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站在文化站后院的空地上,手里还捏着那块擦过铜镜的旧棉布。风从屋檐掠过,吹得布角轻轻颤动。他没回头,只把布塞进裤兜,弯腰将一根木桩钉进土里。
红绳从他肩上垂下,连着另一根桩。十块地基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渐清晰。赵晓曼走过来时,鞋底踩碎了几片干草。
“昨夜的事,村里都传遍了。”她说。
罗令没停手,“传什么?”
“说铜镜认主,说你是先祖托生。”
他扯了扯绳子,“荒唐。”
赵晓曼蹲下,指尖划过地面的线痕,“可他们信了。现在不光是青山村的人想学手艺,李家岙、石岭头的都来了。”
罗令直起身,“工坊不够用。”
“那就扩。”她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铁砧上,“根正了,就得开枝。”
两人没再说话。罗令解下腰间的卷尺,一寸寸量着间距。赵晓曼转身朝村道走去,背影没入晨雾前,只留下一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会。”
人来得比预想的多。
长桌摆在老槐树下,十只陶杯盛满井水,一字排开。赵晓曼站上石台,没拿稿子,也没看人,只从布袋里取出两块陶坯。
一块灰暗开裂,歪斜如残月;另一块圆润规整,釉面泛着温光。
“这是六年前我烧的第一只杯子。”她举起那块粗糙的,“那时候我以为,只要按书上写的配土、控温、上釉,就能做出好东西。”
她放下,拿起另一只,“这是王二狗徒弟上个月做的。他跟我学了八个月,前三个月没碰过窑火,每天就揉泥、观土、听水声。”
台下有人嘀咕:“不就是个杯子?用得着这么费劲?”
赵晓曼不恼,“你要是只想卖钱,外面工厂一天能出一万只。可你要传的是手艺,就得知道——土要醒,人才能静。”
她舀起一瓢水,倒入红陶泥堆里,“来,谁愿意试试?揉够三小时,不许停。”
李家岙来了三个年轻人,领头的穿夹克,袖口卷着,一看就是常干活的。他走上前,蹲下就揉。
起初还轻松,半小时后手背发红,一小时后指节发僵,两小时时指甲边缘渗出血丝。他没吭声,继续揉。
三小时整,赵晓曼递上一杯热茶,“现在,你觉得土有不一样吗?”
青年抬头,眼眶发红,“以前觉得它就是泥。现在……它像会呼吸。”
赵晓曼点头,“那就留下吧。”
当天下午,十间新工坊的地基全圈了出来。陶坊五间,竹编三间,刺绣两间,全按古村格局分布,错落有致。
王二狗带着巡逻队的人搬砖运料,裤腿卷到膝盖,满身是灰。他一边砌墙角一边对着手机喊:“家人们看好了!这可不是普通工地,这是咱们青山村的非遗产业园!”
弹幕飞过:“主播真不吹牛?”“隔壁村都开始仿你们杯子了,不怕?”“听说城里有公司要批量复刻,你们急不急?”
王二狗停下抹灰的手,转身对着镜头,手里还沾着泥浆。
“急?我笑都来不及。”他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你们知道我这杯是怎么来的不?”
他从兜里掏出一只粗陶杯,杯身歪斜,口沿不齐,像小孩捏的。
“这是我拉的第一个。赵老师说废品,要砸了。我没舍得,留着巡山时喝茶。风吹日晒,磕了三道口子。可每次喝完,我都觉得踏实。”
他举起杯子,对准阳光,“你们抄得了这泥料,抄得了这火候,抄得了这三道磕痕吗?抄得了我夜里巡山回来,就着月光喝一口热茶的日子吗?”
他顿了顿,“不怕。根在我们这儿,抄不走。”
镜头缓缓扫过:赵晓曼正教一个小女孩用老法子结绳,手指翻飞,绳结如藤蔓缠绕;罗令蹲在竹坊门口,手里捏着一根刚削好的篾条,正测试韧性;李家岙的青年坐在泥凳前,一遍遍揉着醒好的土,指节上的血痂还没褪。
没人说话。只有风穿过屋檐,吹动晾晒的染布,轻轻摆动。
第二天一早,罗令去了后山红土坑。
他没带工具,只把残玉贴在额前,闭眼静立片刻。梦里浮现出一片开阔窑场,十几个身影在忙碌。一人摔坏了陶坯,非但不恼,反而笑着递给旁边的孩子去捏。
他睁开眼,掏出笔记本,画下几个没见过的纹样。转身时,看见李家岙的青年站在坡下,手里提着水桶。
“我昨晚梦见了。”青年说,“梦里有个人教我怎么听泥的声音。”
罗令点头,“梦不是白来的。你要是信它,就得先信这土。”
青年重重点头,“我愿意从头学。”
中午,第一批邻村学徒正式入坊。
陶坊里,八个人围着泥凳,每人面前一团醒好的红土。赵晓曼站在中央,声音平稳:“今天不教拉坯,只练手感。手要稳,心要空。你们现在摸的,不是泥,是六百年前的雨,是山里的骨,是祖宗踩过的地。”
竹坊那边,罗令正教新来的年轻人辨竹龄。他折下一段嫩枝,撕开表皮,“看这纤维。太嫩的撑不住力,太老的脆。只有三年生的雷竹,劈出来的篾才有韧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递过一把刀,“来,自己试。”
刺绣坊最安静。两个中年妇女跟着赵晓曼学“双面走线”,针尖在布上轻点,像雨滴落池。她们的手粗糙,却稳。
“这花样,是我们外婆那一辈传下来的。”其中一人低声说,“几十年没人用了,都快忘了。”
赵晓曼看着她,“现在,它活回来了。”
傍晚收工时,王二狗又开了直播。
他站在十间工坊前,身后是袅袅升起的窑烟,是晾晒的竹篾,是随风轻晃的绣架。
“家人们,看见没?”他张开双臂,“这不是景点,是活的。”
弹幕刷屏:“这才是真非遗!”“我们村能不能也建一个?”“老师收外省学员吗?”
王二狗笑着正要回答,忽然听见陶坊方向传来一声闷响。
是窑炉开裂的声音。
他转身就跑,罗令已经到了。窑门半开,一股热气喷出,里面一只刚烧成的陶罐裂了道缝。
“温度没控住。”烧窑的村民脸色发白,“三小时升温太快了。”
罗令伸手探进窑内,避开裂片,小心取出陶罐。裂缝从口沿斜贯到底,像一道闪电。
他没骂人,只把罐子放在地上,从怀里掏出残玉,轻轻按在裂缝上。
几秒后,他抬头,“明天重烧。这次,我来守火。”
没人说话。窑火映在每个人脸上,跳动不息。
王二狗把镜头对准那只裂罐,轻声说:“看见了吗?它坏了,可它还在。”
他顿了顿,伸手把罐子扶正。
罐底刻着两个小字:青山。
红绳从他肩上垂下,连着另一根桩。十块地基的轮廓在晨光里渐渐清晰。赵晓曼走过来时,鞋底踩碎了几片干草。
“昨夜的事,村里都传遍了。”她说。
罗令没停手,“传什么?”
“说铜镜认主,说你是先祖托生。”
他扯了扯绳子,“荒唐。”
赵晓曼蹲下,指尖划过地面的线痕,“可他们信了。现在不光是青山村的人想学手艺,李家岙、石岭头的都来了。”
罗令直起身,“工坊不够用。”
“那就扩。”她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铁砧上,“根正了,就得开枝。”
两人没再说话。罗令解下腰间的卷尺,一寸寸量着间距。赵晓曼转身朝村道走去,背影没入晨雾前,只留下一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会。”
人来得比预想的多。
长桌摆在老槐树下,十只陶杯盛满井水,一字排开。赵晓曼站上石台,没拿稿子,也没看人,只从布袋里取出两块陶坯。
一块灰暗开裂,歪斜如残月;另一块圆润规整,釉面泛着温光。
“这是六年前我烧的第一只杯子。”她举起那块粗糙的,“那时候我以为,只要按书上写的配土、控温、上釉,就能做出好东西。”
她放下,拿起另一只,“这是王二狗徒弟上个月做的。他跟我学了八个月,前三个月没碰过窑火,每天就揉泥、观土、听水声。”
台下有人嘀咕:“不就是个杯子?用得着这么费劲?”
赵晓曼不恼,“你要是只想卖钱,外面工厂一天能出一万只。可你要传的是手艺,就得知道——土要醒,人才能静。”
她舀起一瓢水,倒入红陶泥堆里,“来,谁愿意试试?揉够三小时,不许停。”
李家岙来了三个年轻人,领头的穿夹克,袖口卷着,一看就是常干活的。他走上前,蹲下就揉。
起初还轻松,半小时后手背发红,一小时后指节发僵,两小时时指甲边缘渗出血丝。他没吭声,继续揉。
三小时整,赵晓曼递上一杯热茶,“现在,你觉得土有不一样吗?”
青年抬头,眼眶发红,“以前觉得它就是泥。现在……它像会呼吸。”
赵晓曼点头,“那就留下吧。”
当天下午,十间新工坊的地基全圈了出来。陶坊五间,竹编三间,刺绣两间,全按古村格局分布,错落有致。
王二狗带着巡逻队的人搬砖运料,裤腿卷到膝盖,满身是灰。他一边砌墙角一边对着手机喊:“家人们看好了!这可不是普通工地,这是咱们青山村的非遗产业园!”
弹幕飞过:“主播真不吹牛?”“隔壁村都开始仿你们杯子了,不怕?”“听说城里有公司要批量复刻,你们急不急?”
王二狗停下抹灰的手,转身对着镜头,手里还沾着泥浆。
“急?我笑都来不及。”他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你们知道我这杯是怎么来的不?”
他从兜里掏出一只粗陶杯,杯身歪斜,口沿不齐,像小孩捏的。
“这是我拉的第一个。赵老师说废品,要砸了。我没舍得,留着巡山时喝茶。风吹日晒,磕了三道口子。可每次喝完,我都觉得踏实。”
他举起杯子,对准阳光,“你们抄得了这泥料,抄得了这火候,抄得了这三道磕痕吗?抄得了我夜里巡山回来,就着月光喝一口热茶的日子吗?”
他顿了顿,“不怕。根在我们这儿,抄不走。”
镜头缓缓扫过:赵晓曼正教一个小女孩用老法子结绳,手指翻飞,绳结如藤蔓缠绕;罗令蹲在竹坊门口,手里捏着一根刚削好的篾条,正测试韧性;李家岙的青年坐在泥凳前,一遍遍揉着醒好的土,指节上的血痂还没褪。
没人说话。只有风穿过屋檐,吹动晾晒的染布,轻轻摆动。
第二天一早,罗令去了后山红土坑。
他没带工具,只把残玉贴在额前,闭眼静立片刻。梦里浮现出一片开阔窑场,十几个身影在忙碌。一人摔坏了陶坯,非但不恼,反而笑着递给旁边的孩子去捏。
他睁开眼,掏出笔记本,画下几个没见过的纹样。转身时,看见李家岙的青年站在坡下,手里提着水桶。
“我昨晚梦见了。”青年说,“梦里有个人教我怎么听泥的声音。”
罗令点头,“梦不是白来的。你要是信它,就得先信这土。”
青年重重点头,“我愿意从头学。”
中午,第一批邻村学徒正式入坊。
陶坊里,八个人围着泥凳,每人面前一团醒好的红土。赵晓曼站在中央,声音平稳:“今天不教拉坯,只练手感。手要稳,心要空。你们现在摸的,不是泥,是六百年前的雨,是山里的骨,是祖宗踩过的地。”
竹坊那边,罗令正教新来的年轻人辨竹龄。他折下一段嫩枝,撕开表皮,“看这纤维。太嫩的撑不住力,太老的脆。只有三年生的雷竹,劈出来的篾才有韧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递过一把刀,“来,自己试。”
刺绣坊最安静。两个中年妇女跟着赵晓曼学“双面走线”,针尖在布上轻点,像雨滴落池。她们的手粗糙,却稳。
“这花样,是我们外婆那一辈传下来的。”其中一人低声说,“几十年没人用了,都快忘了。”
赵晓曼看着她,“现在,它活回来了。”
傍晚收工时,王二狗又开了直播。
他站在十间工坊前,身后是袅袅升起的窑烟,是晾晒的竹篾,是随风轻晃的绣架。
“家人们,看见没?”他张开双臂,“这不是景点,是活的。”
弹幕刷屏:“这才是真非遗!”“我们村能不能也建一个?”“老师收外省学员吗?”
王二狗笑着正要回答,忽然听见陶坊方向传来一声闷响。
是窑炉开裂的声音。
他转身就跑,罗令已经到了。窑门半开,一股热气喷出,里面一只刚烧成的陶罐裂了道缝。
“温度没控住。”烧窑的村民脸色发白,“三小时升温太快了。”
罗令伸手探进窑内,避开裂片,小心取出陶罐。裂缝从口沿斜贯到底,像一道闪电。
他没骂人,只把罐子放在地上,从怀里掏出残玉,轻轻按在裂缝上。
几秒后,他抬头,“明天重烧。这次,我来守火。”
没人说话。窑火映在每个人脸上,跳动不息。
王二狗把镜头对准那只裂罐,轻声说:“看见了吗?它坏了,可它还在。”
他顿了顿,伸手把罐子扶正。
罐底刻着两个小字: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