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竹器风暴:星际的馈赠-《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展厅的灯闪了一下,罗令的手指在残玉边缘顿了顿。那热度不是错觉,像有股气从玉里渗出来,顺着指尖爬进胸口。他没抬头,只把玉往衣领里塞了塞。

  赵晓曼站在他身后半步,声音压得很低:“是不是又梦见了什么?”

  “竹子。”他说,“满山的竹子在动,根连着根,一直往地底伸,最后……连到了天上去。”

  她没追问。这些年,她早就学会不问梦的内容。只点头,转身去拿记录本。

  王二狗已经收好直播设备,听见这话愣了一下:“连到天上?罗老师,你该不会是要上天吧?”

  罗令没笑,也没否认。他掏出手机,拨通村文化站的线路:“把竹器陈列室的灯打开,再检查一遍投影仪。今晚直播。”

  “现在?刚从省城回来,不歇会儿?”

  “越快越好。”他说,“有人要来。”

  王二狗张了张嘴,最终只应了声“行”。

  车回村时天刚擦黑。村口的老槐树下停着一辆没见过的黑色厢车,车牌是省外的。司机穿着深灰工装,正和守门的村民说话,手里举着一张打印纸。

  罗令下车就看见那纸上的标志——一个环形箭头套着星球轮廓,下面写着汉字:“星际科技材料评估组”。

  他走过去,司机递上文件:“马斯克团队派我们来,三天后正式考察青山村竹器工艺。这是授权函和行程表。”

  罗令快速扫过内容,抬头问:“为什么选我们?”

  “全球测试了三百种天然材料。”司机说,“你们的竹构件在抗辐射、轻量化和自修复能力上,数据最优。总部要求实地验证。”

  王二狗凑过来看了一眼,倒吸口气:“火星基地……真要用咱村的竹子?”

  司机没回答,只说:“我们今晚先布置检测设备,明早开始采样。”

  赵晓曼接过文件,眉头微皱:“检测不能破坏原件。百年竹屋的结构,一根钉都不能动。”

  “明白。”司机点头,“非侵入式扫描。但需要你们配合提供历史使用记录和环境数据。”

  罗令把文件还回去:“明早八点,文化站见。”

  他转身往家里走,残玉贴着胸口,温得像晒透的石头。夜里他没睡,坐在院里翻老图纸。那些年他根据梦境复原的竹屋榫接图、通风槽走向、根系固土法,全被他一笔笔画下来,装了厚厚一册。

  天没亮他就去了竹林。露水打湿了裤脚,他蹲在一株老竹前,手指摸着竹节上的刻痕——那是他父亲当年标记的生长年轮。他闭眼,残玉微烫,梦里的画面又来了:先民蹲在林中,用火烤弯竹条,做成弧形梁架;竹根在地下交织成网,像脉络一样输送水分;屋顶铺着青苔层,雨水落下时,空气变得清甜。

  他睁开眼,掏出随身带的检测笔,在竹节上轻轻一划。数值跳出来:纤维密度稳定,微孔结构完整,吸附率高于实验室合成材料。

  “不是我们造得好。”他低声说,“是它们本来就会自己活。”

  上午八点,文化站外停了三辆厢车。五名考察员穿着密封防护服,抬出几台银白色仪器。为首的女工程师打开全息屏,调出数据模型:“我们模拟了火星昼夜温差、辐射强度和沙尘暴频率。你们的竹构件在连续冲击下,形变率低于0.3%。”

  “因为竹子有弹性。”罗令说,“老法子建房,不用铁钉,用竹销。一震,它自己会回弹。”

  “但太空环境需要绝对密封。”工程师皱眉,“你们的接缝处,怎么保证气密性?”

  罗令没说话,带他们走进村东那座百年竹屋。墙角有一道旧裂痕,是他小时候山洪冲的。他指着裂缝边缘:“看这里。”

  众人凑近。裂缝里填着一层暗绿色的物质,像是苔藓和树脂的混合物。

  “祖上传下来的修补法。”他说,“竹裂了,就用山里的地衣加竹浆糊上去。时间久了,它会和竹子长在一起。”

  工程师取样检测,半晌抬头:“这物质在低氧环境下仍在代谢,能缓慢修复微裂纹……你们管这叫什么?”

  “活补。”罗令说,“竹子活着,补丁也活着。”

  考察员们 exchanged 眼神,有人低声说:“这比我们的人工智能涂层还智能。”

  中午,马斯克团队发来正式函件:青山村竹器系统进入“火星生态材料候选名录”,邀请罗令团队提交完整技术档案。

  王二狗在直播里吼了一嗓子,弹幕立刻炸开——

  “竹子上火星?!”

  “我村牛了!”

  “罗老师,你是隐藏的航天总工吧!”

  罗令没看屏幕。他让赵晓曼整理所有图纸和检测报告,自己则把残玉贴在胸口,闭目回忆梦中细节。这一次,画面更清晰了:先民不仅用竹子建房,还在地下挖了环形沟渠,引山泉循环;竹根顺着水流蔓延,形成天然过滤层;屋顶的苔藓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是能吸收某种看不见的能量。

  他猛地睁开眼:“辐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晓曼抬头:“什么?”

  “他们早就懂辐射。”罗令声音发紧,“竹子吸有害光,苔藓转化它。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人活得下去。”

  她立刻翻出古籍残卷,找到一句模糊记载:“竹居者,夜不病,发不落,齿不松。”

  两人对视一眼。

  当晚直播,主题定为“竹器为什么能活八百年”。文化站摆了投影幕,罗令站在前面,身后是竹屋结构图。

  “八百年前,先民不知道辐射。”他说,“但他们知道,住在竹屋里的人,不容易生病。他们用竹销、用活补、用循环水,不是为了省事,是为了让房子和人一起活。”

  他播放残玉投影。画面中,老竹屋在风雨中微微晃动,接缝处的苔藓泛着淡光,屋内空气清澈,老人坐在桌前写字,手稳得像没老过。

  赵晓曼轻声翻译古文:“竹吸浊气,吐纳天地,人居其中,如在林中。”

  弹幕静了几秒,随即刷满——

  “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古人比我们懂可持续。”

  “建议NASA直接抄作业。”

  直播进行到一半,王二狗突然从监控屏前跳起来:“文化站后门有人闯入!”

  罗令立刻关掉投影,带人绕到后院。一个穿考察队制服的男人正蹲在样品箱前,手里拿着注射器,往竹片样本里注射液体。

  王二狗一把揪住他衣领:“哪儿来的?牌呢?”

  那人挣扎着:“我是技术支援!这是防腐处理!”

  “支援不登记?鞋底沾红土,是城里工地的。”王二狗冷笑,“赵崇俨的人吧?”

  对方脸色一变,猛地甩手想跑。就在这时,角落里那台刚运来的银白色运输箱突然亮起蓝光,盖子自动弹开。

  一台机械人形从箱中升起,通体银白,关节处泛着冷光。它一步跨到男子面前,机械臂如钳子般锁住他手腕,语音平稳:“检测到未授权化学注入行为,已同步本地警方及星际安保中心。请配合调查。”

  男子挣扎不动,脸色发白。

  直播镜头全程拍下。王二狗对着屏幕喊:“家人们都看清楚!这就是赵崇俨剩下的货!想毁我们的东西,连机器人都不认他!”

  罗令走到镜头前,手里拿着那片被注射的竹片。他轻轻一掰,竹片断开,断面渗出淡绿色液体,和注射液混在一起,冒出细小气泡。

  “他们以为竹子是死的。”他说,“可它活着。你往它身体里灌毒,它自己会排出来。”

  他把竹片举到镜头前:“这不是材料,是生命。我们守的从来不是秘密,是信任。今天,这信任,连到了星星上。”

  直播间人数冲破千万。有人打出一句话:

  “地球的根,长到了火星。”

  考察团最终提交报告,竹器系统通过全部测试。马斯克团队发来正式函件:青山村将作为“地球生态材料示范基地”,参与火星前哨站建设方案设计。

  签约当天,全村聚在文化站。考察团代表拿出电子协议,罗令却摆摆手:“不用签。你们要的不是合同,是真实。以后每年,我们出一批新竹构件,你们拿去测,坏了算我们的。”

  对方沉默几秒,伸出手:“这才是科学。”

  握手时,残玉突然发烫。罗令低头,看见玉面闪过一道光,像是竹根在地下蔓延,一直延伸到星空深处。

  他抬头望了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