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罗令就站在陶坊门口。
他没进屋,先绕着工坊走了一圈。竹篱矮墙完好,狗窝里的土狗正打哈欠,王二狗昨夜巡逻留下的脚印还印在泥地上,一圈一圈,从村口绕到这边,没断。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沾了点夜露,湿的。
他推门进去,桌上摆着赵晓曼昨夜整理的订单明细。一张A4纸,边角磨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客户编号、数量、交货时间。最顶上一行红笔圈着:“加急单,100套,七日内交付。”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转身拉开柜子,翻出库存登记本。翻到陶坯页,停顿了一下,又翻到窑位排期表。手指在纸上划了两道,嘴里没出声,但眉头松了半寸。
外头传来读书声,是小学早读。他听着,脚步没动,手却慢慢摸到衣领里,碰了碰那块残玉。玉面凉,贴着皮肤,没什么动静。
他收回手,拎起水桶,开始和泥。
赵晓曼到的时候,他已经在拉第三块坯。脚踩陶轮转得稳,泥团在他手里慢慢拔高,像一团呼吸的肉。她站在门口没说话,手里提着两个饭盒,等他收手才走进来。
“网上那些话,你看了吗?”她把饭盒放在桌边。
罗令擦了擦手,点头。
“有人截了直播画面,说孩子在工坊里干活,是童工。”
他嗯了一声,打开饭盒。白粥,咸菜,一个煮鸡蛋。他夹起咸菜咬了一口,没说话。
“王二狗想删评论。”赵晓曼说,“我觉得不能删。”
“那就直播。”罗令放下筷子,“让孩子爸妈进来,坐在角落,该写作业写作业,该纳鞋底纳鞋底。咱们不躲。”
赵晓曼看了他一眼,笑了下:“我也是这么想的。”
中午,直播架起来了。镜头对着工坊中央的长桌,几个孩子坐在一侧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有个老太太戴着老花镜缝布鞋,针脚密实。王二狗端着手机来回走,声音洪亮:“家人们,看见没?这是监督岗!咱们青山村,大人干活,孩子学习,谁也不耽误!”
弹幕慢慢刷起来:“这不叫童工,这叫生活实录”“比城里补习班真实多了”“王队长今天穿得还挺正式”。
罗令没参与解说。他蹲在陶轮边,示范脚踩制坯法,一边踩一边讲:“这法子省力,靠小腿发力,手只负责塑形。老人、妇女都能干。村里三十个会这手艺的,轮班上,每天八小时,工资日结。”
王二狗立刻接话:“我王二狗现在是文化人,不是苦力!工资全捐巡逻队买狗粮!”
网友笑疯了。弹幕刷屏:“文化人狗粮自由”“建议出周边:王队长同款狗绳”。
直播结束,赵晓曼关掉设备,轻声说:“数据回升了,但还有人在传‘逼迫家长出镜’。”
罗令点头:“他们会加码。”
夜里十一点,陶坊外狗叫了三声。
王二狗正在巡逻,听见动静立刻带人包抄。三个黑影翻过竹篱,手里拿着铁棍,直奔窑房。一人砸陶具,一人往未干的陶坯上泼水,动作狠,目标明确。
王二狗一声吼:“抓人!”
狗群冲上去,咬住一人裤腿。那人踉跄摔倒,手机从口袋里甩出来,滑进泥里。王二狗捡起来,屏幕还亮着,聊天记录没锁。
“活干利索点,毁掉订单就行。”
“钱已付一半,事成结清。”
“别留指纹。”
王二狗把手机举高,对着手电光念出来。村民围上来,有人喊:“报警!”有人要打人。
罗令赶到时,人已经被绑在竹桩上,嘴堵着布条。他没看俘虏,只接过手机,扫了一眼记录,递还给王二狗。
“留着。”他说,“别发网上。”
“为啥?”王二狗急了,“证据都拿到了!”
“现在发,他们就收手。”罗令看着被泼湿的陶坯,一片狼藉,“让他们以为事没成,才会再动。”
王二狗愣住:“你是说……他们还会来?”
“一定会。”罗令蹲下,伸手摸了摸一块被砸碎的陶片,边缘锋利,划过指尖,“急了。”
第二天,村里开了会。
有人提议暂停接单,等风头过去。几个老匠人坐在角落,抽着旱烟,摇头说:“这活干不下去了,太险。”
赵晓曼也劝:“能不能推掉一部分?先稳住。”
罗令没答。他从怀里掏出残玉,放在桌上。玉面青灰,裂口朝上,没光,也没震。他闭眼,静了几秒,再睁眼时,已经起身拿了纸笔。
他画了个纹样。一圈圈线条,像树根,又像水脉,从中心向外蔓延,最后在边缘汇成两个字:青山。
“按这个做。”他说,“每一件都刻上名字,谁做的,谁烧的,谁验的,全刻上去。”
王二狗凑近看:“这纹……没见过啊。”
“梦里看见的。”罗令把纸递给赵晓曼,“祭祀用的礼器,三千年前。”
没人再问。村里老匠人默默点头,开始排班。妇女组负责塑形,老人组负责阴干,年轻人轮夜窑。孩子放学后也来,不干活,只坐在角落写作业,家长陪在边上。
直播继续。镜头扫过刻名过程,扫过家长监督,扫过王二狗举着手机喊:“家人们,这是张大娘做的第五个杯子,刻的是‘张桂兰·青山’!”
弹幕安静了几秒,然后刷起一排:“这名字,比签名还重。”
第四天夜里,罗令一个人在工坊清点陶坯。一百套,已完成六十七。他正核对编号,忽然听见外头狗叫了一声,短促,不像警报。
他抬头,看向窗外。
竹篱外,一道影子一闪而过,贴着墙根,往村后山去了。
他没动,也没喊人。只是慢慢放下笔,把残玉贴回胸口,站起身,吹灭了灯。
工坊陷入黑暗。他靠着门框,静静听着。
脚步声没有再出现。风穿过竹林,沙沙响。
他摸出手机,拨通王二狗:“别追,放他走。”
“你说啥?”王二狗在电话那头愣住。
“让他把消息带回去。”罗令盯着那片黑,“就说,订单已完成七成,刻名已录,备份已存。”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
“你……早知道他们会来第二次?”
“不是第二次。”罗令说,“是第三次。”
他挂了电话,重新打开灯。灯光下,那张画着“青山”纹样的纸静静躺在桌上,边缘被风吹得起了一角。
他走过去,压住纸角,拿起刻刀,开始在一只陶坯上雕第一笔。
他没进屋,先绕着工坊走了一圈。竹篱矮墙完好,狗窝里的土狗正打哈欠,王二狗昨夜巡逻留下的脚印还印在泥地上,一圈一圈,从村口绕到这边,没断。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沾了点夜露,湿的。
他推门进去,桌上摆着赵晓曼昨夜整理的订单明细。一张A4纸,边角磨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客户编号、数量、交货时间。最顶上一行红笔圈着:“加急单,100套,七日内交付。”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转身拉开柜子,翻出库存登记本。翻到陶坯页,停顿了一下,又翻到窑位排期表。手指在纸上划了两道,嘴里没出声,但眉头松了半寸。
外头传来读书声,是小学早读。他听着,脚步没动,手却慢慢摸到衣领里,碰了碰那块残玉。玉面凉,贴着皮肤,没什么动静。
他收回手,拎起水桶,开始和泥。
赵晓曼到的时候,他已经在拉第三块坯。脚踩陶轮转得稳,泥团在他手里慢慢拔高,像一团呼吸的肉。她站在门口没说话,手里提着两个饭盒,等他收手才走进来。
“网上那些话,你看了吗?”她把饭盒放在桌边。
罗令擦了擦手,点头。
“有人截了直播画面,说孩子在工坊里干活,是童工。”
他嗯了一声,打开饭盒。白粥,咸菜,一个煮鸡蛋。他夹起咸菜咬了一口,没说话。
“王二狗想删评论。”赵晓曼说,“我觉得不能删。”
“那就直播。”罗令放下筷子,“让孩子爸妈进来,坐在角落,该写作业写作业,该纳鞋底纳鞋底。咱们不躲。”
赵晓曼看了他一眼,笑了下:“我也是这么想的。”
中午,直播架起来了。镜头对着工坊中央的长桌,几个孩子坐在一侧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有个老太太戴着老花镜缝布鞋,针脚密实。王二狗端着手机来回走,声音洪亮:“家人们,看见没?这是监督岗!咱们青山村,大人干活,孩子学习,谁也不耽误!”
弹幕慢慢刷起来:“这不叫童工,这叫生活实录”“比城里补习班真实多了”“王队长今天穿得还挺正式”。
罗令没参与解说。他蹲在陶轮边,示范脚踩制坯法,一边踩一边讲:“这法子省力,靠小腿发力,手只负责塑形。老人、妇女都能干。村里三十个会这手艺的,轮班上,每天八小时,工资日结。”
王二狗立刻接话:“我王二狗现在是文化人,不是苦力!工资全捐巡逻队买狗粮!”
网友笑疯了。弹幕刷屏:“文化人狗粮自由”“建议出周边:王队长同款狗绳”。
直播结束,赵晓曼关掉设备,轻声说:“数据回升了,但还有人在传‘逼迫家长出镜’。”
罗令点头:“他们会加码。”
夜里十一点,陶坊外狗叫了三声。
王二狗正在巡逻,听见动静立刻带人包抄。三个黑影翻过竹篱,手里拿着铁棍,直奔窑房。一人砸陶具,一人往未干的陶坯上泼水,动作狠,目标明确。
王二狗一声吼:“抓人!”
狗群冲上去,咬住一人裤腿。那人踉跄摔倒,手机从口袋里甩出来,滑进泥里。王二狗捡起来,屏幕还亮着,聊天记录没锁。
“活干利索点,毁掉订单就行。”
“钱已付一半,事成结清。”
“别留指纹。”
王二狗把手机举高,对着手电光念出来。村民围上来,有人喊:“报警!”有人要打人。
罗令赶到时,人已经被绑在竹桩上,嘴堵着布条。他没看俘虏,只接过手机,扫了一眼记录,递还给王二狗。
“留着。”他说,“别发网上。”
“为啥?”王二狗急了,“证据都拿到了!”
“现在发,他们就收手。”罗令看着被泼湿的陶坯,一片狼藉,“让他们以为事没成,才会再动。”
王二狗愣住:“你是说……他们还会来?”
“一定会。”罗令蹲下,伸手摸了摸一块被砸碎的陶片,边缘锋利,划过指尖,“急了。”
第二天,村里开了会。
有人提议暂停接单,等风头过去。几个老匠人坐在角落,抽着旱烟,摇头说:“这活干不下去了,太险。”
赵晓曼也劝:“能不能推掉一部分?先稳住。”
罗令没答。他从怀里掏出残玉,放在桌上。玉面青灰,裂口朝上,没光,也没震。他闭眼,静了几秒,再睁眼时,已经起身拿了纸笔。
他画了个纹样。一圈圈线条,像树根,又像水脉,从中心向外蔓延,最后在边缘汇成两个字:青山。
“按这个做。”他说,“每一件都刻上名字,谁做的,谁烧的,谁验的,全刻上去。”
王二狗凑近看:“这纹……没见过啊。”
“梦里看见的。”罗令把纸递给赵晓曼,“祭祀用的礼器,三千年前。”
没人再问。村里老匠人默默点头,开始排班。妇女组负责塑形,老人组负责阴干,年轻人轮夜窑。孩子放学后也来,不干活,只坐在角落写作业,家长陪在边上。
直播继续。镜头扫过刻名过程,扫过家长监督,扫过王二狗举着手机喊:“家人们,这是张大娘做的第五个杯子,刻的是‘张桂兰·青山’!”
弹幕安静了几秒,然后刷起一排:“这名字,比签名还重。”
第四天夜里,罗令一个人在工坊清点陶坯。一百套,已完成六十七。他正核对编号,忽然听见外头狗叫了一声,短促,不像警报。
他抬头,看向窗外。
竹篱外,一道影子一闪而过,贴着墙根,往村后山去了。
他没动,也没喊人。只是慢慢放下笔,把残玉贴回胸口,站起身,吹灭了灯。
工坊陷入黑暗。他靠着门框,静静听着。
脚步声没有再出现。风穿过竹林,沙沙响。
他摸出手机,拨通王二狗:“别追,放他走。”
“你说啥?”王二狗在电话那头愣住。
“让他把消息带回去。”罗令盯着那片黑,“就说,订单已完成七成,刻名已录,备份已存。”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
“你……早知道他们会来第二次?”
“不是第二次。”罗令说,“是第三次。”
他挂了电话,重新打开灯。灯光下,那张画着“青山”纹样的纸静静躺在桌上,边缘被风吹得起了一角。
他走过去,压住纸角,拿起刻刀,开始在一只陶坯上雕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