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那些承载着未来希望的奠基木桩,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难长成参天大厦。
三大坊的工地开工已逾半月,南郊原本的荒地被平整一空,上千名力役挥汗如雨,夯土地基,垒砌高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在这喧嚣背后,却藏着一丝诡异的沉寂。
负责招募工匠的东宫属官,每日愁眉不展地向范建汇报着同一个数字——三十七名。
这便是半个月来,以太子之名,许以三倍酬劳,应募而来的全部锻钢匠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三十七人中,不是年过花甲的老翁,便是身有残疾的中年,竟无一个能担起主炉之责的青壮。
“查清楚了。”东宫书房内,范建的面色凝重如铁,他将一份密报呈到李云潜案前,“问题出在‘匠籍’上。”
庆国承袭前朝旧制,天下九成以上的精工巧匠,生来便被刻上“匠籍”的烙印。
他们世代为贱籍,不得科举,不得从商,甚至不得擅离原籍。
他们的技艺被牢牢锁在血脉与家族之内,传子不传女,传亲不传外。
生杀予夺,皆由工部与盘踞地方的匠师宗族共同掌控。
“这还不算最糟的。”范建的声音压得更低,“工部侍郎崔元礼,已私下向各地匠头颁下密令:凡私应东宫招募者,一律削去匠籍,全家流放三千里,三代之内,子孙不准再执铁锤。”
书房内瞬间死寂,连烛火的跳动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李云潜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暴怒,只有一层冰冷的寒霜。
他轻笑一声,笑意却未达眼底:“他们宁愿让国库的铁锭在仓库里锈成一堆废铁,也不愿让它们变成士兵手中的利器。范建,你说,他们是怕国强,还是怕权失?”
范建垂首,不敢作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足以让京城血流成河。
一直沉默不语的叶轻眉,此刻却从一堆泛黄的卷宗里抬起头来。
她面前摊开的,是好不容易从皇家秘阁中寻来的《百工录》残卷。
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上面模糊的图样,声音清澈而冷静:“我们的对手,不只是制度,还有技术。庆国兵器至今仍在沿用汉时的叠打法,反复锻折,耗时耗力,产出的刀刃韧性与锋锐度都远逊于北齐精锐。我在这残卷中发现,前朝曾有过一种‘水力鼓风高炉炼钢术’,若能复原,刀甲产量至少能翻一倍,品质亦可远超北齐。”
李云潜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此术在何处?”
“北地,寒溪谷。”叶轻眉指向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点,“据载,二十年前,曾有一位名为欧冶玄的匠师,因私下将改良的铸钢法传授给非本族子弟,触犯匠籍铁律,被崔氏一族上告,最终由工部判处戍边,就发配在此地。那里,或许还存着一丝火种。”
“我派三千羽林卫护送你去。”李云潜当即决断。
“不。”叶轻眉却摇了摇头,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殿下,我去,是以钦使之名寻技,不是以太子之刀剑夺人。若以强权取之,天下匠人便只会愈发畏惧我们,而非信赖我们。这火种,必须由他们心甘情愿地交出来。”
临行前夜,东宫的灯火亮至深夜。
叶轻眉伏案疾书,笔下的并非什么惊天谋略,而是一份名为《匠籍解绑契书》的草稿。
她娟秀的字迹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第一条便赫然写着:“凡匠人者,非奴非婢,与国同体。其子嗣可入学塾,可应科举,与士族同阶。”
京城的另一端,工部侍郎崔元礼的府邸同样灯火通明。
“父亲,东宫此举,是要掘我等的根啊!”其子崔焕,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上满是焦躁。
他虽素日里是个纨绔子弟,但对自家赖以生存的工部权柄,却有着本能的警觉。
五十六岁的崔元礼端坐于太师椅上,面沉如水,慢条斯理地品着茶:“慌什么。她要去寻火种,那便让她去。只是,这京城的柴,我们得先清理干净。”他放下茶杯,“你今夜便去一趟衙署,将藏书阁里那几册《天下巧匠名录》的原册,都处理掉。”
“烧……烧了?”崔焕大惊失色,“父亲,那可是我朝百工的根底啊!”
“根底?”崔元礼冷哼一声,“只要匠籍在,只要我们崔家还是江南匠头的宗主,根底就在我们手里。留着那名录,只会成为陈萍萍用来定罪的把柄。去吧,做得干净些。”
崔焕虽觉得此举未免太过激烈,但父命难违,只得领命。
是夜,工部衙门后院的藏书阁无故走水,火光冲天。
当值官吏救火不及,大火将整座木楼吞噬。
混乱中,无人注意到,一名被浓烟熏得半死的老吏,在昏倒前,用尽最后力气将一卷抢救出来的半册残卷,死死塞进了厨房冰冷的灶膛灰烬深处。
崔焕站在远处,望着那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夜空,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口中喃喃自语:“父亲说得对……有些火,烧了,才干净。”
七日后,寒溪谷。
当叶轻眉一行人找到那座废弃的铁坊时,眼前的景象令随行的护卫都忍不住反胃。
与其说是铁坊,不如说是一处乱葬岗。
数十具早已腐烂的尸骨胡乱堆砌在倒塌的冶炉旁,空气中弥漫着死亡与铁锈混合的恶臭。
叶轻眉却仿佛毫无所觉,她命人戴上布巾,清理尸堆。
终于,在最底层,他们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
那人正是欧冶玄。
他双目浑浊,几近失明,双手筋骨俱被挑断,扭曲成诡异的形状。
可他的嘴唇却在不停地翕动着,含混不清地反复呢喃着几个词。
叶轻眉俯下身,将耳朵凑近,终于听清了那微弱的声音:“三炭……九火……水淬……七回……”
正是那失传的锻钢口诀!
叶轻眉不再犹豫,亲自将瘦骨嶙峋的老人背起。
走出废矿时,一块从头顶崩裂的滚烫炉渣掉落,砸在她的右肩。
她只闷哼一声,素色的衣衫上,血迹迅速渗透出来。
随行的费介立刻赶来,拿出随身药箱,剪开衣料。
然而,当他用消过毒的银针轻轻挑破伤口边缘的燎泡时,那翠绿色的药液一接触到叶轻眉的血液,竟瞬间泛起一抹幽幽的蓝色微光。
费介的瞳孔猛地一缩,但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只是飞快地用纱布包扎好,低声说道:“只是皮肉之伤,敷上我的药,不碍事。”
叶轻眉并未察觉到这一瞬间的异样,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脑海中那段足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口诀里。
返京途中,一行人在一处驿站歇脚。
子夜时分,一道黑影如鬼魅般翻过院墙,直扑叶轻眉所在的房间,却被早已潜伏在屋顶的影子一剑封喉。
搜其身,竟从怀中摸出一块镌刻着工部徽记的“免死铁牌”——是工部稽查司的顶尖暗桩。
消息传回京都,陈萍萍连夜审讯了其余几名被影子顺藤摸瓜揪出的漏网之鱼。
酷刑之下,有人终于招供,崔元礼曾对心腹下达死命令:“若那个叫叶轻眉的女子当真带回了什么‘神技’,就在进京的路上,让她连人带车,一起摔下山崖。”
李云潜接到密报时,正独自立于东宫的宫墙之上。
他手握着长剑的剑柄,目光穿透沉沉夜色,望向遥远的北方归途,声音冷得像是淬了冰:“他们烧名册,杀匠人,设伏刺客……可曾想过,他们真正该害怕的,是这天下再没有人,肯为我庆国,打一把好刀?”
凛冽的北风卷过檐角,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那个瞬间,京城朱雀门洞开的门廊下,一道风尘仆仆的素衣身影,正驱车缓缓驶入。
在她身后那辆看似普通的马车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位垂死的老人,和一部即将点燃九州炉火的《锻钢全录》。
次日清晨,天光乍亮,一封由太子亲笔书写的诏令,被火速送往了工部衙门,召集侍郎以上所有官员,即刻入东宫议事。
三大坊的工地开工已逾半月,南郊原本的荒地被平整一空,上千名力役挥汗如雨,夯土地基,垒砌高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然而,在这喧嚣背后,却藏着一丝诡异的沉寂。
负责招募工匠的东宫属官,每日愁眉不展地向范建汇报着同一个数字——三十七名。
这便是半个月来,以太子之名,许以三倍酬劳,应募而来的全部锻钢匠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三十七人中,不是年过花甲的老翁,便是身有残疾的中年,竟无一个能担起主炉之责的青壮。
“查清楚了。”东宫书房内,范建的面色凝重如铁,他将一份密报呈到李云潜案前,“问题出在‘匠籍’上。”
庆国承袭前朝旧制,天下九成以上的精工巧匠,生来便被刻上“匠籍”的烙印。
他们世代为贱籍,不得科举,不得从商,甚至不得擅离原籍。
他们的技艺被牢牢锁在血脉与家族之内,传子不传女,传亲不传外。
生杀予夺,皆由工部与盘踞地方的匠师宗族共同掌控。
“这还不算最糟的。”范建的声音压得更低,“工部侍郎崔元礼,已私下向各地匠头颁下密令:凡私应东宫招募者,一律削去匠籍,全家流放三千里,三代之内,子孙不准再执铁锤。”
书房内瞬间死寂,连烛火的跳动声都显得格外刺耳。
李云潜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暴怒,只有一层冰冷的寒霜。
他轻笑一声,笑意却未达眼底:“他们宁愿让国库的铁锭在仓库里锈成一堆废铁,也不愿让它们变成士兵手中的利器。范建,你说,他们是怕国强,还是怕权失?”
范建垂首,不敢作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足以让京城血流成河。
一直沉默不语的叶轻眉,此刻却从一堆泛黄的卷宗里抬起头来。
她面前摊开的,是好不容易从皇家秘阁中寻来的《百工录》残卷。
她的手指轻轻划过上面模糊的图样,声音清澈而冷静:“我们的对手,不只是制度,还有技术。庆国兵器至今仍在沿用汉时的叠打法,反复锻折,耗时耗力,产出的刀刃韧性与锋锐度都远逊于北齐精锐。我在这残卷中发现,前朝曾有过一种‘水力鼓风高炉炼钢术’,若能复原,刀甲产量至少能翻一倍,品质亦可远超北齐。”
李云潜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此术在何处?”
“北地,寒溪谷。”叶轻眉指向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点,“据载,二十年前,曾有一位名为欧冶玄的匠师,因私下将改良的铸钢法传授给非本族子弟,触犯匠籍铁律,被崔氏一族上告,最终由工部判处戍边,就发配在此地。那里,或许还存着一丝火种。”
“我派三千羽林卫护送你去。”李云潜当即决断。
“不。”叶轻眉却摇了摇头,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殿下,我去,是以钦使之名寻技,不是以太子之刀剑夺人。若以强权取之,天下匠人便只会愈发畏惧我们,而非信赖我们。这火种,必须由他们心甘情愿地交出来。”
临行前夜,东宫的灯火亮至深夜。
叶轻眉伏案疾书,笔下的并非什么惊天谋略,而是一份名为《匠籍解绑契书》的草稿。
她娟秀的字迹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第一条便赫然写着:“凡匠人者,非奴非婢,与国同体。其子嗣可入学塾,可应科举,与士族同阶。”
京城的另一端,工部侍郎崔元礼的府邸同样灯火通明。
“父亲,东宫此举,是要掘我等的根啊!”其子崔焕,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上满是焦躁。
他虽素日里是个纨绔子弟,但对自家赖以生存的工部权柄,却有着本能的警觉。
五十六岁的崔元礼端坐于太师椅上,面沉如水,慢条斯理地品着茶:“慌什么。她要去寻火种,那便让她去。只是,这京城的柴,我们得先清理干净。”他放下茶杯,“你今夜便去一趟衙署,将藏书阁里那几册《天下巧匠名录》的原册,都处理掉。”
“烧……烧了?”崔焕大惊失色,“父亲,那可是我朝百工的根底啊!”
“根底?”崔元礼冷哼一声,“只要匠籍在,只要我们崔家还是江南匠头的宗主,根底就在我们手里。留着那名录,只会成为陈萍萍用来定罪的把柄。去吧,做得干净些。”
崔焕虽觉得此举未免太过激烈,但父命难违,只得领命。
是夜,工部衙门后院的藏书阁无故走水,火光冲天。
当值官吏救火不及,大火将整座木楼吞噬。
混乱中,无人注意到,一名被浓烟熏得半死的老吏,在昏倒前,用尽最后力气将一卷抢救出来的半册残卷,死死塞进了厨房冰冷的灶膛灰烬深处。
崔焕站在远处,望着那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夜空,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口中喃喃自语:“父亲说得对……有些火,烧了,才干净。”
七日后,寒溪谷。
当叶轻眉一行人找到那座废弃的铁坊时,眼前的景象令随行的护卫都忍不住反胃。
与其说是铁坊,不如说是一处乱葬岗。
数十具早已腐烂的尸骨胡乱堆砌在倒塌的冶炉旁,空气中弥漫着死亡与铁锈混合的恶臭。
叶轻眉却仿佛毫无所觉,她命人戴上布巾,清理尸堆。
终于,在最底层,他们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
那人正是欧冶玄。
他双目浑浊,几近失明,双手筋骨俱被挑断,扭曲成诡异的形状。
可他的嘴唇却在不停地翕动着,含混不清地反复呢喃着几个词。
叶轻眉俯下身,将耳朵凑近,终于听清了那微弱的声音:“三炭……九火……水淬……七回……”
正是那失传的锻钢口诀!
叶轻眉不再犹豫,亲自将瘦骨嶙峋的老人背起。
走出废矿时,一块从头顶崩裂的滚烫炉渣掉落,砸在她的右肩。
她只闷哼一声,素色的衣衫上,血迹迅速渗透出来。
随行的费介立刻赶来,拿出随身药箱,剪开衣料。
然而,当他用消过毒的银针轻轻挑破伤口边缘的燎泡时,那翠绿色的药液一接触到叶轻眉的血液,竟瞬间泛起一抹幽幽的蓝色微光。
费介的瞳孔猛地一缩,但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只是飞快地用纱布包扎好,低声说道:“只是皮肉之伤,敷上我的药,不碍事。”
叶轻眉并未察觉到这一瞬间的异样,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脑海中那段足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口诀里。
返京途中,一行人在一处驿站歇脚。
子夜时分,一道黑影如鬼魅般翻过院墙,直扑叶轻眉所在的房间,却被早已潜伏在屋顶的影子一剑封喉。
搜其身,竟从怀中摸出一块镌刻着工部徽记的“免死铁牌”——是工部稽查司的顶尖暗桩。
消息传回京都,陈萍萍连夜审讯了其余几名被影子顺藤摸瓜揪出的漏网之鱼。
酷刑之下,有人终于招供,崔元礼曾对心腹下达死命令:“若那个叫叶轻眉的女子当真带回了什么‘神技’,就在进京的路上,让她连人带车,一起摔下山崖。”
李云潜接到密报时,正独自立于东宫的宫墙之上。
他手握着长剑的剑柄,目光穿透沉沉夜色,望向遥远的北方归途,声音冷得像是淬了冰:“他们烧名册,杀匠人,设伏刺客……可曾想过,他们真正该害怕的,是这天下再没有人,肯为我庆国,打一把好刀?”
凛冽的北风卷过檐角,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那个瞬间,京城朱雀门洞开的门廊下,一道风尘仆仆的素衣身影,正驱车缓缓驶入。
在她身后那辆看似普通的马车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位垂死的老人,和一部即将点燃九州炉火的《锻钢全录》。
次日清晨,天光乍亮,一封由太子亲笔书写的诏令,被火速送往了工部衙门,召集侍郎以上所有官员,即刻入东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