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言罢,深深一拜,厅中诸人,大多面露赞同之色。
程昱那张黑脸上,也满是煞气,他瓮声瓮气地说道:
“主公,文若先生所言极是!与其如此行险,不如效仿昔日秦皇,行雷霆手段!下令城中大户,按家产捐输军粮!不从者,以通敌论处,抄没家产!如此,既能得粮,又能震慑宵小,一举两得!”
一个主稳,一个主杀。
两人的意见,代表了在场所有务实派的想法。
曹操得自林阳的计策,在他们听来,太过天马行空,太过依赖于虚无缥缈的“信誉”和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议事厅内,反对之声四起。
曹操端坐不动,面沉似水。
他看着众人脸上的忧虑、质疑,甚至恐惧,心中却是一片平静。
这一切,他早有预料。
甚至他自己,在初闻此计时,也有过和荀彧一样的担忧。
但他想起了林阳。
想起了那个躺在摇椅上,满不在乎地说出“画饼”二字的年轻人。
他为何能那般笃定?
为何能将这等经天纬地的阳谋,说得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因为在林阳眼中,这根本不是一场赌博。
曹操缓缓站起身,走到众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紧张的脸。
“文若之忧,在‘将来’。仲德之虑,在‘当下’。”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然,尔等都错了一件事。”
曹操伸出一根手指。
“我们,没有‘将来’了。”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曹操的眼神变得锐利如刀:“袁绍携四州之众,带甲几十万,粮草充足,猛将如云!而我等,兵不过三万,粮不过数月。此战,若无奇计,若无破釜沉舟之决心,便是死路一条!何来将来?”
“与其坐等粮尽,士卒离心,被袁绍大军活活困死,不如放手一搏!”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洪钟大吕,在每个人耳边炸响。
“此计,非饮鸩止渴,而是向死而生!它赌的不是胜负,而是人心!赌的是这许都、是朝廷所占几州百姓对我曹孟德的信任!赌的是那些富商豪族对财富的贪婪!”
“至于文若所虑,多出来的两成粮食……”曹操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待我军击破袁绍,整个河北的粮仓,难道还填不上这点亏空?”
一句话,霸气外露,让所有质疑的声音都为之一滞。
是啊,打赢了,整个河北都是战利品,区区两成利息算得了什么?
曹操见火候已到,从怀中取出一物,放在案上。
那是一张用上等蜀锦制成的“粮券”样品,由府中最巧的工匠连夜赶制。
与林阳的草图不同,这张样品精美绝伦。
锦缎质地细腻,边缘织着一圈防伪的云纹。
正中,是两个用金线绣成的篆字——“兴汉”。
下方,则是一株同样用金线绣出的饱满麦穗,与“许都通宝”上的图案遥相呼应。
左侧写着“壹石”字样,右侧盖着鲜红的朝廷官印。
整张粮券,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华贵与威严。
“诸位请看。”曹操的声音恢复了平静,“此物,名为‘兴汉粮券’。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我曹孟德,对天下人的承诺。我意已决,明日一早,便在许都四门张贴告示,设兑换点,正式发行此券!”
看着那张在烛火下熠熠生辉的粮券,看着曹操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荀彧等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将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
他们知道,曹操心意已决。
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豪赌,已经拉开了序幕。
……
第二天,天还未亮,整个许都城便被惊动了。
四门城墙上,官府的告示前,围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识字的书生在高声念着告示上的内容,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巨浪。
“……凡上交粮食者,可凭一石之粮,兑‘兴汉粮券’一张。一年之后,凭券可于官府粮仓,兑取上等新米一石二斗……”
“……凡上交粮食逾千石者,赏‘鎏金兴汉券’一张,以彰其功,其名将载于府册,流芳后世……”
人群炸开了锅。
“一石换一石二斗?真的假的?官府这么好心?”
“你看那粮券的样本,用金线绣的!比我家的传家宝还气派!”
“不止啊,你们看,颍川陈家的大管家,带着车队往城东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向了城东的方向。
只见一队长长的车队,正从城中最大的豪族之一,陈家的府邸中驶出。
每一辆大车上,都装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
车队的最前方,陈家的管家陈福,高高地举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响应司空号令,献粮以兴汉室”。
这自然又是曹操的安排。
陈家,作为与他关系最密切的世家,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做了“表率”。
有了陈家的带头,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富商、地主,瞬间就坐不住了。
他们派人飞奔到城东的兑换点,只见那里已经搭起了高台,仍旧是荀彧亲自坐镇。
陈家的粮食过秤之后,荀彧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叠厚厚的,崭新精美的“兴汉粮券”交到了陈福手中。
而其中一张,更是用一个精致的木盒装着,通体鎏金,在晨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这一幕,通过无数人的眼睛,迅速传遍了许都的每一个角落。
疯了。
整个许都都疯了。
那些前几日还在囤积居奇,等着发战争财的粮商们,此刻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官府会来这么一手。
再囤下去?
等官府收足了粮食,粮价必然大跌,他们手里的粮食就真的要烂在仓库里了。
卖!
必须卖!
而且要抢在别人前面卖!
一时间,许都城内,上演了蔚为壮观的一幕。
无数满载粮食的牛车、马车、甚至手推车,从城中各处的豪宅、米铺、仓库中涌出,汇成一股股洪流,争先恐后地涌向四大兑换点。
原本门可罗雀的米铺,纷纷开门,将之前高不可攀的粮价,一降再降,只求能尽快将粮食出手,换成那能生利息的“粮券”。
市面上的粮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落。
百姓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前几天还捧着钱买不到米,今天,那些粮商们就差跪下来求他们买了。
恐慌的气氛,一扫而空。
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粮食危机,就在这一张张小小的“兴汉粮券”面前,冰消瓦解。
而始作俑者林阳,正躺在院子里,听着下人眉飞色舞地汇报着外面的盛况。
程昱那张黑脸上,也满是煞气,他瓮声瓮气地说道:
“主公,文若先生所言极是!与其如此行险,不如效仿昔日秦皇,行雷霆手段!下令城中大户,按家产捐输军粮!不从者,以通敌论处,抄没家产!如此,既能得粮,又能震慑宵小,一举两得!”
一个主稳,一个主杀。
两人的意见,代表了在场所有务实派的想法。
曹操得自林阳的计策,在他们听来,太过天马行空,太过依赖于虚无缥缈的“信誉”和不确定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议事厅内,反对之声四起。
曹操端坐不动,面沉似水。
他看着众人脸上的忧虑、质疑,甚至恐惧,心中却是一片平静。
这一切,他早有预料。
甚至他自己,在初闻此计时,也有过和荀彧一样的担忧。
但他想起了林阳。
想起了那个躺在摇椅上,满不在乎地说出“画饼”二字的年轻人。
他为何能那般笃定?
为何能将这等经天纬地的阳谋,说得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因为在林阳眼中,这根本不是一场赌博。
曹操缓缓站起身,走到众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紧张的脸。
“文若之忧,在‘将来’。仲德之虑,在‘当下’。”他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然,尔等都错了一件事。”
曹操伸出一根手指。
“我们,没有‘将来’了。”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曹操的眼神变得锐利如刀:“袁绍携四州之众,带甲几十万,粮草充足,猛将如云!而我等,兵不过三万,粮不过数月。此战,若无奇计,若无破釜沉舟之决心,便是死路一条!何来将来?”
“与其坐等粮尽,士卒离心,被袁绍大军活活困死,不如放手一搏!”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洪钟大吕,在每个人耳边炸响。
“此计,非饮鸩止渴,而是向死而生!它赌的不是胜负,而是人心!赌的是这许都、是朝廷所占几州百姓对我曹孟德的信任!赌的是那些富商豪族对财富的贪婪!”
“至于文若所虑,多出来的两成粮食……”曹操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待我军击破袁绍,整个河北的粮仓,难道还填不上这点亏空?”
一句话,霸气外露,让所有质疑的声音都为之一滞。
是啊,打赢了,整个河北都是战利品,区区两成利息算得了什么?
曹操见火候已到,从怀中取出一物,放在案上。
那是一张用上等蜀锦制成的“粮券”样品,由府中最巧的工匠连夜赶制。
与林阳的草图不同,这张样品精美绝伦。
锦缎质地细腻,边缘织着一圈防伪的云纹。
正中,是两个用金线绣成的篆字——“兴汉”。
下方,则是一株同样用金线绣出的饱满麦穗,与“许都通宝”上的图案遥相呼应。
左侧写着“壹石”字样,右侧盖着鲜红的朝廷官印。
整张粮券,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华贵与威严。
“诸位请看。”曹操的声音恢复了平静,“此物,名为‘兴汉粮券’。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我曹孟德,对天下人的承诺。我意已决,明日一早,便在许都四门张贴告示,设兑换点,正式发行此券!”
看着那张在烛火下熠熠生辉的粮券,看着曹操那不容置疑的眼神,荀彧等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将所有的话,都咽了回去。
他们知道,曹操心意已决。
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豪赌,已经拉开了序幕。
……
第二天,天还未亮,整个许都城便被惊动了。
四门城墙上,官府的告示前,围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识字的书生在高声念着告示上的内容,每一个字,都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巨浪。
“……凡上交粮食者,可凭一石之粮,兑‘兴汉粮券’一张。一年之后,凭券可于官府粮仓,兑取上等新米一石二斗……”
“……凡上交粮食逾千石者,赏‘鎏金兴汉券’一张,以彰其功,其名将载于府册,流芳后世……”
人群炸开了锅。
“一石换一石二斗?真的假的?官府这么好心?”
“你看那粮券的样本,用金线绣的!比我家的传家宝还气派!”
“不止啊,你们看,颍川陈家的大管家,带着车队往城东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望向了城东的方向。
只见一队长长的车队,正从城中最大的豪族之一,陈家的府邸中驶出。
每一辆大车上,都装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
车队的最前方,陈家的管家陈福,高高地举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响应司空号令,献粮以兴汉室”。
这自然又是曹操的安排。
陈家,作为与他关系最密切的世家,还是第一个站出来做了“表率”。
有了陈家的带头,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富商、地主,瞬间就坐不住了。
他们派人飞奔到城东的兑换点,只见那里已经搭起了高台,仍旧是荀彧亲自坐镇。
陈家的粮食过秤之后,荀彧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叠厚厚的,崭新精美的“兴汉粮券”交到了陈福手中。
而其中一张,更是用一个精致的木盒装着,通体鎏金,在晨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这一幕,通过无数人的眼睛,迅速传遍了许都的每一个角落。
疯了。
整个许都都疯了。
那些前几日还在囤积居奇,等着发战争财的粮商们,此刻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官府会来这么一手。
再囤下去?
等官府收足了粮食,粮价必然大跌,他们手里的粮食就真的要烂在仓库里了。
卖!
必须卖!
而且要抢在别人前面卖!
一时间,许都城内,上演了蔚为壮观的一幕。
无数满载粮食的牛车、马车、甚至手推车,从城中各处的豪宅、米铺、仓库中涌出,汇成一股股洪流,争先恐后地涌向四大兑换点。
原本门可罗雀的米铺,纷纷开门,将之前高不可攀的粮价,一降再降,只求能尽快将粮食出手,换成那能生利息的“粮券”。
市面上的粮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落。
百姓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前几天还捧着钱买不到米,今天,那些粮商们就差跪下来求他们买了。
恐慌的气氛,一扫而空。
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粮食危机,就在这一张张小小的“兴汉粮券”面前,冰消瓦解。
而始作俑者林阳,正躺在院子里,听着下人眉飞色舞地汇报着外面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