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母村的学堂在秋收前落成了。青灰色的瓦顶衬着原木的梁柱,窗棂上雕着玄水纹和聚灵图腾,门前那棵移栽来的老槐树正抽出新枝,树底下砌了圈石凳,成了孩子们课间嬉闹的好去处。
开学那天,林安和阿依娜特意起了大早。阿依娜用玄水珠的灵气调和了墨汁,写出的字带着淡淡的蓝光,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林安则将聚灵珠母的粉末混进松烟墨,研出来的墨锭能让字迹长久留存,还带着滋养心神的灵气。
“林先生,阿先生!”孩子们背着新做的竹书包,像群小麻雀似的涌进学堂,书包里装着石磊抄录的简易灵植图谱,还有铁山用边角料做的木笔。梳双丫髻的小丫头举着片伴灵草叶子,兴冲冲地跑过来,“您看!我养的伴灵草开花了!”
叶片顶端的小白花在她掌心轻轻颤动,散发着微弱的灵气。林安摸了摸她的头:“真厉害,这说明你跟灵草很投缘。”他取过一张描红纸,“今天我们学写‘灵’字,写好了,就教你们怎么用灵气催生灵麦。”
学堂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玄水道人坐在讲台上,看着这群眼睛发亮的孩子,捋着胡须笑个不停:“想当年老夫收徒,哪有这般热闹?”他清了清嗓子,“都坐好,先听老夫讲讲离尘界的灵脉故事。”
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睁大眼睛望着讲台。玄水道人从三百年前的灵脉盛景,讲到黑风寨的祸乱,再到三宗合璧、母珠觉醒,声音洪亮又带着起伏,听得孩子们时而紧张攥拳,时而拍手欢呼。
窗外,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依娜坐在角落,教几个女娃辨认灵草图谱,指尖划过图谱上的“清神花”,花瓣竟像活过来似的微微舒展;林安则在院子里,带着男孩子们用木笔在沙盘上练习画聚灵阵,沙粒在灵气牵引下,自动聚成规整的纹路。
“先生,为什么聚灵阵要画成圆的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问道,手里的木笔还在沙盘上戳着,“方的不行吗?”
林安笑着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方形:“你看,方形的角落会挡住灵气流转,就像水渠拐了急弯,水流就慢了。圆形没有死角,灵气能像潭水一样转起来,才聚得住。”他指尖引动一丝聚灵珠母的灵气,方形沙阵里的沙粒果然散乱开来,而圆形沙阵则泛起淡淡的银光。
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争先恐后地拿起木笔,在沙盘上画起圆圈,嘴里还念叨着“灵气要转起来”。
课间休息时,铁山扛着个大木箱走进来,里面装着他特意打造的小农具——巴掌大的锄头、迷你型的镰刀,都用玄铁混合聚灵珠粉末制成,轻便又趁手。“这些给娃们练手用,等开春了,就去学堂后面的试验田学耕作。”
石磊也拎着个竹篮进来,里面是他培育的灵麦幼苗:“我选了早熟的品种,用阿依娜师姐的方法催一催,下个月就能收割,正好让孩子们看看灵麦怎么长大。”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接过小农具,有的举着小锄头模仿耕地,有的捧着灵麦幼苗小心翼翼地观察,学堂院子里顿时热闹得像个集市。
日子就在这书声与欢笑声中悄然溜走。秋收时节,珠母村的灵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林安改良的农具配上孩子们学会的简易聚灵阵,灵麦的产量比往年翻了三倍,麦穗饱满得压弯了秸秆,脱粒后的麦粒透着淡淡的灵光,磨出的面粉自带清甜。
打谷场上,村民们忙着扬场、装袋,孩子们则在麦垛间追逐嬉闹,手里攥着刚烤好的灵麦饼,饼香混着麦秆的气息,在秋日的阳光下弥漫。白发老者捧着一碗新磨的灵麦粥,喝得眼角湿润:“活了七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林安和阿依娜站在打谷场边缘,看着这丰收的景象,相视而笑。阿依娜的玄水珠悬在半空,引来清水帮村民们清洗农具;林安则引动聚灵珠母的灵气,将散落的麦粒自动归拢到麻袋里,省了不少力气。
“你看那边。”阿依娜指向学堂后面的试验田,几个孩子正拿着小锄头,有模有样地给冬小麦松土,旁边的伴灵草开得一片雪白,“他们学得真快。”
“因为他们心里干净,跟灵脉亲。”林安望着孩子们的身影,忽然想起曾祖父日记里的一句话:“最好的守护,是让新生者懂得珍惜。”他握住阿依娜的手,“等明年开春,我们在学堂旁边再盖间屋子,教孩子们炼制简单的灵液,好不好?”
阿依娜笑着点头,玄水珠的蓝光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流转,映着远处的麦垛,像撒了层碎钻。
夕阳西下,打谷场上的人影渐渐稀疏,只剩下几个孩子还在捡拾散落的麦粒。学堂的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玄水道人正带着几个年长的孩子,在灯下抄写灵脉图谱,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的虫鸣,格外安宁。
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这学堂书声与灵田岁稔中,染上了最踏实的烟火气。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的守护与传承,像那棵门前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枝叶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安静而坚定地生长着。
开学那天,林安和阿依娜特意起了大早。阿依娜用玄水珠的灵气调和了墨汁,写出的字带着淡淡的蓝光,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林安则将聚灵珠母的粉末混进松烟墨,研出来的墨锭能让字迹长久留存,还带着滋养心神的灵气。
“林先生,阿先生!”孩子们背着新做的竹书包,像群小麻雀似的涌进学堂,书包里装着石磊抄录的简易灵植图谱,还有铁山用边角料做的木笔。梳双丫髻的小丫头举着片伴灵草叶子,兴冲冲地跑过来,“您看!我养的伴灵草开花了!”
叶片顶端的小白花在她掌心轻轻颤动,散发着微弱的灵气。林安摸了摸她的头:“真厉害,这说明你跟灵草很投缘。”他取过一张描红纸,“今天我们学写‘灵’字,写好了,就教你们怎么用灵气催生灵麦。”
学堂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玄水道人坐在讲台上,看着这群眼睛发亮的孩子,捋着胡须笑个不停:“想当年老夫收徒,哪有这般热闹?”他清了清嗓子,“都坐好,先听老夫讲讲离尘界的灵脉故事。”
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睁大眼睛望着讲台。玄水道人从三百年前的灵脉盛景,讲到黑风寨的祸乱,再到三宗合璧、母珠觉醒,声音洪亮又带着起伏,听得孩子们时而紧张攥拳,时而拍手欢呼。
窗外,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依娜坐在角落,教几个女娃辨认灵草图谱,指尖划过图谱上的“清神花”,花瓣竟像活过来似的微微舒展;林安则在院子里,带着男孩子们用木笔在沙盘上练习画聚灵阵,沙粒在灵气牵引下,自动聚成规整的纹路。
“先生,为什么聚灵阵要画成圆的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问道,手里的木笔还在沙盘上戳着,“方的不行吗?”
林安笑着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方形:“你看,方形的角落会挡住灵气流转,就像水渠拐了急弯,水流就慢了。圆形没有死角,灵气能像潭水一样转起来,才聚得住。”他指尖引动一丝聚灵珠母的灵气,方形沙阵里的沙粒果然散乱开来,而圆形沙阵则泛起淡淡的银光。
孩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争先恐后地拿起木笔,在沙盘上画起圆圈,嘴里还念叨着“灵气要转起来”。
课间休息时,铁山扛着个大木箱走进来,里面装着他特意打造的小农具——巴掌大的锄头、迷你型的镰刀,都用玄铁混合聚灵珠粉末制成,轻便又趁手。“这些给娃们练手用,等开春了,就去学堂后面的试验田学耕作。”
石磊也拎着个竹篮进来,里面是他培育的灵麦幼苗:“我选了早熟的品种,用阿依娜师姐的方法催一催,下个月就能收割,正好让孩子们看看灵麦怎么长大。”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接过小农具,有的举着小锄头模仿耕地,有的捧着灵麦幼苗小心翼翼地观察,学堂院子里顿时热闹得像个集市。
日子就在这书声与欢笑声中悄然溜走。秋收时节,珠母村的灵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林安改良的农具配上孩子们学会的简易聚灵阵,灵麦的产量比往年翻了三倍,麦穗饱满得压弯了秸秆,脱粒后的麦粒透着淡淡的灵光,磨出的面粉自带清甜。
打谷场上,村民们忙着扬场、装袋,孩子们则在麦垛间追逐嬉闹,手里攥着刚烤好的灵麦饼,饼香混着麦秆的气息,在秋日的阳光下弥漫。白发老者捧着一碗新磨的灵麦粥,喝得眼角湿润:“活了七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林安和阿依娜站在打谷场边缘,看着这丰收的景象,相视而笑。阿依娜的玄水珠悬在半空,引来清水帮村民们清洗农具;林安则引动聚灵珠母的灵气,将散落的麦粒自动归拢到麻袋里,省了不少力气。
“你看那边。”阿依娜指向学堂后面的试验田,几个孩子正拿着小锄头,有模有样地给冬小麦松土,旁边的伴灵草开得一片雪白,“他们学得真快。”
“因为他们心里干净,跟灵脉亲。”林安望着孩子们的身影,忽然想起曾祖父日记里的一句话:“最好的守护,是让新生者懂得珍惜。”他握住阿依娜的手,“等明年开春,我们在学堂旁边再盖间屋子,教孩子们炼制简单的灵液,好不好?”
阿依娜笑着点头,玄水珠的蓝光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流转,映着远处的麦垛,像撒了层碎钻。
夕阳西下,打谷场上的人影渐渐稀疏,只剩下几个孩子还在捡拾散落的麦粒。学堂的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玄水道人正带着几个年长的孩子,在灯下抄写灵脉图谱,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远处的虫鸣,格外安宁。
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这学堂书声与灵田岁稔中,染上了最踏实的烟火气。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的守护与传承,像那棵门前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枝叶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安静而坚定地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