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轻而无备-《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一碗馄饨下肚,荀彧精神也感觉好了几分。

  林阳喊来下人收拾了碗筷,厅内又只剩下两人。

  “令君,勿忧!”

  听到这四个字,荀彧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他已经有了解法!

  “澹之,何出此言?”荀彧试探着问道。

  “令君,”林阳声音沉稳有力,“孙策此人,不足为虑。”

  “什么?”荀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哈哈,”林阳轻笑一声,摇摇头,“孙策,不足为虑。此人近日,必死无疑!”

  “必死无疑?”

  荀彧呆呆地看着林阳,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

  孙策,正值年少。

  如何能必死无疑?

  但看着林阳那副笃定的模样,荀彧甚至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因为惊惧过度,失心疯了。

  “澹之,此话又是怎讲?”荀彧小心翼翼地问道。

  林阳脸上全是自信:“令君,我且问你。你方才所言,广陵太守陈登,曾星夜驰报,对也不对?”

  “是。”荀彧点了点头,不明白他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那陈元龙,先前可曾有过来信?”林阳追问道。

  荀彧皱眉思索了片刻:“自然是有。”

  “那可曾说过,与孙策相关之战事?”

  荀彧想了想,点了点头。

  陈登的来信,基本上几次都恰巧赶在了曹老板出征的时候。

  所以送来,都是他荀彧过的第一手。

  涉及到战事的信件,又是重中之重,为以防万一,漏掉关键信息,他往往会翻来覆去看上数遍,以至每一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好,令君可曾记得内容?”林阳见荀彧点头,抓紧追问。

  “自然!”荀彧十分笃定。

  “元龙在信中,确有提及。自去岁以来,孙策曾两次兴兵,攻打他所镇守之地。”

  “战况如何?”林阳的眼睛更亮了。

  “两次,皆是孙策大败而归。”荀彧如实回答,但心中更加困惑,“第一次,是建安四年,孙策领万余精锐突袭匡琦。元龙示弱,待其懈怠,开城突袭,吴军大败,斩首溺亡者,不计其数。”

  “第二次,便是今年三月。孙策心有不甘,亲率大军卷土重来。元龙又使一计,于城外十里处,夜燃柴草,虚张声势,伪作援军已至。吴军望见火光,竟不战自溃,再次被斩首万余。”

  说到这里,荀彧自己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元龙之才,确是当世人杰。以区区广陵一郡,竟能让那不可一世的孙策,接连两次折戟沉沙,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荀彧将自己所知的军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这些,现在都已经成了记录在案的军报,并非什么秘密。

  他只是不明白,林阳为何会对这些陈年旧事,如此感兴趣。

  然而,林阳听完,脸上的笑容却愈发灿烂了。

  他甚至还轻松地拍了拍手。

  “这就对了!”

  “这就全对上了!”

  林阳彻底放心了。

  历史的轨迹,虽然因为自己的出现,有了一些微小的偏差,但大的方向,并没有改变!

  郭嘉那句“必死于匹夫之手”的预言,其背后所依赖的逻辑链条,此刻在林阳的脑海中,变得无比清晰。

  孙策为什么会死于刺杀?

  因为他轻而无备,喜欢单枪匹马出去打猎。

  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有闲工夫去丹徒打猎?

  因为他两次攻打广陵都惨败,北上计划受挫,不得不滞留在丹徒休整,心中郁闷,只能靠打猎来排遣。

  而他为什么会败给陈登?

  因为他“轻进易退”,为人太过自负,小看了陈登。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而现在,荀彧亲口证实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孙策,确实在陈登手上,吃了两次天大的亏!

  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以及一些小小的推波助澜......

  看着林阳脸上那副如释重负,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幸灾乐祸的表情,荀彧彻底糊涂了。

  “澹之,你这......究竟是何意?”

  “令君,”林阳收起笑容,一本正经说道,“我等看人,不能只看其表。孙策此人,看似勇猛无敌,席卷江东,实则,他为自己埋下了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祸根。”

  “祸根?”

  “然也。”林阳点了点头,开始了他最擅长的“事后诸葛亮”式分析。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评价历史人物的口吻,缓缓道来。

  “孙策平定江东,靠的是什么?仁德?民心?”

  林阳摇了摇头。

  “皆不是。”

  “他靠的,是‘诛戮英豪’!”

  “诛戮英豪?”荀彧的瞳孔微微一缩。

  “不错。”林阳踱了两步,声音里带着冷意,“令君身在中枢,或许对江东之事,不甚了了。但我曾听闻,孙策此人,为求速定江东,手段酷烈,杀伐随心。”

  “他攻打刘繇,击败王朗,此二人皆是朝廷任命的州牧太守,他杀了,也就罢了,毕竟是敌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那会稽名士周昕,吴郡名士高岱,皆为一时之选,在地方上深得人心,只因不愿归附,便被他尽数屠戮!”

  “更有甚者,那吴郡太守许贡,不过是向朝廷上书,言孙策骁勇,堪比项籍,应当召回京师,好生看管,以免其坐大成患。此举,虽有私心,却也算得上是为国之言。可孙策得知后,竟勃然大怒,直接将许贡绞死!”

  林阳每说一句,荀彧的脸色,便凝重一分。

  这些江东的秘闻,他确实只是略有耳闻,却从未像林阳这般,将其串联起来又看得如此透彻。

  “令君,你可知,这些被他所杀之人,都是些什么人?”林阳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他们,皆是‘能得人死力’的地方领袖!”

  “孙策杀了他们,看似是除去了对手,稳固了统治。可他杀的,只是这些人的肉身。这些人的门客、部属、亲族,那些受过他们恩惠,愿意为他们卖命的死士,还在!”

  “这些人,对孙策,是何等的恨之入骨?”

  “孙策之治,乃‘以力服人’,而非‘以德服人’。他以为靠着手中利剑,便能让江东臣服。殊不知,此等方式,必会导致一个结果——”

  林阳顿了顿,说出最后几个字。

  “仇人,遍于郡国!”

  “一个将仇人弄得遍地都是,却又自恃其勇,‘轻而无备’的匹夫,他不是在取天下,他是在找死!”

  “令君,你说,这样一个人,我等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