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睡前习惯性摸了摸胸口的残玉。它像往常一样温着,没动静。他躺下,闭眼,脑子里还转着白天工坊的事——那些人走时的眼神,泥在手上塌掉又重新揉起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他睁开眼,梦里画面还在眼前晃:阳光斜穿海水,照在一艘沉船的龙骨上。船头刻着半枚族徽,纹路和他这半块残玉能对上。他坐起身,心跳没乱,但手指有点发紧。
他没出声,穿衣下床,直接去了村文化站。赵晓曼已经在了,正翻一本泛黄的册子,边角卷着,字迹模糊。她抬头看了他一眼:“你脸色不对。”
“梦里看见船。”他说,“在海底,刻着罗家的记号。”
她放下笔,把册子推过来:“《海经》里有一句——‘南溟有舟,载信双玉,光沉而魂不灭’。我一直以为是传说。”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伸手从脖子上取下残玉,放在册子旁边。玉面突然一烫,像被太阳晒透的石板。赵晓曼手腕上的玉镯也跟着震了一下,发出极轻的一声“嗡”。
两人没说话,对视片刻。
“不是传说。”他说,“坐标在南海。”
她立刻起身去拿地图。他没动,闭眼静了三秒,梦中画面再次浮现——海流缓慢推着沙粒,从船尾移开,露出一块石板,上面压着一只青铜匣,匣盖有双玉交叠的刻纹。
“东经109.3,北纬16.8。”他睁开眼,“水深约三十五米,附近有暗流,但能下。”
赵晓曼标好点,手指停在纸上:“这位置……离我们村出海的老航线不远。”
“村里的老人不是说从不下海?”他问。
“是不说,不是没下过。”她声音低了些,“我外婆提过,早年有人跑南海换盐,后来风浪大,死了人,就不去了。”
他点头:“李国栋手里可能有东西。”
两人出门时天刚亮透。王二狗正骑着摩托从村口巡逻回来,头盔都没摘:“昨晚有船!不是咱们的,在外礁那边停了一宿,天没亮就跑了。”
“什么船?”罗令问。
“小铁壳,没挂牌,甲板上堆着设备。”王二狗喘了口气,“我喊话没回应,想靠过去,他们直接启动走了。留下一股柴油味。”
罗令看了赵晓曼一眼:“先找李国栋。”
老支书住村后坡上,小院安静。他开门时手里拄着拐,没问来意,转身进了屋。三人跟进去,他从床底拖出个木箱,打开,里面是一叠老照片和几页泛黄的手写笔记。
照片上是一群人站在木船上,背景是远海,船头挂着一面褪色的旗,旗角绣着半个罗字。笔记是罗令祖父的笔迹,记录了三次出海路线,最后一次标注:“南溟遇风,信物沉,未返。”
“你们祖上不光守村。”李国栋坐在门槛上,声音沙哑,“也守海。那船,是罗赵两家合造的,载的是盟约文书,准备送去南岛结盟。结果出事了。”
“所以双玉不只是信物?”赵晓曼问。
“是契约。”老人抬头,“一块归罗家,一块归赵家,合在一起,才能打开匣子。你们现在梦见的,不是新事,是没完成的老事。”
屋里静了几秒。
罗令把残玉收回怀里:“得下去看。”
“谁下去?”王二狗插话,“咱们没人会潜水,也没装备。”
“可以学。”罗令说,“先买二手设备,村里出钱。”
“钱从哪来?”王二狗挠头,“集体账户就剩两万,修路都不够。”
“不用全买新的。”赵晓曼翻开手机,“网上有退役潜水服转让,带氧气瓶的,便宜的七八千一套。咱们先买两套,培训两个人。”
“我去!”王二狗立刻举手,“我水性好,小时候偷摸游过河口!”
“你祖上是守夜人,也巡过码头。”罗令看着他,“这次算接上老差事。”
王二狗咧嘴笑了,又忽然收敛:“可要是有人抢先呢?那艘黑船……”
罗令没答,转身出门。半小时后,他在村广播站敲了敲话筒:“今天下午,晒谷场开会。”
村民来得齐。他没讲大道理,只放了段投影——残玉梦中的沉船画面,阳光照进海底,龙骨清晰,族徽可见。
“这不是去捞东西。”他说,“是把咱们丢的历史找回来。那船上,有罗赵两族最早的盟约。没了它,咱们的根就断了一截。”
没人说话。
李国栋拄拐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张存折:“我这有三万八,养老钱,先拿去用。”
王二狗当场掏出手机转账:“我卡里一万二,全捐!”
接着是张婶、老刘、李小虎……一个个报数。不到一小时,凑了九万。
当天下午,订单发出去。两套二手潜水装备,附带基础培训视频。罗令和王二狗当夜就开始看。
第三天凌晨,王二狗带巡逻船出海。他在外礁附近发现一艘无名铁壳船,甲板上架着声呐,旁边放着防水袋。他靠近喊话,对方不理。他加大油门逼过去,船尾掀起浪墙,对方终于启动撤离。一名穿潜水服的人从舱口爬出时,掉落一个黑色本子。
王二狗捞上来,连夜送工坊。
本子防水,打开后是手写坐标:109.3°E, 16.8°N,和残玉显示的一致。下面一行字:“速取信物,赵崇俨批。”
罗令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没说话,把本子交给赵晓曼。
她连夜整理材料:残玉影像、《海经》译文、坐标记录、赵崇俨笔迹比对。清晨六点,她把视频传上网,标题只有一句:“我们想找回的,不是文物,是信。”
直播开始两小时,观看人数破百万。弹幕刷满“支持”“守护历史”“别让黑手得逞”。
中午,县文旅局来电。下午四点,省考古院正式通知:批准青山村与省水下考古中心组建联合探索队,开展前期勘察。
消息传来时,罗令正在工坊调试潜水镜。王二狗冲进来,嗓子都喊哑了:“批了!咱们能下海了!”
他没抬头,继续拧紧接口。
赵晓曼走进来,手里拿着新打印的文件:“他们要求我们提供所有影像资料,还要签协作协议。”
“给。”他说,“但有一条——探索过程全程直播。”
“他们怕泄密。”
“那就让他们看清楚,谁在守护,谁在偷盗。”
她笑了下,把文件放下。窗外,李国栋站在晒谷场边,手里拿着一面旧旗,正一点点展开。旗面褪色,但中间双玉交叠的纹样,依稀可辨。
傍晚,罗令独自走到海边。潮水退了,沙滩上留下一道道水痕。他蹲下,手指划过湿沙,像在摸一块看不见的石板。
赵晓曼走来,站他旁边。
“你说,”她轻声问,“先民为什么要把盟约沉进海里?”
他抬头看海:“可能觉得,深水比人心干净。”
她没再问。
他从怀里取出残玉,放在掌心。玉面微热,像有光从内部渗出。
远处,巡逻船的灯亮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他睁开眼,梦里画面还在眼前晃:阳光斜穿海水,照在一艘沉船的龙骨上。船头刻着半枚族徽,纹路和他这半块残玉能对上。他坐起身,心跳没乱,但手指有点发紧。
他没出声,穿衣下床,直接去了村文化站。赵晓曼已经在了,正翻一本泛黄的册子,边角卷着,字迹模糊。她抬头看了他一眼:“你脸色不对。”
“梦里看见船。”他说,“在海底,刻着罗家的记号。”
她放下笔,把册子推过来:“《海经》里有一句——‘南溟有舟,载信双玉,光沉而魂不灭’。我一直以为是传说。”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伸手从脖子上取下残玉,放在册子旁边。玉面突然一烫,像被太阳晒透的石板。赵晓曼手腕上的玉镯也跟着震了一下,发出极轻的一声“嗡”。
两人没说话,对视片刻。
“不是传说。”他说,“坐标在南海。”
她立刻起身去拿地图。他没动,闭眼静了三秒,梦中画面再次浮现——海流缓慢推着沙粒,从船尾移开,露出一块石板,上面压着一只青铜匣,匣盖有双玉交叠的刻纹。
“东经109.3,北纬16.8。”他睁开眼,“水深约三十五米,附近有暗流,但能下。”
赵晓曼标好点,手指停在纸上:“这位置……离我们村出海的老航线不远。”
“村里的老人不是说从不下海?”他问。
“是不说,不是没下过。”她声音低了些,“我外婆提过,早年有人跑南海换盐,后来风浪大,死了人,就不去了。”
他点头:“李国栋手里可能有东西。”
两人出门时天刚亮透。王二狗正骑着摩托从村口巡逻回来,头盔都没摘:“昨晚有船!不是咱们的,在外礁那边停了一宿,天没亮就跑了。”
“什么船?”罗令问。
“小铁壳,没挂牌,甲板上堆着设备。”王二狗喘了口气,“我喊话没回应,想靠过去,他们直接启动走了。留下一股柴油味。”
罗令看了赵晓曼一眼:“先找李国栋。”
老支书住村后坡上,小院安静。他开门时手里拄着拐,没问来意,转身进了屋。三人跟进去,他从床底拖出个木箱,打开,里面是一叠老照片和几页泛黄的手写笔记。
照片上是一群人站在木船上,背景是远海,船头挂着一面褪色的旗,旗角绣着半个罗字。笔记是罗令祖父的笔迹,记录了三次出海路线,最后一次标注:“南溟遇风,信物沉,未返。”
“你们祖上不光守村。”李国栋坐在门槛上,声音沙哑,“也守海。那船,是罗赵两家合造的,载的是盟约文书,准备送去南岛结盟。结果出事了。”
“所以双玉不只是信物?”赵晓曼问。
“是契约。”老人抬头,“一块归罗家,一块归赵家,合在一起,才能打开匣子。你们现在梦见的,不是新事,是没完成的老事。”
屋里静了几秒。
罗令把残玉收回怀里:“得下去看。”
“谁下去?”王二狗插话,“咱们没人会潜水,也没装备。”
“可以学。”罗令说,“先买二手设备,村里出钱。”
“钱从哪来?”王二狗挠头,“集体账户就剩两万,修路都不够。”
“不用全买新的。”赵晓曼翻开手机,“网上有退役潜水服转让,带氧气瓶的,便宜的七八千一套。咱们先买两套,培训两个人。”
“我去!”王二狗立刻举手,“我水性好,小时候偷摸游过河口!”
“你祖上是守夜人,也巡过码头。”罗令看着他,“这次算接上老差事。”
王二狗咧嘴笑了,又忽然收敛:“可要是有人抢先呢?那艘黑船……”
罗令没答,转身出门。半小时后,他在村广播站敲了敲话筒:“今天下午,晒谷场开会。”
村民来得齐。他没讲大道理,只放了段投影——残玉梦中的沉船画面,阳光照进海底,龙骨清晰,族徽可见。
“这不是去捞东西。”他说,“是把咱们丢的历史找回来。那船上,有罗赵两族最早的盟约。没了它,咱们的根就断了一截。”
没人说话。
李国栋拄拐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一张存折:“我这有三万八,养老钱,先拿去用。”
王二狗当场掏出手机转账:“我卡里一万二,全捐!”
接着是张婶、老刘、李小虎……一个个报数。不到一小时,凑了九万。
当天下午,订单发出去。两套二手潜水装备,附带基础培训视频。罗令和王二狗当夜就开始看。
第三天凌晨,王二狗带巡逻船出海。他在外礁附近发现一艘无名铁壳船,甲板上架着声呐,旁边放着防水袋。他靠近喊话,对方不理。他加大油门逼过去,船尾掀起浪墙,对方终于启动撤离。一名穿潜水服的人从舱口爬出时,掉落一个黑色本子。
王二狗捞上来,连夜送工坊。
本子防水,打开后是手写坐标:109.3°E, 16.8°N,和残玉显示的一致。下面一行字:“速取信物,赵崇俨批。”
罗令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没说话,把本子交给赵晓曼。
她连夜整理材料:残玉影像、《海经》译文、坐标记录、赵崇俨笔迹比对。清晨六点,她把视频传上网,标题只有一句:“我们想找回的,不是文物,是信。”
直播开始两小时,观看人数破百万。弹幕刷满“支持”“守护历史”“别让黑手得逞”。
中午,县文旅局来电。下午四点,省考古院正式通知:批准青山村与省水下考古中心组建联合探索队,开展前期勘察。
消息传来时,罗令正在工坊调试潜水镜。王二狗冲进来,嗓子都喊哑了:“批了!咱们能下海了!”
他没抬头,继续拧紧接口。
赵晓曼走进来,手里拿着新打印的文件:“他们要求我们提供所有影像资料,还要签协作协议。”
“给。”他说,“但有一条——探索过程全程直播。”
“他们怕泄密。”
“那就让他们看清楚,谁在守护,谁在偷盗。”
她笑了下,把文件放下。窗外,李国栋站在晒谷场边,手里拿着一面旧旗,正一点点展开。旗面褪色,但中间双玉交叠的纹样,依稀可辨。
傍晚,罗令独自走到海边。潮水退了,沙滩上留下一道道水痕。他蹲下,手指划过湿沙,像在摸一块看不见的石板。
赵晓曼走来,站他旁边。
“你说,”她轻声问,“先民为什么要把盟约沉进海里?”
他抬头看海:“可能觉得,深水比人心干净。”
她没再问。
他从怀里取出残玉,放在掌心。玉面微热,像有光从内部渗出。
远处,巡逻船的灯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