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华而不实的东西?-《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学校的科技节设在体育馆里,四处都透着一股兴奋又朴素的热闹。

  横梁上挂着红布白字的横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标语在穿过高窗的阳光里格外醒目。

  张汉玉和苏晓萌的展位被安排在最角落的位置,紧挨着体育器材室。

  他们的展品实在有些寒酸。

  一个用灰漆铁皮勉强焊接起来的方盒子,上面嵌着一排橙红色的、长得像小灯泡的玻璃管,旁边是一块布满按钮的简陋键盘。

  几根粗糙的电线从盒子里延伸出来,连接着一个笨重的电源。

  与旁边展位陈列的“新型水稻催芽装置”和“高效率手摇脱粒机模型”相比,他们的东西像个不知所谓的铁疙瘩。

  苏晓萌有些不安,她不停地整理着桌上那几页手写的、关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初探”的说明稿。

  “汉玉,你觉得……会有人对这个感兴趣吗?”

  她的声音很低,带着显而易见的不自信。

  张汉玉没有回答,他正低头检查着最后一根接线,用一把钳子将裸露的铜丝拧紧。

  空气里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尴尬,那是昨夜实验室里那个拥抱的余温。

  两人都很有默契地没有再提起。

  “把电源接上。”

  张汉玉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情绪。

  苏晓萌“嗯”了一声,深吸一口气,将插头推进了墙上的插座里。

  【嗡——】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响起。

  铁盒子上那排玻璃管依次闪亮了一下,随即暗了下去。

  成了。

  张汉玉直起身子,环顾四周。

  体育馆里人声鼎沸,大部分人都围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机械或者化工展品前。

  那些东西很实在,能让人一眼就明白它的用处。

  而他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沉默的铁盒子。

  一个穿着的确良衬衫、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学生在他们的展位前停下了脚步,他身后还跟着两个同学。

  “同学,你们这个是什么?”

  他指着铁盒子,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和审视。

  “可编程数字计算器。”

  苏晓萌鼓起勇气,上前介绍。

  “计算器?”

  那青年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笑意。

  “我见过来福商场里卖的‘向阳牌’计算器,比你们这个小多了,也不用拖着这么大一个电源。”

  他身后的一个同学跟着附和。

  “就是,这玩意儿有什么稀奇的,还拿到科技节上来。”

  苏晓-萌的脸一下子涨红了。

  她想反驳,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张汉-玉走了过来,挡在了苏晓萌前面。

  他看着那个青年,平静地开口。

  “商场里卖的,能开平方根吗?”

  青年愣住了。

  “什么?”

  “我说,它能计算一个七位数的平方根吗?”

  张汉-玉重复了一遍。

  “这……”

  青年被问住了,开平方根需要查表,或者用复杂的笔算,耗时耗力。

  他哼了一声。

  “算那个有什么用?谁没事整天算平方根?”

  “水利工程需要计算流体力学,机械设计需要计算材料应力,这些都离不开复杂的数学运算。”

  张汉玉的语气没有丝毫波澜,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你来试试。”

  他侧过身,让出了键盘的位置。

  那个青年被他这一下弄得有些骑虎难下,周围已经有几个人被这边的对话吸引,投来了看热闹的目光。

  “试试就试试。”

  他硬着头皮走上前,随便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数字:。

  “就这个,算它的平方根。”

  张汉-玉没有看他,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

  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个按键都异常精准。

  【嘀。嘀。嘀。】

  随着他的输入,铁盒子里发出一连串轻微的继电器吸合声。

  体育馆里的嘈杂似乎在这一刻都退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那排沉默的玻璃管上。

  几秒钟后。

  【啪嗒。】

  一声清脆的响声。

  那排玻璃管瞬间被点亮,一串橙红色的数字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1182.6123】

  整个角落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那个挑战的青年学生,嘴巴微微张开,脸上的表情凝固了。

  他下意识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开始飞快地验算,但复杂的计算让他很快就满头大汗。

  “不用算了。”

  一个苍老而有力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路。

  王教授和李教授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

  显然,他们也是被这边的动静吸引过来的。

  王教授的目光落在那个铁盒子上,眉头紧锁。

  “张汉玉,胡闹!这就是你最近几个月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弄出来的东西?”

  他的语气里满是训斥的意味。

  “一个大号的算盘吗?我让你打好基础,不是让你搞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苏晓萌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张汉-玉却像是没听到王教授的批评。

  他看向自己的另一位导师。

  “李教授,您想试什么?”

  李教授没有说话,他推了推自己的老花镜,绕着展台走了一圈,仔仔细细地打量着那个粗糙的铁盒子,甚至还伸手敲了敲冰冷的铁皮外壳。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计算sin(30°) cos(60°)的结果。”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的学生都愣住了。

  三角函数!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计算器的范畴,这是科学计算的领域。

  王教授也停止了训斥,诧异地看向李教授。

  张汉-玉的手指再次在键盘上移动。

  这一次,他输入的不再是数字,而是一串包含了符号和字母的指令。

  【嘀嘀……啪嗒。】

  橙红色的光芒再次亮起。

  【1.0000】

  全场哗然。

  “这……这怎么可能?”

  “他把函数表都做进去了?”

  “我的天,这不是计算器,这是……这是……”

  没有人能准确地形容眼前这个东西。

  李教授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他快步上前,一把抓住张汉-玉的胳膊。

  “里面,给我看看里面!”

  张汉-玉点点头,用螺丝刀拧开了铁盒子的侧板。

  当那块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导线、焊接点粗糙的电路板暴露在空气中时,李教授和王教授同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看到的不是某个成品的集成电路,而是由上百个分立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通过手工焊接,硬生生搭建起来的逻辑门阵列。

  这根本不是组装。

  这是从最底层的逻辑单元开始的,彻头彻尾的创造!

  王教授脸上的怒气消失了,取而代代的是一种极度的震惊。

  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着那块电路板,嘴唇翕动了半天,才对身边的李教授说。

  “老李……你看,这不是简单的加法器……这是……这是一个算术逻辑单元(ALU)的雏形!”

  “他自己设计的……”

  这句话像一颗炸雷,在人群中炸响。

  就在这时,几位穿着中山装、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在校长的陪同下,走到了展位前。

  为首的是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姓周。

  “王教授,李教授,这里很热闹啊。”

  周副校长笑呵呵地问道,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个被拆开的铁盒子上。

  “这是学生们做的?”

  校长连忙介绍。

  “周校长,这是我们计算机系大一的学生张汉玉和苏晓萌的作品。”

  周副校长的眼神亮了一下。

  “哦?就是那个高考状元张汉玉?”

  他饶有兴致地走上前,看着那块复杂的电路板,又看了看旁边满脸通红的张汉-玉。

  “年轻人,你告诉我,你费这么大劲,造出这个东西,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问题很直接,也很深刻。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等待着张汉-玉的回答。

  张汉-玉抬起头,迎着副校长的目光。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报告校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算一道数学题。”

  “它是为了用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去处理无比复杂的数据。”

  “它可以用来优化宝山钢铁厂的生产流程,计算出最节省煤炭和电力的方案;它可以用来设计葛洲坝的泄洪模型,保护长江下游千万人民的安全;它甚至可以用来规划全国的铁路网,让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效率提升十倍,一百倍。”

  “技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我们落后了,就要承认,然后奋起直追。”

  “关起门来,抱怨和等待,永远造不出我们自己的计算机。”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

  体育馆里,鸦雀无声。

  之前那些嘲讽和质疑,此刻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苏晓萌抬起头,怔怔地看着身边的这个少年。

  月光下那个对她许下承诺的少年,和眼前这个在众人面前描绘国家未来的青年,身影渐渐重合。

  她眼眶一热,泪水模糊了视线。

  周副校长沉默了很久。

  他死死地盯着张汉-玉,仿佛要看穿这个年轻人的灵魂。

  最终,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转头对身边的校长和王教授说。

  “这个项目,学校的‘青年重点科研基金’,我特批了!”

  “实验室,设备,经费,要什么给什么!”

  他指着张汉-玉,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样的学生,这样的项目,才是我们星城工学院的未来,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哗——】

  雷鸣般的掌声,瞬间淹没了整个体育馆。

  张汉-玉站在人群中央,看着那个凝聚了他无数个日夜心血的铁盒子。

  他轻轻地,吐出了一口气。

  第一步,终于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