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竹桩裂口里的铜片还露着半截。罗令没动,手指卡在砂纸和木纹之间,掌心压着那卷薄片的边缘。赵晓曼从文化站跑来时,脚步踩碎了一地枯叶。
“省水文所发了论文。”她把平板递过来,屏幕亮着标题,《论青山村“水脉调控”现象的统计偶然性》。
罗令没接。他把铜片轻轻抽出来,放在掌心。残玉贴着胸口,温着。他闭眼,梦里那条暗河的走向又浮上来——从老槐树根下分流,绕过学堂地基,往东三十七步沉入岩层。昨夜梦中,先民在河岸刻下记号,用圭表测日影长短,推算汛期水压。
他睁眼,点开论文附录里的流体模型图。“他们用的是标准雷诺数。”他说,“没算岩层吸水率。”
赵晓曼皱眉:“你要回应?”
“请他们来。”他把铜片翻了个面,上面刻着一组波纹,“现场算。”
三天后,一辆越野车停在村口。三个穿冲锋衣的人下车,领头的老教授戴金丝眼镜,提着仪器箱。王二狗在检查点登记时,听见他说:“民间经验值得尊重,但科学要可重复。”
罗令在河滩等他们。他脚边放着一块旧石板,表面刻着波浪纹和数字。
“这是明代‘水志碑’。”他蹲下,手指划过一道凹槽,“春汛第三日,日影长一尺二寸,水流速每秒一点七米。”
老教授蹲下看了看,摇头:“单点数据,不足以建模。”
“那就多点。”罗令站起身,朝王二狗招手。
王二狗抱着平板跑过来。罗令调出自建的简易模型——输入日影长度、气温、土层厚度,程序自动生成水流分布图。图上一条蓝线,正好穿过第320章筑堤的位置。
“你们的模型假设河道均质。”罗令指着屏幕,“但这里岩层不匀。这块石英岩,密度是周围的1.8倍,吸水慢,能缓冲侧压。”
年轻工程师皱眉:“有数据支持吗?”
“有。”罗令带他们走到镇水兽石雕旁,从背包里拿出地质锤,敲开表层岩层。一块灰白色断面露出来,他递过去,“带回去测。”
老教授接过样本,翻看断面纹理,眉头慢慢皱紧。
“这结构……”他低声说,“像黄土高原那个古渠遗址。”
“三年前你们发过论文。”罗令说,“你们算出的最优引流角度是23.7度。我在梦里见过先民用这个角度开渠。”
老教授猛地抬头:“你看过那篇论文?”
罗令摇头:“我没看过。但我梦里的图,和你们的数据对得上。”
一行人回到临时工作站。年轻工程师把岩芯样本数据输入电脑,重新建模。屏幕上,原本预测会侧渗的红色区域,随着密度参数加入,颜色逐渐变蓝。最终,计算机生成的水流曲线,和罗令手绘的那条完全重合。
老教授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住。他摘下眼镜,擦了镜片,又戴上,再看一遍。
“这不可能……”他声音低了,“我们团队三年没算出这个缓冲效应,你怎么……”
“我不是算出来的。”罗令说,“是有人一遍遍测,我就记下来了。”
空气静了几秒。
老教授忽然问:“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老支书。”罗令说,“为护老槐树,死在暴雨里。”
老人点点头,没再说话。他打开随身背包,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翻到一页,指着一行字:“‘天顺五年,青山匠人李氏,以石英岩为障,分洪于东涧’……这名字,我查过,是你们村的。”
罗令没应声。他摸了摸胸口的残玉,温的。
第二天一早,学者们提出再测一次暗河流速。这次他们带了标准流速仪,从上游放漂浮标,记录时间。罗令则用圭表测日影,对照水志碑上的刻度,推算当前水压。
结果出来,两者误差不到百分之二。
老教授站在河岸,看着打印出的数据表,忽然笑了下:“我们写论文,说你们是幸存者偏差。可现在看,是我们……太迷信标准模型了。”
他转身面对罗令:“你这套方法,能教吗?”
“能。”罗令说,“但得先学会看石头。”
“什么意思?”
“石头会说话。”罗令弯腰,捡起一块河滩石,“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水流冲过的痕迹?先民就是靠这个,知道哪里该挖渠,哪里该垒坝。”
老教授接过石头,翻来覆去地看。突然,他注意到石面一道细纹,呈弧形分布。
“这……是沉积层?”他问。
“是。”罗令点头,“每年汛期留下的泥线。数一数,就知道多少年发一次大水。”
老教授的手抖了一下。
他想起自己带的研究生,写论文时总说“缺乏长期观测数据”。可在这里,石头就是记录仪。
中午,他们在文化站吃饭。王二狗端上一锅炖菜,油花浮在汤面。
“你们村真靠这个过日子?”年轻工程师问。
“靠山吃山。”王二狗咧嘴,“现在还靠直播。昨天我卖了两百斤笋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教授低头喝汤,忽然说:“我们研究所,每年花几百万买设备,建模型。可你们……用一块石头,一把尺子,就把事办了。”
没人接话。
饭后,学者们准备离开。老教授走到罗令面前,从包里拿出那本笔记。
“这本东西,我带了三十年。”他说,“里面记了十几个古渠案例。有些我一直没想通。你能看看吗?”
罗令接过笔记,翻开第一页。残玉贴着胸口,忽然热了一下。
他闭眼,梦中图景浮现——一条古渠蜿蜒在山间,渠底铺着石板,每块石板上都刻着符号。他认出其中一个,和笔记里的手绘图一模一样。
“这个符号,”他指着笔记,“代表‘缓流区’。先民在坡度大的地方刻这个,提醒后人要加宽渠身。”
老教授瞪大眼:“你怎么知道?这是我根据残碑猜的,还没发表!”
罗令没解释。他把笔记还回去:“你记的没错。只是缺了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
“在梦里。”他说,“有人刻在渠底。”
老教授愣住。他张了张嘴,又闭上。最后只说了一句:“下次……我能带更多资料来吗?”
“随时。”罗令说。
车开走后,赵晓曼走过来,看着远去的尘土。
“你真打算教他们?”
“教。”罗令说,“但得让他们先学会蹲下来,摸石头。”
她笑了:“你越来越像李国栋了。”
“他教我的。”罗令蹲下,捡起一块新冲上来的石子,放在河滩上,摆出水脉走向,“不是谁都能看懂石头的。”
风又起,吹过竹林,沙沙声不断。他手边的石子突然滚了一下,往左偏了半寸。
他没动,盯着那道移动的痕迹。
残玉贴着胸口,热得发烫。
“省水文所发了论文。”她把平板递过来,屏幕亮着标题,《论青山村“水脉调控”现象的统计偶然性》。
罗令没接。他把铜片轻轻抽出来,放在掌心。残玉贴着胸口,温着。他闭眼,梦里那条暗河的走向又浮上来——从老槐树根下分流,绕过学堂地基,往东三十七步沉入岩层。昨夜梦中,先民在河岸刻下记号,用圭表测日影长短,推算汛期水压。
他睁眼,点开论文附录里的流体模型图。“他们用的是标准雷诺数。”他说,“没算岩层吸水率。”
赵晓曼皱眉:“你要回应?”
“请他们来。”他把铜片翻了个面,上面刻着一组波纹,“现场算。”
三天后,一辆越野车停在村口。三个穿冲锋衣的人下车,领头的老教授戴金丝眼镜,提着仪器箱。王二狗在检查点登记时,听见他说:“民间经验值得尊重,但科学要可重复。”
罗令在河滩等他们。他脚边放着一块旧石板,表面刻着波浪纹和数字。
“这是明代‘水志碑’。”他蹲下,手指划过一道凹槽,“春汛第三日,日影长一尺二寸,水流速每秒一点七米。”
老教授蹲下看了看,摇头:“单点数据,不足以建模。”
“那就多点。”罗令站起身,朝王二狗招手。
王二狗抱着平板跑过来。罗令调出自建的简易模型——输入日影长度、气温、土层厚度,程序自动生成水流分布图。图上一条蓝线,正好穿过第320章筑堤的位置。
“你们的模型假设河道均质。”罗令指着屏幕,“但这里岩层不匀。这块石英岩,密度是周围的1.8倍,吸水慢,能缓冲侧压。”
年轻工程师皱眉:“有数据支持吗?”
“有。”罗令带他们走到镇水兽石雕旁,从背包里拿出地质锤,敲开表层岩层。一块灰白色断面露出来,他递过去,“带回去测。”
老教授接过样本,翻看断面纹理,眉头慢慢皱紧。
“这结构……”他低声说,“像黄土高原那个古渠遗址。”
“三年前你们发过论文。”罗令说,“你们算出的最优引流角度是23.7度。我在梦里见过先民用这个角度开渠。”
老教授猛地抬头:“你看过那篇论文?”
罗令摇头:“我没看过。但我梦里的图,和你们的数据对得上。”
一行人回到临时工作站。年轻工程师把岩芯样本数据输入电脑,重新建模。屏幕上,原本预测会侧渗的红色区域,随着密度参数加入,颜色逐渐变蓝。最终,计算机生成的水流曲线,和罗令手绘的那条完全重合。
老教授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住。他摘下眼镜,擦了镜片,又戴上,再看一遍。
“这不可能……”他声音低了,“我们团队三年没算出这个缓冲效应,你怎么……”
“我不是算出来的。”罗令说,“是有人一遍遍测,我就记下来了。”
空气静了几秒。
老教授忽然问:“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老支书。”罗令说,“为护老槐树,死在暴雨里。”
老人点点头,没再说话。他打开随身背包,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翻到一页,指着一行字:“‘天顺五年,青山匠人李氏,以石英岩为障,分洪于东涧’……这名字,我查过,是你们村的。”
罗令没应声。他摸了摸胸口的残玉,温的。
第二天一早,学者们提出再测一次暗河流速。这次他们带了标准流速仪,从上游放漂浮标,记录时间。罗令则用圭表测日影,对照水志碑上的刻度,推算当前水压。
结果出来,两者误差不到百分之二。
老教授站在河岸,看着打印出的数据表,忽然笑了下:“我们写论文,说你们是幸存者偏差。可现在看,是我们……太迷信标准模型了。”
他转身面对罗令:“你这套方法,能教吗?”
“能。”罗令说,“但得先学会看石头。”
“什么意思?”
“石头会说话。”罗令弯腰,捡起一块河滩石,“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水流冲过的痕迹?先民就是靠这个,知道哪里该挖渠,哪里该垒坝。”
老教授接过石头,翻来覆去地看。突然,他注意到石面一道细纹,呈弧形分布。
“这……是沉积层?”他问。
“是。”罗令点头,“每年汛期留下的泥线。数一数,就知道多少年发一次大水。”
老教授的手抖了一下。
他想起自己带的研究生,写论文时总说“缺乏长期观测数据”。可在这里,石头就是记录仪。
中午,他们在文化站吃饭。王二狗端上一锅炖菜,油花浮在汤面。
“你们村真靠这个过日子?”年轻工程师问。
“靠山吃山。”王二狗咧嘴,“现在还靠直播。昨天我卖了两百斤笋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教授低头喝汤,忽然说:“我们研究所,每年花几百万买设备,建模型。可你们……用一块石头,一把尺子,就把事办了。”
没人接话。
饭后,学者们准备离开。老教授走到罗令面前,从包里拿出那本笔记。
“这本东西,我带了三十年。”他说,“里面记了十几个古渠案例。有些我一直没想通。你能看看吗?”
罗令接过笔记,翻开第一页。残玉贴着胸口,忽然热了一下。
他闭眼,梦中图景浮现——一条古渠蜿蜒在山间,渠底铺着石板,每块石板上都刻着符号。他认出其中一个,和笔记里的手绘图一模一样。
“这个符号,”他指着笔记,“代表‘缓流区’。先民在坡度大的地方刻这个,提醒后人要加宽渠身。”
老教授瞪大眼:“你怎么知道?这是我根据残碑猜的,还没发表!”
罗令没解释。他把笔记还回去:“你记的没错。只是缺了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
“在梦里。”他说,“有人刻在渠底。”
老教授愣住。他张了张嘴,又闭上。最后只说了一句:“下次……我能带更多资料来吗?”
“随时。”罗令说。
车开走后,赵晓曼走过来,看着远去的尘土。
“你真打算教他们?”
“教。”罗令说,“但得让他们先学会蹲下来,摸石头。”
她笑了:“你越来越像李国栋了。”
“他教我的。”罗令蹲下,捡起一块新冲上来的石子,放在河滩上,摆出水脉走向,“不是谁都能看懂石头的。”
风又起,吹过竹林,沙沙声不断。他手边的石子突然滚了一下,往左偏了半寸。
他没动,盯着那道移动的痕迹。
残玉贴着胸口,热得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