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专访邀请,如同一道金色的聚光灯,骤然打在了林烨和他的“绿水青山”计划上。
这不再是网络平台的自嗨,而是主流权威媒体的认可,其分量和影响力截然不同。
林烨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下了这个邀请。
他深知,在经历了红星纺织厂的惊魂和官方的隐晦警告后,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层光鲜亮丽、根正苗红的“保护色”。
这能最大限度地洗刷掉他可能沾染的任何“麻烦”气息,将他牢牢定位在“正能量环保先锋”的人设上。
专访在一周后进行。录制现场,面对资深主持人犀利而又不失温和的提问,林烨准备充分,侃侃而谈。
他从自己“直播巡塘”的初心讲起,谈到对当下生态环境的忧虑,再到黑水潭项目的灵感迸发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最后展望“绿水青山”计划的美好愿景——
希望借助直播的影响力,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更多人和资源参与到中小型水体的生态修复中来。
他语气真诚,数据翔实(得益于阿明整理的精美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偶尔流露出的技术流宅男式的执着和一点点凡尔赛(“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找准了微生物和植物的平衡点”),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主持人最后总结道:“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个鱼塘,到一个计划。林烨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用科技赋能环保,用行动践行责任的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专访播出后,效果空前。
林烨和他的工作室彻底破圈,登上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官方媒体的定调,使得之前所有关于他“作秀”、“破坏生态”的质疑烟消云散。
合作邀约如雪片般飞来,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商业品牌,还包括了一些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甚至还有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
小陈每天接电话接到手软,嘴巴都快笑歪了。
阿明则更加沉默地埋头处理数据,规划着更宏大的技术蓝图。
一切都向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林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却始终紧绷着。
专访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过高的关注度也意味着他和他身边的一切都被置于放大镜下。
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任何一点出格的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他尝试再次联系周教授,那个加密频道依旧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仿佛从未存在过。韩冰也杳无音信。
官方似乎打定主意将他隔离在真正的秘密之外,只想让他安心扮演好“环保明星”的角色。
而棱镜那边,在他发送了红星纺织厂的有限数据后,文先生只是回复了一句“数据收到,价值评估中”,关于“熵”和父亲的情报却迟迟没有下文,显然对他的“有所保留”并不满意。
这种僵持和沉默,让林烨感到窒息。
他就像一颗被多方力量摆弄的棋子,看似风光,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必须破局!
他决定主动出击,不再等待棱镜的施舍。
他再次打开了那台平板电脑,不再局限于棱镜提供的数据库,而是利用它的高级匿名网络接入功能,潜入更深层的、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信息黑市和论坛。
他搜索的关键词不再是宽泛的“凤凰计划”或“熵”,而是变得极其具体:父亲的名字“林远航”、“归墟”、“东南亚雨林水文声波探测”、“海蛇小组”、“燧石型能源堆特征”……
这些零散的关键词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但当他用强大的逻辑思维和系统赋予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其串联时,一些模糊的轮廓开始显现。
在一个需要特殊邀请码才能进入的极客论坛的陈旧帖子深处,他发现了一串被加密的对话片段,解密后(动用了他系统的一部分算力)似乎是在讨论一种“基于地底能量井的空间稳定技术”,并提到了“红星”这个代号以及“多次失败的相位跳跃”。
在另一个专门交易情报的暗网节点,他瞥见了一条极其简短、标价高昂的待售信息:“出售:‘教授’失踪前最后传输坐标碎片(雨林,河流,瀑布声纹特征)”。
他甚至尝试用那枚烧毁的“引导晶体”残留的微弱能量特征作为诱饵,在一个极其隐秘的频道里发布了一条求购信息:“高价求购与‘燧石’核心或‘归墟接口’相关的情报,特别是非官方来源。”
这些行动如同在雷区中跳舞,每一步都充满风险,随时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攻击。但他别无选择。
几天后,他的加密邮箱里,终于出现了一封来自未知地址的回复,针对的是他关于“燧石”核心的求购信息。
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加密的附件和一行字:“你要的东西,一点样品。用比特币支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烨心脏一跳,立刻通过多重代理和匿名网络,支付了对方要求的不算高的比特币(更像是一个试探性的价格)。
附件下载后,是一份残缺的、像是从某本实验日志上撕下来扫描的图纸。上面绘制着一种复杂的能量导管结构,其核心标注的正是“燧石”型代号,而在图纸的角落,有一个手写的、模糊的备注:
“…‘燧石’为‘归墟之眼’提供初始点火能量失败…反噬导致结构坍缩…怀疑与‘门’的坐标计算错误有关…‘教授’坚持他的模型是正确的…”
“归墟之眼”?
“门”的坐标?
林烨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这份残缺图纸似乎将“燧石”能源、父亲坚持的模型、“归墟”以及某个“门”联系了起来!
虽然依旧迷雾重重,但这是他靠自己力量挖到的第一条关键线索!
就在他沉浸在破解新线索的兴奋中时,工作室的门被敲响了。
小陈带着一个穿着快递员制服、但气质有些畏缩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烨哥,有你的同城急件,说必须本人签收。”
小陈说道,表情有些奇怪,“但他没有寄件人信息。”
林烨抬起头,看向那个快递员。
年轻人眼神闪烁,不敢与他对视,只是递过来一个巴掌大的小纸盒。
林烨心中升起一股警惕。
他接过盒子,很轻。
“谁让你送来的?”
“不…不知道…对方电话下单,钱是预付的…”快递员结结巴巴地说完,几乎是逃跑似的离开了。
林烨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拆开纸盒。
里面没有炸弹,没有危险品。
只有一枚……子弹。
黄铜弹壳,在灯光下闪着冰冷的光。
子弹底下,压着一张打印的字条,上面只有一句话:
“停止挖掘。否则下次就不是警告。”
字迹是标准的印刷体,冰冷而充满威胁。
林烨的手指瞬间冰凉。
他立刻抬头看向窗外,街道对面空无一物。
但他知道,有一双,或者很多双眼睛,正从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冷冷地注视着他。
他的暗中调查,果然还是惊动了某些藏在暗处的势力。
是“熵”?还是红星厂背后的势力?
或者……是棱镜自导自演的又一场戏?
高光时刻的舞台上,冰冷的杀机已然悄然蔓延。
(每天18:30-19:30更新二章)
这不再是网络平台的自嗨,而是主流权威媒体的认可,其分量和影响力截然不同。
林烨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接下了这个邀请。
他深知,在经历了红星纺织厂的惊魂和官方的隐晦警告后,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层光鲜亮丽、根正苗红的“保护色”。
这能最大限度地洗刷掉他可能沾染的任何“麻烦”气息,将他牢牢定位在“正能量环保先锋”的人设上。
专访在一周后进行。录制现场,面对资深主持人犀利而又不失温和的提问,林烨准备充分,侃侃而谈。
他从自己“直播巡塘”的初心讲起,谈到对当下生态环境的忧虑,再到黑水潭项目的灵感迸发和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最后展望“绿水青山”计划的美好愿景——
希望借助直播的影响力,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更多人和资源参与到中小型水体的生态修复中来。
他语气真诚,数据翔实(得益于阿明整理的精美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偶尔流露出的技术流宅男式的执着和一点点凡尔赛(“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找准了微生物和植物的平衡点”),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主持人最后总结道:“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个鱼塘,到一个计划。林烨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用科技赋能环保,用行动践行责任的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专访播出后,效果空前。
林烨和他的工作室彻底破圈,登上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官方媒体的定调,使得之前所有关于他“作秀”、“破坏生态”的质疑烟消云散。
合作邀约如雪片般飞来,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商业品牌,还包括了一些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农业科研院所,甚至还有大学邀请他去开讲座。
小陈每天接电话接到手软,嘴巴都快笑歪了。
阿明则更加沉默地埋头处理数据,规划着更宏大的技术蓝图。
一切都向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林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却始终紧绷着。
专访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过高的关注度也意味着他和他身边的一切都被置于放大镜下。
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任何一点出格的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他尝试再次联系周教授,那个加密频道依旧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仿佛从未存在过。韩冰也杳无音信。
官方似乎打定主意将他隔离在真正的秘密之外,只想让他安心扮演好“环保明星”的角色。
而棱镜那边,在他发送了红星纺织厂的有限数据后,文先生只是回复了一句“数据收到,价值评估中”,关于“熵”和父亲的情报却迟迟没有下文,显然对他的“有所保留”并不满意。
这种僵持和沉默,让林烨感到窒息。
他就像一颗被多方力量摆弄的棋子,看似风光,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必须破局!
他决定主动出击,不再等待棱镜的施舍。
他再次打开了那台平板电脑,不再局限于棱镜提供的数据库,而是利用它的高级匿名网络接入功能,潜入更深层的、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的信息黑市和论坛。
他搜索的关键词不再是宽泛的“凤凰计划”或“熵”,而是变得极其具体:父亲的名字“林远航”、“归墟”、“东南亚雨林水文声波探测”、“海蛇小组”、“燧石型能源堆特征”……
这些零散的关键词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虽然微弱,但当他用强大的逻辑思维和系统赋予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其串联时,一些模糊的轮廓开始显现。
在一个需要特殊邀请码才能进入的极客论坛的陈旧帖子深处,他发现了一串被加密的对话片段,解密后(动用了他系统的一部分算力)似乎是在讨论一种“基于地底能量井的空间稳定技术”,并提到了“红星”这个代号以及“多次失败的相位跳跃”。
在另一个专门交易情报的暗网节点,他瞥见了一条极其简短、标价高昂的待售信息:“出售:‘教授’失踪前最后传输坐标碎片(雨林,河流,瀑布声纹特征)”。
他甚至尝试用那枚烧毁的“引导晶体”残留的微弱能量特征作为诱饵,在一个极其隐秘的频道里发布了一条求购信息:“高价求购与‘燧石’核心或‘归墟接口’相关的情报,特别是非官方来源。”
这些行动如同在雷区中跳舞,每一步都充满风险,随时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攻击。但他别无选择。
几天后,他的加密邮箱里,终于出现了一封来自未知地址的回复,针对的是他关于“燧石”核心的求购信息。
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个加密的附件和一行字:“你要的东西,一点样品。用比特币支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烨心脏一跳,立刻通过多重代理和匿名网络,支付了对方要求的不算高的比特币(更像是一个试探性的价格)。
附件下载后,是一份残缺的、像是从某本实验日志上撕下来扫描的图纸。上面绘制着一种复杂的能量导管结构,其核心标注的正是“燧石”型代号,而在图纸的角落,有一个手写的、模糊的备注:
“…‘燧石’为‘归墟之眼’提供初始点火能量失败…反噬导致结构坍缩…怀疑与‘门’的坐标计算错误有关…‘教授’坚持他的模型是正确的…”
“归墟之眼”?
“门”的坐标?
林烨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
这份残缺图纸似乎将“燧石”能源、父亲坚持的模型、“归墟”以及某个“门”联系了起来!
虽然依旧迷雾重重,但这是他靠自己力量挖到的第一条关键线索!
就在他沉浸在破解新线索的兴奋中时,工作室的门被敲响了。
小陈带着一个穿着快递员制服、但气质有些畏缩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烨哥,有你的同城急件,说必须本人签收。”
小陈说道,表情有些奇怪,“但他没有寄件人信息。”
林烨抬起头,看向那个快递员。
年轻人眼神闪烁,不敢与他对视,只是递过来一个巴掌大的小纸盒。
林烨心中升起一股警惕。
他接过盒子,很轻。
“谁让你送来的?”
“不…不知道…对方电话下单,钱是预付的…”快递员结结巴巴地说完,几乎是逃跑似的离开了。
林烨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拆开纸盒。
里面没有炸弹,没有危险品。
只有一枚……子弹。
黄铜弹壳,在灯光下闪着冰冷的光。
子弹底下,压着一张打印的字条,上面只有一句话:
“停止挖掘。否则下次就不是警告。”
字迹是标准的印刷体,冰冷而充满威胁。
林烨的手指瞬间冰凉。
他立刻抬头看向窗外,街道对面空无一物。
但他知道,有一双,或者很多双眼睛,正从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冷冷地注视着他。
他的暗中调查,果然还是惊动了某些藏在暗处的势力。
是“熵”?还是红星厂背后的势力?
或者……是棱镜自导自演的又一场戏?
高光时刻的舞台上,冰冷的杀机已然悄然蔓延。
(每天18:30-19:30更新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