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时代浪潮:互联网的预言-《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星火电子厂,顶层会议室。

  气氛热烈得快要点燃空气。

  “汉玉,你是没看到京城那些领导的表情!”

  王小明激动得满脸通红,挥舞着手臂。

  “‘火炬工程’!国家亲自给我们站台!这下看谁还敢给我们使绊子!”

  “咱们的产能必须翻倍!不,翻三倍!”

  “全国的订单都跟雪片一样飞过来了,仓库都快爆了!”

  会议室里,一群跟着张汉玉从无到有干起来的核心骨干,个个都是一脸的亢奋和激动。

  成功了!

  前所未有的成功!

  二十六岁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这是何等的荣耀!

  所有人都看着主位上那个沉默的少年。

  张汉玉。

  他只是安静地坐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

  荣誉,掌声,赞美。

  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如同窗外的风声,听到了,也就过去了。

  他抬起眼皮,扫视了一圈会议室里激动的人们。

  “各位。”

  他一开口,喧闹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星火’,只是一个开始。”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张刚刚换上的,崭新的世界地图。

  所有人的目光都跟着他移动。

  王小明脸上的兴奋还没褪去,带着一丝不解。

  “汉玉,什么意思?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啊!”

  “大好?”

  张汉玉转过身,靠在地图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我们只是在一个新手村里,打赢了第一个小怪而已。”

  他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圈住了中国。

  “我们在这里,很热闹。”

  然后,他的笔尖猛地划过太平洋,重重地戳在了大洋彼岸。

  “但真正的风暴,在这里。”

  他转过身,在众人困惑的注视下,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

  他拿起黑色的水性笔,在光洁的白板上,一笔一划,写下了三个字。

  互联网。

  “这是什么?”一个技术骨干皱着眉,念出了声。

  “互…联…网?”

  这个词汇,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陌生到了极点。

  张汉杜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

  “一种能将全世界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的网络。”

  “通过它,信息可以瞬间跨越大陆和海洋。”

  “通过它,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和地球另一端的人交流。”

  “通过它,商业,教育,娱乐,甚至战争的形态,都将被彻底颠覆。”

  死寂。

  会议室里针落可闻。

  所有人都被张汉玉描绘的这幅图景,震得脑子一片空白。

  把全世界的电脑连起来?

  这是神话吗?

  王小明张了张嘴,好半天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干巴巴地说道。

  “汉玉……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这怎么可能?咱们国家的电话线,打个长途都还经常串线呢,怎么可能把电脑连到国外去?”

  一个负责硬件的老工程师也忍不住开口。

  “是啊厂长,这需要的技术,简直不敢想。数据怎么传?用什么标准?这……这不是我们能搞的吧?”

  挑战和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不是他们不相信张汉玉,而是张汉玉提出的东西,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所以,我才说,‘星火’只是一个开始。”

  张汉玉的眼神锐利如刀。

  “它不能只是一台学习机,一台信息机。”

  “它必须成为,我们中国人,接入这个网络的第一个‘终端’!”

  “从今天起,成立‘星火网络’攻关部!”

  “我要你们,在现有‘星火’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让它具备接入网络的能力!”

  这个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次炸响。

  接下来的几周,张汉玉利用国家授予他的身份和渠道,开始疯狂地向国外发出联络。

  他想尝试与那些走在最前沿的国际组织和公司建立联系。

  哪怕只是拿到一些公开的技术标准也好。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冰冷的傲慢和毫不掩饰的壁垒。

  发往一家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的合作意向书,石沉大海。

  通过官方渠道询问ARPANET(阿帕网)相关技术资料的请求,被对方以“非合作成员,无可奉告”为由,冷漠拒绝。

  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里,措辞更是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审视。

  “……对于贵方在计算机领域的尝试,我们表示赞赏。但网络技术涉及复杂的底层协议与国家安全,目前不适合与贵方展开讨论……”

  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涌向这个年轻的团队。

  “欺人太甚!”

  王小明把那封信重重地拍在桌上,气得脖子都粗了。

  “这帮狗眼看人低的玩意儿!不就是看我们落后吗!”

  张汉玉拿过那封信,看了一遍,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将信纸缓缓对折,再对折,最后扔进了垃圾桶。

  “他们不给,我们就自己造。”

  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砸在众人心头。

  “‘星火网络’攻关部,现在开始,研究我们自己的网络协议,自己的数据传输方式,自己的一切!”

  不久后,一个由国外退休专家组成的交流团,来到了星火电子厂。

  在一场非正式的交流会上,一位头发金黄的美国老专家,带着几分炫耀的口吻,谈论着他们国内大学里正在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是的,我们的学者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共享论文和数据,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他看向张汉玉,带着一丝善意的提点。

  “张先生,你们的路还很长,或许可以先从最基础的局域网开始。”

  会议室里的翻译把话传了过来,几个中方人员的脸上都有些尴尬。

  张汉玉却只是笑了笑,用流利的英语问道。

  “先生,您有没有想过。”

  “如果这个网络,不只是用来共享论文呢?”

  “如果,每个家庭的电视机,都能通过它,点播自己想看的电影?”

  “如果,每个人手上的手表或者口袋里的一个小盒子里,都能随时随地接入这个网络,进行购物和社交呢?”

  老专家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少年,嘴巴微张,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张汉玉提出的这些场景,对他来说,如同天方夜谭。

  那不是技术。

  那是科幻。

  夜。

  张汉玉独自一人,站在“星火”实验室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鹏城的工地上灯火通明,塔吊林立,整座城市像一个躁动的巨人,在黑夜中拔节生长。

  过去这几年,他们点燃了名为“计算机”的星星之火。

  而下一个十年。

  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名为“互联网”的滔天巨浪。

  他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为整个国家,亲手搭建起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