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坐在门槛上,手里的针线活半天没动一下,目光一次次地飘向院门。
自从京城的消息隐约传来,她的心就像被放在温火上慢慢煎烤,睡不安稳,食不知味。
突然,院外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和熟悉的、带着哽咽的呼喊:“娘——!娘——!”
杏花手中的针线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彩线滚了一地。
她像被惊起的鸟儿,猛地站起身,几乎是不顾一切地跌跌撞撞冲向院门!
门被从外面推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搀扶着人的亲兵,然后,是她魂牵梦绕的儿子——张世信!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百姓布衣,官服已被剥夺,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干裂没有血色。更让杏花心碎的是,他几乎是半趴在亲兵身上,双腿虚软无力地拖在地上,臀腿部位的布衣隐隐透着暗红的血渍,那是廷杖留下的残酷印记。
“世信!我的儿啊!” 杏花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扑上去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仿佛要将他揉进自己的骨血里。
她的手颤抖着,想摸摸儿子的脸,又怕碰到他的伤处,最终只能死死抓着他臂膀的布料,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你回来了!你真的回来了!娘以为…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着你了啊!”
她的哭声里,是失而复得的巨大狂喜,也是看到儿子惨状后钻心的疼痛。
世信伏在母亲温暖而颤抖的怀抱里,闻着那熟悉又让人安心的气息,一年多来的委屈、恐惧、牢狱之灾的阴冷、杖刑的剧痛,此刻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
他哽咽着,声音沙哑破碎:“娘…儿不孝…让您和爹担心了…”
“傻孩子!傻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杏花语无伦次,只是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用袖子胡乱地擦拭着儿子脸上的泪水和尘土,自己的眼泪却越擦越多。
亲兵们小心翼翼地将世信抬进屋内,安置在铺着厚实皮褥子的炕上。
杏花立刻打来温水,拧了帕子,轻柔地擦拭儿子脸上的污迹,又想去查看他臀腿的伤势。
“娘…别…” 世信有些窘迫地微微侧身,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不自然的红晕。
“我是你娘!有什么不能看的!” 杏花带着哭腔,却异常执拗,当她轻轻掀开被血黏住的衣料,看到那皮开肉绽、一片紫黑肿胀的伤口时,忍不住再次呜咽出声,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帕子。
“这帮天杀的…怎么下得去这么重的手啊!我儿…我儿受苦了…”
就在这时,门口的光线暗了一下。
张三金站在那里。
他没有穿铠甲,只是一身普通的青布长衫,身形依旧挺拔,但眉宇间那常年不化的冰霜,似乎被这北疆的暖风撬开了一丝缝隙。
他站在门槛外,没有立刻进来,目光沉沉地落在炕上那个虚弱不堪的儿子身上。
杏花看到他,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带着哭音喊道:“他爹!你快看看世信!他们把他打成了这样!”
张三金缓缓踱步进来,脚步很轻。
他在炕边站定,居高临下地看着儿子。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杏花那样的失态痛哭,也没有预想中的雷霆震怒。
只有那深不见底的眼眸,在接触到儿子苍白脸色和狰狞伤口时,极其细微地收缩了一下。
世信看到父亲,挣扎着想坐起来,却牵动了伤口,疼得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瞬间渗出冷汗。
他垂下眼睫,不敢与父亲对视,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爹…儿子…儿子给您丢脸了…惹了大祸…”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杏花压抑的抽泣声。
良久,张三金才开口,声音是出乎意料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伤,怎么样了?”
没有质问,没有斥责,只是一句平淡的关于伤势的询问。
世信愣了一下,鼻子一酸,强忍着泪意:“没…没事了…大夫看过了,将养些时日就好…”
“嗯。”张三金应了一声,目光从儿子脸上移开,转向窗外那株沙枣树,仿佛在对着空气说话,“京城的事,我知道了。”
他顿了顿,像是在斟酌词句,最终只吐出几个字:
“人回来,就好。”
这短短的五个字,像是一块巨石投入世信心湖,激荡起滔天巨浪!
他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那刚毅的侧脸。
没有想象中的怒斥,没有“为何如此冲动”的诘问,只有这沉甸甸的、蕴含着无数未言之语的五个字!
他明白了。
父亲什么都知道。知道他的委屈,知道他的不平,也知道他闯下的弥天大祸。
父亲没有说出口的,是那些在京城掀起的惊涛骇浪,是那些为了保下他这条命而付出的、他无法想象的代价。
巨大的愧疚和如释重负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世信的眼泪终于再次决堤,他不再压抑,像个真正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哽咽出声:“爹…对不起…”
杏花看着这父子俩,一个沉默如山,一个泪流如雨,她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捂着脸,泪水从指缝中不断涌出。
张三金终于转回目光,看着儿子,那眼神深处,冰封之下,是终于落定的安心,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
他伸出手,粗糙宽厚的手掌,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在儿子没有被伤处覆盖的肩头,按了一下。
那一下,很轻,却重逾千斤。
“好好养伤。” 他说完,便转身向外走去,背影依旧挺直,却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压了他许久的重担。
走到门口,他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声音恢复了往常的冷硬,是对杏花说的,也是对门外候着的亲兵说的:
“去请关里最好的郎中。用最好的药。”
“通知厨房,熬肉糜粥。”
“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打扰少爷休养。”
脚步声渐远。
屋内,世信伏在枕头上,任由眼泪浸湿了皮褥。杏花坐在炕边,一边流泪,一边轻轻地、一遍遍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发。
自从京城的消息隐约传来,她的心就像被放在温火上慢慢煎烤,睡不安稳,食不知味。
突然,院外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和熟悉的、带着哽咽的呼喊:“娘——!娘——!”
杏花手中的针线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彩线滚了一地。
她像被惊起的鸟儿,猛地站起身,几乎是不顾一切地跌跌撞撞冲向院门!
门被从外面推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搀扶着人的亲兵,然后,是她魂牵梦绕的儿子——张世信!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百姓布衣,官服已被剥夺,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干裂没有血色。更让杏花心碎的是,他几乎是半趴在亲兵身上,双腿虚软无力地拖在地上,臀腿部位的布衣隐隐透着暗红的血渍,那是廷杖留下的残酷印记。
“世信!我的儿啊!” 杏花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扑上去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仿佛要将他揉进自己的骨血里。
她的手颤抖着,想摸摸儿子的脸,又怕碰到他的伤处,最终只能死死抓着他臂膀的布料,眼泪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你回来了!你真的回来了!娘以为…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着你了啊!”
她的哭声里,是失而复得的巨大狂喜,也是看到儿子惨状后钻心的疼痛。
世信伏在母亲温暖而颤抖的怀抱里,闻着那熟悉又让人安心的气息,一年多来的委屈、恐惧、牢狱之灾的阴冷、杖刑的剧痛,此刻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
他哽咽着,声音沙哑破碎:“娘…儿不孝…让您和爹担心了…”
“傻孩子!傻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杏花语无伦次,只是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用袖子胡乱地擦拭着儿子脸上的泪水和尘土,自己的眼泪却越擦越多。
亲兵们小心翼翼地将世信抬进屋内,安置在铺着厚实皮褥子的炕上。
杏花立刻打来温水,拧了帕子,轻柔地擦拭儿子脸上的污迹,又想去查看他臀腿的伤势。
“娘…别…” 世信有些窘迫地微微侧身,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不自然的红晕。
“我是你娘!有什么不能看的!” 杏花带着哭腔,却异常执拗,当她轻轻掀开被血黏住的衣料,看到那皮开肉绽、一片紫黑肿胀的伤口时,忍不住再次呜咽出声,手抖得几乎拿不住帕子。
“这帮天杀的…怎么下得去这么重的手啊!我儿…我儿受苦了…”
就在这时,门口的光线暗了一下。
张三金站在那里。
他没有穿铠甲,只是一身普通的青布长衫,身形依旧挺拔,但眉宇间那常年不化的冰霜,似乎被这北疆的暖风撬开了一丝缝隙。
他站在门槛外,没有立刻进来,目光沉沉地落在炕上那个虚弱不堪的儿子身上。
杏花看到他,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带着哭音喊道:“他爹!你快看看世信!他们把他打成了这样!”
张三金缓缓踱步进来,脚步很轻。
他在炕边站定,居高临下地看着儿子。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杏花那样的失态痛哭,也没有预想中的雷霆震怒。
只有那深不见底的眼眸,在接触到儿子苍白脸色和狰狞伤口时,极其细微地收缩了一下。
世信看到父亲,挣扎着想坐起来,却牵动了伤口,疼得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瞬间渗出冷汗。
他垂下眼睫,不敢与父亲对视,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爹…儿子…儿子给您丢脸了…惹了大祸…”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杏花压抑的抽泣声。
良久,张三金才开口,声音是出乎意料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伤,怎么样了?”
没有质问,没有斥责,只是一句平淡的关于伤势的询问。
世信愣了一下,鼻子一酸,强忍着泪意:“没…没事了…大夫看过了,将养些时日就好…”
“嗯。”张三金应了一声,目光从儿子脸上移开,转向窗外那株沙枣树,仿佛在对着空气说话,“京城的事,我知道了。”
他顿了顿,像是在斟酌词句,最终只吐出几个字:
“人回来,就好。”
这短短的五个字,像是一块巨石投入世信心湖,激荡起滔天巨浪!
他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那刚毅的侧脸。
没有想象中的怒斥,没有“为何如此冲动”的诘问,只有这沉甸甸的、蕴含着无数未言之语的五个字!
他明白了。
父亲什么都知道。知道他的委屈,知道他的不平,也知道他闯下的弥天大祸。
父亲没有说出口的,是那些在京城掀起的惊涛骇浪,是那些为了保下他这条命而付出的、他无法想象的代价。
巨大的愧疚和如释重负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世信的眼泪终于再次决堤,他不再压抑,像个真正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哽咽出声:“爹…对不起…”
杏花看着这父子俩,一个沉默如山,一个泪流如雨,她似乎也明白了什么,捂着脸,泪水从指缝中不断涌出。
张三金终于转回目光,看着儿子,那眼神深处,冰封之下,是终于落定的安心,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
他伸出手,粗糙宽厚的手掌,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在儿子没有被伤处覆盖的肩头,按了一下。
那一下,很轻,却重逾千斤。
“好好养伤。” 他说完,便转身向外走去,背影依旧挺直,却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压了他许久的重担。
走到门口,他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声音恢复了往常的冷硬,是对杏花说的,也是对门外候着的亲兵说的:
“去请关里最好的郎中。用最好的药。”
“通知厨房,熬肉糜粥。”
“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打扰少爷休养。”
脚步声渐远。
屋内,世信伏在枕头上,任由眼泪浸湿了皮褥。杏花坐在炕边,一边流泪,一边轻轻地、一遍遍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