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这有何难?-《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究竟何事,但说无妨!”

  林阳已经问到这个地步,刘晔苦着脸,将心中的顾虑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这件事情毋庸置疑,任谁看都是天大的功劳!

  可二人拿着那份精妙绝伦的图纸,高兴了还没半天,一个致命的问题便浮现在了眼前。

  造犁不难,难得是保密!

  这曲辕犁的构造,简直是巧夺天工。

  尤其是那可以调节深浅的“犁评”和可以转向省力的“犁盘”......

  设计之妙,一旦泄露出去,被那北方的袁绍学了去,后果不堪设想!

  可问题是,要造此犁,需木匠,需铁匠,需各种工匠通力协作。

  官营作坊,人手必定不够!

  既然官方不够,那就需要从民间调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从百姓中来的这些工匠,说归说,做归做,但是口风那就不一定如何了。

  简单点说,人多,嘴就杂。

  而且如何能保证,这其中没有他人的耳目?

  此事,他们二人想了一夜,头发都快愁白了,也没想出个万全之策。

  “主事,此事便是如此。此犁构造精巧,乃国之利器,司空严令,必须严加保密,绝不可泄露分毫。可要造此犁,需各方工匠协作,人多手杂,我二人思虑一夜,也想不出万全的保密之策。故而,特来向大人请教。”

  说完,两人齐齐起身,对着林阳,深深一拜。

  “还请主事教我!”

  林阳听完,愣住了。

  就这?

  他端着茶杯,用一种看傻子似的眼神看着这俩人。

  “我还以为是何等大事。这有何难?”

  林阳这话出口,轻松的让刘晔两人有些怀疑。

  这有何难?

  这还不难?

  往大了说,这影响着是司空和袁绍的战事!

  往小了说,这关系到两个人脖子上的脑袋!

  “主事……”刘晔试探着开口,“此事,当真有解法?”

  “自然。”

  林阳茶杯一放,伸手一点。

  “当日筹备‘织网法’之时,汝等二人,思维敏捷,一点就透,怎的如今却轻易陷入误区?”

  刘晔和枣渊听林阳这么批他们一句,有些惭愧,赶紧低头。

  刘晔声音细微,把想法表露:“我等却是有一计,若将那工匠圈于一处......”

  林阳顺着思路,点了点桌子:“汝等是想把所有工匠都关在一处,不让其出来,可是如此?”

  刘晔和枣渊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他们确实是这么想的。

  把人关住,自然就不怕他们乱跑,把消息带出去。

  可这也正是让他们纠结的地方。

  犁总有一天会造完,到那个时候,这群人,是放还是留?

  总不能,把所有知晓造犁之人全都杀了灭口吧?

  而且造犁的时候,你就已经把人全关了起来,人家心里能没怨气?

  再说,许都城里,哪有那么大的地方,能把木匠、铁匠等等全都关进去,在里面造这个犁?

  要知道,这犁是要批量出产的,要造大批发往农田!

  “愚昧至极!”

  林阳毫不客气地瞥了两人一眼。

  两人头垂的更低了。

  林阳敲了敲桌子,话锋一转:“汝等为何非要让一个工匠,知晓他造的究竟是何物呢?”

  “啊?”刘晔和枣渊没想到林阳思维转的这么快,顿时一愣。

  不让他知道自己造的是什么,那他怎么造?

  林阳看着他们那副不开窍的模样,叹了口气,又把茶杯端了起来。

  “这新犁,是否有多个机巧构件?”

  “是。”两人点头。

  “若有多个构件,可将其分为一二三之数。”

  “既如此,为何非要让一个木匠,既做一,又做二呢?为何要让一个铁匠,知道他打的这块铁片,是装在何处呢?”

  林阳循循善诱,刘晔脑子里就像亮了个灯泡。

  他隐隐约约,好像抓到了什么。

  “大人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简单。”

  林阳打了个响指。

  “拆开!”

  “把这一个完整的犁,拆成十个,二十个,甚至三十个不同的构件!”

  “让木匠,就只管做木头构件。而且,所有的构件都不能让一人来做!”

  林阳的语速加快,“流水线作业”开始从脑袋里搬了出来。

  “找一批木匠,让他们专门做‘一’!给他们标准,照着做,尺寸、弧度,要分毫不差!做他几百上千个!”

  “再找另一批木匠,让他们专门做‘二’!也给他们一个标准!”

  “铁匠亦是如此!一批人,专门打‘三’!另一批人,专门做‘四’!”

  “每人,只负责一个构件!他们从头到尾,只知道自己做的是个什么形状的木头,亦或是什么形状的铁片。至于这东西有何用,何处用,他们一概不知!”

  “如此一来,便是有一人,有两人将消息传出,又有何妨?”

  一番话,如醍醐灌顶!

  刘晔和枣渊呆呆地站在原地,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拆开?

  把一个整体,拆分成无数个构件?

  让每个人,都只做其中的一小部分?

  他们从未想过,事情竟然还可以这么干!

  “可是,主事,”枣渊咽了口唾沫,又想出个问题,“如此一来,这些由不同人做出来的构件,最后可能合到一处?”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一个工匠,从头到尾做一个东西,他可以随时调整,保证各部件之间的契合。

  可现在,张三做的孔,李四做的榫,两人连面都没见过,这最后能对得上?

  “这,便是我要说的第二步。”

  林阳一脸淡然。

  “孔,有孔的样板。榫,有榫的规矩。”

  “每一批工匠,在开工之前,领到的不仅是任务,更是一套不能更改的‘样板’。他们要做的,不是发挥自己的手艺,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和那‘样板’,一模一样!”

  “如此一来,”林阳摊开双手,“那张三做的孔,和李四做的榫,是不是就能完美地对上了?”

  刘晔的眼睛,瞬间瞪得溜圆。

  这办法,简直了!

  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

  把一件精密的器械,拆解成简单的步骤,让一群普通的工匠,通过“样板”,如流水般地制造出来!

  模具!

  样板!

  标准!

  六个字,直接就把问题解决了!(没数错啊,3个2,一共6)

  林阳被他俩那副见了鬼似的表情,有些不自在:“莫要惊疑,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

  “还有?”刘晔和枣渊同时一愣。

  这又是拆分,又是定规的,已经堪称完美了,怎么还有?

  “自然。”林阳白了他们一眼,“将构件合到一处,也需注意!”

  “这最后一步,便是‘总装’。”

  “你二人,需于城中,寻一处隐秘戒备之所。向令君索要一批忠勇之士。此等人,不参与任何构件的打造。”

  “他们需将从各处工坊送来的构件,对照图纸,组装成一架架完整的新犁。”

  林阳说到这里,总算是笑了起来。

  “如此一来,保密之事,岂非万无一失?”

  “负责制造构件的工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就算把消息泄露出去,传到袁绍耳朵里,也不过是些奇形怪状的木头铁片,又能看出什么门道?”

  “而负责总装的,只知组装,却不知这些构件,从何而来。”

  “子扬,元谋,”林阳看着两人,语气变得郑重,“拆分,定规,总装。此三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你们可明白了?”

  刘晔和枣渊连忙点头。

  话已说够,林阳摆摆手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