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差点儿又被截胡了-《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

  “谁?景仁堂弟?”

  不仅是李恪有些懵,就连李承乾都懵了。

  “景仁堂弟不是在洛阳读书嘛?怎么会写信过来!”

  面对李承乾的问题,李恪的办法就是,看信不就知道了?于是接过信,一展开,入目的便是常规的问好。

  但是后面却出现了一个让李恪非常感兴趣的名字,王玄策!

  对于这个人,李恪的记忆只停留在“一人灭一国”上,至于后续的记载他还真不知道。

  不过据说他的边缘化有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后期吃仙丹,王玄策又恰巧带回一个会炼丹的人,最后李世民死于仙丹。

  不过这都是野史不足为信,但不得不说王玄策确实是个人才,虽然李恪很想将这个人留在李承乾身边。

  但是他觉着王玄策的舞台应该在外交上,单凭他以大唐使者的身份,借兵灭国,就能看出他的口才与能力都是顶级的!

  所以搞外交才是他的归宿,而大唐搞外交最厉害的是谁?自然是莒国公唐俭!

  虽然他现在是民部尚书,但是他最厉害的还是合纵连横,是纵横家的路数,非常适合王玄策。

  看来要将王玄策介绍给唐俭了。

  见到李恪沉思,脸上还带着微笑,李承乾好奇的凑过来看了一眼,只是一眼,他就发现了王玄策的名字。

  再结合李恪的神情,跟当初给自己名单时的神情如出一辙,他就知道,这王玄策是个人才。

  于是双眼放光的看向李恪说道

  “三弟,这王玄策我们是不是可以......”

  李恪看到李承乾做了一个伸手抓的动作,于是笑着摇摇头说道

  “王玄策虽然是个人才,但是刚刚从书院出来,做事难免太过理想化,不适合一上来就给高位。

  而且根据景仁堂弟的描述,王玄策的口才极佳,我觉着要是用在对外上,应该会有奇效。

  所以我打算让他跟随商队去西域几年,历练回来之后,可堪大用!”

  听到李恪的评价,李承乾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也很希望自己身边跟李世民一样,围绕着一大群能臣。

  但是该历练还是要历练的,就像李世民说的,都是些没混过官场的,给了高位难免会出乱子。

  只有历练了,得到了该有的经验了,才能委以重任!

  想明白这些,李承乾脸上也被认真取代,点了点头说道

  “行,我这叫人去守着,等王玄策进城了,就直接带过来!”

  李恪本来想要阻止的,但是一想到王玄策一脸懵的被带到东宫,心中那种恶趣味也上来了。

  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我看行,四个门都让人守着。”

  见到李恪同意自己的建议,两人对视一眼,都发出了“桀桀桀”的笑声~

  另一边,距离长安还有两天路程的王玄策,坐在牛车上,突然打了个喷嚏。

  揉了揉鼻子,又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心道

  “果然天气越来越冷了,要赶快到长安找个落脚的地方了!”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这是被人盯上了呀!

  而在皇宫的另一边,立正殿中。

  李世民和李渊也得知了王玄策的消息,李世民挑了挑眉头看向李渊笑着说道

  “父皇,看来恪儿还蛮有长进的嘛,知道人才是需要历练和培养的了,您说要不要给些助力?”

  李渊听后捋了捋胡子,笑着摇摇头说道

  “不用,恪儿不是说要送这王玄策去西域嘛?那边的情况比长安复杂的多。

  想要真正的做出成绩是非常难的,要是真的做出一番事业出来,这不就证明这王玄策是个难得的人才吗?

  到时候你给个他安排在东宫辅佐承乾再好不过了!”

  听到李渊这话,李世民也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但并未一口答应下来,反倒是坐在一旁喝燕窝的长孙皇后笑着说道

  “父皇说得对,也该让承乾学习一下如何培养和历练自己的臣子了!

  而且您也不看看,当初那个名单,除了一个席君买,其他人都被您截胡了。

  要不是席君买没找到,怕是也会落在您手里!”

  说到这里长孙皇后和李渊都不自觉的笑了起来,李世民倒是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不过还是为自己辩解道

  “那都是人才,不说苏定方和薛仁贵,那来济,来恒,刘仁轨,裴行俭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真要放在东宫还不被养废了,朕是为了他们好!”

  看到李世民嘴硬的样子,李渊和长孙皇后都没说话,他们可太了解李世民了,越说越来劲。

  长孙皇后见此连忙笑着安慰道

  “是是是,二郎说得对,是妾身短视了!”

  见长孙皇后也这么说,李世民心里这才算是平衡下来。

  至于说刚刚还想着再截胡的,被这么一打断也忘记了,虽然人才难得,他又有人才收集癖。

  但真要是把李恪的人或者产业都截胡了,怕是这家伙就要摆烂了,为了以后更好的让李恪干活,李世民决定这一次放他一马!

  还不知道自己差点儿被截胡的李承乾和李恪两人,给李景仁回了信,便换上常服向宫外走去。

  很快两人便来到了西市,看着围在西市墙下,观看公告栏的百姓,还有以讲解上面内容为生的“说话”李承乾笑着说道

  “三弟,没想到当初一个提议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李恪也颇为感慨的点了点头,这东西在后世都没人看,但是放在大唐,却颇受百姓们的追捧。

  可能这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全世界的信息都比较闭塞,所以才会受人追捧。

  说不定以后有了报纸,这公告栏估计也要开始没落了,想到报纸李恪是有些意动的。

  毕竟这东西是舆论战的好东西,在前世舆论战打了那么多年,有大脑,懂分辨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这消息有问题,大家都有些麻木了。

  但在大唐可是新武器啊,说不定会整出奇效出来,不过现在纸张,油墨和印刷机都不成熟。

  成本太高,等技术再成熟一些估计就可以刊印报纸了,到时候他李恪要让古人们知道。

  什么是舆论战,虽然古时候早就有了最初的舆论战,比如散布谣言,但那都太低级了。

  他要做的是用舆论压垮周边国家!

  就在两人向西市走去的时候,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从身旁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