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凯旋沉淀,巡塘品牌-《网红渔夫,今天飞哪包鱼塘?》

  D市的寒风与惊险被远远抛在身后,飞机舷窗外是逐渐熟悉的城市轮廓。

  当林烨团队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躯走出机场时,一股暖流包裹而来,不仅仅是气温的变化,更是一种归家的踏实感。

  “巡塘”计划首次全国巡回,历时数月,转战四市,历经池塘、水库、江河、海洋、冰湖,最终圆满收官。

  这一次,没有粉丝围堵,没有媒体长枪短炮,但他们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

  回到临时租住的公寓,顾不上整理行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次巡回的最终数据。

  后台的数字令人眩晕。

  **粉丝总数:突破五百八十万!** 已然跻身平台顶级户外主播行列,甚至破圈吸引了大量原本不关注钓鱼领域的用户。

  **直播总收益:** 平台打赏、广告分成、以及B站等渠道的短视频创作激励,累计税后收入达到惊人的**一百二十余万元**。

  **包塘净利润:** A市老张头塘、B市水库河岔、乡村野塘、C市渔排、夜钓、D市冰湖……所有包塘项目扣除成本后的总利润,达到了**六十八万元**。

  **商业合作收入:** 《极限挑战》嘉宾报酬、渔具服饰等代言推广费用,累计入账**九十万元**。

  粗粗算来,这次巡回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接近**三百万元**!

  这还不包括因此带来的巨大品牌溢价和未来潜在的商业价值。

  小陈看着计算器上最终的数字,手都在抖,声音发颤:“哥……咱们……咱们是不是财务自由了?”

  阿明也深吸一口气,推了推眼镜,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林烨看着这些数字,心中也是波澜起伏。

  从当初拿出全部积蓄三万块赌一个鱼塘的绝望主播,到如今坐拥数百万收益的头部IP,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

  钱是结果,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这一路积累的经验、口碑和内容资产。

  “别光看钱。”林烨敲了敲桌子,“想想我们这一路干了什么。

  A市破局,B市破圈,综艺正名,C市拓海,D市战冰。我们证明了‘付费包塘’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和吸引力,打造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个人IP——‘赌塘侠’、‘巡塘人’。”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但现在,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网红’。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品牌,一项事业。”

  他提出了接下来的计划:

  1. **成立工作室:** 注册正式的公司实体——“巡塘文化传媒工作室”。将团队运作、财务、合同规范化,合法纳税,长远发展。

  2. **内容沉淀与分发:** 阿明负责,将这次巡回拍摄的海量高质量素材,精心剪辑成一系列主题纪录片式的短视频,

  如《巡塘记:A市篇》、《深海惊魂夜》、《冰湖求生录》等,在全网多平台分发,持续吸引流量,扩大影响力。

  3. **品牌衍生:** 设计“巡塘”品牌的Logo和视觉体系。

  小陈负责对接之前联系过的靠谱厂家,开发一批高品质的周边产品,如定制钓具、户外服装、文创用品等,利用自身流量进行变现,同时强化品牌形象。

  4. **团队升级:** 正式招聘一名专业的商务助理,负责处理日益增多的合作邀约、合同谈判和日常行政,让林烨能更专注于内容创作。

  5. **战略休整:** 暂时不启动新的巡回。

  团队需要休整,更需要时间消化吸收这次巡回的经验,为下一次出发积蓄力量。

  规划清晰而长远。小陈和阿明听得心潮澎湃,他们不再只是一个直播团队,而是在参与一项事业的创建。

  说干就干。租办公室、注册公司、设计Logo、联系厂家……工作室的筹备工作迅速推进。

  同时,阿明剪辑的首支纪录片《巡塘记:起源与奇迹——A市篇》正式发布。

  片子没有采用直播的快节奏,而是用电影般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林烨从困境中萌生想法,到首战告捷的完整故事,充满了情怀和励志色彩。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爆全网。

  精美的画面、动人的叙事、加上已知的辉煌结果,让这个故事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播放量、点赞、评论飞速增长,甚至吸引了不少传统媒体的报道。

  “巡塘”这个词,不再只是一个直播企划,开始成为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品牌符号。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团队忙于工作室成立,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一场更大的风波,却悄然而至。

  一天晚上,林烨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户外探险》杂志的记者”,想对他做一个专访。

  《户外探险》是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权威杂志,林烨自然欢迎。双方约好了采访时间。

  然而,采访过程中,那位记者的提问却逐渐变得尖锐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先生,您的‘包塘’模式非常新颖,但也有人质疑这是一种‘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您在节目中和直播里多次捕获巨型稀有鱼类,是否有考虑过这些鱼类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有业内人士透露,您的一些收获存在‘夸大价值’的情况,以此营造‘血赚’效果吸引观众,您对此有何回应?”

  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带着预设的立场。

  林烨保持着礼貌,一一回应,强调可持续性、遵守规则、价值评估的合理性。

  他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媒体质疑。

  但几天后,当最新一期的《户外探险》杂志上市后,林烨和小陈买来一看,脸色顿时变得无比难看。

  文章的标题赫然是——《“赌塘”还是“毁塘”?网红直播模式背后的生态隐忧与价值泡沫》

  通篇文章,断章取义,刻意放大争议点,将林烨的回应裁剪得支离破碎,反而大量引用了所谓“匿名业内人士”的批评和“环保专家”的担忧,将“巡塘”模式描绘成一种唯利是图、破坏生态、欺骗观众的恶劣行为。

  文章甚至隐晦地暗示林烨与某些塘主有“私下协议”,故意制造节目效果。

  这已经不是质疑,而是一篇充满恶意的檄文!

  “妈的!这混蛋阴我们!”小陈气得把杂志摔在地上。

  阿明快速搜索网络,发现这篇文章已经被多个自媒体和论坛转载,正在快速发酵。

  一些原本就眼红的同行和黑粉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开始疯狂带节奏。

  【果然有猫腻!】

  【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哗众取宠!】

  【取关了取关了,没想到是这样的人。】

  【请有关部门查查吧!】

  负面舆论如同潮水般涌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凶猛。

  因为这次发声的,是一家看似“权威”的媒体!

  工作室还没正式挂牌,就遭遇了如此重大的公关危机。

  林烨看着那本杂志,眼神冰冷。

  他意识到,这次面对的,可能不再是简单的眼红或者误解,而是有组织的、试图在他品牌成型前将他扼杀的黑手。

  “哥,怎么办?这次好像有点麻烦……”小陈担忧地问。

  林烨沉默了片刻,拿起那本杂志,缓缓说道:

  “工作室的成立发布会,照常举行。”

  “至于这篇东西……”

  他冷笑一声。

  “正好拿来当咱们品牌立威的第一块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