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调查-《一天一个诡异小故事》

  诊所的白色墙壁和程医生严肃的脸,在陈见深脑海里反复闪现。手环屏幕上那个刺眼的“92分”变得无比讽刺。他不是睡得很好,他是在一个他不知道的战场上,每晚鏖战一小时。

  信任一旦出现裂痕,以往所有被忽略的细节都会变得清晰无比。

  他想起那些清晨醒来时,偶尔会感觉到的、转瞬即逝的肌肉酸痛,像是夜里进行过剧烈运动,却被他归咎于健身过度或睡姿不对。

  他想起有时会发现枕套上有不明显的压痕,不是平躺时后脑勺的痕迹,更像是……侧脸长时间紧贴布料形成的褶皱。

  还有那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的、若有若无的既视感,某些场景、某些情绪碎片,在白天毫无征兆地闪过,带着一股冰冷的寒意,却又抓不住源头。

  所有这些,都在程医生的诊断和那条诡异的震动记录面前,串联成了一条指向未知恐怖的线索。

  “必须弄清楚。”陈见深对自己说。他不能把自己的夜晚,交给一个可能出错的机器,或者说,一个可能欺骗他的“伴侣”。

  他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计划。第一步,录音。

  当晚,他将手机充满电,打开录音功能,设置为高品质,放在床头柜上。他对着漆黑的房间,感觉自己像个傻瓜,但还是按下了录音键。

  一夜无梦——至少,他记得的部分是无梦的。

  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录音文件长达七个小时。他深吸一口气,戴上耳机,直接从凌晨三点开始播放。

  前面是寂静,只有他自己平稳的呼吸声,偶尔翻身时床单的摩擦声。时间指向凌晨三点三十三分时,音频出现了变化。

  呼吸声……停止了。

  不是变得平缓,是戛然而止。

  紧接着,是一种极轻微的、布料被猛然绷紧的“窸窣”声。然后,是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近乎绝对的寂静。这寂静比任何声音都让人窒息,仿佛他整个人在那一刻被按下了静音键,或者……变成了一个不会呼吸的物体。

  快到四点三十分左右,又是一声轻微的布料摩擦声,然后,他那平稳的呼吸声再次出现,仿佛从未间断过。

  陈见深后背渗出了冷汗。这段录音完美印证了肌电图的结果——他在那个时间点坐起来了,并且维持着一种静止状态,直到一小时后重新躺下。没有梦话,没有梦游的脚步声,只有一种仪式般精准的、令人费解的静默。

  录音无法告诉他,在那寂静的一小时里,“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第二步,升级装备,录像。

  他在网上购买了一个伪装成充电器的微型摄像头,像素很高,带夜视功能。他把它放在书架上,正对着自己的床。这个角度,足以拍下整个床铺和他在上面的举动。

  又是一个夜晚。设置好摄像头,陈见深躺在床上,第一次对入睡感到了恐惧。他盯着天花板,手腕上的“眠石”散发着幽微的绿光,显示他已进入“浅睡”状态。他第一次觉得这光芒如此不祥,像一个监视器。

  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但他是被闹钟吵醒的。醒来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疲力尽,仿佛真的奔跑了一夜。

  他几乎是扑到书架前,取下了摄像头,连接电脑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他直接快进到凌晨三点半。

  屏幕上是夜视模式下的黑白画面。床上的他躺着,轮廓模糊。时间码跳动着,来到 03:32:55…… 03:33:00!

  就在秒针跳过“00”的一刹那,画面上的他,毫无征兆地,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线拉起,猛地从平躺状态变成了标准的端坐!

  速度快得不像自然醒转。

  陈见深的心跳骤停了一拍。他死死盯着屏幕。

  坐起来的“他”,背脊挺得笔直,一动不动,面朝前方,正是卧室门的方向。这个姿势维持了足足十分钟,像一尊雕塑。

  然后,“他”的头,开始极其缓慢地、一格一格地,转向书架摄像头的方向。

  陈见深屏住了呼吸,感觉血液都冻住了。

  镜头里,那个“他”的脸在夜视模式下显得格外苍白,五官模糊,但一双眼睛的位置,却像是两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他”精准地“看”着隐藏的摄像头。

  接着,那个“他”的嘴角,极其缓慢地、以一种完全不属于陈见深本人的肌肉运动方式,向上拉扯,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冰冷的、没有任何温度的——微笑。

  那笑容里没有喜悦,没有善意,只有一种毛骨悚然的、仿佛洞悉一切的诡异。

  就在这个微笑达到顶点的瞬间,电脑屏幕上的画面猛地爆开一片雪花,刺耳的“滋滋”噪音从音箱里传出。持续了将近一小时后,雪花和噪音消失,画面恢复时,显示的是“他”缓缓躺下的动作,然后一切回归“正常”睡眠的状态。

  陈见深猛地向后一靠,撞在椅背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冷汗瞬间湿透了睡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不是他!

  那绝对不是我!

  一个声音在他脑海里尖叫。恐惧像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他不仅每晚都会准时坐起,而且那个坐起来的“东西”知道他在被监视,并且……它在对他笑!

  情绪中点:

  连续的调查耗尽了陈见深的心力,恐惧如同实质的蛛网,缠绕着他的白天。他在公司里魂不守舍,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同事叫他好几声都听不见。

  午休时,他实在撑不住,趴在办公桌上想小憩片刻。意识刚刚模糊,一段极其鲜明、充满细节的画面猛地砸进他的脑海——

  不是梦,那种感觉太真实了!

  他在一条无限延伸的、漆黑的走廊里狂奔,肺部火辣辣地疼,仿佛已经跑了几个世纪。周围是扭曲的、无法辨认的阴影,散发着恶意。沉重的脚步声不紧不慢地跟在他身后,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他能感受到背后传来的、冰冷的呼吸……

  “见深!陈见深!”

  他被同事用力推醒,猛地抬起头,心脏狂跳,额头上全是冷汗,那种极致的恐惧感还残留在四肢百骸。

  “你做噩梦了?怎么吓成这样?”同事惊讶地看着他。

  陈见深看着窗外明亮的阳光,又看了看手表,只过去了十分钟。十分钟,却像经历了一场生死逃亡。

  他彻底明白了。程医生是对的。那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里,他的大脑并非一片死寂,而是在经历着难以想象的恐怖。那个坐起来微笑的“他”,那个在漆黑走廊里狂奔的“他”,都是这恐怖的一部分。手环,那个他无比信赖的科技产品,不仅掩盖了真相,甚至可能是这一切的帮凶。

  调查方向必须改变。问题不在他的身体,而在手环本身。

  他开始在网上疯狂搜索关于“眠石”手环的一切信息。用户评价、技术论坛、甚至是一些边缘的科技阴谋论板块。

  大部分评论都在称赞其监测精准,尤其是睡眠分析功能。但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他还是找到了一些零星的、和他类似却未被重视的抱怨。

  “戴了眠石后总觉得睡不醒,白天很累,但数据很好看。”

  “有时候醒来会觉得浑身酸痛,好像夜里打架了一样。”

  “有没有人觉得这手环的震动反馈有点怪?偶尔会有很轻微的、持续的震动,不是通知提醒。”

  这些帖子下面通常只有寥寥几个回复,大多被归结为“心理作用”或“个体差异”。

  陈见深不死心,他开始尝试破解手环。他查找它的开发者模式,搜索可能存在的后门或隐藏日志。这个过程艰难而曲折,他并非专业人士,只能靠着一点编程基础和不肯放弃的执拗去摸索。

  几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极其冷门的极客论坛里,发现了一个关于“眠石”早期测试版固件的讨论帖。楼主提到,在某个内部测试版本中,存在一个隐藏的诊断菜单,可以通过在APP特定界面输入一长串复杂的指令代码进入。

  陈见深如获至宝。他费尽周折,尝试了各种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能还能用的旧版本测试固件和那串如同天书般的指令代码。

  就在他准备尝试进入隐藏菜单的前一晚,他接到了物业打来的电话。

  “陈先生吗?我是楼下住户,还有您隔壁的邻居,都反映最近几天,总是在凌晨三四点左右,听到您家里传来一些……声响。”

  陈见深心里咯噔一下:“什么声响?”

  “好像是……有人在房间里快速走动,或者……跑步的声音。”物业人员的语气有些犹豫,“声音不大,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很有规律。他们担心是不是有什么情况?”

  陈见深握着手机,指节发白。他明白了。不是幻觉。那个在“梦境”里狂奔的“他”,在现实中,真的在他的公寓里奔跑。那沉重的脚步声,不仅仅是梦魇,也是现实!

  他勉强敷衍了物业,挂了电话,感到一阵眩晕。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了一个更让他心惊的细节。他调出了手环记录的他白天的心率变异性和压力水平数据。数据显示,在他进行自行调查、尤其是看完那段录像之后,他的压力水平直线飙升,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根据“眠石”内置的“健康建议”,当他处于持续高压时,系统会……自动增加“深度睡眠优化”的强度和时间。

  这个发现让他不寒而栗。就像一个闭环的诅咒:他越是恐惧,越是探究真相,手环就越是“努力”地让他“深度睡眠”,将他推入那个恐怖的深渊。他的一切挣扎,反而成了加固囚笼的砖石。

  恐惧和愤怒在陈见深心中交织,最终化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不能再等了。他按照论坛上的方法,降级了手环的固件,在手机APP上一个看似普通的设置页面底部,连续点击了数十次,唤出了一个隐藏的输入框。他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指,将那串长长的、由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指令代码输了进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屏幕暗了下去,几秒钟后,一个从未见过的、风格极其简洁、甚至有些粗糙的界面跳了出来。没有华丽的UI设计,只有一行行冰冷的白色文字和不断滚动的数据流。

  这赫然是手环的底层后台系统!

  陈见深的心脏狂跳起来,他快速浏览着菜单,找到了系统日志和任务记录。他过滤掉无关信息,直接定位到每晚凌晨三点半到四点半的时间段。

  大量的技术参数他看不懂,但他能辨认出关键的命令行。他看到了反复出现的“D-Sleep_Forced_Activation (深度睡眠强制激活)”字样。

  他屏住呼吸,向下滚动,寻找更具体的任务描述。终于,在一条标记着“Session_30_Suary (第30次会话摘要)”的日志末尾,他看到了一行用醒目红色标注的注释:

  【核心协议:‘普罗米修斯’】执行完毕。

  【意识同步目标:‘集体恐惧神经网络’ - 第7扇区】

  【数据采集:恐惧阈值峰值:87%,生理耐受度:良好。】

  【训练目标:压力抵抗适应性强化。状态:已完成。】

  【备注:用户主观意识屏蔽层级:MAX。同步期间体感时间流速:1:60(现实1分钟,感知1小时)。】

  陈见深如遭雷击,浑身冰凉地瘫坐在椅子上。

  “普罗米修斯”……“集体恐惧神经网络”……“恐惧阈值”……“训练”……“体感时间流速1:60”……

  原来,那每晚煎熬的一小时,在“他”的感知里,是长达六十个小时的、在某个“第七扇区”的恐怖地狱里无止境的奔逃与恐惧!

  他不是在睡觉。

  他是在不知情、非自愿的情况下,被自己的手环,当成了一个为某个庞大网络提供“恐惧”数据的实验品,一个用于测试和“强化”人类压力耐受性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