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崇祯帝的崛起-《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

  崇祯接过信件,逐字逐句地查看起来,越看脸上的神情越发欣喜。此前,他一直忧心那个反贼会与建奴联合起来攻打大明,所以才急切地想要迁都。然而,万万没想到,那些反贼实力竟然如此强悍,竟直接将建奴八旗中的镶蓝旗团灭,就连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都被杀了。

  崇祯对建奴可谓是恨之入骨,只要建奴遭受损失,他心里就畅快。如今建奴这次损失如此惨重,他更是欣喜若狂。只是可惜,这场漂亮的歼灭战并非明朝将领所为。

  崇祯脸上的欣喜之情,犹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一直留意着他的孙承宗,轻而易举地就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孙承宗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他赶忙上前一步,弓着身子,满脸恭敬地问道:“陛下,微臣见陛下面露喜色,想必是有什么大喜事降临,不知是何事让陛下如此开心呢?”

  孙承宗的声音在朝堂上不高不低地响起,仿佛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原本嘈杂的朝堂,在这一刻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大臣们的讨论声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给掐断了一般,戛然而止。众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齐刷刷地投向崇祯,自然也都看到了他脸上那难以掩饰的欣喜之色。

  崇祯见诸位大臣都将目光投向自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但他并未多做解释,而是直接抬手示意身旁的太监将信件传递下去,让大臣们传阅。

  随着信件在大臣们手中传递,原本安静的朝堂再次喧闹起来,不过这次的喧闹并非是讨论声,而是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难以置信的低语声。大臣们的脸上无一不是写满了震惊,仿佛看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

  待大臣们都看完信件后,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孙承宗身上,他面带微笑,轻声问道:“帝师,你对此事有何看法?我们之前的迁都计划是否需要改动呢?”

  孙承宗思索片刻后,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老臣认为,我们更应该尽快迁都。原因有二。其一,从情报来看,秦与建奴的这一战,彰显出秦的实力极为强大。如今秦又抢走了建奴的全部战利品,建奴的奴酋必定会疯狂报复秦。现在说不定建奴已经前去追赶了,当下这段时间,便是我们迁都的最佳时机。等他们决出胜负,我们可能就再难有如此合适的机会了。”

  崇祯听后,觉得孙承宗所言有理,但心中仍有些不甘,追问道:“那其二呢?”

  孙承宗一脸凝重地看着崇祯皇帝,语气坚定地说道:“陛下,此次建奴和反贼秦之间的这场战争,无论最终谁胜谁负,他们之间的矛盾都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反贼秦不仅灭掉了镶蓝旗,还抢走了全部的战利品,这无疑是对建奴的一种挑衅和羞辱。可以说,双方现在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说完,孙承宗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向崇祯皇帝躬身行了一个大礼,接着说道:“陛下,老臣之前就曾向陛下进言,如果陛下选择留在京师,那么此地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士兵聚集。这样一来,反贼秦就会被我们牢牢地牵制住,无法抽出精力去对付建奴。只要反贼秦还占据着山海关这一战略要地,建奴就绝对不敢轻易地借道入侵我大明。因为他们若是派遣的兵力过少,根本无法攻破其他边防重镇;而若是派遣的兵力过多,又会担心反贼秦会趁机攻打他们的大本营,如此一来,他们的地盘就会完全暴露在反贼秦的威胁之下。”

  崇祯沉默了一会儿,心中权衡利弊。最终,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迁都的提议。他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迁都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他转头看向礼部官员,郑重地吩咐道:“礼部,你们立刻着手准备迁都事宜。十天后,我们就启程前往新都。”

  然而,崇祯并没有忘记,即使迁都,原京城的防御也不能松懈。他环视四周,目光落在众大臣身上,接着问道:“不过,我们迁都之后,这里也必须留下足够的人手进行防守。那么,你们认为谁来负责防守比较合适呢?既要能让反贼秦有所顾虑,又不能对他造成致命威胁。”

  孙承宗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站出来说道:“陛下,依老臣之见,还是由老臣来留守吧。毕竟,老臣对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统筹各方防守力量。”

  崇祯听了孙承宗的话,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孙承宗是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大臣,有他留守京城,确实可以让人放心不少。

  于是,崇祯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果断地宣布道:“好,朕任命帝师为督师,镇守北平。”

  由于要迁都,这里自然不能再被称为京师,于是崇祯又将其改回了以前的名字——北平。

  随着朝会结束,迁都的消息在京城迅速传开,与此同时,山海关被反贼秦占领的事情也一并传了出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些在京师拥有大量田产的官员,舍不得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便开始暗中捣乱,企图阻止迁都。然而,在大势面前,所有企图阻止的行为都被崇祯下令镇压,这些官员皆被抄家。由于崇祯正处于盛怒之中,想要借此树立威严,便派王承恩一同前去抄家,甚至还暗示王承恩可以适当栽赃嫁祸,以确保这次迁都顺利进行。

  可让崇祯震惊不已的是,仅仅抄了一个小官的家,竟然就抄出了数十万两白银,这直接把崇祯给镇住了。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小官还是东林党的一员。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崇祯皇帝下令连续抄没了许多捣乱大臣的府邸。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抄家行动所获得的财富竟然高达数百万两白银!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田地和房产也被一并查抄。

  然而,当崇祯仔细查看这些白银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至极。原来,这些白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竟然是从内堂发出,本应用于赈灾和给边境的粮饷银!

  崇祯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和愤怒,但他很快就强行压制住了这些情绪。他深知此时不能打草惊蛇,必须要暗中展开深入调查。于是,他命令王承恩悄悄地去查明真相。

  经过一番缜密的探查,王承恩带回了一个让崇祯震惊的消息:锦衣卫与那些文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勾结,纠缠不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那些号称与国同休的勋贵们,竟然也牵涉其中!

  这个发现让崇祯对东林党和勋贵们都产生了深深的戒备之心。他意识到,朝廷内部的腐败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而他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

  与此同时,崇祯对拥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的渴望愈发强烈。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掌控局势,不再受那些权臣的摆布。

  于是,忠勇营的组建工作被提前提上了日程。崇祯这次可谓是下了血本,不仅毫不吝啬地提供资金,还将最好的装备都拨付给了忠勇营。为了确保此事的顺利进行,他更是直接命令王承恩全权负责,一切都要在暗中进行,绝对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崇祯对其他人充满了不信任,但对王承恩却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十天后,崇祯率领着十五万身穿精良铠甲、武器配置齐全的军队,带着数万家眷,以及大量的工匠和文武大臣,有序地向着南京陪都进发。

  在城门口,人群如潮水般涌动,迁都的队伍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尽头。那些勋贵和将军们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阴霾,透露出无法言说的苦涩。

  这十天来,崇祯帝的一系列举动让人瞠目结舌。他竟然将整个京营都留了下来,这可是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啊!不仅如此,他还从前来勤王的军队中精挑细选,带走了最强的十五万军队,而那三万关宁铁骑更是直接被崇祯帝要走了一万。要不是北平确实需要强大的骑兵坐镇,恐怕崇祯帝会把关宁铁骑全部带走。

  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国公勋贵们,崇祯帝只带走了英国公,其他的人一个都没有带,全都被留在了北平。这些勋贵们平日里养尊处优,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如今却被崇祯帝弃之如敝履,心中自然是愤愤不平。

  为了防止这些勋贵们在背后捣乱,崇祯帝还想出了一个狠招——将他们的家眷一并带走。这样一来,这些勋贵们就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了。不仅如此,崇祯帝还顺带将他们的现银也搜刮走了,整整五千万两白银啊!这笔巨额财富的流失,让这些勋贵们心疼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然而,尽管崇祯帝如此狠辣,这些勋贵们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崇祯帝手中掌握着十五万强兵,而且京师又汇聚了全国的兵马,实力不容小觑。如果他们贸然起兵逼宫,恐怕不仅无法成功,反而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可惜的是,崇祯帝现在对谁都极度不信任,他的多疑和猜忌让他与众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让他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别无他法,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和委屈,勉强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尽管目前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好歹还能维持高层的地位,生活也还算过得去。

  然而,他们却对崇祯的真正意图一无所知。实际上,崇祯早已暗中向孙承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如果事情发展不如预期,孙承宗可以选择退往南京。而对于那些勋贵们,崇祯则另有打算。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毕竟,那些勋贵的家眷都被崇祯牢牢掌控在手中。如果他们胆敢有丝毫的异动或反抗,崇祯完全有能力将他们的全族一举诛灭。而崇祯对这些勋贵们所剩余的巨额家产,早已是垂涎欲滴。

  就在这一瞬间,历史的车轮似乎偏离了原本的轨道,一切都变得难以预测。没有人能够确定大明的历史是否还能回归正轨,大明的未来也因此变得越发模糊不清,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