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念头急转,沉默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绪,方才开口,语气诚恳而坚定:
“回赵王,何才疏学浅,蒙赵王与沛公信重,委以定陶重任,敢不竭尽心力?何打理定陶,一则为义军稳固这反秦基业,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天下反秦志士能见希望所在;二则…”
他略微停顿,声音低沉了几分,却依旧清晰:“二则,沛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引我于微末。何虽不才,亦不敢或忘。助赵王亦是助沛公,稳固后方,于沛公而言亦是强援。此为何之本分,亦为何之私心。还望赵王明鉴。”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尽职尽责的态度,也毫不避讳地点明了对刘季的旧情和忠诚,堵死了赵戈直接挖角的可能,同时也暗示了继续合作的基础——帮助赵戈就是帮助刘季。
赵戈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早就料到萧何会如此回答。萧何重情义,更重现实,在刘季未有明显败象,且自己待其以诚的情况下,他绝不会轻易改换门庭。
“先生快人快语,赤诚之心,戈佩服。”
赵戈忽然笑了笑,似乎并未因拒绝而恼怒,“先生能不忘故主,是重信义之人。戈亦敬重沛公,你我同心协力,共抗暴秦,何分彼此?方才之言,不过是惜才之心切,先生勿怪。”
萧何心中暗暗松了口气,连忙道:“赵王胸襟广阔,何感佩万分。”
话已挑明,赵戈也不再纠缠于此。
他这才拿起刘季那封求援信,快速浏览了一遍,信中详细描述了攻城之艰难,李由防守之顽强,以及军队伤亡和士气情况,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焦灼。
“雍丘确是一块硬骨头。”
赵戈放下帛书,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李由心存死志,据坚城而守,强攻徒耗兵力。”
他沉吟片刻,对萧何和周显道:“援军要派,但不能盲目地去填坑。从新整编的部队中,抽调五千精锐,即刻开赴雍丘。告诉他们,援军任务是协助项羽刘季围城,并伺机打击秦军外围粮道和小股部队,而非主攻城池。”
“再调拨一批粮草和攻城器械所需木料铁器,一并送去。至于如何攻打,让前线的项、刘二位将军自行决断。”
安排完援军事宜,赵戈又取过绢帛和笔,开始书写给前线的回信。
给项羽的信中,他先是对前线将士表示慰问,说明援军及物资不日即达。
随后,看似不经意的口吻写道:“…闻将军军中有一执戟郎,似是淮阴人士,此人于传递军令,勘察地势似有小才。戈处近来与各方联络频繁,传信兵颇显不足,且需熟悉北面地理之人。不知将军可否割爱,暂借麾下一队传信兵至定陶效命?待事务完毕,必当遣返…”
他刻意不写其名,只提籍贯,显得只是随意提及,并非特意索要某人,以避免引起项羽的疑心和反感。
他知道项羽对韩信根本不重视,此举成功可能性很大。
而在给刘季的回信中,除了告知援军安排外,他则多了几分“自己人”的关切和建议:
“…沛公久战辛苦,然李由乃困兽之斗,强攻非上策。可将战场拉出雍丘城外,多派游骑,断其粮道,扰其周边,迫其出城野战。或可分兵略地,扫清巨野泽以北大河以南之区域,既扩地盘,亦可对雍丘形成战略包围,动摇其军心…”
这是阳谋,既给了刘季破局的建议,也能借此扩大刘季的实际控制区,助长其势力,平衡项羽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消耗秦军力量。
两封信写好,用火漆封好,立刻派快马送出。
做完这一切,赵戈才缓缓舒了一口气。
应对熊心,索要韩信,布局北方…一步步棋已然落下。如今,只等各方反应。
他尤其期待那位尚未谋面的兵仙,能否顺利来到他的帐下。
若能得此一人,胜过千军万马。
眼前的萧何,虽不能完全为己所用,但只要大局有利,他依旧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
“萧先生,”赵戈再次看向萧何,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定陶之事,依旧劳你多多费心。粮草、军械、新兵训练,乃重中之重。”
“何,必竭尽全力。”
萧何拱手,心中对这位年轻赵王的手段和心机,有了更深的认识。
定陶郡守府的书房内,弥漫着不同于往日的紧绷气氛。
赵戈处理完援军和索要韩信的信件后,并未停歇,立刻命人召来了新投不久,却以悍勇闻名的英布。
英布大步走入书房,甲叶铿锵,脸上那道刺字在灯光下更显凶悍。
他虽新附,但得益于赵戈的看重和其自身实力,在军中也算迅速立足。
“末将英布,参见赵王!”
“英布将军请起。”
赵戈抬手示意,目光锐利,“将军骁勇,近日军中事务可还顺手?”
英布咧嘴一笑,带着几分野性:“承蒙赵王信任,兄弟们都给面子,操练整军,不在话下!”
“好!”
赵戈点头,“眼下有一要务,需将军暂且放下城外营中事务。”
英布神色一肃:“赵王但请吩咐!”
“定陶乃我军根本重地,不容有失。”
赵戈沉声道,“然城内防务,经此前战乱及项梁部旧人员混杂,难免有疏漏之处。本王欲请将军暂领定陶城防巡查使之职,负责整饬城内守备,清查可疑人员,加固各处哨卡及武库粮仓防卫。你可能胜任?”
这是将定陶的内部安危托付给了英布。
此职看似不如外出征战风光,实则责任重大,且需精细手段,并非一味冲杀即可。
“回赵王,何才疏学浅,蒙赵王与沛公信重,委以定陶重任,敢不竭尽心力?何打理定陶,一则为义军稳固这反秦基业,使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天下反秦志士能见希望所在;二则…”
他略微停顿,声音低沉了几分,却依旧清晰:“二则,沛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引我于微末。何虽不才,亦不敢或忘。助赵王亦是助沛公,稳固后方,于沛公而言亦是强援。此为何之本分,亦为何之私心。还望赵王明鉴。”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尽职尽责的态度,也毫不避讳地点明了对刘季的旧情和忠诚,堵死了赵戈直接挖角的可能,同时也暗示了继续合作的基础——帮助赵戈就是帮助刘季。
赵戈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早就料到萧何会如此回答。萧何重情义,更重现实,在刘季未有明显败象,且自己待其以诚的情况下,他绝不会轻易改换门庭。
“先生快人快语,赤诚之心,戈佩服。”
赵戈忽然笑了笑,似乎并未因拒绝而恼怒,“先生能不忘故主,是重信义之人。戈亦敬重沛公,你我同心协力,共抗暴秦,何分彼此?方才之言,不过是惜才之心切,先生勿怪。”
萧何心中暗暗松了口气,连忙道:“赵王胸襟广阔,何感佩万分。”
话已挑明,赵戈也不再纠缠于此。
他这才拿起刘季那封求援信,快速浏览了一遍,信中详细描述了攻城之艰难,李由防守之顽强,以及军队伤亡和士气情况,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焦灼。
“雍丘确是一块硬骨头。”
赵戈放下帛书,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李由心存死志,据坚城而守,强攻徒耗兵力。”
他沉吟片刻,对萧何和周显道:“援军要派,但不能盲目地去填坑。从新整编的部队中,抽调五千精锐,即刻开赴雍丘。告诉他们,援军任务是协助项羽刘季围城,并伺机打击秦军外围粮道和小股部队,而非主攻城池。”
“再调拨一批粮草和攻城器械所需木料铁器,一并送去。至于如何攻打,让前线的项、刘二位将军自行决断。”
安排完援军事宜,赵戈又取过绢帛和笔,开始书写给前线的回信。
给项羽的信中,他先是对前线将士表示慰问,说明援军及物资不日即达。
随后,看似不经意的口吻写道:“…闻将军军中有一执戟郎,似是淮阴人士,此人于传递军令,勘察地势似有小才。戈处近来与各方联络频繁,传信兵颇显不足,且需熟悉北面地理之人。不知将军可否割爱,暂借麾下一队传信兵至定陶效命?待事务完毕,必当遣返…”
他刻意不写其名,只提籍贯,显得只是随意提及,并非特意索要某人,以避免引起项羽的疑心和反感。
他知道项羽对韩信根本不重视,此举成功可能性很大。
而在给刘季的回信中,除了告知援军安排外,他则多了几分“自己人”的关切和建议:
“…沛公久战辛苦,然李由乃困兽之斗,强攻非上策。可将战场拉出雍丘城外,多派游骑,断其粮道,扰其周边,迫其出城野战。或可分兵略地,扫清巨野泽以北大河以南之区域,既扩地盘,亦可对雍丘形成战略包围,动摇其军心…”
这是阳谋,既给了刘季破局的建议,也能借此扩大刘季的实际控制区,助长其势力,平衡项羽的影响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消耗秦军力量。
两封信写好,用火漆封好,立刻派快马送出。
做完这一切,赵戈才缓缓舒了一口气。
应对熊心,索要韩信,布局北方…一步步棋已然落下。如今,只等各方反应。
他尤其期待那位尚未谋面的兵仙,能否顺利来到他的帐下。
若能得此一人,胜过千军万马。
眼前的萧何,虽不能完全为己所用,但只要大局有利,他依旧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
“萧先生,”赵戈再次看向萧何,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定陶之事,依旧劳你多多费心。粮草、军械、新兵训练,乃重中之重。”
“何,必竭尽全力。”
萧何拱手,心中对这位年轻赵王的手段和心机,有了更深的认识。
定陶郡守府的书房内,弥漫着不同于往日的紧绷气氛。
赵戈处理完援军和索要韩信的信件后,并未停歇,立刻命人召来了新投不久,却以悍勇闻名的英布。
英布大步走入书房,甲叶铿锵,脸上那道刺字在灯光下更显凶悍。
他虽新附,但得益于赵戈的看重和其自身实力,在军中也算迅速立足。
“末将英布,参见赵王!”
“英布将军请起。”
赵戈抬手示意,目光锐利,“将军骁勇,近日军中事务可还顺手?”
英布咧嘴一笑,带着几分野性:“承蒙赵王信任,兄弟们都给面子,操练整军,不在话下!”
“好!”
赵戈点头,“眼下有一要务,需将军暂且放下城外营中事务。”
英布神色一肃:“赵王但请吩咐!”
“定陶乃我军根本重地,不容有失。”
赵戈沉声道,“然城内防务,经此前战乱及项梁部旧人员混杂,难免有疏漏之处。本王欲请将军暂领定陶城防巡查使之职,负责整饬城内守备,清查可疑人员,加固各处哨卡及武库粮仓防卫。你可能胜任?”
这是将定陶的内部安危托付给了英布。
此职看似不如外出征战风光,实则责任重大,且需精细手段,并非一味冲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