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市场调研:普罗大众的需求-《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专家们带来的喧嚣和激动,如同潮水般退去,实验室里只剩下设备运行时低沉的嗡鸣。

  狂喜之后,是一种巨大的空虚。

  王小明和其他几个核心成员,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红光,兴奋地讨论着该如何向上面申请更多的资源,如何扩大生产。

  “老专家都那么说了,这项目,稳了!”

  “咱们得赶紧把产能提上来,这东西一上市,绝对要被抢疯!”

  张汉玉却一言不发,他靠在窗边,看着外面工地上闪烁的电焊火花,眼神平静得有些可怕。

  他忽然转过身,打断了众人的议论。

  “你们觉得,这东西,能卖多少钱?”

  一句话,让沸腾的空气瞬间冷却。

  大家面面相觑。

  是啊,成本摆在那里,每一个零件都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再加上研发投入……这价格,普通人根本想都不敢想。

  “这……这至少得是几千块吧?”有人小心翼翼地估算。

  几千块。

  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只有几十块的年代,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你们觉得,谁会买?”张汉玉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造出来的,是一个连我们自己都买不起的奢侈品。一个只能放在展览柜里,让领导和专家点头称赞的‘成果’。”

  “这不是我想要的‘星火’。”

  他环视一圈,看着一张张由兴奋转为错愕的脸。

  “从明天起,所有人,跟我下去做市场调研。”

  “什么?”王小明愣住了,“调研?我们不是已经……”

  “那叫产品汇报,不叫市场调研。”张汉玉的语气不容置疑,“我们要去看看,我们的同胞,到底需要什么。”

  第二天,实验室里意气风发的工程师们,全都换上了一身行头。

  有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脸上抹了点灰,口袋里揣着几颗廉价的糖。

  有人换上了朴素的布衣,背着军绿色的挎包,看起来就像个走街串巷的供销社采购员。

  张汉玉自己,则是一身半旧的学生装,脚上一双沾了泥的解放鞋,那股子沉静的书卷气,被一股风尘仆仆的土气完美掩盖。

  他们分成了几个小组,一头扎进了鹏城最真实、最粗粝的毛细血管里。

  工厂的宿舍区,空气中弥漫着汗水和机油混合的味道。

  一个刚下班的年轻工人,端着一个巨大的搪瓷缸子,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晚饭。

  王小明凑上去,递上一根烟。

  “大哥,辛苦了。问你个事儿,要是有一种小匣子,能让你随时知道首都发生的大事,还能看天气,你愿意花多少钱买?”

  那工人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接过烟,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

  “啥匣子?收音机啊?俺有。超过十块钱,俺可不要。”

  “不是收音机,带屏幕的,能看字,还能跟外地的家人传话。”

  工人愣了一下,扒拉了两口饭,含糊不清地说。

  “那得多少钱?俺一个月工资才三十五块六,还得给家里寄二十。你那玩意儿,能当饭吃?”

  现实,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在另一头,张汉玉走进了一个筒子楼。

  昏暗的楼道里,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学老师正在费力地用蜡纸刻着钢板,准备给学生印考卷。

  “老师,您辛苦了。”张汉玉递上一瓶汽水。

  “要是有一种工具,能帮您把这些资料都存起来,随时能看,还能找到全国各地的教学资料,您觉得怎么样?”

  老师推了推眼镜,停下了手里的活,揉着酸痛的手腕。

  “有这么好的东西?那敢情好啊!不过……肯定很贵吧?我们学校经费紧张,买台油印机都得打好几次报告。”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向往,但更多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无奈。

  农村,田埂,学校,居民区……

  一天的调研下来,所有小组成员重新聚集在实验室里,脸上的表情,比原型机启动失败时还要沉重。

  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在老百姓柴米油盐的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处理器,什么是内存,什么是操作系统。

  他们只知道,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

  他们最想要的,是更便宜的收音机,是能收到更多频道的电视,是能让孩子多看几本课外书,是能用最省钱的方式,知道远方亲人是否安好。

  “痛点,”张汉玉站在白板前,用红色的记号笔,重重地写下这两个字。

  “便捷地获取信息,廉价地沟通感情。这就是他们最根本的需求!”

  “我们的方向,错了。”

  他转身,面对着团队呕心沥血的结晶——“蜂鸟”原型机。

  “它太强大了,也太傲慢了。”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列出的“蜂鸟”功能列表上,划下了一道又一道刺眼的红线。

  “多任务处理系统,砍掉!现阶段用不上,还增加功耗和成本!”

  “图形加速单元,砍掉!我们不是用来玩游戏的,流畅的文字显示就够了!”

  “高精度触摸反馈,降级!保留基本功能,把成本打下来!”

  “这不行!”一个负责硬件的工程师猛地站了起来,眼睛都红了,“张组长!这都是我们好不容易才攻克的技术!砍掉了,我们跟国外的差距又拉开了!这不就是倒退吗?”

  “我们的目标,是炫耀技术,还是让中国人用得起?”张汉玉的声音陡然拔高,目光如刀,直刺过去。

  “我问你,你的家人,买得起我们现在手里的这个东西吗?”

  那个工程师张了张嘴,最终颓然地坐了下去,满脸通红。

  “我们的目标,不是造一个给外国人看的‘奇迹’!而是要造一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蜂鸟’!”

  “技术先进性,要为市场和人民的需求服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张汉玉的话,掷地有声。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从今天起,成立成本控制攻关小组。”张汉玉的语气恢复了平静,但决心却更加坚定。

  “我亲自带队。从每一个电阻,每一个电容,每一个焊点开始查!我要知道,我们产品的成本,极限在哪里!”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进入了另一种疯狂。

  不再是攻克技术难关的狂喜,而是一种与成本殊死搏斗的煎熬。

  张汉玉带着人,几乎是住在了生产线上。

  为了一个能节省几分钱的替代元器件,他们可以连续测试七十二个小时。

  为了优化电路板的布线,减少一点点覆铜面积,他们能争论到面红耳赤。

  整个团队,像一台被拧到极限的机器,疯狂运转。

  又一次深夜会议,所有人都眼窝深陷,满脸疲惫。

  白板上,是一个经过无数次优化后,依然显得有些刺眼的成本数字。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张汉玉走到白板前,沉默了许久,忽然拿起笔,在那个成本数字下面,写下了一个新的数字。

  一个销售价格。

  一个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的价格。

  “这是我们的目标售价。”

  “不可能!”王小明失声叫道,“这……这比我们的成本价都高不了多少!我们不赚钱了吗?”

  “对,几乎不赚钱。”张汉玉转过身,眼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火焰。

  “定价,就定在一名普通国营工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他看着被震住的众人,一字一句地抛出了自己的终极构想。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去找银行,找各大单位的工会谈!推出分期付款!让一个家庭,每个月只需要拿出几块钱,就能拥有它!”

  “我要让这个东西,成为我们国家每一个家庭的‘标配’!一个国民级的信息工具!”

  “国民级”三个字,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人脑中的迷雾。

  疲惫和沮丧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抑制的战栗和沸腾的热血。

  他们终于明白了张汉玉的真正野心。

  那不是造一台机器,那是在铺设一条通往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整个国家!

  张汉玉看着团队成员眼中重新燃起的火,他知道,方向对了。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冲刺。

  将这个疯狂的构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