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和王铁牛像两尊泥塑的雕像,瘫倒在北大荒建设兵团场部大院冰冷的泥地上时,整个场部都被惊动了。
很快,他们被七手八脚地抬进了卫生所。灌下热糖水,盖上厚厚的棉被,医生检查后发现,两人主要是体力严重透支、失温和轻度冻伤,王铁牛还有些发烧,但万幸没有生命危险。
消息迅速传开。宝泉岭农场五连断粮、人员濒危的紧急情况,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场部。兵团领导高度重视,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当天傍晚,一支由场部医生、后勤干部和精壮劳力组成的紧急救援队,携带药品、粮食和御寒物资,分乘几辆履带式拖拉机(这是唯一能在泥泞中行进的车辆),连夜出发,赶往五十里外的五连。
李明宇在昏睡了近一天一夜后,终于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躺在干净温暖的病床上,窗外是场部特有的、带着机油和人烟气息的空气。他愣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和王铁牛真的成功了!他们闯出了那片死亡雪原!
他猛地坐起身,急切地询问守在旁边的场部干事:“五连!五连怎么样了?救援队出发了吗?”
“放心!放心!”干事连忙安抚他,“救援队昨天傍晚就出发了!带着粮食和药品!履带车走得慢,但最迟今天中午也该到了!你们立了大功了!”
李明宇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浑身虚脱般倒回床上,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是庆幸,是后怕,更是为五连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伴们终于等来了生机。
与此同时,五连驻地。
连续几天的阴雨和泥泞,让整个连队陷入了更深的绝望。食物彻底断绝,人们只能靠喝烧开的雪水勉强维持。疾病开始蔓延,发烧、咳嗽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已经虚弱得奄奄一息。鹿婉云和几个女知青强撑着照顾病人,自己也饿得眼冒金星,走路打晃。
马永贵和孙福海守在连部,听着外面凄风苦雨和不时传来的病人呻吟,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派出去的两个人,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希望,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就在这天中午,雨势稍歇,天空依旧阴沉。负责了望的知青突然连滚带爬地冲进连部,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
“来了!来了!拖拉机!场部的拖拉机!”
这一声呼喊,像惊雷般炸响在死寂的连队!
所有人都挣扎着爬起来,涌向门口,挤在泥泞的院子里,朝着远处张望。
果然!在泥泞的地平线上,几个黑点正缓缓移动,伴随着履带碾压泥浆的沉重轰鸣声!是拖拉机!是场部的救援队!
“活了!我们活下来了!”不知是谁先哭喊出声,紧接着,压抑了数月的绝望、恐惧和委屈,如同决堤的洪水,爆发出来。人们相拥而泣,哭声、笑声、呼喊声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荒凉的上空。
鹿婉云扶着门框,看着那越来越近的、象征着希望的钢铁身影,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紧紧攥着怀里那个空了的、曾经包过冰糖的手帕,心里一遍遍地念着:他做到了……他们做到了……
孙福海站在人群后面,布满皱纹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他抬头望了望依旧阴沉的天空,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积郁已久的浊气。
救援队的拖拉机终于驶进了五连驻地。医生们立刻投入救治,给病号检查身体、分发药物;后勤人员则开始卸下粮食——白花花的大米、金黄的玉米面,还有珍贵的罐头和咸肉!
久违的粮食香气,瞬间驱散了死亡的阴影。炊事班用最快的速度升起了火,大锅里熬上了香喷喷的米粥。当第一碗热粥递到虚弱的人们手中时,许多人捧着碗,手抖得厉害,眼泪大颗大颗地掉进碗里。
生机,以最具体、最温暖的方式,降临了这片饱受磨难的土地。
随后几天,在救援队的帮助下,五连的秩序逐渐恢复。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体力慢慢恢复。场部决定,暂时将五连全体人员撤回场部休整,待天气转暖、道路通畅后再做下一步安排。
撤离那天,天气意外地放晴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泥泞但已焕发生机的土地上。人们收拾着简单的行装,准备登上返回场部的卡车。
鹿婉云最后看了一眼那间她住了大半年的、低矮破败的土坯宿舍,看了一眼远处那片沉默的黑松林。那里,埋葬了这个冬天太多的恐惧、悲伤和……一丝难以割舍的牵挂。她不知道灰毛和它的族群最终命运如何,也许,不知道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李明宇和王铁牛在场部休养了几天后,也随最后一批撤离人员回到了五连驻地。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不再是绝望和死寂,而是劫后余生的疲惫和重建家园的初步迹象。
李明宇找到孙福海,将那个油布小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孙福海接过,默默揣进怀里,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有些秘密,或许永远埋藏在这个冬天里,才是最好的归宿。
卡车引擎轰鸣,载着幸存的人们,缓缓驶离宝泉岭五连。车后,是那片渐渐远去的、浸透了血泪和汗水的黑土地,以及那个漫长、残酷、却最终被生命意志熬过去的冬天。
寒冬终于过去,生机正在萌发。而关于狼群、关于生存、关于人性的记忆,将如同这黑土地下的种子,深埋心底,在未来的岁月里,悄然生长。
很快,他们被七手八脚地抬进了卫生所。灌下热糖水,盖上厚厚的棉被,医生检查后发现,两人主要是体力严重透支、失温和轻度冻伤,王铁牛还有些发烧,但万幸没有生命危险。
消息迅速传开。宝泉岭农场五连断粮、人员濒危的紧急情况,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场部。兵团领导高度重视,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当天傍晚,一支由场部医生、后勤干部和精壮劳力组成的紧急救援队,携带药品、粮食和御寒物资,分乘几辆履带式拖拉机(这是唯一能在泥泞中行进的车辆),连夜出发,赶往五十里外的五连。
李明宇在昏睡了近一天一夜后,终于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躺在干净温暖的病床上,窗外是场部特有的、带着机油和人烟气息的空气。他愣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和王铁牛真的成功了!他们闯出了那片死亡雪原!
他猛地坐起身,急切地询问守在旁边的场部干事:“五连!五连怎么样了?救援队出发了吗?”
“放心!放心!”干事连忙安抚他,“救援队昨天傍晚就出发了!带着粮食和药品!履带车走得慢,但最迟今天中午也该到了!你们立了大功了!”
李明宇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浑身虚脱般倒回床上,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是庆幸,是后怕,更是为五连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伴们终于等来了生机。
与此同时,五连驻地。
连续几天的阴雨和泥泞,让整个连队陷入了更深的绝望。食物彻底断绝,人们只能靠喝烧开的雪水勉强维持。疾病开始蔓延,发烧、咳嗽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已经虚弱得奄奄一息。鹿婉云和几个女知青强撑着照顾病人,自己也饿得眼冒金星,走路打晃。
马永贵和孙福海守在连部,听着外面凄风苦雨和不时传来的病人呻吟,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派出去的两个人,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希望,像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就在这天中午,雨势稍歇,天空依旧阴沉。负责了望的知青突然连滚带爬地冲进连部,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
“来了!来了!拖拉机!场部的拖拉机!”
这一声呼喊,像惊雷般炸响在死寂的连队!
所有人都挣扎着爬起来,涌向门口,挤在泥泞的院子里,朝着远处张望。
果然!在泥泞的地平线上,几个黑点正缓缓移动,伴随着履带碾压泥浆的沉重轰鸣声!是拖拉机!是场部的救援队!
“活了!我们活下来了!”不知是谁先哭喊出声,紧接着,压抑了数月的绝望、恐惧和委屈,如同决堤的洪水,爆发出来。人们相拥而泣,哭声、笑声、呼喊声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荒凉的上空。
鹿婉云扶着门框,看着那越来越近的、象征着希望的钢铁身影,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紧紧攥着怀里那个空了的、曾经包过冰糖的手帕,心里一遍遍地念着:他做到了……他们做到了……
孙福海站在人群后面,布满皱纹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他抬头望了望依旧阴沉的天空,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积郁已久的浊气。
救援队的拖拉机终于驶进了五连驻地。医生们立刻投入救治,给病号检查身体、分发药物;后勤人员则开始卸下粮食——白花花的大米、金黄的玉米面,还有珍贵的罐头和咸肉!
久违的粮食香气,瞬间驱散了死亡的阴影。炊事班用最快的速度升起了火,大锅里熬上了香喷喷的米粥。当第一碗热粥递到虚弱的人们手中时,许多人捧着碗,手抖得厉害,眼泪大颗大颗地掉进碗里。
生机,以最具体、最温暖的方式,降临了这片饱受磨难的土地。
随后几天,在救援队的帮助下,五连的秩序逐渐恢复。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体力慢慢恢复。场部决定,暂时将五连全体人员撤回场部休整,待天气转暖、道路通畅后再做下一步安排。
撤离那天,天气意外地放晴了。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泥泞但已焕发生机的土地上。人们收拾着简单的行装,准备登上返回场部的卡车。
鹿婉云最后看了一眼那间她住了大半年的、低矮破败的土坯宿舍,看了一眼远处那片沉默的黑松林。那里,埋葬了这个冬天太多的恐惧、悲伤和……一丝难以割舍的牵挂。她不知道灰毛和它的族群最终命运如何,也许,不知道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李明宇和王铁牛在场部休养了几天后,也随最后一批撤离人员回到了五连驻地。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不再是绝望和死寂,而是劫后余生的疲惫和重建家园的初步迹象。
李明宇找到孙福海,将那个油布小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孙福海接过,默默揣进怀里,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有些秘密,或许永远埋藏在这个冬天里,才是最好的归宿。
卡车引擎轰鸣,载着幸存的人们,缓缓驶离宝泉岭五连。车后,是那片渐渐远去的、浸透了血泪和汗水的黑土地,以及那个漫长、残酷、却最终被生命意志熬过去的冬天。
寒冬终于过去,生机正在萌发。而关于狼群、关于生存、关于人性的记忆,将如同这黑土地下的种子,深埋心底,在未来的岁月里,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