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秋是在整理阁楼时,发现那个铁皮饼干盒的。
老房子是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位于巷子深处,墙皮斑驳,木质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声响。他花了三天时间清理杂物,直到第四天下午,在阁楼最里面的储物架上,摸到了个冰凉的物件——是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印着早已褪色的梅花图案,盒盖边缘缠着圈暗红色的棉线,像是有人特意系上的。
林砚秋坐在满是灰尘的地板上,指尖捏着棉线轻轻一扯,“啪嗒”一声,盒盖弹开。里面没有饼干,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纸,和一块裹在绢布里的怀表。信纸叠得整齐,最上面一页的字迹娟秀,落款处写着“晚棠”,日期是1987年深秋。
他拿起信纸,油墨的气息混着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信里写的是些日常琐事:巷口的槐树落了叶,杂货店新到了橘子味的硬糖,还有“等你回来,我们就去看冬天的第一场雪”。没有收信人的名字,只有末尾那句反复出现的“盼君归”,看得人心头发沉。
怀表裹在天蓝色的绢布里,绢布边缘已经磨损。林砚秋打开怀表,表盘上的指针停在十点零三分,表盖内侧贴着张极小的照片——是个穿旗袍的女人,眉眼温柔,嘴角带着笑,手里握着枝梅花,和铁皮盒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晚棠……”他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突然觉得耳熟。母亲生前偶尔会提起,说年轻时有个邻居阿姨,名字里带个“棠”字,后来不知去了哪里。
那天晚上,林砚秋把铁皮盒带回卧室,放在床头柜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声音在耳边响——像是怀表的滴答声,又像是有人在轻轻翻信纸。他开灯坐起身,铁皮盒安安稳稳地放在那里,怀表的指针依旧停在十点零三分,没有任何异样。
“肯定是太累了。”林砚秋揉了揉太阳穴,关灯躺下。迷迷糊糊间,他好像看见个模糊的影子站在床边,穿着旗袍,手里拿着那叠信纸,正低头看着他。他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只能眼睁睁看着影子拿起怀表,轻轻拨动指针,滴答声突然变得清晰,一下下敲在他的心上。
第二天清晨,林砚秋是被阳光晃醒的。他坐起身,发现床头柜上的铁皮盒开着,那叠信纸散落在床上,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新的字迹,和“晚棠”的笔迹一模一样:“十点零三分,记得吗?”
他猛地抓起信纸,指尖冰凉。昨晚的影子不是梦!林砚秋冲出卧室,在老房子里翻找起来,想找到关于“晚棠”的更多线索。在母亲的旧衣柜深处,他发现了个樟木箱,里面放着几件老式旗袍,还有一本泛黄的相册。
相册里的照片大多是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翻到最后一页,林砚秋停住了——照片上有两个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穿着旗袍,手里握着枝梅花,正是怀表上的那个女人!照片背面写着:“与晚棠,1985年冬。”
原来晚棠真的是母亲的邻居。林砚秋坐在地板上,翻看着相册,突然注意到每张有晚棠的照片里,她的手腕上都戴着块怀表,和他从铁皮盒里找到的那只一模一样。
那天下午,林砚秋去了巷口的杂货店。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里开了几十年店。听林砚秋提起“晚棠”,老人愣了愣,叹了口气:“你说晚棠啊,她可是个苦命人。”
老人告诉林砚秋,晚棠年轻时和一个叫沈书言的男人定了亲,沈书言是名教师,两人感情很好,约定在1987年冬天结婚。可就在结婚前一个月,沈书言去外地支教,路上出了车祸,再也没回来。
“那天正好是十点零三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晚棠听说消息后,抱着怀表在巷口的槐树下坐了一夜,从那以后,她的怀表就再也没走过,一直停在十点零三分。”
林砚秋的心猛地一沉,难怪怀表的指针停在这个时间,难怪信里反复写着“盼君归”——晚棠一直在等沈书言回来。
“那后来呢?晚棠去哪了?”林砚秋急忙问。
“不知道啊,”老人摇了摇头,“沈书言走后,晚棠就像变了个人,每天坐在家里写信,写的都是给沈书言的话。过了半年,她突然搬走了,再也没回来过。有人说她去了外地,也有人说……她跟着沈书言去了。”
从杂货店回来,林砚秋的心情很沉重。他回到老房子,把那叠信纸放回铁皮盒,轻声说:“晚棠阿姨,我知道你在等沈先生,可他……回不来了。”
话音刚落,床头柜上的怀表突然“滴答”响了一声,指针开始慢慢转动,最后停在了十点零三分。铁皮盒里的信纸又散了出来,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字:“我知道,可我还是想等。”
林砚秋看着那行字,眼眶发热。他坐在床边,拿起怀表,轻轻抚摸着表盘:“晚棠阿姨,我帮你找他好不好?我帮你把这些信交给沈先生。”
怀表又“滴答”响了一声,像是在回应他。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秋开始四处打听沈书言的消息。他去了沈书言当年支教的地方,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村长告诉林砚秋,沈书言的墓就在村后的山坡上,这么多年,一直没人来祭拜过。
林砚秋买了束白菊,去了沈书言的墓前。墓碑很简陋,上面刻着“沈书言之墓”,还有他的生卒年份。林砚秋把那叠信纸放在墓碑前,轻声说:“沈先生,晚棠阿姨让我把这些信交给你,她一直在等你。”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信纸被吹得翻开,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新的字迹:“书言,我来了。”
林砚秋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个穿旗袍的影子,正朝着墓碑的方向慢慢走去。他想追过去,可影子很快就消失了,只留下一阵淡淡的梅花香。
回到老房子,林砚秋发现床头柜上的铁皮盒不见了,只有那只怀表放在那里,指针不再停在十点零三分,而是在正常转动。怀表的表盖内侧,那张极小的照片变了——上面不再是晚棠一个人,而是晚棠和沈书言并肩站在一起,两人都笑着,手里握着枝梅花。
林砚秋拿起怀表,轻轻贴在胸口,能感觉到表芯的跳动,带着淡淡的余温,像是晚棠和沈书言的体温。
那天晚上,林砚秋做了个梦。梦里,他看见晚棠和沈书言站在巷口的槐树下,雪花轻轻落在他们身上,晚棠手里握着怀表,指针在正常转动,沈书言握着她的手,轻声说:“我回来了,我们去看冬天的第一场雪。”
第二天清晨,林砚秋醒来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张新的信纸,上面写着:“谢谢你,帮我找到了他。”字迹依旧娟秀,只是多了几分释然。
从那以后,林砚秋再也没见过晚棠的影子,也没收到过新的字迹。但他总会把怀表带在身上,每次摸到表壳的余温,就像能感受到晚棠和沈书言之间的那份深情,那份跨越了生死的等待。
巷口的槐树又落了叶,杂货店的橘子味硬糖依旧在卖,老房子里的阳光依旧温暖。只是偶尔在深夜,林砚秋会听见轻轻的滴答声,像是怀表在跳动,又像是有人在轻声说:“冬天到了,该去看第一场雪了。
老房子是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位于巷子深处,墙皮斑驳,木质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声响。他花了三天时间清理杂物,直到第四天下午,在阁楼最里面的储物架上,摸到了个冰凉的物件——是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印着早已褪色的梅花图案,盒盖边缘缠着圈暗红色的棉线,像是有人特意系上的。
林砚秋坐在满是灰尘的地板上,指尖捏着棉线轻轻一扯,“啪嗒”一声,盒盖弹开。里面没有饼干,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纸,和一块裹在绢布里的怀表。信纸叠得整齐,最上面一页的字迹娟秀,落款处写着“晚棠”,日期是1987年深秋。
他拿起信纸,油墨的气息混着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信里写的是些日常琐事:巷口的槐树落了叶,杂货店新到了橘子味的硬糖,还有“等你回来,我们就去看冬天的第一场雪”。没有收信人的名字,只有末尾那句反复出现的“盼君归”,看得人心头发沉。
怀表裹在天蓝色的绢布里,绢布边缘已经磨损。林砚秋打开怀表,表盘上的指针停在十点零三分,表盖内侧贴着张极小的照片——是个穿旗袍的女人,眉眼温柔,嘴角带着笑,手里握着枝梅花,和铁皮盒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晚棠……”他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突然觉得耳熟。母亲生前偶尔会提起,说年轻时有个邻居阿姨,名字里带个“棠”字,后来不知去了哪里。
那天晚上,林砚秋把铁皮盒带回卧室,放在床头柜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声音在耳边响——像是怀表的滴答声,又像是有人在轻轻翻信纸。他开灯坐起身,铁皮盒安安稳稳地放在那里,怀表的指针依旧停在十点零三分,没有任何异样。
“肯定是太累了。”林砚秋揉了揉太阳穴,关灯躺下。迷迷糊糊间,他好像看见个模糊的影子站在床边,穿着旗袍,手里拿着那叠信纸,正低头看着他。他想开口,却发不出声音,只能眼睁睁看着影子拿起怀表,轻轻拨动指针,滴答声突然变得清晰,一下下敲在他的心上。
第二天清晨,林砚秋是被阳光晃醒的。他坐起身,发现床头柜上的铁皮盒开着,那叠信纸散落在床上,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新的字迹,和“晚棠”的笔迹一模一样:“十点零三分,记得吗?”
他猛地抓起信纸,指尖冰凉。昨晚的影子不是梦!林砚秋冲出卧室,在老房子里翻找起来,想找到关于“晚棠”的更多线索。在母亲的旧衣柜深处,他发现了个樟木箱,里面放着几件老式旗袍,还有一本泛黄的相册。
相册里的照片大多是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翻到最后一页,林砚秋停住了——照片上有两个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穿着旗袍,手里握着枝梅花,正是怀表上的那个女人!照片背面写着:“与晚棠,1985年冬。”
原来晚棠真的是母亲的邻居。林砚秋坐在地板上,翻看着相册,突然注意到每张有晚棠的照片里,她的手腕上都戴着块怀表,和他从铁皮盒里找到的那只一模一样。
那天下午,林砚秋去了巷口的杂货店。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里开了几十年店。听林砚秋提起“晚棠”,老人愣了愣,叹了口气:“你说晚棠啊,她可是个苦命人。”
老人告诉林砚秋,晚棠年轻时和一个叫沈书言的男人定了亲,沈书言是名教师,两人感情很好,约定在1987年冬天结婚。可就在结婚前一个月,沈书言去外地支教,路上出了车祸,再也没回来。
“那天正好是十点零三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晚棠听说消息后,抱着怀表在巷口的槐树下坐了一夜,从那以后,她的怀表就再也没走过,一直停在十点零三分。”
林砚秋的心猛地一沉,难怪怀表的指针停在这个时间,难怪信里反复写着“盼君归”——晚棠一直在等沈书言回来。
“那后来呢?晚棠去哪了?”林砚秋急忙问。
“不知道啊,”老人摇了摇头,“沈书言走后,晚棠就像变了个人,每天坐在家里写信,写的都是给沈书言的话。过了半年,她突然搬走了,再也没回来过。有人说她去了外地,也有人说……她跟着沈书言去了。”
从杂货店回来,林砚秋的心情很沉重。他回到老房子,把那叠信纸放回铁皮盒,轻声说:“晚棠阿姨,我知道你在等沈先生,可他……回不来了。”
话音刚落,床头柜上的怀表突然“滴答”响了一声,指针开始慢慢转动,最后停在了十点零三分。铁皮盒里的信纸又散了出来,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字:“我知道,可我还是想等。”
林砚秋看着那行字,眼眶发热。他坐在床边,拿起怀表,轻轻抚摸着表盘:“晚棠阿姨,我帮你找他好不好?我帮你把这些信交给沈先生。”
怀表又“滴答”响了一声,像是在回应他。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秋开始四处打听沈书言的消息。他去了沈书言当年支教的地方,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村长告诉林砚秋,沈书言的墓就在村后的山坡上,这么多年,一直没人来祭拜过。
林砚秋买了束白菊,去了沈书言的墓前。墓碑很简陋,上面刻着“沈书言之墓”,还有他的生卒年份。林砚秋把那叠信纸放在墓碑前,轻声说:“沈先生,晚棠阿姨让我把这些信交给你,她一直在等你。”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信纸被吹得翻开,最上面的一页多了行新的字迹:“书言,我来了。”
林砚秋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个穿旗袍的影子,正朝着墓碑的方向慢慢走去。他想追过去,可影子很快就消失了,只留下一阵淡淡的梅花香。
回到老房子,林砚秋发现床头柜上的铁皮盒不见了,只有那只怀表放在那里,指针不再停在十点零三分,而是在正常转动。怀表的表盖内侧,那张极小的照片变了——上面不再是晚棠一个人,而是晚棠和沈书言并肩站在一起,两人都笑着,手里握着枝梅花。
林砚秋拿起怀表,轻轻贴在胸口,能感觉到表芯的跳动,带着淡淡的余温,像是晚棠和沈书言的体温。
那天晚上,林砚秋做了个梦。梦里,他看见晚棠和沈书言站在巷口的槐树下,雪花轻轻落在他们身上,晚棠手里握着怀表,指针在正常转动,沈书言握着她的手,轻声说:“我回来了,我们去看冬天的第一场雪。”
第二天清晨,林砚秋醒来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张新的信纸,上面写着:“谢谢你,帮我找到了他。”字迹依旧娟秀,只是多了几分释然。
从那以后,林砚秋再也没见过晚棠的影子,也没收到过新的字迹。但他总会把怀表带在身上,每次摸到表壳的余温,就像能感受到晚棠和沈书言之间的那份深情,那份跨越了生死的等待。
巷口的槐树又落了叶,杂货店的橘子味硬糖依旧在卖,老房子里的阳光依旧温暖。只是偶尔在深夜,林砚秋会听见轻轻的滴答声,像是怀表在跳动,又像是有人在轻声说:“冬天到了,该去看第一场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