酌着用词。
老太太沉默了半晌,才缓缓道:“她是我娘。早就不在了。”
我的心沉了下去。线索就这么断了?
“不过,”她话锋一转,那双浑浊的眼睛依旧盯着我的后腰,仿佛能穿透衣物看到那里的“手印”,“娘走之前留过话,说要是以后有个腰上‘带印’的年轻人找来,就让他去城南老河堰,找一个叫‘老泥鳅’的捞尸人。”
捞尸人?!我头皮一阵发麻。
“为……为什么找他?”
“娘没说。”老太太摇了摇头,“只说了,那人欠她一样东西,也是时候还了。找到他,你身上的‘债’,或许能有个了断。”
她不再多言,直接关上了门,留下我独自站在昏暗的巷子里,浑身冰冷。
王仙姑早就预料到我会来?她甚至留下了指引?那她当年究竟做了什么?“老泥鳅”,捞尸人,欠她东西……这一切,都指向了那条流经城南、曾经淹死过不少人的老河。
而梦里那个汉子,身上的腥臭,正是河底淤泥的味道!
我没有犹豫,立刻驱车前往城南老河堰。
那是一片荒凉的河滩,河水浑浊泛黄,流速缓慢,散发着淡淡的腥味。几艘破旧的铁皮船搁浅在岸边。我问了几个在附近钓鱼的人,是否认识一个叫“老泥鳅”的捞尸人。
他们脸色都变了,纷纷摇头,讳莫如深。最后,一个抽着旱烟的老头指了指河上游更荒僻的一段:“去那边看看,有个守闸口的孤老头子,在这河上待了几十年了。”
沿着河岸往上走,杂草渐深,人迹罕至。终于,在一个废弃的旧水闸旁,我看到了一间低矮的窝棚。窝棚外,一个穿着胶皮裤、浑身沾满干涸泥浆的老头,正坐在小马扎上,对着浑浊的河水发呆。
他干瘦,皮肤黝黑得发亮,眼神麻木,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条在泥里打滚多年的鳝鱼。
“请问……是‘老泥鳅’……大叔吗?”我试探着问。
老头缓缓转过头,看到我的瞬间,他那双死水般的眼睛里,骤然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惊讶,恐惧,还有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
他的目光,同样精准地落在了我的后腰。
“你……”他的声音像是被砂纸磨过,“你姓陈?二十多年前,槐花巷那个发烧快死的娃?”
我浑身一震:“您怎么知道?”
“王婆子……到底还是把你引来了。”他苦笑一声,露出被烟熏黑的牙齿,“她算准了时辰……也算准了我逃不掉。”
他站起身,走向窝棚,示意我跟进去。
窝棚里又暗又潮,充斥着一股浓烈的、混合了河腥、淤泥和某种草药的味道。正中央的简陋木桌上,赫然放着一个用黑布盖着的东西,约莫西瓜大小,形状不规则。
“王婆子救你命那年,来找过我。”老泥鳅的声音在昏暗的棚子里回荡,带着说不出的诡异,“她说那娃的魂被河里的‘东西’勾住了,寻常法子救不回来,只能用‘典’的法子。”
“典?”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是典当!以物易物,向……‘那边’借命!”老泥鳅压低了声音,仿佛怕被什么听见,“她让我从河里,捞了一样‘东西’上来,作为‘信物’……”
他的手指向了那个被黑布覆盖的物体。
“就是那个。王婆子用它做了法,把你的魂换了回来。但‘典’就有‘赎’。她说好了,等娃长大,阳火旺了,再由我带着这‘信物’,去找‘那边’把魂赎回来……或者,彻底了断这桩交易。”
“可她后来……突然就死了。这‘信物’就烂在了我手里。‘那边’……怕是等不及了。”
我盯着那块黑布,心脏几乎停止跳动。浓烈的、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腥臭,正从黑布下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
那下面……到底是什么?
老泥鳅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枯瘦的手猛地伸向那块黑布。
“你自己看吧。这就是你当年……被‘典’出去的‘凭据’!”
黑布被掀开。
我看清了桌上的东西。
那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