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华悦初啼与遥远的祝福-《家,不是想回就能回》

  回到苏州,告别了故乡的温情与闲适,我仿佛从一场宁静的梦境跌回充满现实感的竞技场。只是这次,我不再是为别人的梦想添砖加瓦,而是要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城池。内心的紧迫感与家乡带来的那份笃定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催促着我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创业的第一步,是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一个能让“华悦”这个名字落地生根的物理空间。我不想离这个行业的脉搏太远,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苏州工业园区,一个汇聚了众多新兴企业的区域。而最终选定的地点,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宿命感——脉山龙大厦。这里,距离我熟悉的老东家同程旅游,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站在脉山龙大厦楼下抬头望去,我心中五味杂陈,这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亦或是一种近距离的砥砺,提醒自己勿忘初心,也看清前路。

  接待我的是大厦招商部的一个女孩子,名叫荆成玲。她看起来年纪与我相仿,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未语先笑,一双眼睛透着股机灵劲儿。“冯总,您好您好!早就恭候大驾了!”她热情地伸出手,话语如同春风拂面,一声“冯总”叫得自然流畅,仿佛我已是此地举足轻重的客户。

  我心中暗自失笑,自己这个光杆司令,哪里当得起什么“总”。但不得不承认,她这声称呼,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个初创者微妙的自尊心,也预示着一种被尊重的开始。

  荆成玲的业务能力非常娴熟,她拿着楼书,带着我穿梭在脉山龙大厦的各个区域,详细介绍着不同单元的视野、采光、格局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她从入驻企业的品质谈到未来的升值潜力,言辞恳切又不显浮夸,显然深谙与人打交道之道。

  “冯总,您做旅游,讲究的是个形象和便捷。我们这栋楼,交通四通八达,客户来访方便,而且物业管理绝对是园区一流的,保证让您的客户一来就感觉到专业和信任。”她边走边说,时不时观察我的反应,“我看您是个做大事的人,选址一定有自己的考量。但我们这里,绝对是您不会后悔的选择。”

  最终,我们确定了一单元六楼的一个办公室,建筑面积六十多平米,朝南,采光极好,窗外视野开阔,租金也在我的预算承受范围之内。站在空荡荡的毛坯房里,听着窗外隐约的城市噪音,我仿佛已经能看到“华悦”的招牌在这里点亮。

  “冯总,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有什么事随时找我,千万别客气!”签完租赁合同,荆成玲笑容可掬地送我出门,那句“冯总”叫得越发顺口。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紧锣密鼓的装修。我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从设计图纸的修改到装修材料的挑选,都亲力亲为。那四十万启动资金,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每一分钱挤出去,都能感受到它的迅速缩水。我必须精打细算,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装修完毕,打扫干净,那个曾经在脑海中构想了无数遍的场景终于变成了现实。当我独自一人,将那张印着“苏州华悦旅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法定代表人:冯瑞东”的营业执照,小心翼翼地悬挂在办公室雪白的前台背景墙上时,手臂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空荡房间里的回音,以及我自己沉重而激动的心跳声。那一刻,豪情万丈与如履薄冰的感觉同时攫住了我。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所有的压力、风险、成败,都将由我一人承担。

  办公室有了,但里面空空如也。正当我对着办公家具城的报价单发愁时,荆成玲仿佛有读心术一般,适时地打来了电话。

  “冯总,办公室都收拾利索了吧?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的声音依旧热情,“我看您这边刚开始,如果需要置办办公家具,不妨跟我说说。我在这栋楼里待得久,认识不少公司,有些公司扩张或者搬迁,经常会处理一些还不错的二手家具,性价比超高。我这人别的不行,就是朋友多,资源广,帮您问问看?”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正需要控制成本,二手家具无疑是最佳选择。我连忙道谢:“那真是太感谢了,荆经理,你可是帮了我大忙了。”

  “哎呀,冯总您太客气了,叫我成玲就行。咱们都是朋友了,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她爽快地说。

  果然,在她的牵线搭桥下,我以极低的价格,从同一栋楼另一家升级换代的公司手里,收购了一批几乎九成新的办公桌椅、文件柜和一个小型会议桌。这件事,让我对荆成玲这个人的印象极佳。她不仅业务熟练,更懂得如何维系客户关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远比单纯的商业往来更让人感到温暖。

  自此之后,我和荆成玲的接触多了起来。她偶尔会在我不忙的时候,上来坐坐,喝杯茶。我的办公室虽然简陋,但我还是特意置办了一套简单的茶具。在氤氲的茶香中,我们渐渐超越了房东与租客的关系,成了可以聊些话题的朋友。她会跟我吐槽招商部遇到的奇葩客户,我会跟她诉说创业初期的迷茫与压力。她思维活跃,口才便给,常常能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或者只是听我倾诉,也能让我减压不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华悦”诞生带给我的第一个意外之喜。

  然而,朋友的情谊无法替代商业的残酷。办公室有了,家具齐了,但里面只有我一个人。我成了“华悦”的全能选手:老板、唯一的业务员、产品经理、客服、财务、行政……甚至保洁。每天,我对着电脑,疯狂地挖掘着一切可能的客户资源,电话打得耳朵发烫,键盘敲得噼啪作响。我整理着从同程带出来的供应商资源,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撰写宣传文案,回复每一个微小的咨询。中午啃着面包,晚上常常熬到深夜,规划着公司的发展路径,计算着每天的支出与可能的收入。

  那是一种近乎原始的创业状态,所有的能量都从自身压榨。累吗?当然累。身体的疲惫尚可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大的煎熬。有时候,一天下来毫无进展,看着银行卡上只出不进的数字,焦虑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我淹没。

  在这种时候,我尤其会想起在同程的日子。虽然也有压力,但背靠大树,身边有熟悉的团队,那种安全感是如今无法比拟的。偶尔,我也会忍不住给丽丽发个信息,吐槽一下当老板的艰辛。丽丽总会回过来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然后说:“老大,你现在可是在创造历史啊!挺住!”她的话,带着旧日部下的调侃与鼓励,总能让我在苦笑之后,重新鼓起勇气。

  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天水,想起那顿欢声笑语的聚餐,想起石云在夜色中清亮的眼神和那句“加油”。我会点开她的微信头像,翻看她的朋友圈,偶尔也会发条信息过去,聊聊家乡的近况,问问赵俊俊的樱桃园、冯喜明的苹果树,或者说些无关痛痒的趣闻。她的回复通常不急不缓,语气总是那么平和,带着一种能安抚人心的力量。这种遥远的、淡淡的联系,像是一根细细的线,牵连着我和那片给我力量的土地,提醒我为何出发。

  或许是因为之前在同程积累的资源和经验,或许是因为我破釜沉舟的努力起了作用,也或许,是运气在创业初期稍稍眷顾了我。“华悦”在拿到执照后,竟然真的开始运转起来。靠着我一个人,单打独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依靠着过去积累的客户关系和精准的产品推荐,以及我利用个人资源直接与供应商合作所能提供的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我惊讶地发现,账面上竟然产生了近五万元的利润!

  这五万元,对于大公司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初创的“华悦”,对于孤军奋战的我而言,不啻于一针强心剂!它证明了这条路可行,证明了我的判断和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几乎冲散了所有连日来的疲惫与焦虑。

  然而,人的欲望和野心,总是随着初步的成功而滋长。当我确认自己一个人一个月就能创造五万利润时,一个念头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如果我不是一个人呢?如果我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像我一样努力的人呢?“华悦”的潜力有多大?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生根发芽。我看着办公室里空着的十几个工位,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终究无法成就一个真正的公司。招兵买马,势在必行!

  于是,我再次投入了紧张的招聘工作。筛选简历、面试、考核……我以当年面试何婷的标准,甚至更为严格地审视着每一个应聘者。我需要的是有激情、肯吃苦、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伙伴,而不仅仅是找一个打工者。

  很快,“华悦”迎来了它的第一位正式职员——朱媛媛。

  朱媛媛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脸上还带着些许校园的青涩,但眼神中充满了对旅游行业的热爱和渴望。她面试时有些紧张,但回答问题很真诚,对于底薪要求也不高,更看重学习的机会和未来的发展。在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那个懵懂却充满冲劲的自己。我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便决定给她一个机会。

  朱媛媛的入职,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终于不再是孤身一人了。我手把手地教她熟悉产品,学习客户沟通技巧,熟悉公司的运作流程。她学得很快,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领悟力。虽然初期她并不能直接创造太多效益,甚至需要我投入大量时间培训,但看到她逐渐上手,开始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咨询和订单时,我肩上的压力,仿佛真的被分担了一部分。办公室里多了一个人的身影,多了一份敲击键盘的声音,也多了一份共同奋斗的气息。

  随着朱媛媛的逐渐成熟,公司的业务似乎也进入了良性循环。第二个、第三个职员陆续加入。我借鉴同程的经验,建立了简单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团队的雏形开始显现。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办公室里那十五个格子间,竟然已经坐满了大半!看着原本空荡的办公室被填满,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同事间讨论业务的声音,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才像一个真正的公司啊!

  但喜悦的背后,是骤然增大的压力。十五个员工,即便按每人每月六千元的基本工资计算,一个月光是人力成本支出就高达九万元!这还不包括房租、水电、物业、市场推广等其他固定开销。我之前赚到的那点利润,以及那四十万的启动资金,在这每月固定的庞大支出面前,显得如此单薄。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账上的钱,最多只能支撑公司正常运转五个月。

  五个月!这是我给自己,也是给“华悦”设定的生死线。如果在五个月内,团队无法产生足够的效益,无法实现盈利,那么“华悦”就将弹尽粮绝,轰然倒下。每天晚上,当我计算着每日的营收,对比着支出报表时,那种巨大的财务压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让我时常在深夜惊醒,冷汗涔涔。

  正是在这种极度的压力和焦虑中,六月的一天,我收到了石云发来的信息。

  信息很简短,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层层涟漪。

  “冯瑞东,我六月十四号要结婚了。本来想当面告诉你,但知道你现在创业初期肯定特别忙。希望一切顺利。”

  看着屏幕上那几行字,我愣住了。心里一时间涌上各种情绪,有惊讶,有为她高兴,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的失落,以及深深的遗憾。

  她要结婚了。那个在日本深夜给我打来越洋电话的姑娘,那个在老家灯光下笑容温柔的老同学,那个在我创业艰难时给予我无声鼓励的朋友,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

  我理应到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看着办公室里忙碌的年轻面孔,看着电脑上亟待处理的订单和报表,我知道,我无法离开。公司正处于最关键的爬坡期,每一天都至关重要,我作为船长,绝不能在这个时候离船。

  我反复斟酌着用词,给她回复了信息,表达了由衷的祝福,也详细解释了公司正处于起步最关键的时刻,实在无法抽身前往参加婚礼的遗憾和歉意。我说,这份遗憾,我会一直记得。

  最后,我联系了另一位在老家的同学张艳,委托她务必代我,将一份厚厚的礼金和我最真诚的祝福,带到石云的婚礼上。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办公椅上,久久无法平静。窗外,苏州的夏日阳光明媚,但我却感觉内心某个角落,仿佛下起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那场遥远的、我无法参加的婚礼,像是一个清晰的界碑,标记着我和故乡、和过去某种联系的悄然改变。

  我拿起手机,翻到之前和石云寥寥无几的聊天记录,那句“加油”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我深吸一口气,将心中那点莫名的怅然压下。

  前方,是“华悦”必须要闯过的激流险滩,我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个人的情绪里。我站起身,走向办公区,那里,有我需要共同奋斗的团队,有我们必须要创造的未来。

  归乡的温暖依旧在心间,遥远的祝福也已送达。而此刻,在脉山龙大厦六楼的这间小办公室里,属于冯瑞东和“华悦”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五个月的倒计时,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