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终是君臣,难叙闲情-《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

  宫殿之内,早已是灯火通明,熏香袅袅。

  巨大的铜制炭盆烧得通红,将殿外的寒气牢牢隔绝。

  百官早已按照品级,分列两侧,一个个身着崭新的朝服,神情肃穆。

  整个大殿,庄严、华美,却也冰冷得像一座巨大的坟墓。

  曹操目不斜视,一步步踏上丹陛。

  他每走一步,两侧的官员便会齐齐躬身,那整齐划一的动作,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他走到百官之首,那个离龙椅最近,却又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天堑的位置,站定。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一声尖锐的唱喏,一个身着龙袍的年轻身影,从后殿缓缓走出。

  正是当今天子,刘协。

  献帝看起来比之前更消瘦了些,脸色略显苍白,眼神里带着浓重的郁色。

  他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上,身体仿佛要被那宽大的龙袍给吞没。

  “众卿平身。”他的声音不大,在这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有些飘忽。

  “谢陛下!”百官齐声应和,山呼万岁。

  接下来,便是一套繁琐而冗长的朝贺礼仪。

  从百官叩拜,再到天子赐下节礼。

  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排练了无数遍的木偶戏,精准却毫无生气。

  曹操站在那里,如同一尊铁铸的雕像。

  他看着龙椅上那个名为“天子”的年轻人,心中毫无波澜。

  他想起了半个月前,也是在这座宫殿里,自己入宫面圣。

  那一次,没有百官,只有他和天子两人。

  年轻的天子坐在他对面,双手拢在袖中,低着头,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决绝。

  “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你若能好好辅佐我,就请好好的待我;要是不能,那就请你开恩,放过我吧(让我脱离你的控制)。

  这话说得可怜,就像是在乞求。

  可曹操听出了其中的另一层意思。

  那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一种以退为进的威胁。

  他知道,这君臣二人之间,早已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墙这边,是他曹孟德的铁腕与雄心;墙那边,是汉室四百年的余晖和不甘。

  今日这正旦朝贺,看似君臣和睦,一派祥和。

  可曹操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表演。

  天子在扮演他的仁君,自己,在扮演他的忠臣。

  他忽然觉得有些疲惫。

  这种疲惫,不是领兵打仗后的力竭,也不是通宵谋划后的心累。

  而是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深刻的孤独。

  在这座权力的顶峰,他看似拥有一切,却找不到一个能像林阳那样,与他盘腿坐在热炕上,喝酒吃肉,胡说八道的人。

  在这里,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无数人反复揣摩、解读。

  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来无数明枪暗箭。

  他甚至不如林阳院里的那个厨子活得自在。

  至少,那厨子还能在林阳的指导下,学个一招半式,得到一句真心的夸赞。

  而他,得到的只有山呼海啸的“司空英明”,和那龙椅之上,越来越沉的目光。

  冗长的朝贺终于结束了。

  百官退朝,曹操也转身,准备离开这让人窒气的地方。

  “司空留步。”

  身后,传来了天子的声音。

  曹操脚步一顿,转过身,重新躬身行礼:“陛下有何吩咐?”

  天子从龙椅上站起,缓缓走下丹陛,脸上强行带上温和笑意:“今日正旦,朕已在后殿备下薄宴,想与司空对饮几杯,不知司空可否赏光?”

  曹操沉默了片刻:“臣,政务繁忙,无暇,望陛下恕罪。”

  话音落地,曹操头也不回的转身离开,留下献帝有些哆嗦的身影。

  终是君臣,难叙闲情。

  ......

  与那庙堂不同。

  司空府内,其乐融融。

  宴会大厅之中,早已是宾客云集,觥筹交错。

  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夏侯惇、曹洪……

  但凡在许都的曹营核心文武,皆已齐聚一堂。

  他们特意换上崭新的官服或铠甲,脸上带着节日的喜庆,互相举杯,高声谈笑。

  悠扬的雅乐在厅中回荡,舞女们舒展着长袖,翩翩起舞,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曹操端坐于主位之上,身着一袭最为隆重的玄色朝服,头戴进贤三梁冠,面容沉静。

  但即便脸上挂着笑容,他坐在那里,只要目光缓缓扫过堂下众人,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了整个大厅。

  此刻的他,不再是林阳小院里那个会为了一杯好酒而开怀大笑的“孟良”。

  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手握天下权柄的司空,曹操。

  “诸君。”

  曹操举起手中的青铜酒爵,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丝竹管乐之声。

  厅中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放下酒杯,起身肃立,躬身行礼。

  “今日正旦,万象更新。过去一年,我等同心,内安黎庶,外御强敌,许都方有今日之安稳。此皆诸君之功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主公英明!”堂下众人齐声应道,声如洪钟。

  “满饮此杯!”

  “谢主公!”

  众人一饮而尽,气氛再次热烈起来。

  宴席继续,曹操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想起了献帝的那一手挽留,想起了林阳那个温馨的小院。

  摇摇头,把脑袋里的思绪统统赶走。

  曹操放下酒爵,目光落在了夏侯惇的身上。

  “元让。”

  夏侯惇正与曹洪拼酒,闻言立刻放下酒杯,起身大步出列:“主公,末将在!”

  “汝镇守兖州,劳苦功高。如今官渡前线,我军兵马钱粮,皆需汝多多费心。”曹操的语气平淡,像是在闲聊。

  “主公放心!”夏侯惇重重一抱拳,独目精光四射,“有末将在一日,我军粮道,稳如泰山!”

  “好。”曹操点了点头,目光又转向荀彧。

  “文若。”

  “在。”荀彧起身,姿态儒雅。

  “去岁,劣币、粮价、流言,接踵而至,许都几度风雨飘摇。皆赖先生坐镇后方,调度有方,方能化险为夷。此首功,当属先生。”

  荀彧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苦笑,躬身道:“主公谬赞。若非主公神机妙算,连出奇计,彧早已束手无策,愧对主公信重。”

  他这话,说的是真心话。

  无论是“良币驱逐劣币”,还是“开运钱”的阳谋,亦或是那石破天惊的“兴汉粮券”,主公出的这些计策,至今想来,仍让他感到心神激荡,自愧不如。

  “哈哈哈!文若过谦了!”曹操看着荀彧那副样子,心中还是有些小得意,却也不点破。

  “文和。”曹操的声音响起。

  贾诩闻声,缓缓放下手中的竹箸,起身,对着曹操微微一拜,动作不疾不徐,恰到好处。

  “主公。”

  “先生初来许都,可还习惯?”曹操的语气,带着几分关切。

  “劳主公挂心,许都繁华,远胜宛城。在下一切安好。”贾诩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感谢,又捧了许都一句。

  曹操点了点头,没再多问。

  他收回目光,重新端起酒爵,看着满堂的文武,心中却怎么也提不起那份君临天下的豪情。

  这些,都是他最倚重的心腹,是他霸业的基石。

  他们忠诚,能干,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才。

  可曹操的心中,却莫名地涌起一股孤独感。

  他知道,这些人,尊敬他,畏惧他,忠于他。但他们,却不懂他。

  他们不懂,他为何要在接受张绣投降时,宁可背负天下人的不解,也要将杀子之仇放下。

  他们不懂,他为何会为一个看似荒诞的“晦气钱”流言,而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动用国库,也要办一场“迎新纳福”的盛会。

  他们更不懂,他如今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击败袁绍?

  是一统天下?

  曹操摇摇头,

  唯有那个躺在小院里的年轻人,才能与他,在这件事上,达到真正的共鸣。

  想到这里,曹操一饮而尽。

  也罢。

  这世上,能得一知己,足矣。

  他压下心中的万千思绪,脸上恢复了那份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君!”他的声音再次响起。

  “今建安五年元日已至,年内,我等与袁绍,必有一战!此战,关乎天下归属,关乎汉室存亡!”

  “望诸君,能与我同心戮力,共平乱世,以安社稷!”

  “愿为主公效死!”满堂文武,再次齐声应诺,士气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