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孩子潜力,文化传承-《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文化站门口的铁皮信箱上,罗令把它轻轻合上,指尖蹭过边缘一道新刮痕。他没多看,顺手将昨晚的“异常痕迹上报”表抽出来折好塞进内袋,动作熟得像呼吸。赵晓曼从屋里走出来,手里端着搪瓷杯,热气往上窜,在她鼻尖前散开。她看了眼罗令的袖口,沾着泥,湿了一截。

  “东岭那边?”她问。

  罗令点头,把抽屉关严,“脚印浅,走得很急。不是巡山的步子。”

  她没再问下去。上课铃响了,尖利地划破村口的安静。

  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跑来,书包甩在肩上,鞋底踩着土路。一个瘦小的男孩冲在最前,手里抱着个灰扑扑的陶罐,边跑边喊:“罗老师!罗老师!我家灶台后面挖出来的!”

  他冲进教室,带起一阵风,罐子举得高高的,裂口处还沾着陈年灶灰。全班瞬间静下来,目光全盯在那破口上。

  罗令蹲下,和他视线齐平,接过罐子。指尖顺着裂缝滑过一圈,又摸了摸底部的火痕。他抬头,声音稳:“是老东西。清末民窑烧的,装过米,也装过盐。你太爷爷那辈人,可能用它温过酒。”

  男孩眼睛一下子亮了,嘴角咧开:“真的?那它值钱吗?”

  “值不值钱,得看谁说。”罗令把罐子轻轻放在讲台一角,“但它记得事。记得哪只手捧过它,记得哪顿饭是饿极了才打开的。这就比钱重。”

  赵晓曼走过来,没接话,只是从讲义夹里抽出一张纸——是前两天一个孩子画的老井结构图,歪歪扭扭,却把井壁石缝和出水口标得清楚。她把图摊开,和陶罐并排放着。

  “你们画的,和这个罐子一样。”她说,“都不是金的玉的,可它们都在说话。一个说一百年前的事,一个说昨天的事。村子就是靠这些话活下来的。”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接着有人举手:“我奶奶有个木盒子,上面雕了花!”

  “我家墙角有块石头,刻着字!”

  “我要回去翻地窖!”

  罗令没拦,也没笑。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想找可以。但有三条规矩——不拆墙,不动祖宗牌位,找到东西先告诉老师,别自己乱动。”

  “为啥?”前排一个小女孩仰头问。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拿来卖的。”罗令说,“是拿来记得的。你动错了地方,故事就断了。”

  孩子们齐声应下,声音脆得像豆子落进铁盆。

  下课铃响,人没散。三个孩子围住罗令,争着说自家老屋的角落、阁楼的箱子、院角的石墩。他一一听着,点头,记在随身带的小本上。赵晓曼站在讲台边,看着他们,手腕上的玉镯随着写字的动作轻轻晃了一下。

  中午饭后,阳光斜进来,照在讲台那陶罐上。裂口处的光有点发黄,像陈年的酒渍。一个低年级的小女孩蹲在讲台前,盯着看了好久,忽然抬头:“罗老师,那它现在还能用吗?”

  “能。”罗令从包里拿出一小束晒干的艾草,放进罐子里,“今天起,它就是咱们班的‘记忆罐’。谁有老故事,就往里放一样东西,再讲一遍。”

  小女孩跑回座位,翻书包,掏出半截蜡笔画的纸:“这是我画的奶奶的针线筐!我也要放!”

  罗令点头,帮她把纸折小,放进罐子。艾草香混着纸味,淡淡地散出来。

  下午第一节课是历史。赵晓曼讲到村里老祠堂的由来,讲到百年前一场大旱,族人如何轮流守井、分水。讲着讲着,一个男孩举手:“我爷爷说过,那时候水桶传到谁手里,谁就得念一句祖训。”

  “那你记得那句话吗?”赵晓曼问。

  男孩摇头:“忘了。但我家水桶还在,木头的,底儿快漏了。”

  “那就带过来。”罗令在后排说,“桶不在了,话还能传。话不在了,字还能写。写下来,就是新的根。”

  课间,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门口议论。有人说要找老秤,有人说要翻族谱。一个戴红头绳的女孩拉着赵晓曼的手,声音轻:“老师,我以后也能像你这样,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赵晓曼蹲下,手搭在她肩上:“你已经在做了。刚才你说你太姥姥用陶罐腌过辣菜,那就是故事。”

  女孩笑了,跑开。

  傍晚放学,罗令把“记忆罐”搬到文化站的陈列架上。架子原本空着,现在摆了陶罐、几张孩子画的图、还有一块刻着模糊“福”字的门楣残石。他退后两步看了看,没说话。

  赵晓曼走过来,手里拿着新印的登记表,和早上那张“异常痕迹上报”并排贴在墙上。她把笔插进铁皮笔筒,抬头看那架子:“明天得加个标签纸,写清楚每样东西的来历。”

  “不用太正式。”罗令说,“让他们自己写。写错字也没关系。”

  她点头,正要说话,王二狗推门进来,手里还拎着竹竿,裤脚沾着新泥。他站在门口,听见几个孩子在院外嚷嚷“我家也有老东西”,皱了眉:“你们这是搞啥?现在外头不清净,别让孩子瞎翻老屋,万一塌了砖、碰了梁,谁负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罗令走过去,声音不高:“他们不是瞎翻。”

  “那叫啥?”

  “找根。”罗令看着他,“你小时候没翻过你爹藏的旧皮箱?里头那张泛黄的照片,你到现在还记得吧?”

  王二狗一愣,手松了松竹竿。

  “他们现在翻的,就是以后记得的。”罗令说,“咱们防的是外人拿走东西,不是防孩子记住东西。”

  王二狗没吭声,低头看自己沾泥的鞋尖。半晌,他抬头:“那……得有人跟着。”

  “可以。”罗令说,“你来教他们怎么辨老木、认老砖,怎么不碰承重的梁。”

  王二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咽回去。最后只点了点头,把竹竿靠墙放好,转身走了。

  天快黑时,罗令在文化站后屋翻出一本旧作业本,封皮发黄,里头是学生交上来的“我家的老物件”短文。他一页页看,有写奶奶的铜顶针的,有写爷爷的蓑衣的,还有一个孩子写他家老墙缝里掏出的半枚铜钱,说“它可能见过红军”。

  他把本子合上,放进抽屉。窗外,村道上陆续亮起灯。有孩子在远处喊:“罗老师!我明天带我太爷爷的算盘来!”

  他应了一声,没抬头,手在抽屉边缘停了停,摸了摸胸口的残玉。凉的。

  第二天一早,文化站门口多了块小黑板,写着“老物件收集点”,下面是三行字:

  1. 不拆房

  2. 不动牌位

  3. 先报老师

  赵晓曼站在旁边,正往黑板边钉个木盒,准备收孩子们的“记忆纸条”。罗令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叠新印的表格,比早上的更细,加了“口述人姓名”和“物品使用年代”。

  他把表格放进木盒,抬头时,看见那个戴红头绳的小女孩站在院外,手里紧紧抱着个布包,眼睛亮亮的。

  “罗老师!”她跑进来,“我带东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