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换成更细的竹针,谭教授趴在探方边,用放大镜盯着犬齿尖:“慢一点,根茎纤维还没完全软化,别硬拉,用竹针把纤维一根根挑断,每挑一根都要看清楚有没有缠在骨面上。”
林晚蹲在一旁,聚灵玉佩贴着红土,灵气的震动随着根茎的解开越来越强——她能清晰“感知”到颌骨的每一处细节:犬齿的尖锐弧度、臼齿的咬合面纹路、下颌体上的肌肉附着痕,甚至能感觉到根茎缠绕时留下的细微压痕,像是能看到蝴蝶古猿在树冠间啃食野果,下颌用力咬合的场景。“左边有根粗根茎缠在臼齿间隙里,得先从根部挑断,别碰掉臼齿的齿尖!”林晚突然提醒,队员赶紧调整竹针角度,从根茎与红土的连接处挑断,果然在间隙中露出完整的臼齿,齿尖没有一丝缺损。
三个小时后,红土与根茎的缠绕层被彻底解开,蝴蝶古猿完整颌骨的全貌终于显露:下颌体弯曲呈弧形,犬齿粗壮如小锥,臼齿的低冠上布满细小的齿尖,骨面上还留着未完全清理的根茎纤维,像是在诉说它生前在森林里攀援、啃食的生活。最特别的是,颌骨的下颌角处有一道细微的磨损痕——是长期用牙齿咬断树枝留下的,证明蝴蝶古猿已能用牙齿辅助树栖活动。
“太完整了!这是全球目前发现最完整的1200万年蝴蝶古猿颌骨!”谭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用铺着保湿绒布的塑料托将颌骨托起,“你看这犬齿的长度,比开远古猿长三分之一,臼齿的齿尖密度也更高——这就是树栖古猿的典型特征!它们靠尖锐犬齿咬开硬果壳,靠多尖臼齿研磨嫩叶,这填补了‘森林古猿向人科过渡’的早期空白!”
林晚凑近塑料托,聚灵玉佩贴着颌骨的下颌体,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下颌体的磨损痕旁,藏着一道极细的“刻痕”——不是自然磨损形成的,像是被尖锐的石英石划过,刻痕组成的图案像是“山沟”,旁边还刻着两个几乎与骨面融合的小字:“元谋古沟”。
“谭教授,你看下颌体的磨损痕!”林晚让谭教授用显微镜观察刻痕,“这是指向云南元谋的‘元谋古猿沟遗址’吧?我记得那里是距今约1500万年的古猿遗址,比蝴蝶梁子早期层更早,出土过‘元谋古猿’的牙齿残片,要是能找到完整的颅骨或肢骨,就能把人类祖先的演化历史再往前推300万年,甚至能填补‘始新世古猿到中新世蝴蝶古猿’的过渡空白!”
谭教授赶紧翻出元谋古猿沟遗址的资料,指着牙齿残片照片:“对!元谋古猿沟的古猿牙齿,比蝴蝶古猿更原始,齿根更粗壮,是研究‘早期古猿适应热带森林’的关键!要是能在那里找到颅骨,就能证明蝴蝶古猿的树栖特征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1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就开始演化的,让整个演化链条从‘始新世到中新世’无缝衔接!”
就在这时,云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兴奋:“我们已经协调好了元谋古猿沟遗址的考古队,他们提前在‘沟谷2号’区域发现了疑似颅骨的灵气反应,和你们的颌骨灵气特征完全匹配!你们不用等审批,直接过去就能进入核心发掘区!”
林晚看着塑料托里的颌骨,突然觉得这1200万年前的骨片变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蝴蝶古猿的“生存印记”,更是连接更早古猿与后期演化的“桥梁”,从1500万年的元谋古猿沟,到1200万年的蝴蝶梁子,再到1000万年的开远古猿洞,每一件化石都在诉说着“人类祖先在森林中扎根、演化,一步步走向地栖”的漫长旅程。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从西周的青铜宝鼎,追到1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沟,我们离‘人类演化的始新世源头’越来越近了。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在触摸‘生命如何在森林中开启文明序章’的真相。”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元谋古猿沟相关的灵气——比蝴蝶古猿颌骨更原始,带着热带森林的湿热气息,像是远古元谋古猿在茂密树冠间跳跃、鸣叫的懵懂感:“其实这些化石,都是‘自然与生命共生’的见证。从元谋古猿在热带森林里觅食,到蝴蝶古猿在红土坡边缘攀援,再到开远古猿在溶洞里避雨,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跟着自然环境调整生存方式,而这些痕迹,就是中华文明最原始的‘生存智慧’。”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云南元谋古猿沟遗址。谭教授把蝴蝶古猿颌骨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截颌骨,藏着1200万年前古猿树栖生存的密码,是中华文明‘森林演化源头’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蝴蝶梁子早期层,红土坡的轮廓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哀牢山,顾倾城递过来一瓶水:“你说元谋古猿沟的颅骨,会不会能找到早期古猿‘热带森林适应’的痕迹?会不会能证明它们的脑部已经开始缓慢发育?”
林晚接过水,看着天边渐暗的云霞:“不管能不能,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靠近一步演化的源头,就多一分对‘自然孕育生命’的敬畏,多一分对‘我们从森林中来’的理解。”
车子朝着云南元谋古猿沟的方向疾驰,深秋的晚风透过车窗,吹在塑料托上,颌骨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光。谁也不知道,元谋古猿沟遗址的地下,那1500万年前的古猿颅骨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热带森林生存”与“演化最初步”的最远古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一直朝着人类演化的始新世源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是在追寻生命与自然最初的、最紧密的联结。
林晚蹲在一旁,聚灵玉佩贴着红土,灵气的震动随着根茎的解开越来越强——她能清晰“感知”到颌骨的每一处细节:犬齿的尖锐弧度、臼齿的咬合面纹路、下颌体上的肌肉附着痕,甚至能感觉到根茎缠绕时留下的细微压痕,像是能看到蝴蝶古猿在树冠间啃食野果,下颌用力咬合的场景。“左边有根粗根茎缠在臼齿间隙里,得先从根部挑断,别碰掉臼齿的齿尖!”林晚突然提醒,队员赶紧调整竹针角度,从根茎与红土的连接处挑断,果然在间隙中露出完整的臼齿,齿尖没有一丝缺损。
三个小时后,红土与根茎的缠绕层被彻底解开,蝴蝶古猿完整颌骨的全貌终于显露:下颌体弯曲呈弧形,犬齿粗壮如小锥,臼齿的低冠上布满细小的齿尖,骨面上还留着未完全清理的根茎纤维,像是在诉说它生前在森林里攀援、啃食的生活。最特别的是,颌骨的下颌角处有一道细微的磨损痕——是长期用牙齿咬断树枝留下的,证明蝴蝶古猿已能用牙齿辅助树栖活动。
“太完整了!这是全球目前发现最完整的1200万年蝴蝶古猿颌骨!”谭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用铺着保湿绒布的塑料托将颌骨托起,“你看这犬齿的长度,比开远古猿长三分之一,臼齿的齿尖密度也更高——这就是树栖古猿的典型特征!它们靠尖锐犬齿咬开硬果壳,靠多尖臼齿研磨嫩叶,这填补了‘森林古猿向人科过渡’的早期空白!”
林晚凑近塑料托,聚灵玉佩贴着颌骨的下颌体,左眼泛起淡蓝光晕。她清晰看到,下颌体的磨损痕旁,藏着一道极细的“刻痕”——不是自然磨损形成的,像是被尖锐的石英石划过,刻痕组成的图案像是“山沟”,旁边还刻着两个几乎与骨面融合的小字:“元谋古沟”。
“谭教授,你看下颌体的磨损痕!”林晚让谭教授用显微镜观察刻痕,“这是指向云南元谋的‘元谋古猿沟遗址’吧?我记得那里是距今约1500万年的古猿遗址,比蝴蝶梁子早期层更早,出土过‘元谋古猿’的牙齿残片,要是能找到完整的颅骨或肢骨,就能把人类祖先的演化历史再往前推300万年,甚至能填补‘始新世古猿到中新世蝴蝶古猿’的过渡空白!”
谭教授赶紧翻出元谋古猿沟遗址的资料,指着牙齿残片照片:“对!元谋古猿沟的古猿牙齿,比蝴蝶古猿更原始,齿根更粗壮,是研究‘早期古猿适应热带森林’的关键!要是能在那里找到颅骨,就能证明蝴蝶古猿的树栖特征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1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就开始演化的,让整个演化链条从‘始新世到中新世’无缝衔接!”
就在这时,云南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语气兴奋:“我们已经协调好了元谋古猿沟遗址的考古队,他们提前在‘沟谷2号’区域发现了疑似颅骨的灵气反应,和你们的颌骨灵气特征完全匹配!你们不用等审批,直接过去就能进入核心发掘区!”
林晚看着塑料托里的颌骨,突然觉得这1200万年前的骨片变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蝴蝶古猿的“生存印记”,更是连接更早古猿与后期演化的“桥梁”,从1500万年的元谋古猿沟,到1200万年的蝴蝶梁子,再到1000万年的开远古猿洞,每一件化石都在诉说着“人类祖先在森林中扎根、演化,一步步走向地栖”的漫长旅程。
顾倾城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从西周的青铜宝鼎,追到1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沟,我们离‘人类演化的始新世源头’越来越近了。这条寻珍路,每一步都在触摸‘生命如何在森林中开启文明序章’的真相。”
林晚点点头,指尖碰了碰聚灵玉佩,玉佩传来一阵与元谋古猿沟相关的灵气——比蝴蝶古猿颌骨更原始,带着热带森林的湿热气息,像是远古元谋古猿在茂密树冠间跳跃、鸣叫的懵懂感:“其实这些化石,都是‘自然与生命共生’的见证。从元谋古猿在热带森林里觅食,到蝴蝶古猿在红土坡边缘攀援,再到开远古猿在溶洞里避雨,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跟着自然环境调整生存方式,而这些痕迹,就是中华文明最原始的‘生存智慧’。”
当天下午,寻珍团队收拾好设备,准备前往云南元谋古猿沟遗址。谭教授把蝴蝶古猿颌骨交给遗址博物馆时,特意在展柜上写了一行字:“这截颌骨,藏着1200万年前古猿树栖生存的密码,是中华文明‘森林演化源头’的关键见证。”
车子驶离蝴蝶梁子早期层,红土坡的轮廓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哀牢山,顾倾城递过来一瓶水:“你说元谋古猿沟的颅骨,会不会能找到早期古猿‘热带森林适应’的痕迹?会不会能证明它们的脑部已经开始缓慢发育?”
林晚接过水,看着天边渐暗的云霞:“不管能不能,我们都要去看看。每多靠近一步演化的源头,就多一分对‘自然孕育生命’的敬畏,多一分对‘我们从森林中来’的理解。”
车子朝着云南元谋古猿沟的方向疾驰,深秋的晚风透过车窗,吹在塑料托上,颌骨泛着淡淡的乳白色光。谁也不知道,元谋古猿沟遗址的地下,那1500万年前的古猿颅骨正等着他们,等着被唤醒,等着讲述那段关于“热带森林生存”与“演化最初步”的最远古故事。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会一直朝着人类演化的始新世源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是在追寻生命与自然最初的、最紧密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