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他是南宋“书生救国”的典范~(??~??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虞允文本是奉命去采石前线劳军,可到了之后才发现,前线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

  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更要命的是,主帅空缺,群龙无首。

  换作一般人,可能会先写封“情况汇报”,然后等批示。

  但虞允文是谁?

  他当场一拍大腿:“这仗,我来指挥!”

  转身对将士们说:“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国家都快没了,我还能躲哪儿去?)一句话,把大家的火气给点燃了。

  ? ?)?*??

  他迅速接管指挥权,开始整顿队伍,调配物资,勘察地形,一场关乎南宋国运的生死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

  采石之战(下):一战封神

  虞允文心里清楚,要想挡住金军,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长江天险和宋军的水军优势。

  当时宋军手里有一张王牌———车船。

  这是一种用脚踏轮桨驱动的战船,速度快、机动性强,简直是古代版的“快艇”。

  虞允文将兵力一分为二:

  一部分在江心牵制金军主力,另一部分绕到敌后进行突袭,水陆配合,形成夹击之势。

  岸边,他布置了神臂弓和霹雳炮,准备给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神臂弓射程远、威力大,霹雳炮则能在江面爆炸,打乱敌军阵型。

  战斗打响后,虞允文亲自擂鼓助威,鼓声震天,士气瞬间拉满。

  金军战船刚想靠岸,就被宋军的火力和车船撞得人仰马翻,江面一片火海。

  这一仗,史称“采石大捷”。

  宋军以少胜多,硬生生把敌军的嚣张气焰按在了水里。完颜亮的南侵计划,遭遇了致命一击。

  虞允文并未沾沾自喜。

  他冷静地预判到金军可能转攻镇江,于是连夜驰援,并迅速加强防御。

  果不其然,当金军抵达镇江江面时,看到严阵以待的宋军,无计可施,最终无功而返。

  ?功高被忌,宦海沉浮~

  立下如此大功,虞允文按理说应该加官进爵、风光无限。

  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

  朝中有人不服气,觉得一个“书生”抢了武将的风头,开始在功劳分配上做文章,把他的功劳“稀释”了不少。

  虞允文一气之下,请求辞职。

  幸运的是,宋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虞允文的才干得到了赏识,被重新启用。

  他力主北伐,积极整军备战,希望能早日收复中原失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准备不足、将帅失和等原因,北伐最终失利。

  虞允文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调出中枢。

  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挫折当作新的起点。

  不久,他被派往四川,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征程。

  ?(???)?

  ?坐镇四川,整军经武~

  四川,作为南宋的战略后方,地位至关重要。

  虞允文到任后,没有急着喊口号,而是深入调研,对症下药。

  他首先整顿军政,裁汰冗员,选拔有实战经验的将领,严肃军纪。

  其次,他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减轻百姓负担,让军民都能吃饱饭、有劲干活。

  在边防建设上,他加固城防,修筑堡寨,完善烽火台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同时,他积极训练士卒,改良兵器,推广新的战术战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南宋最稳固的后方基地之一。

  虞允文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能在战场上创造奇迹,也能在治理上成就一番事业。

  ?入相中枢,改革图治●)o(●

  虞允文在四川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认可。

  不久,他被召回临安,担任宰相,进入权力中枢。

  上台伊始,他就提出了“民可使富,兵可使强”的治国理念。

  对内,他积极改革弊政,整肃吏治,打击腐败,提高行政效率;

  对外,他坚持强硬立场,同时注重外交策略,尽量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他深知,国家的强盛不是靠嘴皮子,而是靠实打实的实力。

  因此,他特别重视财政、军事和民生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南宋的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抱憾而终,青史留名~

  尽管身居高位,虞允文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个最初的梦想———

  “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再次主动请缨,前往四川统筹军事,希望能从川陕一线打开局面。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为了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1174年,虞允文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享年64岁。

  他带着未竟的理想离开了人世,但他为南宋续命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史册上。

  采石一战,他以书生之身,力挽狂澜,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

  多年治理,他以实干之才,富国强兵,为南宋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o?o?

  ?趣闻轶事,性情中人~

  除了在战场上和朝堂上的风采,虞允文还是一个性情中人。

  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明,不徇私情。

  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想通过他走后门当官,被他严词拒绝:

  “官职是国家的,不是我虞家的。”

  他也非常重视教育,曾多次捐资办学,鼓励后学。

  他常说:“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闲暇之余,他