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都,尚书台。
天光大亮,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棂,在荀彧面前的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竹简的清苦气息。
荀彧端坐案前,神情专注,手中的笔杆稳定而迅速地在一卷卷公文上划过。
他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这些日子,送往尚书台的文书,内容出奇的一致。
“陈留郡报,今岁屯田,得新法之助,开荒逾万亩,秋收之粮,预计可增五成……”
“颍川来报,新犁之效,远超想象,屯田客热情高涨,日夜不休,新垦之田,已超往年总和……”
“汝南太守满宠,得令回许都商议军机要事......”
除了一些重要的军机之外,关于农事的文书。
几乎全是捷报。
那一道“盐水选种,催芽而播”的奇法,自刘晔、枣渊二人呈上,再由他以尚书令之名,用最快的速度颁行至曹操治下各州郡后,整个屯田体系,仿佛被注入了一剂神药。
曾经那个困扰着所有人的种子短缺问题,不仅被完美解决,甚至还反过来,将出苗率和成活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荀彧脑子里的念头,全是等主公前线归来一定要给林阳一个合适的封赏。
无论钱财还是官职,必须强加给他!
这是对他解了如此大的困境所应该有的态度!
“令君!”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断了荀彧的思绪。
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踉跄着冲进堂内,脸上满是疲惫。
他的手中,高高举着一卷用火漆封口的竹筒。
那上面,烙着一个清晰的“曹”字印记。
是主公的急报!
荀彧心中一凛,瞬间站起,快步上前,亲自接过竹筒,挥退了传令兵。
他回到案前,用小刀仔细地割开封蜡,展开了那张写满字的绢帛。
只看了一眼,荀彧那古井无波的脸上,先是闪过一抹狂喜,随即,那喜色又迅速被一层浓重的阴云所取代。
绢帛上,曹操的字迹清晰,充满了昂扬的锐气。
白马之围已解,河北名将颜良,被关羽于万军之中,一合斩杀!
如此大捷,足以震动天下!
可紧接着,曹操的笔锋一转,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深深的忧虑与警示。
“袁绍刚愎自用,颜面大于一切。颜良被斩,他必羞愤欲狂,尽起大军南渡,以泄其愤。”
“我已弃白马,率军西撤,沿河诱敌。然袁军势大,骑兵尤为精锐,若其分兵渡河,直扑我后方粮道,则大军危矣!”
“文若,鄄城乃我兖州粮草转运之枢纽,西临黄河,东接腹地,万万不可有失!望你即刻遣一上将,领兵驰援,固守此城!切记!此事十万火急!”
“鄄城……”
荀彧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地图上,死死地钉在了那个不起眼的名字上。
他的后背,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主公看得没错!
鄄城虽小,但却是整个战局的一处命脉所在!
他用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
兖州东平、任城等产粮大县的粮食,要运往前线,最快最安全的路线,就是先集中到鄄城。
再从鄄城,或走水路,或走陆路,源源不断地送往中牟。
一旦鄄城失守,那这条生命线就等于被掐断了。
运粮队只能被迫向南绕一个大圈,从豫州南部转运。
路程何止增加一倍?
更可怕的是,漫长的补给线,将完全暴露在袁绍骑兵的威胁之下!
到时候,根本不需要正面决战,光是无穷无尽的袭扰,不说能将前线的数十万大军给拖垮,但也至少拖个半死!
“来人!”荀彧向外一喊。
侍从赶忙进来,躬身一礼。
“传令,请程昱、贾诩二位,来尚书台议事!”
“慢着!”侍从刚要动身,荀彧又急急把人喊住。
“令君?”
看了眼桌上的竹简,荀彧挑到了几个名字,都是因为战事而被抽调回来议事的能干贤臣。
“将汝南太守满宠、比部主事杜畿、魏郡太守董昭、兖州从事薛悌一并传来。”
“是!”
……
不过半个时辰,尚书台的议事厅内,已是气氛凝重。
荀彧将曹操的军报传示众人,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木杆重重地点在了“鄄城”的位置。
“诸位,主公军令已明。鄄城,便是如今我军的命门所在,必须死守。”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重。
“可如今,许都主力皆随主公出征,城中守军,不足万余,需拱卫都城,绝不可轻动。我等手中,已无机动之兵。”
满宠眉头紧锁:“能否从周边郡县,抽调些许郡兵?”
董昭立刻摇头:“不可。袁绍势大,若他当真大举南下,各处皆需防守,此时抽调兵力,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一旦被其偏师所乘,遍地烽火,则大局糜烂。”
杜畿和薛悌等人也都看了看,相互摇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董昭说的没错,现在哪里的兵都不够用。
抽调走一方,另一面就会出现漏洞风险。
那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哪一个不是盯着许都这座养着献帝的都城?
荀彧眼神看向贾诩。
贾诩思索了片刻,捻着短须缓缓开口:“我等无兵可派,鄄城守不住,此为实情。”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精光:
“然,主公信中说袁绍羞愤出兵,此乃骄兵、怒兵。骄则生疑,怒则无谋。守城之法,或不在兵力多寡,而在人心叵测。”
众人点头,随后又陷入死寂。
就在所有人额头冒汗之际,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令君,鄄城现有守军几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直默不作声的程昱,缓缓站了起来。
荀彧看着他,伸出了七根手指。
“七百。”
什么?!
满宠和董昭等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七百人?
那袁绍若来,必是数万大军!
七百人扔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荀彧叹了口气,补充道:“城外屯兵,不足三千,虽因新安营补了不少兵卒,但多为新募,不堪大用。若强行抽调,最多两千……”
“仲德,你有何良策?”
“鄄城之民情,我向来熟知,我不带兵卒,单骑前去即可。”程昱黑着的脸上,相当的坚定。
鄄城他守过一次,和当地士族以及百姓打过交道,论调动民心,比其他人更熟。
“仲德公,你……”董昭急道,“此非儿戏!你单骑前去,城中只留七百疲卒,如何能守一城?”
程昱摇摇头,声音一如既往的板正,看着荀彧:“文和先生所言不差,兵不在多,在能用。袁绍大军若至,我便是领七万之众,也未必能守住。”
“但,若我领七百人,或可让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荀彧和程昱对视,两人目光接触之间,思绪已经在脑海中转了千百遍。
他知道,程昱此人,性格刚直,甚至有些 “狠辣”,换个角度讲,许多时候可能有点胆大包天。
如今这局面,用寻常之法,已是必死。
而且许都之中,各司其职,的确也没办法抽调派出其他大将。
或许,真的也只有程昱,才能创造出一线生机。
“好。”
良久的沉默后,荀彧终于开口,只说了一个字。
他走到程昱面前,深深一揖。
“仲德此去,万事小心。”
程昱重重点了点头。
“昱,必不辱命!”
天光大亮,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棂,在荀彧面前的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竹简的清苦气息。
荀彧端坐案前,神情专注,手中的笔杆稳定而迅速地在一卷卷公文上划过。
他的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这些日子,送往尚书台的文书,内容出奇的一致。
“陈留郡报,今岁屯田,得新法之助,开荒逾万亩,秋收之粮,预计可增五成……”
“颍川来报,新犁之效,远超想象,屯田客热情高涨,日夜不休,新垦之田,已超往年总和……”
“汝南太守满宠,得令回许都商议军机要事......”
除了一些重要的军机之外,关于农事的文书。
几乎全是捷报。
那一道“盐水选种,催芽而播”的奇法,自刘晔、枣渊二人呈上,再由他以尚书令之名,用最快的速度颁行至曹操治下各州郡后,整个屯田体系,仿佛被注入了一剂神药。
曾经那个困扰着所有人的种子短缺问题,不仅被完美解决,甚至还反过来,将出苗率和成活率,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荀彧脑子里的念头,全是等主公前线归来一定要给林阳一个合适的封赏。
无论钱财还是官职,必须强加给他!
这是对他解了如此大的困境所应该有的态度!
“令君!”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断了荀彧的思绪。
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踉跄着冲进堂内,脸上满是疲惫。
他的手中,高高举着一卷用火漆封口的竹筒。
那上面,烙着一个清晰的“曹”字印记。
是主公的急报!
荀彧心中一凛,瞬间站起,快步上前,亲自接过竹筒,挥退了传令兵。
他回到案前,用小刀仔细地割开封蜡,展开了那张写满字的绢帛。
只看了一眼,荀彧那古井无波的脸上,先是闪过一抹狂喜,随即,那喜色又迅速被一层浓重的阴云所取代。
绢帛上,曹操的字迹清晰,充满了昂扬的锐气。
白马之围已解,河北名将颜良,被关羽于万军之中,一合斩杀!
如此大捷,足以震动天下!
可紧接着,曹操的笔锋一转,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深深的忧虑与警示。
“袁绍刚愎自用,颜面大于一切。颜良被斩,他必羞愤欲狂,尽起大军南渡,以泄其愤。”
“我已弃白马,率军西撤,沿河诱敌。然袁军势大,骑兵尤为精锐,若其分兵渡河,直扑我后方粮道,则大军危矣!”
“文若,鄄城乃我兖州粮草转运之枢纽,西临黄河,东接腹地,万万不可有失!望你即刻遣一上将,领兵驰援,固守此城!切记!此事十万火急!”
“鄄城……”
荀彧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地图上,死死地钉在了那个不起眼的名字上。
他的后背,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主公看得没错!
鄄城虽小,但却是整个战局的一处命脉所在!
他用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
兖州东平、任城等产粮大县的粮食,要运往前线,最快最安全的路线,就是先集中到鄄城。
再从鄄城,或走水路,或走陆路,源源不断地送往中牟。
一旦鄄城失守,那这条生命线就等于被掐断了。
运粮队只能被迫向南绕一个大圈,从豫州南部转运。
路程何止增加一倍?
更可怕的是,漫长的补给线,将完全暴露在袁绍骑兵的威胁之下!
到时候,根本不需要正面决战,光是无穷无尽的袭扰,不说能将前线的数十万大军给拖垮,但也至少拖个半死!
“来人!”荀彧向外一喊。
侍从赶忙进来,躬身一礼。
“传令,请程昱、贾诩二位,来尚书台议事!”
“慢着!”侍从刚要动身,荀彧又急急把人喊住。
“令君?”
看了眼桌上的竹简,荀彧挑到了几个名字,都是因为战事而被抽调回来议事的能干贤臣。
“将汝南太守满宠、比部主事杜畿、魏郡太守董昭、兖州从事薛悌一并传来。”
“是!”
……
不过半个时辰,尚书台的议事厅内,已是气氛凝重。
荀彧将曹操的军报传示众人,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木杆重重地点在了“鄄城”的位置。
“诸位,主公军令已明。鄄城,便是如今我军的命门所在,必须死守。”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重。
“可如今,许都主力皆随主公出征,城中守军,不足万余,需拱卫都城,绝不可轻动。我等手中,已无机动之兵。”
满宠眉头紧锁:“能否从周边郡县,抽调些许郡兵?”
董昭立刻摇头:“不可。袁绍势大,若他当真大举南下,各处皆需防守,此时抽调兵力,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一旦被其偏师所乘,遍地烽火,则大局糜烂。”
杜畿和薛悌等人也都看了看,相互摇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董昭说的没错,现在哪里的兵都不够用。
抽调走一方,另一面就会出现漏洞风险。
那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哪一个不是盯着许都这座养着献帝的都城?
荀彧眼神看向贾诩。
贾诩思索了片刻,捻着短须缓缓开口:“我等无兵可派,鄄城守不住,此为实情。”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精光:
“然,主公信中说袁绍羞愤出兵,此乃骄兵、怒兵。骄则生疑,怒则无谋。守城之法,或不在兵力多寡,而在人心叵测。”
众人点头,随后又陷入死寂。
就在所有人额头冒汗之际,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令君,鄄城现有守军几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直默不作声的程昱,缓缓站了起来。
荀彧看着他,伸出了七根手指。
“七百。”
什么?!
满宠和董昭等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七百人?
那袁绍若来,必是数万大军!
七百人扔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荀彧叹了口气,补充道:“城外屯兵,不足三千,虽因新安营补了不少兵卒,但多为新募,不堪大用。若强行抽调,最多两千……”
“仲德,你有何良策?”
“鄄城之民情,我向来熟知,我不带兵卒,单骑前去即可。”程昱黑着的脸上,相当的坚定。
鄄城他守过一次,和当地士族以及百姓打过交道,论调动民心,比其他人更熟。
“仲德公,你……”董昭急道,“此非儿戏!你单骑前去,城中只留七百疲卒,如何能守一城?”
程昱摇摇头,声音一如既往的板正,看着荀彧:“文和先生所言不差,兵不在多,在能用。袁绍大军若至,我便是领七万之众,也未必能守住。”
“但,若我领七百人,或可让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荀彧和程昱对视,两人目光接触之间,思绪已经在脑海中转了千百遍。
他知道,程昱此人,性格刚直,甚至有些 “狠辣”,换个角度讲,许多时候可能有点胆大包天。
如今这局面,用寻常之法,已是必死。
而且许都之中,各司其职,的确也没办法抽调派出其他大将。
或许,真的也只有程昱,才能创造出一线生机。
“好。”
良久的沉默后,荀彧终于开口,只说了一个字。
他走到程昱面前,深深一揖。
“仲德此去,万事小心。”
程昱重重点了点头。
“昱,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