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下)软铲剥泥取猿齿,齿痕指引开远坝-《剑狱符途》

  队员们放慢动作,用竹铲将牙齿周围的泥炭一点点剥离——每剥一下,周教授都会用放大镜确认是否碰到齿根。泥炭层在保湿喷雾的作用下保持着松软,却又不会粘在牙齿上,随着泥炭渐渐被清理,五颗牙齿的轮廓依次显露:门齿平整,犬齿半尖,臼齿带着细密的咀嚼纹,像是还留存着咀嚼过的果实残渣。

  “小心这颗臼齿!齿根和植物根系缠在一起了!”林晚突然提醒,队员赶紧停下,用镊子轻轻挑起缠绕的根系,避免扯断齿根。半小时后,完整的蝴蝶古猿牙齿组被取了出来,放在铺着湿润海绵的托盘里——五颗牙齿排列整齐,齿面的磨损痕迹清晰,能清晰看出蝴蝶古猿生前的饮食习惯。

  “太完美了!这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蝴蝶古猿牙齿组!”周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你看这颗犬齿的磨损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纯粹的防御工具,开始用于咀嚼;还有这颗臼齿的低冠结构,完全符合森林古猿以果实为食的特征!这能证明蝴蝶古猿是‘人科猿类’的直系祖先之一!”

  林晚凑近托盘,聚灵玉佩贴着海绵,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最里面那颗臼齿的齿根缝隙里,藏着一道极细的“刻痕”——不是自然磨损形成的,像是被尖锐的树枝划过,刻痕组成的图案像是“开着的花”,旁边还刻着两个几乎与齿根融合的小字:“开远有颌”。

  “周教授,你看这颗臼齿的齿根!”林晚让周教授用显微镜观察齿根缝隙,“这是指向云南开远的开远古猿遗址吧?我记得那里是距今约1400万年的古猿遗址,比蝴蝶古猿更早,出土过‘开远古猿’的颌骨残片,要是能找到完整化石,就能把人类进化的链条再往前推400万年!”

  周教授赶紧翻出开远古猿遗址的资料,指着颌骨残片照片:“对!开远古猿是‘森林古猿亚科’的重要代表,它的颌骨形态比蝴蝶古猿更原始,是研究人类与猿类分化的关键!要是能在开远找到完整颌骨,就能填补蝴蝶古猿之前的进化空白,甚至能找到‘人猿分化’的最早证据!”

  就在这时,云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欣慰:“我们已经在蝴蝶梁子遗址周围加设了‘泥炭层监测仪’,能实时监控夹层湿度,以后不管是科考队还是游客,都得提前报备才能进入。李教授的植物科考队还主动成了‘遗址植物保护顾问’,以后发掘遇到植物根系问题,他们随叫随到!”

  林晚看着托盘里的牙齿组,突然觉得这1000万年前的牙齿变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蝴蝶古猿的“生命印记”,更是连接人类与更早古猿的“进化钥匙”,从1400万年前的开远古猿,到1000万年前的蝴蝶古猿,再到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每一件化石都在诉说着“生命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旅程。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从西周的青铜宝鼎,追到1400万年前的开远古猿,我们离‘人猿分化’的源头越来越近了。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在触摸生命最原始的痕迹。”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开远相关的灵气——比蝴蝶古猿牙齿更原始,带着远古雨林的湿润,还裹着一丝更古老的生命气息:“其实这些化石,都是‘生命进化’的拼图。从开远古猿在雨林里生活,到蝴蝶古猿适应环境变化,再到禄丰古猿走向草原边缘,每一步都是生命在突破,在成长,这就是我们血脉里的传承。”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云南开远古猿遗址。周教授把蝴蝶古猿牙齿组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组牙齿,藏着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生存痕迹,是中华文明‘人猿分化’的重要见证。”

  车子驶离蝴蝶梁子遗址,灌木林的新芽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望着远处的雨林,顾倾城递过来一瓶水:“你说开远古猿的颌骨残片,会不会能还原出更早的‘人科特征’?会不会能找到‘人猿分化’的关键节点?”

  林晚接过水,看着天边的暖阳:“不管能不能,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靠近一步生命起源的源头,就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多一分对‘生命传承’的理解。”

  车子朝着云南开远的方向疾驰,早春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托盘里的牙齿组上,泛着淡淡的光。谁也不知道,开远古猿遗址的地下,那1400万年前的颌骨残片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生命分化”与“起源开端”的最远古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一直朝着生命起源的最初源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是在追寻我们与远古生命最深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