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那块“文脉”砖还摆在教室中央的木桌上,孩子昨夜放的小石头没挪动,沾了点晨露,表面泛着微光。罗令走进来,把帆布包搁在讲台边,没说话,只是蹲下,用指腹轻轻擦了擦砖角的泥痕。
赵晓曼推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叠纸,边角被风吹得微微卷起。她把纸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是连夜写完的《守护倡议书》。墨迹未干,有几个字洇了点水。
“昨晚三个村的人都回话了。”她声音不高,却清楚,“石坪老周说要看看诚意,溪坳和黄泥塝倒是答应派人来。”
罗令点头,把砖翻了个面,指着背面一道浅刻的弧线:“昨夜我梦见这纹路连着后山那口老井,今天得去确认一下。”他顿了顿,“但人多了,得有个名头,不然不好管。”
“就叫‘古村文化守护联盟’。”赵晓曼说,“不靠谁领,也不归谁管,三村平起平坐,轮值巡护。”
罗令看了她一眼,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张牛皮纸,铺在桌上。纸上是他手绘的三村地形图,七处地脉节点用红笔圈出,老槐树在正中央,像一颗不动的心。
上午十点,石坪、溪坳、黄泥塝的代表陆续到了。来的都是村里的实权人:石坪是村主任老周,五十出头,穿件旧夹克,袖口磨了边;溪坳来了个妇女主任,四十来岁,挎着布包,手里攥着一份名单;黄泥塝派的是村小学的老教师,背微驼,眼镜片厚得像酒瓶底。
他们站在教室门口,没急着进去,先看了看那块砖。老周蹲下,伸手摸了摸“文脉”二字,抬头问:“就凭这?”
赵晓曼没解释,只把录音机放在桌上,按下播放键。孩子们的声音传出来,清亮,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直白:“槐树不伐,井不移,祖屋不拆梁。”一句接一句,像在念咒。
老教师耳朵动了动,忽然说:“这话……我爷讲过。”
赵晓曼点头,翻开带来的族谱复印件,推到桌中央:“罗、赵、王三姓,八百年前同出一脉。你们村的祠堂碑文里,也有‘守地气’三条。不是我们定的,是祖上留的。”
老周不吭声了。他盯着那块砖,看了很久,才说:“我们村后山去年塌过一块坡,挖出半块石碑,刻着‘脉断则村衰’。当时没人当回事,扔沟里了。”
“那块碑,”罗令接话,“是‘文脉石’的副碑。主碑在我们小学地基下,东南角。动了,风向会偏,井水三年内变苦。”
老教师猛地抬头:“我们村井水……去年就开始涩口。”
教室里静下来。窗外的风穿过走廊,吹动墙上的地脉图,纸角轻轻拍打图钉。
王二狗这时候从后门溜进来,手里拎着一卷拓片,脸上有汗。他是连夜跑完三村送信回来的,鞋底沾着不同颜色的土。
“我都说了。”他喘着气,“孩子们画的图,录的音,每家都放了一遍。溪坳那边,有个老头听完哭了,说他爹守了一辈子山,临死就交代一句‘别让人动石头’。”
老周慢慢站起身,走到桌前,拿起那份《守护倡议书》。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到“不靠一个人守,靠一群人传”时,停了停,抬头问:“怎么守?谁出人?出了事谁担?”
罗令把巡护图摊开:“七处节点,每月三十六夜,每村十二夜,轮值。王二狗统筹,发现异常,先报联防队,再由三村代表合议处置。不许私挖,不许泄密,违者三村共讨。”
“那报酬呢?”溪坳妇女主任问。
“没有钱。”赵晓曼说,“但每村巡护记录上墙,名字刻进新立的‘守村碑’。孩子上学,优先推荐文化传承奖学金。”
老周笑了下:“听着像搞运动。”
“不是运动。”罗令说,“是恢复本来该有的事。八百年前,三村本就是一体。后来分了地,断了路,可地脉没断。你们村的山脊,连着我们的井,井水旺,田才活。”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三条线:一条是山势,一条是水路,一条是村道走向。三线并行,几乎重合。
“这不是我们画的。”他说,“是祖宗定的规矩。我们只是把它重新摆出来。”
老周沉默许久,终于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铺在桌上。是石坪村的巡山记录,断断续续,最近一次是去年冬:“我们村也有守夜人,早年叫‘巡地公’,后来没人信了,就停了。”
“现在可以重启。”赵晓曼说,“名字我们不改,规矩也不加。只一件事:三村联防,信息共享,夜里一旦发现可疑人影,哨声为号,三村同应。”
黄泥塝老教师摘下眼镜,擦了擦,忽然说:“我教书四十年,从没给学生讲过这些。可昨天,我孙子问我,‘爷爷,我们村为什么不能挖石头卖钱?’我说不出道理。今天,我算明白了。”
他抬头看着罗令:“我们加入。”
老周没立刻答应。他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那棵老槐树。风吹过树冠,枝叶晃动,影子扫过祠堂的屋脊。
“我们村穷。”他终于开口,“守这些东西,能换来什么?”
“换不断根。”罗令说,“你儿子在城里打工,孙子在上学。等他们回来,要是连井水都不能喝,山形都变了,他们还认得这是家吗?”
老周没再说话。他从兜里掏出一支笔,翻开倡议书,在签名栏写下名字。字写得慢,一笔一划,像在刻石头。
签完名,他抬头:“谁带队?”
王二狗正低头翻笔记本,听见问话,猛地抬头:“我!我报名!”
所有人都看向他。他脸红了,但没退:“我祖上就是守夜的,我爹留了手电给我,我就一直巡。现在我知道为啥巡了——不是为了抓贼,是为了让村子活着。”
赵晓曼递给他一份名单:“三村共推十二人,每村四人,你任队长。今晚就开始轮值。”
王二狗接过名单,手有点抖。他把本子夹在腋下,挺直腰:“今晚八点,老槐树下集合。穿深色衣服,带手电,狗绳拴紧。”
下午三点,李国栋拄着拐来了。他没进教室,直接去了祠堂,从神龛底下取出一本红皮册子,封面上写着《青山巡山日志》。册子边角磨损,纸页发黄,翻开第一页,是罗令父亲的笔迹:“1983年4月5日,晴,夜巡无异。”
他把册子带到小学,放在罗令面前。
“从今天起,”老人说,“改个名。”
罗令接过笔,翻开新页,在标题处写下:“守护联盟联防记录”。墨水渗进纸里,字迹沉稳。
李国栋俯身,在首页第一行写下:“2025年4月7日,晴,三村会盟,文脉不绝。”
签字时,他的手很稳。
傍晚六点,十二名巡护队员在操场集合。三村各四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他们穿着深色衣服,手里拿着手电,狗绳握在掌心。有人还背了铁锹,说是防万一。
王二狗站在队伍前,手里拿着巡护图,声音不大,但清楚:“路线从老槐树开始,经祠堂、后山哨岗,到村界石为止。每两小时一班,三村交替。发现脚印、新土、灯光,立刻吹哨,三短一长。”
他顿了顿:“这不是差事,是责任。我们不是看守废砖烂瓦,是在守活的东西。”
罗令和赵晓曼站在校门口,看着队伍出发。王二狗一声哨响,十二人列队而出,脚步踏在石板路上,整齐,有力。
赵晓曼望着远去的背影,轻声说:“以前是人在守村,现在是村在养人。”
罗令没接话。他回头看了一眼教室,那块“文脉”砖已被孩子用玻璃罩盖住,罩子边缘贴了胶带,固定得很牢。一个小女孩正蹲在旁边,往罩子下塞一张纸条,写了什么看不清。
他刚想走过去看,赵晓曼忽然拉住他袖子。
“你看。”
他顺着她目光看去。
操场上,那棵老槐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斜斜地穿过操场,越过教室墙根,正好落在那块玻璃罩上。影子边缘,恰好压住“文脉”二字的“脉”字末笔。
像一条线,接上了。
赵晓曼推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叠纸,边角被风吹得微微卷起。她把纸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是连夜写完的《守护倡议书》。墨迹未干,有几个字洇了点水。
“昨晚三个村的人都回话了。”她声音不高,却清楚,“石坪老周说要看看诚意,溪坳和黄泥塝倒是答应派人来。”
罗令点头,把砖翻了个面,指着背面一道浅刻的弧线:“昨夜我梦见这纹路连着后山那口老井,今天得去确认一下。”他顿了顿,“但人多了,得有个名头,不然不好管。”
“就叫‘古村文化守护联盟’。”赵晓曼说,“不靠谁领,也不归谁管,三村平起平坐,轮值巡护。”
罗令看了她一眼,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张牛皮纸,铺在桌上。纸上是他手绘的三村地形图,七处地脉节点用红笔圈出,老槐树在正中央,像一颗不动的心。
上午十点,石坪、溪坳、黄泥塝的代表陆续到了。来的都是村里的实权人:石坪是村主任老周,五十出头,穿件旧夹克,袖口磨了边;溪坳来了个妇女主任,四十来岁,挎着布包,手里攥着一份名单;黄泥塝派的是村小学的老教师,背微驼,眼镜片厚得像酒瓶底。
他们站在教室门口,没急着进去,先看了看那块砖。老周蹲下,伸手摸了摸“文脉”二字,抬头问:“就凭这?”
赵晓曼没解释,只把录音机放在桌上,按下播放键。孩子们的声音传出来,清亮,带着山里人特有的直白:“槐树不伐,井不移,祖屋不拆梁。”一句接一句,像在念咒。
老教师耳朵动了动,忽然说:“这话……我爷讲过。”
赵晓曼点头,翻开带来的族谱复印件,推到桌中央:“罗、赵、王三姓,八百年前同出一脉。你们村的祠堂碑文里,也有‘守地气’三条。不是我们定的,是祖上留的。”
老周不吭声了。他盯着那块砖,看了很久,才说:“我们村后山去年塌过一块坡,挖出半块石碑,刻着‘脉断则村衰’。当时没人当回事,扔沟里了。”
“那块碑,”罗令接话,“是‘文脉石’的副碑。主碑在我们小学地基下,东南角。动了,风向会偏,井水三年内变苦。”
老教师猛地抬头:“我们村井水……去年就开始涩口。”
教室里静下来。窗外的风穿过走廊,吹动墙上的地脉图,纸角轻轻拍打图钉。
王二狗这时候从后门溜进来,手里拎着一卷拓片,脸上有汗。他是连夜跑完三村送信回来的,鞋底沾着不同颜色的土。
“我都说了。”他喘着气,“孩子们画的图,录的音,每家都放了一遍。溪坳那边,有个老头听完哭了,说他爹守了一辈子山,临死就交代一句‘别让人动石头’。”
老周慢慢站起身,走到桌前,拿起那份《守护倡议书》。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到“不靠一个人守,靠一群人传”时,停了停,抬头问:“怎么守?谁出人?出了事谁担?”
罗令把巡护图摊开:“七处节点,每月三十六夜,每村十二夜,轮值。王二狗统筹,发现异常,先报联防队,再由三村代表合议处置。不许私挖,不许泄密,违者三村共讨。”
“那报酬呢?”溪坳妇女主任问。
“没有钱。”赵晓曼说,“但每村巡护记录上墙,名字刻进新立的‘守村碑’。孩子上学,优先推荐文化传承奖学金。”
老周笑了下:“听着像搞运动。”
“不是运动。”罗令说,“是恢复本来该有的事。八百年前,三村本就是一体。后来分了地,断了路,可地脉没断。你们村的山脊,连着我们的井,井水旺,田才活。”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三条线:一条是山势,一条是水路,一条是村道走向。三线并行,几乎重合。
“这不是我们画的。”他说,“是祖宗定的规矩。我们只是把它重新摆出来。”
老周沉默许久,终于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铺在桌上。是石坪村的巡山记录,断断续续,最近一次是去年冬:“我们村也有守夜人,早年叫‘巡地公’,后来没人信了,就停了。”
“现在可以重启。”赵晓曼说,“名字我们不改,规矩也不加。只一件事:三村联防,信息共享,夜里一旦发现可疑人影,哨声为号,三村同应。”
黄泥塝老教师摘下眼镜,擦了擦,忽然说:“我教书四十年,从没给学生讲过这些。可昨天,我孙子问我,‘爷爷,我们村为什么不能挖石头卖钱?’我说不出道理。今天,我算明白了。”
他抬头看着罗令:“我们加入。”
老周没立刻答应。他走到窗边,看着操场上那棵老槐树。风吹过树冠,枝叶晃动,影子扫过祠堂的屋脊。
“我们村穷。”他终于开口,“守这些东西,能换来什么?”
“换不断根。”罗令说,“你儿子在城里打工,孙子在上学。等他们回来,要是连井水都不能喝,山形都变了,他们还认得这是家吗?”
老周没再说话。他从兜里掏出一支笔,翻开倡议书,在签名栏写下名字。字写得慢,一笔一划,像在刻石头。
签完名,他抬头:“谁带队?”
王二狗正低头翻笔记本,听见问话,猛地抬头:“我!我报名!”
所有人都看向他。他脸红了,但没退:“我祖上就是守夜的,我爹留了手电给我,我就一直巡。现在我知道为啥巡了——不是为了抓贼,是为了让村子活着。”
赵晓曼递给他一份名单:“三村共推十二人,每村四人,你任队长。今晚就开始轮值。”
王二狗接过名单,手有点抖。他把本子夹在腋下,挺直腰:“今晚八点,老槐树下集合。穿深色衣服,带手电,狗绳拴紧。”
下午三点,李国栋拄着拐来了。他没进教室,直接去了祠堂,从神龛底下取出一本红皮册子,封面上写着《青山巡山日志》。册子边角磨损,纸页发黄,翻开第一页,是罗令父亲的笔迹:“1983年4月5日,晴,夜巡无异。”
他把册子带到小学,放在罗令面前。
“从今天起,”老人说,“改个名。”
罗令接过笔,翻开新页,在标题处写下:“守护联盟联防记录”。墨水渗进纸里,字迹沉稳。
李国栋俯身,在首页第一行写下:“2025年4月7日,晴,三村会盟,文脉不绝。”
签字时,他的手很稳。
傍晚六点,十二名巡护队员在操场集合。三村各四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他们穿着深色衣服,手里拿着手电,狗绳握在掌心。有人还背了铁锹,说是防万一。
王二狗站在队伍前,手里拿着巡护图,声音不大,但清楚:“路线从老槐树开始,经祠堂、后山哨岗,到村界石为止。每两小时一班,三村交替。发现脚印、新土、灯光,立刻吹哨,三短一长。”
他顿了顿:“这不是差事,是责任。我们不是看守废砖烂瓦,是在守活的东西。”
罗令和赵晓曼站在校门口,看着队伍出发。王二狗一声哨响,十二人列队而出,脚步踏在石板路上,整齐,有力。
赵晓曼望着远去的背影,轻声说:“以前是人在守村,现在是村在养人。”
罗令没接话。他回头看了一眼教室,那块“文脉”砖已被孩子用玻璃罩盖住,罩子边缘贴了胶带,固定得很牢。一个小女孩正蹲在旁边,往罩子下塞一张纸条,写了什么看不清。
他刚想走过去看,赵晓曼忽然拉住他袖子。
“你看。”
他顺着她目光看去。
操场上,那棵老槐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斜斜地穿过操场,越过教室墙根,正好落在那块玻璃罩上。影子边缘,恰好压住“文脉”二字的“脉”字末笔。
像一条线,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